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音响迷谈经典器材

 迷糊128 2014-11-01
原本在我的规划当中,「音响论坛」十周年应该要谈一些当今顶级的器材,方式可能会像五周年时由各位资深主笔与业界高手来联合推荐,告诉读者在他们心目中最Hi- End的器材有哪些,最值得购买的器材又是哪些。不过正如同总编先前所说的,近年来音响器材的价格实在高得不合理,许多厂家每推出一款新器材,价格就跟着向上飞涨一大截,所以我们决定在论坛过十岁生日的今天,干脆来和大家谈谈过去十年当中最值得回味的音响产品。「老音响迷谈老器材」这个标题可能下得太过严肃了些,一来列名其中的主笔其实跟「老」字扯不上什么关系,二来这些器材也不见得老,只是目前都已不再继续生产罢了。

器材停产可能有很多理由,并不见得是厂方发现了新的设计重点,有时候成本控制、市场导向往往才是决定因素。随便翻开一本五十期附近的「音响论坛」,您会发现广告页中的器材尚在生产者寥寥无几。而那些曾经极富盛名的器材目前在哪里?在某些懂得鉴赏之士的家中?还是在二手音响店里满布尘埃?抑或是至今仍堆放在代理商的仓库里?大展时看见有些代理商拿出存货出清,昔日一套扩大机的价格会让人瞪大眼睛以为听多了一位数,现在的出清价格却比家中的顶极线材还低......

我们并不是要鼓励音响迷们放弃现役产品,专注于搜寻这些可能难得一见的器材。推出这份推荐名单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让读者们知道,这些阅机无数的资深音响迷经历过这十年后回头看,是哪些停产器材最让他们怀念不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了解这些曾经深具意义的器材,或许更能够让您看清楚音响多年来的发展走向,还有如何在新一代器材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产品。

要请您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位主笔都是以「最好的声音表现」为选择依据,也并不是每一位主笔都会考虑到维修、使用年限、二手行情的问题,所以这并不是一篇「二手器材推荐名单」。我们的题目是「过去十年中最令你念念不忘的器材」,条件是该机种必须已经停产(所以现役产品一律不能考虑),曾经在过去十年中进行生产(所以骨董机全部除名),并且被主笔们视为「经典器材」的产品。张典齐医师、李凌(陈弘志)与赖英智还在来稿中一再强调选择的重点,并且告诉读者们许多碍于规定而未能列出的遗珠之憾,但为求版面完整性未能一并刊出。下一期江俊德将会走访几家二手音响商,为大家简单介绍选购二手器材的状况,届时将会把各位主笔的建议一起告诉您。



◎刘仁阳

光悦Rosewood
   这也是过去我使用的唱头之一,日本器材在声音的表现上,往往很难受到日本以外音响迷的青睐,但这颗光悦唱头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经过适当的调整之后,中频段的质感已达艺术境界,空前绝后的表现经常让我怀念不已。听听光悦Rosewood唱头播放小提琴演奏,逼真的擦弦质感以及强烈的箱板共鸣,感动得让人由衷佩服,甚至胜过目前使用高科技设计的讯源器材。可惜我的光悦Rosewood已经过度使用,在无法购得新品的情况下,留下永远的回忆。

Leedh CD F1 Classic
   是不是写错了?为什么没听过这个牌子?原因很简单,如果您没听过这个厂牌,表示您的音响年资还不够,Leedh其实就是法国Micromega的前身。根据路边社非证实报导,创办Leedh公司的老板,自从把Leedth公司经营起来之后就脱手易人,后来经营者承袭Leedh的外型,但厂牌名称则改为 Micromega。因此Leedh Classic CD转盘不但停产,而且连厂牌都消失了,有没有办法找到二手产品,就得看您的运气了。同时期的Leedh CD转盘有两型,侧板加木边的是Classic普通型,声音较佳;而侧板无木边的为Pro型,相较之下反而逊色一些。这部转盘是我认为至目前为止声音最丰厚的转盘,半年前我手上的Leedh Classic因为使用长期使用,雷射头寿终正寝无法修复,只好更换成修改过的Vimak DT-1000以及Proceed PDTⅡ转盘。

Proceed PDTⅡ
   很意外吧!很多人以为只有高价的转盘才能搭配最严苛的大型系统,实际上若您真的以声音表现论器材价格,这一部外观方正不花俏的转盘,售价至少要卖到百万元才行。具有百万元声音表现的Proceed PDTⅡ有那些特点呢?首先它声音的能量特别强,目前许多CD转盘声音过于柔弱秀气,遇着大气势时裹足不前;它的中低频厚度及量感目前几乎无人能及(Leedh Classic以及PDTⅠ例外),只要系统够标准,换上Proceed PDTⅡ转盘之后就可以轻易查觉这项独门的特色。很奇怪,这么好的器材怎么反而出现在Mark Levinson的副品牌身上呢?

Theta GⅢ数类转换器
   几年前当Theta设计者「吗啡」先生到家中聆乐时,从他口中对声音的观念与认知,就可以推敲出这部Theta GⅢ的声音走向。他喜欢听现场音乐轻松的发声特性,也注重两极延伸的规格与响应,瞬间的瞬时反应、强大的能量、强烈的冲击性、宽广的音场以及逼真的质感,都是他所追求且喜好的,而我认为这也是一部好器材至少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听过诸多数类转换器之后,我认为Theta GⅢ不但是表现最佳的数类转换器,也是Theta的巅峰之作。选择Theta GⅢ时,尽量以没有加装HDCD译码芯片、高电平大输出、模拟平衡输出为佳。另有一款加装前级音量控制器的Pre版本,声音较瘦弱,不予推荐。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早期产品)
   系统用得越大的时候,对于器材表现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声音不够饱满、两极不够延伸、音场不够宽广,前级也必须负担一部份责任。在这里推荐的是早期的Audio Research LS5 MKⅡ前级,内部使用十支真空管,看起来虽然令人担心这些真空管的状况,但其声音却是一等一的好。音色透明音质也高贵,虽然不是目前价格最高的前级,却有最高级的表现。我曾经与赖英智听过前、后两个时代生产的LS5 MKⅡ,在零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之下,竟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早期生产的LS5 MKⅡ在声音上更具有轻松宽广的气度,是预算有限音响迷的第一选择。

mbl 6010(早期产品)
   如果您的预算充足,大约1990年以前生产的mbl 6010最值得推荐。就外观来看,mbl 6010算得上是造型最经典的前级,早期的产品采用整块钢板作为面板,外壳则请制造史坦威钢琴的厂商负责烤漆处理,声音与外观真正达到了艺术的境界。mbl生产顶级器材时,会特别以测试仪器进行材料筛选,最高级的IC就使用在mbl 6010身上,因此它虽然采用简单的IC制成,经过了仔细的调声之后,自然出现无人能及的优异表现。与LS-5 MkⅡ前级比较起来,mbl 6010具有更轻松的发声特性,全频段能量更在LS-5 MkⅡ之上,虽然是半导体器材,却拥有真空管在声音上的所有优点,并且进一步超越之。如果您找得到状况如新的mbl 6010,聆听音乐足够矣!

