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一浮先生《童蒙箴》:性修不二,儒佛一真

 百城主人 2014-11-02

 我主动与佛教文化接触,是在高中之时。初中以前我对佛教只有厌恶反感之情,而无平心体会之念,只因此前所接触者多为与佛教有关之迷信,未涉及明心见性玄妙高深之正法。高中以后我才平心静气面对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在内,我都愿意深入了解(虽然很多方面至今仍在门槛内外徘徊)。上大学后,我对儒家思想了解逐步深入,接触马一浮先生著作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乃至宋明理学(佛家思想,我最感兴趣者则为禅学),确实感触很深、兴致很浓,故而大三以后发大愿心,惟愿此生深入体悟心性义理之学(姑名之为玄学),因我深知自己并不适合科学哲学,也不适应学院方式,且对当前文教方针并不满意(以上几项皆为归心玄学之因)。能在大学期间,随意翻书之际,结识马一浮等前代大贤,于我个人而言,确实机缘殊胜。我曾偶尔设想,假如当年没有选择北上,来到这所马一浮先生数次拒绝任教之大学,我能否结识马一浮先生?假如前往马一浮先生曾经短暂讲学之大学,我能否结识马一浮先生?仍是一大问题。如果没有北上,也许我之前途会较平坦、生活会较安稳,也许我会走入文学创作、文艺研究之途(中文),也许我会成为知名之翻译家(外语),但若冥冥之中可以感知当前所走之路,或许我会感到非常遗憾,而愿抛弃一切,选择当前这种生活。

不知何故,有些感慨,言归正传。马一浮先生《童蒙箴》(最初名《儒佛箴》,后改题《童蒙箴》,收入复性书院刻本《濠上杂著初集》),序言之外共十六首。马一浮先生曾对学生说及《童蒙箴》(见《马一浮先生语录类编》):“夜来将《儒佛箴》了却,此亦自然流出,虽不必有益于今,却可俟后。……贤辈他日到此田地,方觉此语亲切,亦望勿以闲言语视之。著得些闲言语,亦是学也。”此文虽曾通读多遍,至今未能背诵(还应熟读成诵),不过大义基本明了,也很认同该文理念(确实“亲切”)。文本早已录入,后据不同版本校对,但却不敢确定。自去年购得《馬一浮先生遺稿初編》乃至《爾雅臺答問》《復性書院講錄》与《泰和宜山會語》之后,很多文章可以刻本对勘,解决不少疑难问题,快何如哉!不过仍有一大难题,刻本之中不少字体比较怪异,如今出版物中很少使用,如何处理这些怪字?我平日一般用简体,因为便于沟通理解。常用繁体也能接受,但若怪字太多,读者往往很难理解,反而不易推广。今后整理马先生文稿时,不妨酌情处理文字,还应细心核对,避免文本硬伤,偶尔改动疑难字体,倒也无伤大雅。繁体文本所用字形,浙江古籍《馬一浮集》已然有所调整,只是不够彻底,不够精确,遗留若干问题,不太理想。希望《全集》可以解决文字问题,至于点校问题,只能随顺自然。马先生文章之点校结果欲使人人满意,实为痴人说梦,不必过于执著。

经过整理,共得三种版本,一为综合各书所得之简体本,二为广文书局之《遺稿初編》本,三为浙江古籍之《馬一浮集》本。

其一、综合各书所得之简体本

童蒙箴十六章并序

一九四一年

有童稚初近书册。闻儒佛之名。不知所谓。遽问其义。书此示之。或曰。此岂所以告童蒙邪。谢之曰。彼将问来问。从此尘生。若无刮目之方。安有披云之日。吾不求其解会。会者宁复假言。此正所以告童蒙耳。不欲埋没后生。更增葛藤一上。勿谓不可语此。何为洒扫应对。何为精义入神。一任后人料简。

何名为儒。动静一如。何名为佛。不留一物。妄生异端。五谷不熟。人云亦云。其病则俗。谁能将珠。与汝安目。

如何是禅。息虑忘缘。如何是道。但莫颠倒。禅不可传。道不可道。开口便非。动步即到。咄哉野狐。商量浩浩。

汝眼自明。汝耳自聪。曷为声色。莫匪尔躬。如曰可绝。何异盲聋。目击道存。声入心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孟曰践形。孔曰尽性。何以由之。忠信笃敬。诚者自成。发为言行。不诚无物。邪思乱正。罔念作狂。克念作圣。

