分享

从世界第二到帝国覆灭 | 高田破产

 汽车公社 2020-12-08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创立、中兴到覆灭,高田经三世而衰。

“如果安全气囊出了问题,高田就会破产。”1983年,接到持股1.2%的股东本田汽车共同开发气囊的提议后,高田第二代掌门人高田重一郎对从安全带进入气囊领域有些兴奋,也有些犹豫。

一语成谶。迅速扩张之后,高田接二连三遇到气囊爆炸伤人事故,随即气囊召回事件席卷全球。2017年6月26日,高田分别在美国、日本申请破产保护,同意以1750亿日元(约16亿美元)的价格将其业务和资产出售给由由中国宁波均胜电子的子公司百利得(KSS),高田宣告覆灭。

而就在2016年财年,高田的销售营业额还高达7180亿日元(合63.9亿美元),其中35.7%来自安全气囊业务,仅次于瑞典气囊制造商奥托立夫,与采埃孚-天合持平,远高于收购者百利得(KSS)。员工超过4.3万人,几乎向日美欧所有主要汽车制造商供货。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创立、中兴到覆灭,高田仅仅用了三代人时间。这家成立于1933年、从日本走向全球的全球汽车安全领域TOP3企业,历经辉煌与风波后轰然倒下,甚至“高田”这个名号也无法保留。

强大如高田,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看到高田家族的兴起与灭亡,那些等待交棒的二代、三代们,会不会也心有悸动?

成也气囊,败也气囊

高田创立于1933年,最初生产棉纺织品,二战期间供应降落伞材料。随后在第二代领导人高田重一郎的带领下,从汽车安全带开始将业务转型至汽车安全领域,进入了“铁血扩张”的二十年。拓展了气囊业务的高田如虎添翼,但祸根也就此深埋。

对于同样是保护驾乘安全的安全气囊产品,高田起初却坚决反对。高田重一郎认为气囊要比普通部件高1000倍的信任感,于是就出现了开篇的一幕,但是高田仍然进入了这个高风险、但高收益的汽车安全领域,而且一旦开始就非常坚决。

此后,高田气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涵盖汽车、摩托车等多个领域,被全球多家汽车厂商采用,在全球新车中,每5辆就有一辆使用了高田气囊。但与此同时,高田也像使用了硝酸铵为推进剂的气囊一样,开始不稳定起来,随时都会有爆炸的风险。

从第一代叠氮化钠,第二代四唑,到第三代硝酸铵,其化学原料更容易生产、成本也更加低廉,高田气囊也可以更小、更轻。

但是据对工业专利作评估的厄珀姆说,硝酸铵作为推进剂有一个致命缺陷让其他安全气囊生产商望而却步。会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片剂最后会碎成粉末。水和潮湿会加速这个过程。粉末的燃烧速度比片剂更快,因此,如果安全气囊里的推进剂已经破碎,气囊触发弹开时反应会更剧烈,原先设计的受控爆炸会变成一场真正的爆炸。

在彭博社《6000万汽车炸弹:高田气囊危机背后》( Sixty Million Car Bombs: Inside Takata’s Air Bag Crisis)中,作者还称高田伪造并调整了数据,以支撑他们更换的气体发生器这一结论,对一些提出异议的工程师与经理的意见置若罔闻。

2008年开始,高田气囊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安全事故,造成17起致死事件。2013年起数以百万辆计汽车被召回。到2015年,超过3,600万辆汽车因高田“杀人气囊”被召回,缔造了汽车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迄今高田气囊召回案仍然在持续中,累计召回汽车数量仅在美国就超过4,200万辆,在全球超过6,000万辆,涉及故障气囊安全发生器数以亿计。

但也有媒体指出,高田气囊的1亿辆消费者中有113位受伤者,相当于其失效率为0.00000113%,而被气囊所拯救的人则更多。而高田气囊低廉的价格可以使得原本装不起气囊的车装上气囊,从而拯救乘客的生命。虽然高田使用硝酸铵难辞其咎,但是产品和工程往往是时间、金钱、能力和质量彼此妥协的结果,不可能做到100%正确。

在日经2014年12月《美国又要“敲打”日系车?》中,日本媒体将高田一事归结于日本政府的“敲打”。理由是,一般出现类似事故,舆论的矛头一般指向主机厂,而此次却直指零部件厂商高田。2009年至2010年,由于丰田汽车的品质问题,当时在美国出现了“敲打”日系车的事态。

高田也曾指出:“召回应该由汽车厂商或者零部件装备厂商进行”。这都被媒体和消费者认为是对召回持消极态度的表现。

三世而亡

除了难逃干系的配方问题,高田家族拙劣的危机公关也广为诟病。除了2013-2014年唯一一次聘用了博世日本公司社长斯蒂芬·斯托克担任社长外,在其83年的发展的历程中,高田的社长都由高田家族人士担任,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高田兴于高田氏,也败于高田氏。

在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高田重一郎于1974年出任社长,致力于生产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除了本田等一同成长起来的汽车制造商外,还借助通用汽车在美国独立开展业务。2004年为了能够符合现代上市企业要求,对公司实施拆分,让生产和销售汽车部件的子公司独立上市,母公司则改称为TKJ,控股高田。2011年高田重一郎过世,至今其跪着检查工厂设备的轶事还为人所称赞。

但是缺乏强有力的继承者成为高田的一大隐患,斯蒂芬·斯托克甫一上任,就遭遇了高田气囊第一波的召回事件,被迫辞职。原会长兼CEO、高田的第三代高田茂久(Shigehisa Takada)再次走上台前。