Musical Fidelity A-370.2
   又是一部Musical Fidelity的后级,它的年份比F-18更久,而且它正是我目前驱动GenesisⅡ的现役后级。与F-18相同,它们的体积都不是小儿科等级的产品。A-370.2工作时稍有温度,机箱高度几乎是一般后级的两倍,重量更不落人后。输出功率只有170瓦左右的A-370.2究竟有何能耐呢?首先它推得动GenesisⅠ喇叭,再者它面对B & W 801、Magnepan MG20以及GⅡ.5、GⅡ等大食喇叭时面不改色气不喘。小音量或大气势时,高、中、低频比例不会改变,不若某些后级在大音量下,中低频有容易软脚退缩的现象。依据长期使用的经验得知,世界上若有MF A370.2推不动的喇叭时,该填海的不是扩大机,恐怕是喇叭的设计有问题了。

Musical Fidelity F18
   这是我过去曾经使用的后级之一,它的体型巨大、重量夸张、外观则圆滑秀气,但声音却充满着雄壮威武的气势。F-18内部使用真空管放大,并与晶体管结合成为一部混血后级,输出功率大约200瓦左右。与许多重量级后级相较,不但在音质上一点都不脸红,推力更有凌驾之势,是一部推力与声音兼具的后级扩大机。MF器材推陈出新的速度极快,但制造品质则不甚稳定,由于F-18的体积庞大,内部使用功率组件数量多,挑选二手产品应要注意器材状况以及变压器品质,巨大的变压器或多或少会出现低频振动的噪音,若有机会找到状况良好的F-18后级,世界上几乎没有推不动的喇叭了。

GenesisⅡ
   现场音乐充满着无法计算的能量,不论是钢琴独奏或整个交响乐团的演奏,弱奏与强奏之间的动态对比往往让许多音响器材显出无奈之处,除非使用大型扬声系统,才能缩短与「现场」以及「中性」要求的距离,尽量接近完美的地步。大型扬声系统强调的不完全在大音压的项目上,要获得大音压可以使用号角喇叭轻易达成,巨细靡遗才是好系统具备的要件。弱奏时,轻敲三角铁可以听出袅袅环绕的细微振动;强奏时,数十颗单体全力输出,用尽一切力气重建现场气势。忠于现场不就是「中性」的具体表现吗?想要获得如此享受,GenesisⅠ应该列为第一目标,不然已经停产的GenesisⅡ则是毫不考虑的第二选择。

GenesisⅡ.5
   TAS总编辑HP近十年来的参考喇叭只有两个品牌,它们是Infinity IRS-V以及GenesisⅠ,也都是Arnie Nudell不同时期的作品。当Arnie Nudell自立门户成立Genesis之后,我就从这款GenesisⅡ.5开始试探Genesis的产品,结果令我相当满意,以至于更换为目前的G Ⅱ、GⅠ两套系统。GⅡ.5对于进阶级的发烧友来说相当适合,由于高音单体数量较少,因此高频段能量较好控制,厂方设定好的电子分音超低音相较之下也容易调整,几乎在试听室中一摆,就能发挥及格的表现。初次接触GⅡ.5的音响迷,会对「低频」以及「极低频」重新定义,虽然在量感上仍不及四件式的GⅡ、G Ⅰ,但您会从GⅡ.5身上发现过去从未听过那一段频率的声音,那是相当新鲜有趣的经验。

B&W 801 MKⅢ(早期产品)
   请资深音响迷推荐最适合入门Hi-End领域的喇叭,B&W 801获得的票数一定最多,为何如此受到欢迎呢?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价格与声音表现。但说实在话,我也仅在两个地方听过表现最佳者,推敲其原因是大部分的人会照单购买器材,但却疏于对器材的细心调整,以至于坐拥高级器材,却发出普通声音。在此推荐早期的第三代801,当时一位音响迷使用Hafler大功率扩大机驱动,表现皆已达到最高要求。充份驱动的B&W 801,能量惊人而且声音相当中性,您也绝对想象不到12吋的低音单体也具有震屋瓦的实力,只可惜这样的声音已经日不复见。后期801 MKⅢ则加强了中高频的响应,相较之下较缺乏温润的音色,调整的挑战性更高。

◎张典齐

Linn Sondek(非现役机型)
   LP 唱盘的长青树,初代机种问市时笔者才启蒙不久呢!Linn Sondek至今也不知出了多少代,反正隔那么几年,厂家就会动一下手脚,改良一番,却也不标明是Mark多少,总让人搞不清是第几代。笔者推荐的是 Vahalla之后的机型,着眼点在于Linn的结构简单,功能单纯,简单就比较不容意故障,单纯就好调校。只要是正常健康的货色,用上几年不必担心,而且它会很精确的把藏在LP唱片里的音乐加以再生。至于搭配的唱臂我建议Linn的自家产品,例如Itok。

Esoteric P2
   二手CD转盘要考虑性能的稳定和正常,Esoteric P2使用Teac最高级的VRDS传动系统,性能奇高而稳定性佳,会让人比较放心。它的造型「束结」,输出端子种类齐全,而性能够好,如果价位不贵可以考虑买进。可惜因代理商销售策略的缘故,在台卖出不多,能找到二手或的机会可能也不太多。

Vimak DS-2000
   DAC我只推荐这一部,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在业已停产的高级DAC之中,它性能不差而价位不高,很适合精打细算的朋友。事实上DS-2000是音乐性极高的一部DAC,不但全然没有数码声的困扰,而且整体而言声音非常靠近LP,加上优美的弧线造型、优秀的制造品质、优质的音乐表现,是行家应该考虑的一部好机器。

Audio Research SP-11
   管球前级的典范,也是ARC的巅峰之作。虽然年纪一大把,如果保持得好的话,仍然值得拥有。这部经典前级,你需要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诸如宽频域、一流的动态、宏伟的场面、细腻顺滑的音质,中性而带暖调的音色...,加上齐全的功能,美丽的造型至今仍然闪耀着慑人的光辉。购买时请注意性能完整,并慎选真空管,以求最佳演出。

mbl 6010(早期产品)
   这台前级还要加以介绍吗?价格合不合意是最主要的考虑了。问题是拿廿万买台二手前级有意义吗?何不买一台别牌的新机种呢?有一个现象足以回答这个疑问,那就是mbl 6010b的拥有者想换成c型的时候(很奇怪或者说很合理的是一旦用上6010,很少会换别牌的前级,最可能的还是升级,更换新型的6010!),要把手上的6010b(甚至是6010a)卖掉的话,除非狮子大开口,否则通常都是很容易的,而店家也很乐意估入贴换。很多人愿意承接这台前级实在是其来有自:
第一 、它的性能和声音难有敌手,纵使是旧型6010也仍然能和现下顶级对手相抗不稍退让。
第二、目下的顶级器材音色多走清澈透明路线,弄得不好就会流于偏冷或偏瘦,它圆润丰美的音色正有调和之功,提高系统的音乐性。
第三、6010制作精美豪华,高贵的黑色面板和大方的金色旋钮不因时间而褪色,如果前手小心使用的话,仍会散发那股迷人的贵族气息,非常吸引人的。

Grypgon DM-100后级
   虽然被Antileon所取代,这部后级还是充满着魅力。100瓦纯A类,高电流设计,没有什么喇叭是拙于应付的。机体很热而声音温暖,音质充满美感和密度,我特别喜欢它的外观和坦克级的制作品质,如果要价不贵,而你又能忍受它的热度的话,它会是你的目标。

