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阳历代进士知多少

 百城主人 2014-11-02

衡阳历代进士知多少

 作者:甘建华  Email:tiexie007@sina.com

 

 

衡阳历代进士知多少

湘水明珠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状元台 (甘建华摄于2010年10月12日)

衡阳历代进士知多少

长沙天心阁《湖南历代状元名录》 吴晓华摄

 

 

衡阳历史上到底出过多少个进士?这是一个问题。

在近年从事衡阳地方文史研究的时候,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带着这个问题向许多史志专家请教,得到的回答不是“不清楚”,就是“起码有好几十上百个吧”,有的甚至说“至少1000个”。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隋唐时,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在许多家乘、族谱上,经常可以看到“岁进士”这几个字。其实,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而是岁贡生的别称,连举人都不是,二者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

据统计,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制,1300年间,文科和武科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十年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剌股,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中进士!中了进士,就可以进授爵位,封妻荫子,显赫当代,留名青史。《劝学文》中所唱的颜如玉、千钟黍、黄金屋,就会自己找上门来,这一辈子就算捧上金饭碗了。所以,《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进士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最高文化教育水准,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可视之为软实力的象征。进士不仅属于个人和家族,也属于民族和国家。在旅游业异常发达的今天,进士及其尚存的进士第甚至成为了一种招牌,吸引着人们前往观瞻景仰,怀想古代文人士大夫当年的卓然风姿。

谁不会说“破天荒”呢?谁不想“破天荒”呢?其实,这个词与我们湖南有着莫大的关系,典出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朝年间,荆南地区(现今湖南)派人参加京城会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进士。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送来的考生称做“天荒解”。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庚午科,长沙人刘蜕成进士,时人称之“破天荒”。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大喜,派人送上一笔“破天荒”钱,据说达十七万(未知具体计量单位)。刘蜕不肯接受,并致书以谢:“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因为这个典故,历代都以为刘蜕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就连清代湖南著名学者皮鹿门也言之凿凿:“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师伏堂未刊日记》)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也持此说。以致以讹传讹,流毒至今。

其实,刘蜕之前,湖南已有15个人中了进士,甚至还有中了状元的。“破天荒”者乃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庚午科(730)进士长沙人欧阳稚,他比刘蜕早了整整120年!衡阳的第一个进士罗玠,唐德宗贞元五年己巳科(789)及第,比刘蜕早了61年!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科(827),延唐(今湖南宁远县)李郃状元及第,比刘蜕早了23年!荆南地区何来“四五十年”、“三百年”、“天荒解”之说?

在湖南科举史上,可以说有两个人才录取高峰。一是在南宋时期,文化中心南移,加上湖湘学派的发展,湖南在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地位都显著提高;一是晚清时期,接续宋代人文传承,文风鼎盛,更由于湘军崛起及其对湖湘学子的大力提携,这时科举人才高峰更为显著。

据《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月第一版)载,自唐代至清代籍贯为湖南或寄籍湖南的进士,计2432人,其中唐代27人,五代4人,宋代948人,元代143人,明代565人,清代745人。

进士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或称“殿元”、“廷对第一”、“廷试第一”、“殿试第一”)、榜眼、探花。长沙天心阁《湖南历代状元名录》载有15名状元:唐朝李郃、北宋王世则、朱经贯、莫俦、南宋易祓、王容、吴必达、贺德英、乐雷发、元朝曹一本、何克明、霍希贤、明朝黎淳、清朝彭浚、萧锦忠。《湖湘文化大辞典》载8名榜眼:路振、何询直、牛宗孟、李祁、周声澍、黄自元、曹诒孙、夏寿田,8名探花:张公大、曾朝节、何凌汉、石承藻、胡达源、谭鑫振、郑沅、王龙文。其中何克明、彭浚、曾朝节(寄籍)、谭鑫振4人是衡阳人。

《湖湘文化大辞典》有关衡阳部分既有人物重复,更有遗珠之憾。根据清代《湖广通志》、《湖南通志》、《湖南历代状元名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朝进士题名录》、《湖南省志》、《湖南名人志》及历代《衡州府志》,参照湖南和衡阳其他各种方志、史料、图籍,现知衡阳历代进士共计298人(包括时次失考的),其中唐代4人,宋代69人,元代21人,明代96人,清代108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行政区划的更迭,如安仁、炎陵、桂阳、祁阳等县曾一度隶属衡阳管辖,其进士本文不再收录。具体到当今衡阳各县市区属地的进士,也不是那么容易区分。有很多载于史志尤其是各县志的先贤,存在着交叉纪录现象。譬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庚戌科(1010)进士郑向,《衡阳县志》、《耒阳市志》都有记载。其实根据历代《衡州府志》、《衡阳县志》及《郑氏家乘》,郑家世代一直居住在衡州府城内,当属衡阳人无疑。耒阳人之所以把他引为邑人,是因为文天祥曾作《衡州进士题名记》,内有“按衡进士姓名可考者,自祥符省元郑向始”之句。