据高田股东们所说,高田茂久害羞、腼腆且有些书呆子气,整天泡在电脑前,并不擅长管理。气囊召回事件大规模发生后,其嗫嚅着为高田气囊造成的伤害道歉的画面更是随处可见,投资人质疑其无法妥贴处理危机。2016年辞职时,高田茂久表示:“我对此并无执念,我的任务是公司权利在此交接的时候公司情况没有恶化。”消息一传出,高田的股价当天上涨了8%。

而高田茂久的母亲高田晓子,虽然早已辞掉了董事一职,却表现非常强势。作为高田的创始人之一,她曾主持婴儿儿童座椅的开发,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1991年成为公司董事,2007年成为特别顾问。在丈夫高田重一郎去世之后,她还接任了高田财团的理事长。

据高田相关人士透露,“她是公司内谁也不敢违抗的女王,在第二代掌门人去世之后,就形成了这种院政状态”。即使辞去公司董事之位后,她也时常插手公司内部事务,在公司对高田茂久直呼其小名,甚至当众训斥。

上周高田破产后,高田晓子还对媒体表示,称对高田的失败非常“痛心”。“怀着交通安全零事故的初衷,我们一直致力于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研发生产。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我对因高田破产而遭到损失的股东们深感抱歉。”而高田茂久并未露面。

第二代铁血扩张,为降低成本谋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第三代唯唯诺诺,对危机认识不够深刻,未能抓住合适机会及时反应。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高田最终淡出了舞台。【END】

附录:高田大事件时间表:

1933年,高田公司在滋贺县成立,前身为纺织品企业,随后生产安全带等汽车安全零部件。

1977年,高田推出一键操作的车用儿童座椅,这是日本第一个正式车载儿童座椅。

1985年,高田研发出树脂材料的儿童座椅,至今这仍是主流,它还因此荣获全美婴儿家具零售协会(NINFRA)大奖。

1987年,高田在日本首次启动安全气囊量产。

2003年,高田最先了解到在瑞士有车辆的气体发生器发生破裂。

2005年,高田开始量产双气囊产品。

2006年,高田开发出摩托车用安全气囊。

2008年11月,为修复有缺陷气囊,本田召回约4,600辆雅阁和思域。高田的气囊利用硝酸铵作为推进剂,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和潮湿环境下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导致其充气机破裂并向车内乘客喷射金属碎片。

2009年5月,俄克拉何马州少年阿什利·帕拉姆姆的死亡与其2001款本田雅阁轿车的气囊相关。本田和高田否认过错,并私下解决。7月,本田在美国召回了285,000辆雅阁和思域。

2010年,高田上市装有气囊的安全带。

2011年5月,本田在2010年2月召回437,763辆之后,扩大召回,又召回了83.3万辆。

2012年,推出汽车前部整体气囊,2013年销售FVT气囊产品。

2013年4月,本田、丰田和日产一起召回300万辆车。丰田说,发生故障的充气机可能导致安全气囊在发生碰撞时发生异常。

2014年9月,《纽约时报》报道称高田和本田对气囊缺陷早已知情。

2014年10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高田气囊召回车辆再增加约300万辆,总计达780万辆。

2014年11月,三名美国参议员呼吁司法部进行刑事调查,高田高管在2004年测试了部件后,下令处理气囊充气机和删除数据。几天后,高田股价下跌至最低点在五年之内最低。

2014年12月,NHTSA表示,高田拒绝了监管机构将区域气囊召回扩大到全国的要求。董事长高田茂久将取代瑞士籍的Stefan Stocker担任总裁以加强管理。

2015年5月,NHTSA宣布全国召回。 高田同意将待修理汽车数量翻番至3400万辆。

2015年6月,美国参议院称,高田员工早在2001年就知道存在严重的安全和质量控制问题。高田在年度股东大会之后首次公开道歉,以应对此次汽车安全危机。

2015年11月,高田同意支付高达2亿美元的美国民事处罚,并有独立的监督人员监督召回。两天后,本田公司表示,任何正在开发的新车型都将停用高田充气机,并指责操纵测试数据的供应商。丰田也表示不会使用硝酸铵推进剂气囊。

2015年12月,日本禁止正在开发的汽车中使用带有硝酸铵推进剂的高田充气机,为逐步淘汰掉现有缺陷零部件设定时间框架。

2016年5月,NHTSA命令高田替换多达4000万个附加气囊。 高田聘请Lazard投资公司追求对供应商的投资。日本命令再召回700万辆,全国总共召回1960万辆。

2016年9月,NHTSA发布的文件显示,对高田召回的245,000个气囊进行检测,660个破裂。高田将其内部装饰和座椅材料的子公司Irvin Automotive出售给了Piston Group。

2017年1月,高田同意认罪,并在美国赔付了10亿美元来解决此次调查。另外,美国检察官向三名高田高管提出指控,称其自2000年以来一直隐瞒气囊风险。

2017年2月,高田宣布,由汽车制造商和专家等组成、负责其重组的外部指导委员会推荐百利得(KSS)进行收购。几周后,美国法官接受高田的认罪,将其作为与司法部达成10亿美元和解协议的一部分。

2017年6月26日,高田发布公告称,日本的一家法院接受了其破产保护备案,百利得(KSS)将收购其硝酸铵安全气囊之外的资产。高田也在美国德拉维尔州的申请了破产保护,债务高达100亿美元。

速度 深度 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