B&W 801(S2、S3)
   B&W 801纵横江湖超过廿年,到今年才谢幕下台,而声誉不坠。代理商在原厂宣布停产之后,连忙进了最后一批库存,嘉惠台湾音响族,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再来的「蜗牛」式后续机种价格几乎三倍,不是寻常音响族可以轻松拥有的了。最后的机会大家要把握,否则只有找二手的份啦!但纵然是二手,还是值得推荐,一对喇叭畅销几十年必有独到之处。是的,B&W 801的解析力,音域的完整、动态的余域,声音的精准可以列入经典,无怪乎那么多录音室使用它作为鉴听器了。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它的低音不好处理,购买时要有心里准备才好。

GenesisⅡ.5
   喇叭方面,毫不迟疑的,GenesisⅡ.5绝对是首选!这对大家伙至今仍相当有价值,猷是极贵,但我要说它物超所值。只要你的房间够大(否则难以消化与发挥那量大而低沉的低音),够高,而喇叭情况也属正常,不必犹豫,立即拥有,您后悔的机会不会太多!怎么说呢?第一、它的气魄和场面出类拔萃,惊世骇俗而音质音色绝佳。第二、它很好对付,对于扩大机不怎么挑剔,从几瓦的300B到High Power的晶体机大多能够推得不错。这当然也得归功于Genesis的设计,它附了一部低音扩大机,把最难应付的低音全包了。第三、大部分的平板喇叭在摆位和分频点上难度通常都很高,但GenesisⅡ.5是例外,它非常容易就定位,而且分频点的调整极为方便和容易。Highly recommanded!

Spendor G1000第一代
   「平常」一点的喇叭笔者推荐两对,两者恰好都是市面上极少有的长寿机种,我先来讲Spendor G1000第一代,特别强调第一代是很没法子的事,因为现行机型是第二代,不符合本特辑的规定。第一代二手价在五万左右,单体和分频器都和现役机型相同,所不同的在于单体固定的方式。Spendor G1000像是一个模范学生,它没有一个科目是特别突出者的,但反过来讲也没有一个科目欠佳,样样都在水准之上,而且耐超耐听,音乐性十足。使用上十分友善,因为没有特别的癖性,那只高性能的12吋低音也很好驱动,中高音平顺而甜美,能提供广泛的音乐表现。五万元拥有上乘的音乐性、不错的动态以及够劲的低音,何乐而不为?

MIT-330 CVT
   讯号线在音响系统中占相当重要的一环,但我并不主张要花大钱在其上,因上高级的二手货是可以考虑的,因为线材通常折价比较多,其中我认为MIT-330 CVT是很物超所值的。这条线至今仍在笔者的参考系统上服役,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声音饱满,低音质量皆属一流,中音柔美多汁,而动态奇佳,非常适合较理性的系统。购买时宜检视端子接头,看看接点牢靠与否,线的裸露部份有没有氧化。

◎黄鸿钧

光悦Rosewood
   对于这颗唱头有两个遗憾,遗憾之一是从未在自己的系统上使用;遗憾之二是它已经停产了。我仅曾经在刘顾问的系统上听过这颗唱头的表现。这个唱头最大的魅力,也是其它唱头所无法企及的,就在于弦乐的质感以及歌唱人声的美感,特别是巴洛克音乐,歌剧演唱者的喉声能量无人能及。除了能量之外,女高音或女歌手的声音毫不尖锐,就像真人在唱歌,毫无粗糙感觉,而且非常甜美。透过光悦Rosewood唱头拾取LP上的沟痕,您绝对无法想象唱片罐头音乐,也可以发出这样的真实甜美音乐。只可惜制造唱头的老先生已经退休,唱头由他儿子继续接手,如果有机会见到此唱头,应该毫不考虑立刻买下来。这颗唱头有多迷人呢?本人十月份将专程至日本寻找此唱头,这样的背书够肯定它的价值了吧!

Theta GⅢ
   过去我使用Mission PCM 7000 CD唱盘,长期使用之后挂点故障,因此开始寻找适用的唱盘。当时Theta GⅢ已经绝版,市面上正风行升级过后的Theta GV,因此二手市场出现了数量相当多的GⅢ。听从刘顾问的建议先买进GⅢ,日后再慢慢寻找转盘。我曾经与Sonic Frontiers SFD-2 MKⅡ比较,Theta GⅢ在动态及弦乐的表现上皆比SFD-2MKⅡ更好,而且GⅢ使用半导体,没有真空管老化的问题,寿命不用担心。唯一缺点为无法使用平衡输入,因为多次实验之后,平衡数字线声音有比RCA数字线好听的趋势。如果寻找二手GⅢ,也建议找到具有平衡输出者为佳。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很不好意思,倒不是捧我自己使用的器材,因为我目前正使用这一部前级。我一直喜欢Audio Research的产品,过去使用Infinity IRS Beta喇叭的时候,我使用SP-11前级以及M-300单声道后级,不论喇叭或扩大机,两者在当时皆创下了「高透明度」的新境界。SP-11为电源分离设计,内部使用六支真空管,升级为LS5 MKⅡ之后,真空管剧增为十支,但却拥有更高的解析力及透明感,同时声音也更温暖,而且发声能量更强,不但上下两端的延伸更佳,人声及弦乐的质感皆在SP -11之上。LS5 MKⅡ可以说是非常厚声的前级,相较之下SP-11就比较明亮,并且稍瘦一些,不太适合现代的系统。LS5 MKⅡ也并非全无缺点,不太容易控制的遥控器,且全平衡式设计也阻隔了LP用家在器材搭配上的弹性。因为LS5 MKⅡ并无Phono设计,且大部分的唱头放大器皆为单端设计,虽然可以转接使用,但总是美中不足。

Counterpoint SA-4
   这是少见的OTL加上OCL的设计,这种设计有个特色,当喇叭欧姆数越低的时候,其输出功率便越差;但当阻抗提升时,其输出功率反而会提升。当时曾经以SA -4后级搭配15欧姆的Rogers 3/5a喇叭,表现相当优秀,SA-4几乎可以说是Rogers 3/5a的最佳拍檔。由于输出功率受限于喇叭的阻抗,因此不建议搭配阻抗过低的喇叭。Counterpoint SA-4后级使用的6LF6真空管在市面上比较难找,而使用SA-4时一定要注意散热的问题,不论加装风扇或拆掉机壳吹冷气,只要散热良好,SA-4就可以稳定快乐的工作。

Krell KSA 100(风扇版本)
   这是Krell的成名作,采用纯A类设计,并且曾经造成市场轰动。因为当时市面上出现了Apogee喇叭,它的低阻抗特性把当时的名机一一考倒,烧机挂点者不在少数,当时能够完美驱动Apogee的后级,首推Krell。过去我使用Infinity IRS Beta的时候,也曾经使用Krell KSA 100负责低音柱,除了推力惊人以外,声音质感也值得称赞。它的声音相当细腻,弦乐非常耐听、好听、温暖,钢琴颗粒感质感佳,人声及各方面的表现绝对是顶级名机的典范。

Musical Fidelity F-18
   Musical Fidelity F-18后级几乎可以说是B&W 801的绝配,以预算上来说,如果买得起B&W 801喇叭,F-18的售价刚好与801相配,用家也许愿意购买更昂贵的器材搭配,但效果不见得会比F-18好。曾经使用难推喇叭的用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扩大机输出功率越大,声音质感往往越差,但声音质感好的扩大机,往往输出功率又不足,经常陷于两难的窘境。当然F-18不只能推801,其它难推的喇叭也没有问题,以它的表现而言,足以与三、四十万元级后级相较而不会退阵,可见实力之坚强。与我目前使用的mbl 9006相较呢?若以一部后级驱动GenesisⅡ喇叭,mbl 9006不见得全面胜过F-18 ,F-18的中低频较9006强劲,但9006中高频的质感又胜过F-18。如果每声道各使用一部后级驱动,9006就有把握全面胜过F-18了,但此时 9006的价格早已超过F-18太多了。