历史上的衡山,辖有今衡山县、衡东县(1966年析置)、南岳区(1984年设区),甚至包括邻近的衡阳县及湘潭、湘乡、双峰等地的部分区域,所以下表涉及籍贯衡山的,一律作衡山人。祁阳县是湖南名邑,历史上出过127名进士,祁东县 1952425日由祁阳县析置,两县分属衡阳、零陵(现永州市),源头不清,史志不全。仅知明清两代4名进士宁良、陈荐、陈大受、陈文騄,史载都是金兰桥(今祁东县金桥镇)人,但各种史志还是把他们当作祁阳人。衡南县与衡阳县原本属于一个县,清季以后几分几合,故进士里籍不可能特别清晰。已知他们是衡阳东乡或特别注明是清泉县的(公元1756年析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自然属于衡南县,余者例作衡阳县人士。

如此,298名进士中,衡山县97人,衡阳县67人,耒阳市47人,常宁市47人,衡南县36人,祁东县4人。

按姓氏排行榜计算,前五名李姓22人,欧阳氏20人,陈姓19人,刘姓18人,罗姓18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进士中有不少是祖孙、父子、兄弟的,他们以各自的德业事功光宗耀祖,为衡州古郡留传许多佳话。宋代衡山人侯延庆是侯珣的曾孙,清代祁东人陈文騄是陈大受的曾孙,彭仕周是乾隆恩科明通进士,曾孙彭浚后来大魁天下。宋代曹裕与曹洪,廖行之与廖谦,明代谢文祥与谢谘、谢讷,清代常英瑚与常大淳,都是父子进士。南宋抗金英雄赵方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进士,幼子赵葵“以同知院事”(相当于副宰相),淳祐十年(1242)赐同进士出身。衡山聂家、衡阳郑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聂焘与两个孙子聂镐敏、聂铣敏都点了翰林,曾孙聂泰后来成进士,郑本、郑平、郑革三兄弟及郑平仲子郑总两代联科四进士。宋代朱正彝、朱正辞,邓友龙、邓友龄,侯延年、侯延老、侯延庆,明代文林、文森,胡文璧、胡文奎,清代彭仕商、彭仕周,陈毓光、陈嘉言,旷敏本、旷敩本,都是兄弟进士,李子荣、李子茂兄弟更是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同榜进士。

清代曹雁、李如湘、王衢,中举后累试不第,年已耄耋,犹入都门会试,钦赐翰林院检讨,也算是三甲之外,同进士出身吧。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及,常宁历史上有两次大的时次失考的进士记录,一次是在宋代,居然达到23人,另一次是元代,也有9人,两次共计32人(其中许玠现已查找到时次)。关于这个问题,清代《(康熙)衡州府志》仅有名录,纂修周士仪称:“按旧志,常宁县甲科惟袭盖卿、王居仁,二人为朱(熹)张(栻)二先生门人,姓名爵里稍可称述。其自曹璘而下三十二人,年代、官履略不经见,姑仍旧志列名于右。”“书之不敢没其名也,俾后之人指而目之曰,某邑某邑振古以来有若而人者,盖藉科目以传也,则策名洵足重乎哉!”查阅《常宁县志》第二十四编人物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进士小传中惟见6人,其他人不但没有小传,连名字也没有记载,几个举人、拔贡、廪生反而留下了名字(当然他们也有德业)。《常宁县人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也只有8个进士的小传。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期待其他学者能够找到答案。

古代人除了名之外,还有谱名、榜名之说,另有字、号。所以,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下表中只有一个,一般地说是榜名,但也有例外。譬如末代进士曾熙,谱名昭衔,榜名荣甲,字子缉,号嗣元(士元),又号俟园,晚号农髯。

衡阳历史上唯一的少数民族进士海凤翥,回族,清代清泉县白沙洲人。

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文科偏重。所以,囿于历史资料的阙如,且仅从研究湖湘文化名人这个角度,笔者只撷取了文科进士的科第年里。历代武举大人,请恕小子则个。

 

衡阳历代进士科第年里综表

  

在位皇帝

年 号

科 次

公元年

姓 名

籍 贯

唐德宗

贞元五年

已巳科

789

罗 玠

衡山

唐宣宗

大中间

 

847859

拔野古

耒阳

………… 

 

★ 全文6459字,详见《湖湘文化名人衡阳笔记》 甘建华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