GenesisⅡ
   过去向往大喇叭的气势,找到机会购进Infinity IRS Beta四件式喇叭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对喇叭与想象中是完全的两回事,购进喇叭之后梦靥才刚开始。Infinity IRS系列确实让喇叭的设计,造就出一种全新的趋势,喇叭开始很强调细微的解析力以及夸张的极低频延伸,但往往也让喇叭开始变瘦变尖。GⅡ基本上不能把它想成是IRS Beta的升级版,因为相对IRS Beta而言已经是完全不同的设计。GⅡ的个性更温暖、动态更大,声音更中性且承受功率也加大,几乎所有IRS Beta的缺点在此一扫而空。GⅡ最大的突破在于奉送用家的专用超低音扩大机,这真是一项体贴用家的超级福音。以前必须另购一套扩大机推IRS Beta低音柱,为了这部扩大机,往往伤透脑筋而难以解决,许多用家花了钱还不一定能搞定,但Genesis已经把大部分难题都解决了,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搞定摆位以及设定参数就行了。

Genesis GⅡ.5
   如果您没有很多时间也没有很大的空间,调整音响的功夫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偏偏心中又想使用大喇叭时,GⅡ.5就非常适合您使用。Arnie Nudell确实对于设计喇叭很有一套,以目前市面上的喇叭而言,相同价位要突破GⅡ.5、GⅡ等喇叭的表现非常困难。这款喇叭的优点相信其它主笔已经详述了,对于有心进阶的音响迷,我要给予的意见是:如果见到GⅡ.5出现在二手市场时,一定要想办法在第一时间抢下,市面上有很多人随时密切注意这对喇叭,迟了就怕买不到!

ProAC Tablette
   记得多年前认识李富桂先生的时候,曾经在他家聆听Rogers 3/5a 15欧姆版,那里的声音让很多人留下深刻的美声印象,大家也普遍以为Rogers 3/5a 15欧姆版本是小喇叭的极限。但自从Pro AC Tablette出现之后,让我对于小喇叭有更大的惊讶,深深体会到小喇叭也能够营造出更大的空间感。Tablette的中高频以及弦乐质感,完全不输给 Rogers 3/5a,两者皆具有第一流的音质,但Tablette可以营造出比3/5a更大的能量、透明度、音场以及动态等,这些都让小喇叭的极限再向前推进一些。但Tablette系列后来开始改款,声音也逐渐走了样,越更新的版本声音越瘦,已经逐渐失去了过去甜美的质感,人声及乐器的质感不若过去聆听时的感动。

Rogers LS3/5a(15欧姆版本)
   回想起来第一次见识到所谓的三度空间音场,就是十几年前在李富桂家里听到的那套组合,当时的器材搭配为Rogers 3/5a加上Rogers超低音,并使用Quick Silver 60瓦管机驱动。而播放的曲子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西贝流士的芬兰颂,这套组合发出的弦乐,一片一片地扑向聆听者,声音的质感极为柔美,真所谓丝绸般的光泽在此重现,感动得全身都起鸡皮疙瘩!当时大家都肯定Rogers LS3/5a为小喇叭的经典之作,直到Pro AC Tablette的出现,才威胁到3/5a的地位。但随后Tablette不断改款,以不变应万变的3/5a反而继续稳坐宝座,一直到现在,3/5a传奇仍然不断被各阶层音响迷所津津乐道。

◎李陵

Vimak DT800
   我一直希望能想出一部价格合宜、又不会过分落伍的CD唱盘,最后还是只能选出这部价格不赀的Vimak DT800。DT800使用飞利浦史上最耐用最好声的CDM9系列传动结构,机箱扎实无伦,电源供应也远胜寻常CD唱盘,加上Vimak著名的数字模拟转换线路,使得这部CD唱盘在二手市场之中格外引人注目。Vimak器材对于垫材与电源线向来敏感,请尽量多方面尝试。输出有多段可调,我个人偏好较大的输出,取其较富男子气概,您当然也可以视个人口味来调整,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根据曹医师与刘仁阳前辈的经验,Vimak的器材经过修改可以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您选择DT800时一个值得考虑的重点。

Proceed PDT2
   一言以蔽之,在同价位里您不可能买到更好声的CD转盘。我曾经在包括刘仁阳前辈家中的几处场合听过这部停产已久的CD转盘,迄今为止PDT2已经击败过多部价位更高的CD转盘,其中不乏名厂旗舰产品。可惜的是,自从PDT2好声的消息传出以后,代理商仅存的几部陈年库存早被一抢而空,二手市场上供应量也相当有限。PDT2的好处在于中频厚实,低频与极低频的份量、冲击力、与延伸都是一流中的一流,系统频宽愈宽,愈能体会到PDT2的好处。不过, Madrigal出品的器材对于电源好坏有传统性的敏感,这方面您必须特别留意,否则上述的好处都会大打折扣。搭配的数字模拟转换器以美系Theta或者 Sonic Frontier个性上最适合。同厂的PDP2也不错,只是一样要注意电源。

ARC LS2
   在我离开台湾之前,这部只用一根6DJ8真空管的ARC前级二手价格不贵。我不知道它现在要卖多少钱,只要仍在五万元以内且状况正常,我建议您看到赶快抢。我听过的前级不少,但是真正会让我想拿钱出来购买的二手前级,目前就只有LS2这么一部。LS2的声音属于传统的ARC声,空间感强烈、音场宽深、动态强、定位准、层次感井然,非常能讨好现代音响迷的耳朵。唯一的小缺点是中频稍微不够厚实(与6010之类的比),所以在搭配真空管时要多花点心思。至于是否需要购买平衡端子的LS2B?我个人并不觉得LS2B声音更好,也不觉得平衡式接法声音更好,如果有得选,最好亲耳比较过再作决定。

Music Fidelity P270
   MF的大功率后级素来有几个优点,一是声底温暖醇厚耐听,二是驱动力扎实强劲,三则是价格与同等实力其它厂牌后级比较异常实在。不过,MF的后级也有几个需要留意的地方,例如它多数使用平实材料,因此在购买二手货前必须确定其状况是否正常;其次是MF搭配前级相当挑剔,同厂前级又不一定是最佳搭配,经验之中以搭配ARC最能发挥出好处。MF的后级也可以改,最便宜的方式是修改喇叭输出端子的一小段线材。Prime AV廖主编的一部P270就更换了他自光华商场购得的一段多芯镀银线,结果声音之好让改机高手也啧啧称奇。想改MF后级的音响同好们不一定要花大钱,有时平价零件一样可以出现奇迹。

BBC LS3/5a(15欧姆版)
   作为一对小喇叭,BBC LS3/5a的优缺点都是明显的。它的二端延伸不是最好的,音场不是最宽深的,动态不是最强的,但是整体而言却是中频段最迷人的,同时也是平衡度最好、最耐听的。我不习惯在硕大宽深充满空气感的音场里听不到低音大提琴,我也不愿意为了那十几公分的音场宽深度牺牲中频的厚度,所以我选择了重买LS3/5a。如果您也像我一样,需要在三、四坪小空间中聆听音乐,请试试一对LS3/5a,加上一部中低价位的真空管综合扩大机,您会发现原来听音响听音乐也可以这么单纯。以新喇叭来说,或许LS3/5a已经不再划算。但是以二手市场的价位而言,考虑到15欧姆版LS3/5a同时还具有历史收藏价值,我认为这是最值得购买的一对二手喇叭。

Clements Little 「D」 Wood
   这对喇叭当年在台上市的时间并不长,加上代理推广并不积极,所以并没有很好的销售成绩。不过,纯以声音做工用料而论,我认为它是一对非常值得考虑的喇叭(尤其是在二手市场)。这是二音路二单体的设计,高音使用丝带单体,极高频延伸无论量感或是质感都不输给昂贵的Genesis或者Dynaudio;中低音使用一只长冲程小口径单体,搭配传输线式喇叭箱,可以产生延伸足够的低频,同时保留中频的厚度与质感。这对喇叭有二种型号,有wood字尾的使用木造喇叭箱,无论做工或外观都好上一截,请记得要买这一款。在声音特性上,它类似LS3/5A与TabletteⅢ的综合体,耐听之余也有足够的音响性,但是后级一定要够力,否则中低音锥盆单体会追不上高音的丝带单体。当年原厂设计的脚架是有仰角的,您搭配脚架的时候请不要忘记。

Dynaudio Special One
   Special One是Dynaudio第一对采用所谓「万中选一」单体的小喇叭,同时也是我个人认为该厂目前为止整体平衡度最高、定价最实在的一对小喇叭。如果您能找到一部够力够厚的后级(例如我前面推荐的P270),Special One所呈现的音响境界可能会让许多更贵更大的Dynaudio感到汗颜。我个人最欣赏它的几个优点:一是如丝绸般华贵的高频与接近无休止的延伸能力,这方面绝对不是寻常平价小喇叭所能企及的;二是深不可测的功率承受与接近ATC水平的强大动态及声音密度,听起来实在很不像是在听小喇叭;三则是它罕见的高平衡度与中频厚度,这在Dynaudio家族中是不多见的美德,即使不加超低音也相当耐听。当然,Special One所使用的Variovent设计对后级驱动力的无理要求则是您在购买之前所必须认识的。在听过这么多对的Dynaudio之后,不论价位或者设计,这仍然是我唯一想要长期拥有的Dynaudio。

Genesis IM 8300(F)
   记得当年香港音响前辈Leo初次在CES听到这对喇叭时(搭配一对同厂Servo 12超低音)的评语竟然是「这对喇叭可以『撕裂空间』」,可见得IM 8300实力之雄厚。当然,IM 8300不能与现在的Genesis大喇叭相比。不过对于能力有限的人来说,IM 8300其实也够好了。IM 8300最重要的设计在于Arnie独家的圆形丝带高音单体,这颗单体延伸漂亮不说,最重要的好处是质感极佳,已经可以让人领略「高贵」二字何义。修改自 MB Quart的金属材质中音半球型单体后来也用在Genesis V上,虽然中频不特别厚实,却十分中性。至于碳纤维的低音单体则也是日后在Genesis各款喇叭上常用的,有着反应精准、干净俐落的特性。在搭配调整正确的状况之下,IM 8300其实可以与许多十万元级的喇叭平起平坐,甚至尤有过之。

ProAc TabletteⅢ
   在ProAc前后多款Tablette之中,我特别偏爱TabletteⅢ。与前一款产品比较之下,它的高频更滑顺、质感也更好。与后一款 Tablette 50比较,除了低频延伸略输之外,它的整体高频延伸与质感还是较佳。个人认为买ProAc Tablette系列的目的就是要听中高频以上的部份,所以我宁取TabletteⅢ而不取Tablette 50。音响迷们有机会时可以比较看看,看您是不是认同我的说法。玩TabletteⅢ最好能加超低音,可以得到类似小型Genesis系统的乐趣。如果您的预算不能负担一对高价超低音,则最好能买类似Mirage之类双向发声的超低音,调整起来比较容易。当然,若是您有办法找到当年Rogers搭配 LS3/5A用的LB-1就更好了,又便宜音色又合,只是摆位上要稍费思量。

Ruark Rhapsody
其实,会选上Rhapsody与声音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它独特的造型与做工有关系得多。纯以声音而言,Rhapsody属于标准的Ruark声底,朴实、自然、中频中性偏紧、高频干净略带甜味、低频质感优良但延伸有限,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但是Rhapsody仿古董英国家具式的造型与Ruark 超一流的木工手艺使得这对喇叭凭添不少收藏价值。似这种尺寸的五斗柜,以同样的木工品质在加拿大可能可以卖到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加币。我记得 Rhapsody当年的台币定价大概是三四万,想到这里就不由得要深深后悔当年为什么没有贷款买下一对紫杉木的Rhapsody。只可惜Rhapsody 停产久矣,二手市场也从未见到有人出售这对喇叭,看来这辈子大概是买不着了。

◎杨德宜

EMT 981
   环顾这十年来停产的数字器材,唯一会让我想找一部来永久收藏的就只有EMT 981了。这部专为录音室设计的专业机种功能超强,比起第一代的EMT 980显得成熟许多,充满专业气息的另类外观更是令我心动不已。即使在EMT 981刚面市时,标准的16位译码线路就已经稍嫌老旧,但是它偏偏就能够提供饱满且正确无误的声音,让众多发烧友怀疑EMT好声的秘诀究竟为何;有人说它的电源做得好,有人认为零件严谨筛选配对才得以好声,更有人揣测机箱的外型尺寸正确才是重点。我可以很确定的是,以EMT 981的专业品质与原厂售后服务来说,用家可以放心大胆的继续使用到CD末代。许多发烧友至今仍将它当作CD转盘使用,所以很难在市面上看到二手货。

Class&#39e DR-6
前一阵子到本刊资深主笔李富桂先生家中拜访,对他不轻易更换器材的坚持印象深刻,而整套系统中最让我希望拥有的,当然首推这部Class&#39e DR-6。DR-6不是Class&#39e有史以来最贵的前级,但绝对是他们家最畅销、最富盛名的经典器材,许多人当年以它搭配同厂纯A类25瓦后级(外型一样其貌不扬),接连发出「可以听过世」的惊叹号!无论从「音响二十要」的任何一个项目来评断,DR-6都肯定不能登上荣耀的最高峰,不过说起平易近人的声音个性与价格,还有它在唱头放大级温润柔顺的表现,都会让人忍不住把它当作长期相伴的好朋友;相信这也是在耐用程度以外,李兄至今还舍不得将它换下来的原因。

Mark Levinson No. 26XL
   Madrigal公司在「20」时期一共生产过三部前级,其中采用铁弗龙线路板的No. 26SXL售价最高,面市时间最短,同时也是二手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为什么我会推荐原始版的No. 26XL?主要还是取其价格合理与堪称为里程碑的形象。第一代No. 26XL面市超过十年,当初未加装任何额外配备的情况下价格约十多万元,在今天器材价格动辄上百万的市场中比较简直是小儿科;二手行情相对之下非常保值,不过拥有的可行性也高了许多。要能符合我心目中的「经典器材」标准,除了声音表现、Hi-End精神与品牌形象以外,制造品质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单以前级这个种类来说,No. 26XL绝对是我会第一件想到的器材。

Gryphon DM-100
   什么是「经典器材」?能够让那些有机会拥有却失之交臂的人感叹不已,或是曾经拥有却一时鬼迷心窍轻易让出的人大呼后悔,这样的标准够严格了吧!我已经不只一次听过前任Gryphon DM-100的用家说:「那真是一部好后级,可惜......」可惜什么?因为工作温度太高,放在家里会心惊胆跳,最后只好为求安全放弃好声。其实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纯A类高热的器材不少,只不过DM-100的体积不算硕大,重量也和No. 23相去不远,自然很容易让人以为它正在超额工作,惹得用家神经兮兮也就不足为奇了。DM-100的声音温暖异常,驱动力也是可圈可点,若是再将 Gryphon家族惯有的精致艺术气息考虑在内,这部后级绝对值得收藏。

Jeff Rowland Model 7F
   我一直很纳闷一件事:为什么早期的Jeff Rowland二手行情始终不好?就拿这对每声道350瓦的后级来说吧,您得花多少钱才能够找到制造品质相等,金属加工层次一样精细,还有驱动力同样坚强的器材?不容易吧!所以Model 7F更是让我觉得格外值得搜寻。这套Jeff Rowland的昔日旗舰曾经出现过几个版本,不过还是以最新的「7F」最受音响迷青睐,本刊资深主笔郑泽孝至今还舍不得把它换掉。建议您如果在二手市场上见到Model 7F,状况、价格又深得您心,不妨放心大胆的抢下来收藏。

Krell KRS-200
   Krell 在KSA-250之前的每一款产品都令我心动过,不过若是谈及想要拥有的欲望,自然非昔日旗舰KRS-200莫属。与今天音响市场充斥着「霸王级」扩大机的情况作比较,您可能不觉得这部纯A类200瓦的单声道后级有什么了不起。不过KRS-200的重量在当年可是世界第一,同厂亦是发烧至极的KMA- 400功率输出比它多了一倍,重量却只有一半不到!这下子您就该知道KRS-200是「有料到极点」的产品-每一级独立正负电源供应,1,800VA的环形变压器,还有每声道12只大功率MOS-FET作并联推挽输出。KRS后来被新旗舰KAS系列所取代,四件式机箱设计更为吓人,不过KRS系列不但二手价格较为合理,外观造型也是我个人认为Krell最有个性的一件设计。

Mark Levinson No. 20.5XL
   若是将当年的美金售价与台币定价换算,Mark Levinson与Krell无疑是最值得本地音响迷购买的高价产品。就我个人的看法,Mark Levinson在No. 20.5XL初期的价格最合理(事实上应该说非常划算),而No. 20.5与No. 20.6之间的产品差异,又不若最早No. 20升级至No. 20.5来得大;加上Madrigal从来不吝于为用家提供升级服务,所以我认为No. 20.5XL最值得音响迷极力搜寻,日后若不满足还可以请代理商升级为No. 20.6XL。许多人觉得No. 20系列体积硕大,功率却只有No. 23的一半实在不太划算,事实上您只要深入了解它源源不绝的供电能力有多惊人,还有那罕见货真价实的纯A类工作模式,就不难想象为何Madrigal会将它列为「Reference」等级的指针性产品(另外两款为后来的No. 33与No. 33H)。无论是哪一代的No. 20系列后级,在二手市场上都是稀有动物,想要收藏的人可得多费心搜寻。

Threshold S-550e
   过去十年来出现过的经典后级不少,不过若将「比较能够负担的价格」这项因素考量在内,我只能想得出两款:Mark Levinson No. 23.5与Threshold S-550e。不过No. 23.5后来价格大涨,相形之下S-550e更是抵买。Threshold在同一时期推出了两个后级系列-纯A类的「SA」系列,以及A/AB类的「S」系列。这两个系列的每一款产品都相当不错,可是考虑到Threshold向来对保护线路兴趣缺缺,纯A类的工作状态似乎有些危险,所以我只推荐「S」系列最顶级的S-550e。这部后级在五十瓦以内仍是纯A类工作状态,AB类则可以输出多达250瓦的功率,对付大多数的喇叭绝对游刃有余。新视听主编廖斐森多年前在「音响论坛」编辑部时即是S-550e的用家,至今还常常听他说:「好器材,没留下来真可惜。」

Cello Amati(AR单体版)
   最近听过几款以老AR单体为主体的喇叭,愈觉得那派「老AR万岁」的人坚持得有道理-声音自然迷人的程度,确实不是现代喇叭能够模仿的。不过标榜老AR单体的喇叭设计不少,唯一能让我心动想收藏,甚至完全不用担心制造品质的也只有 Cello Amati了。这款喇叭在多年前红极一时,有些多金之士还指定非「可利安」音箱材质不买,更有用家以Cello专用脚架将两对Amati「夹」起来使用,气势、音场规模都不是一对Amati所能比拟的;不过这款喇叭原本就稀少,要想找到两对状况一样好的更是难上加难。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Cello至今仍然提供全新的Amati,不过单体已经改为Dynaudio的产品,有兴趣的人不妨试听比较一番。

Sonus Faber Elacta Amator
   前两期才评论过Elacta AmatorⅡ,这是否代表着第一代产品比较好?当然不是那个意思。整体而言,Elacta AmatorⅡ改变的幅度颇大,几乎可以说是外型相似的另一款设计,所以自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声音特色来。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代Elacta Amator的价格相当合理,而且早期产品的制造方式非常近似意大利高级家具,自然非常值得收藏。至于这款喇叭的好处呢?这些年来它早已成为Hi-End 小喇叭的代名词,好处还需要我多说吗?

◎江俊德

Marantz CD95
   这是我的第一部CD唱盘,购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的重量令人意外,好象里头装了石头一样;它的外观漂亮,下压式的面板内暗藏许多按键;它的动作稳重,承片盘动作时几乎没有声音;它使用两颗皇冠级Philips TDA 1541芯片(包括目前Marantz旗舰级数类转换器及Philips最高级的CD唱盘仍然使用此芯片)。说穿了,它其实就是过去Philips最高级的分离式数字系统LHH 1000的合体,因此内部电路非常扎实,改机之后效果更是令人意外的好,因此不少资深音响迷家中仍然保留着这一部古早的CD唱盘-虽然目前它已经值不了多少钱了。

Proceed PDTⅡ
   这部CD转盘应该要感谢刘顾问的细心发掘。过去音响论坛评论此转盘时,竟然只给予两颗星的超烂评价,后来刘顾问的转盘寿终正寝,向许多代理商借来不同厂牌、不同价位的转盘一一挑选,每部转盘在系统上接受一视同仁的测试,试图找出最适合自己口味的转盘。结果这部外观奇丑无比的转盘雀屏中选,消息一传出纷纷跌破大家的眼镜,但是实际一听,却又不得不令人信服,在刘顾问的口中,PDTⅡ足以与无限价位的转盘相较而面不失色,但,它终究还是停产了,我手脚加速在代理商剩下最后五部时抢下一部。现在有那些人使用这部转盘?包括过去赖主编换下了Denon DCD-S1、郭世鼎换下了CEC TL-1,黄鸿钧以及我目前都是这部外观「奇丑」、评价极「烂」转盘的忠实用家。您有兴趣吗?睁大眼睛在二手市场寻找了!

Theta GⅢ
   自从刘顾问从Theta GⅡ升级至GⅢ之后,就没有随着Theta改款的脚步随着升级。主要原因是:他认为GⅢ的声音比GⅤa更适合他的系统。我也曾经带着不同的DAC到他的系统上试听比较,结论是:我自己也要找一部GⅢ才行,因为GⅢ真的很棒。GⅢ的特色在于拥有强大的冲击性,以及沉且稳重的极低频,这对于使用大型系统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声音要素之一。内部使用DSP做数字滤波运算,每声道使用两颗BB PCM 63PK DAC芯片,经过模拟滤波之后,加上输出电流极大的BUF 03功率Buffer组件输出,因此论输出电平、输出电流,都胜过绝大部分数类转换器。而升级后的GⅤ主要就是修改模拟滤波之后的电路,并且使用 Analog Device公司的OP作输出(mbl 1611内部也使用相同厂牌的OP),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强大的冲击性及气势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较温柔纤细的声音。

Sonic Frontiers SFL-2MKⅡ
   其实值得推荐的前级不只一部,至少在我眼中符合标准的就有mbl 6010以及Audio Research LS5MKⅡ,但相信其它主笔会对它们做第一推荐,因此我来介绍另一部值得购买的前级:Sonic Frontiers SFL-2。推荐的理由之一当然是声音的表现,相较之下SFL-1的「活力」比mbl及ARC LS5MKⅡ还多,因此有人说它听起来有点「冲」,但在我的系统上反而需要强悍点的个性。理由之二是它的二手价格不高(若以原价来说应该说很惨吧!),以现在市面上的行情来说,非常抵买划算。理由之三是:它采用电源分离式设计,真空管放大,内部猛料塞满整个机箱,就算以目前的价格买材料,还不见得买的齐全呢!唯一缺点是:没有遥控。

Krell KSA 300S
   这是过去赖英智的参考后级,也可以说是少数输出功率超过300瓦的大电流后级,重量超过一百公斤,厚重的钢甲以及脸盆大的2KVA变压器,都让我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部纯A类后级,使用独创设计的「持续动态偏压」设计,面板上有四个指示灯,随时指示目前的偏压状况。包括赖兄在内等人认为KSA 300S的声音过于笨重呆板,蛮力虽强但却像大拖车一样快活不起来,但我却认为拿来推速度快的喇叭或低音部份,拥有难得的强大驱动能力。新一代的 Krell FPB后级已经改善这个缺点,但似乎又失去了以往厚重沉稳的低频,可见扩大机要全面性的讨好并不简单。这部后级目前价格让人觉得和蔼可亲,但不是每位音响迷皆适用,如果您的喇叭需要蛮力,又想拥有名牌,需要将速度拉慢一些的,Krell KSA 300S后级值得考虑。另外还有功率较小的KSA 200S,目前价格应该更划算。

B&W 801MKⅡ
   B&W 801MKⅡ大家都知道,应该也有机会在不同的场合听过,但却很少人有机会听过第一代或第二代的801。如果您对声音的欣赏角度与我相同的话,我想您应该不会反对「第二代801比第三代801好听」这句话。第二代801拥有更饱满的中低频份量,然而金属高音却温润得很,完全没有一丝「金属」的味道。801 难推吗?第三代也许是,但第二代保证比第三代轻松许多,也许是Run-In的时间够久悬边早已软化,使用一般的综合扩大机就可以挤出鬼太鼓的极低频,不要说您怀疑,连我实际接触之后也觉得莫名其妙。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低音单体橡胶悬边老化。

Daihoquest DQ-30i
   这一对喇叭在台湾还没来得及红,就已经停产退出江湖了。这是我在台北蔡法官家中听到的,它的外型像是把Quad静电喇叭拉高,高、中音单体使用开放式设计,与过去曾经红过一时的Alon相当类似(或现在的AR Limit系列也采用类似的设计)。DQ-30i的特点在于拥有蓬松及延伸的低频,其音色及音质都在水准之上,并且拥有极低的音染,使用一部60瓦的真空管扩大机就可以让它飞天钻地。DQ-30i的效率颇高,不须要大功率后级也可以享受大动态的气势,而且声音还非常迷人!

GenesisⅡ.5
   Arnie Nudell离开Infinity成立Genesis之后,签名系列中第一对售价低于一百万元的喇叭,包括刘顾问、士林曹医师、赖英智以及主笔郭世鼎等,都曾经使用过这对喇叭,效果如何就不必我多说了。但为何这么好的喇叭要停产呢?GⅡ.5与GⅡ、GⅠ一样使用弧型大障板,面板宽度比GⅡ还宽,专利设计的平面铝带高音前三后一,中音则是条状铝带,低音单体前后各一,并使用专用伺服扩大机驱动。由于体积较小,因此适合一般家庭摆设,然而其中低频厚度却往往比调校不当的GⅡ还理想,发声能量在同价位中几乎找不到对手,但也请用家不要吝啬对扩大机及线材的投资。当然它现在则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

Rogers LS3/5a(15欧姆版本)
   说来也许会令您感到意外,这也是我的第一对喇叭,而且我买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它就是3/5a(当时我还不算是音响迷,购买时一万六)!它的好就不必我多赘言了,如何的称赞都是多余的,买它的时候我还在念书阶段,平时听音乐需要一对小喇叭,利用自己DIY的30瓦扩大机,就这样渡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怀念。小喇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声音越来越甜美,完全感觉不出它哪里难推,温温顺顺的声音完全没有火气。五年之后低音橡皮悬边溃烂,在过去的中华商场请人重新修补之后以原价出让。现在值不值得再寻找15欧姆版的3/5a?我认为已经没有必要了,即使找到单体可能也状况不良,新版的3/5a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声音就会逐渐进入状况,声音同样温润柔美。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意大利的产品总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各种人的注意,不可否认它曾经是我梦寐以求的喇叭,即使它的声音过于渲染、不够中性,但却很迷人。最早期的Electa Amator侧板使用榫接处理,锯齿状的接缝看起来在心中就扬起一股高级家具的感觉,前后板以硬牛皮紧绷,充分运用意大利家具的处理方式来制作喇叭。中期之后的Electa Amator榫接处理不见了,只剩下旗舰Extrema继续沿用此技术,虽然声音没有明显变化,但总令人留下一些遗憾。张典齐医师曾经把这对喇叭与 B&W Silver Signature 25做比较,说它们是世界上最贵也最值得购买的小喇叭(以当时的角度而言),赖英智在使用Alon及Genesis之前也以它做为参考喇叭,。曾经在音响论坛任职的李陵、陈弘志、何文哲、廖斐森等人,曾经都是Sonus Faber的爱用者,即使今日我已经使用大喇叭,仍然对它念念不忘,可见它对我的吸引力。

◎赖英智

Theta GⅢ
   尽管喊得震天架响,24 Bit的未来仍未明确,我唯一推荐的Theta GⅢ数类转换器只有20 Bit解析力,应可安然渡过本世纪。要找GⅢ最好是原厂的平衡式版本,也不需要加装HDCD附件,它的广大音场、饱满音像、丰沛低频与实实在在的乐器质感,都是值得称道的。有些人或许认为GⅢ的高频不够细致精巧,表现有点粗线条,不过习惯了Theta的补药,却常会嫌其它产品过于纤细苗条呢。改良过的G Ⅴa有更快的速度与更好的细节,高频也圆润了,但中低频却少了(还是比别人多),它是GⅢ之外的另一选择。喜欢高贵华美的,只能找mbl或Sonic Frontiers了,不过GⅢ的二手行情不算太高,还是相当吸引人的。

Audio Research LS5 MKⅡ
   在LS2达到真空管/晶体混血的技艺高峰后,ARC改变方向所推出的全真空管/全平衡式前级,一口气用了十只6922的双三极管。除了因为全平衡端子使用稍有不便外,LS5 MKⅡ的声音表现难以挑剔,刘仁阳顾问还说这是买不起MBL 6010者的最佳选择。LS5 MKⅡ比第一代产品更透明,又没有MKⅢ那么的清亮,它的高音圆滑而温暖,质感软中带着韧性,三度空间感极佳,栩栩如生的音像尤其令人称道,只在极低频的凝聚与权威性上稍有保留。以它搭配同厂的VT-150后级,对爱乐朋友绝对是世纪末的最佳选择之一。目前LS5 MKⅡ二手行情仍然不错,比较伤脑筋的是如何帮它找到好真空管,ARC原厂有售特选的低杂音苏联管,可邮购;要不然就必须一次更换四支输入级的真空管。

Gryphon DM-100
   每边输出100瓦的纯A类晶体后级,DM-100的单声道版本就变成ReferenceⅠ,用来驱动像Genesis四件式喇叭等大家伙都不成问题。丹麦的工艺设计让DM-100拥有威猛无比的外观,使用时与它的温度相辉映,巧的是Gryphon的声底也偏向暖调,挥洒出来的色彩相当浓郁,低频的庞大雄伟与源源不绝的能量,正好是老板佛莱明的写照,Genesis过去就以Gryphon当作参考器材。有朋友用DM-100推大食的Sonus Faber Extrema喇叭,除了醇厚的音质诱人外,极高的密度与逼真的重量感,都会使人对Gryphon大为折服。在香港买DM-100划算至极,但如何把装甲雄狮扛回来将是大问题,同时它是纯A类后级,虽然大量用了耐高温且昂贵的Rifa电容,健康状况仍须特别留意。

Jeff Rowland 7F
   第一代的Model 7单声道后级早在1984年就推出了,历经数次改良,Model 7F在1991年问世,整个线路构造已经非常接近后来的Model 8与Model 9。目前Jeff Rowland 7F的二手行情来说,同样的价钱到哪买输出功率350瓦的单声道后级?何况Jeff Rowland的金属加工一流,线路也很扎实,用再久也不怕坏;而且它家的扩大机一脉相承,声音都很类似,用再久也不怕落伍。如同吃素的设计者一样温文儒雅,Jeff Rowland 7F的声音柔软没有火气,速度、瞬时与透明度或许不如一些新产品,但音乐性却是它最强的地方,用来搭配Martin-Logan、Apogee、 Magnepan等平面喇叭恰能相辅相成,前级用Cello、Spectral等也是很好的建议。

Krell KSA-300S
   前代产品KSA-250大受好评,但纯A类所带来的高温与高故障率同样伤脑筋,于是Krell在1992年推出划时代的新扩大机,包括旗舰KAS与输出功率 300瓦的KSA-300S后级。此一系列扩大机利用快速自动偏压的方式,让所有输出功率都保持纯A类状态,不用时又毫无温度,在1Ω负载时可输出 2400瓦,加上近百公斤的重量,谁敢说它不是大力士!KSA-300S比KSA-250的中频稍轻一些,又比新的FPB系列拥有更佳的暖度与饱满度,在速度、透明度与解析力方面则比FPB系列略有不及。无论推任何喇叭都是一副悠哉模样,达到轻松自若的感觉,这是KSA-300S最令人心动的地方。以目前二手的KSA-300S来说,它大概是故障率最低的纯A类后级了。

Mark Levinson No.20
   所谓的No.20系列包括1986年推出的No.20、1989年改款的No.20.5,以及1992年二度改款的No.20.6,这是M.L.继ML2 (输出功率25瓦/8Ω)之后唯一的纯A类后级。只要是正式代理商的产品,都可以付费进行升级,把输入级的线路板换掉,因此哪一型倒无所谓,二手行情也不一样。输出功率100瓦(400瓦/2Ω)的No.20单声道后级,千万别小看它,潜能无限的推动力只怕新产品都有所不及。一般M.L.的扩大机都过于中性以至略偏冷调,在No.20身上同样找不到什么染色,不过它有少见的细致严谨质感,中频平顺舒畅,低频的控制力一流,动态对比也气势滂沱。不过早期 No.20卖得不多,想在二手市场寻找要多费点力气。

Genesis Ⅱ.5
   在Genesis的大家伙中,GⅡ.5无疑是最抵买,也最容易达到良好效果的。四件式的Genesis喇叭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摆设,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调整,反而不如一体式的GⅡ.5来得方便。它的中高音单体与GⅡ相同,音域直上30KHz;每边两只12吋低音附上一台伺服扩大机,能轻易发出20Hz以下极低频(就看你房间够不够大),两片大翅膀倒是占了不少面积,因此小房间仍然不适合它发威。比起新款的G300或G350,GⅡ.5的高频延伸、瞬时反应与透明度略逊一筹,但是中低频的饱满与浑厚又扳回一成,整体平衡度一流。另一个好消息是GⅡ.5很容易推动,60瓦的Pass Lab后级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再仔细调整低音伺服扩大机的相位与高通、低通,GⅡ.5立刻就能撑开一幅特丽七彩大画面。

Martin-Logan Aerius
   这是Martin-Logan最小型,可能也是最成功的静电/锥盆单体混血喇叭,第一代产品在1992年推出,96年改款后称为AeriusⅡ。虽然SL -3、Monolith、Quest等其它Martin-Logan的混血喇叭拥有更宽广的音域,只用了20公分低音单体的Aerius却在速度的一致性、分频点的衔接上更加成熟,几乎找不出缺点了。最重要的是Aerius售价合理,容易推动(89dB),体型小巧容易摆位,非常适合一般人使用。台湾前代理商结束营业后,银行拍卖了一批Aerius,每对两万元不到,错过之后连我都很懊恼,幸好二手Aerius也很便宜。唯一要注意的是静电振膜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请先确定零件来源无虞或使用状态。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1988年推出的Electa Amator,持续畅销到去年才大改款成AmatorⅡ,但这对Sonus Faber的开山作已经成为小喇叭中的经典产品了。大约编号1000以前的Electa Amator,音箱上每块胡桃原木都是手工榫接的,以后逐渐改成胶合制造,前者当然更有收藏价值。天然原木美色,窈窕诱人曲线,加上有中型喇叭规模的声音表现,都是Electa Amator吸引人的地方。虽然Sonus Faber后来推出旗舰Extrema与昂贵的Guarneri Homage,以及许多徒子徒孙们,不过个人以为Electa Amator是平均表现最好的一对喇叭(可能与它用了顶级Dynaudio单体有关)。把它放在云石/原木脚架上,配上质感好、驱动力强的扩大机,无论用看的或听的,它都是艺术品。

Stax Lambda-Signature+SRM-T1
   很多人可能不晓得,Stax在95年底曾暂停营业,公司从株式会社改成有限会社后才又重新出发。老板换人后,也许声音传统将会调整,老的Lambda- Signature+SRM-T1静电耳机系统就更令人怀念了。新的Nova Signature、Classic、Basic系列耳机由于振膜改良,在冲击力与频宽方面都有进步,但老耳机一方面用真皮的头带与耳垫(现在都是人造皮),一方面有较柔和的听感,呈现出不同的趣味。SRM-T1是Stax第一部真空管放大的驱动器,Stax曾经制作过超级的纯A类扩大机,这方面的技术不错,只要换上好的真空管,这套耳机组合绝对可媲美数十万元级的音响。Stax是唯一能在二手市场买到的耳机(其它品牌店家根本不收),不妨试试运气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