性具万德。统之以仁。修德用敬。都摄诸根。颜曾所示。道义之门。性修不二。儒佛一真。同得同证。无我无人。

古佛垂教。有实有权。有小有大。有偏有圆。儒者所宗。则唯一焉。内外本末。始终后先。显微无间。体用一源。

大用在儒。诗书礼乐。戒定慧三。佛根本学。易与春秋。究竟了义。法界一性。理事不二。此犹义解。门庭设施。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见性之言。其谁肯听。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祖意教意。是同是别。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老尚玄同。庄亦大通。任物自然。谓人无功。斥以无因。旧师之过。执性废修。斯亦语堕。鹅王择乳。何立何破。

缘生之法。说名为空。迷者执有。爱恶相攻。二俱不了。异论乖宗。空乃非空。有实非有。有智人前。合取汝口。

嗟彼未悟。但逐名言。依他作解。自谓穷玄。举心动念。烦恼炽然。情忘即佛。见在即凡。夺之既尽。凡圣俱捐。

佛是矢橛。禅是麻缠。闲名既谢。大用现前。搬柴运水。坐石听泉。春生夏长。昼起宵眠。将谓别有。悠悠苍天。

万物一体。天下一家。汝性无尽。而生有涯。在彼无减。在我无加。贪瞋忽起。杀人如麻。狂心顿歇。空不生华。

弹雀射麋。谓可取食。扩而充之。遂灭人国。彼食人者。何独非人。强梁之仆。有如积薪。下焚上陨。化为飞尘。

唯仁与智。不惑不忧。无得无丧。何取何求。文无歆羡。孔绝怨尤。佛者断痴。老亦贵柔。抱薪救火。乃迷之邮。

亲者不问。问者不亲。入门一喝。闻者丧身。借问何为。无理可伸。自智者愚。自富者贫。勿取我语。汝则可人。

书生谨按:此文先后于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四月十九日据《马一浮集》《马一浮卷》校过两遍,不过《集》为繁体版,《卷》则为简体版,当时只保留简体版,尚有部分问题。其中序言部分《集》《卷》尚有一字不同,按义应以《卷》中所用之字(即“问”)为佳(当时尚未拿到《遗稿初编》,三月下旬方才订购)。“谢之曰彼将问来问从此尘生”一句,两书断句皆是如此,暂时保留原状。此外两书标点各自不同,今为整齐句式,并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只用句号断开,其余细节读者根据自身理解再作整合即可。

其二、廣文書局之《遺稿初編》本

童蒙箴十六章幷序

有童穉初書冊聞儒佛之名不知所謂其義書此示之。或曰此豈所以告童蒙邪謝之曰彼將問來問從此塵生若無刮目之方安有披雲之日吾不求其解會。會者寧復假言。此正所以告童蒙耳。不欲埋沒後生。更增葛藤一上。勿謂不可語此。何爲灑掃應對。何爲精義入神。一任後人料簡。

何名爲儒。動靜一如。何名爲佛。不留一物。生異端。五穀不熟。人云亦云。其病則俗。誰能將珠。與汝安目。

如何是禪。息慮緣。如何是。但莫倒。禪不可傳。不可。開口便非。動步卽到。咄哉野狐。商量浩浩。

汝眼自明。汝耳自聰。曷爲聲色。莫匪爾躬。如曰可。何異聾。目擊存。聲入心。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孟曰踐形。孔曰盡性。何以由之。忠信篤敬。誠者自成。發爲言行。不誠無物。邪思亂正。念作狂。克念作聖。

性具萬德。之以仁。修德用敬。都攝諸根。顏曾所示。義之門。性修不二。儒佛一眞。同得同證。無我無人。

古佛垂教。有實有權。有小有大。有偏有圓。儒者所宗。則唯一焉。內外本末。始終後先。顯微無閒。體用一源。

大用在儒。詩書禮樂。戒定慧三。佛根本學。易與春秋。究竟了義。法界一性。理事不二。此猶義解。門庭設施。

注我。我注六。見性之言。其誰聽。不立一法。不捨一法。祖意教意。是同是別。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老尚玄同。莊亦大。任物自然。謂人無功。斥以無因。舊師之。執性廢修。斯亦語墮。鵞王擇乳。何立何破。

生之法。說名爲空。者執有。愛惡相攻。二俱不了。異論乖宗。空乃非空。有實非有。有智人前。合取汝口。

嗟彼未悟。但名言。依他作。自謂窮玄。舉心動念。煩惱熾然。情卽佛。見在卽凡。奪之旣盡。凡聖俱捐。

佛是矢橛。禪是麻。閑名旣謝。大用現前。搬柴水。坐石聽泉。春生夏長。晝起宵眠。將謂別有。悠悠蒼天。

萬物一體。天下一家。汝性無盡。而生有涯。在彼無減。在我無加。貪忽起。殺人如麻。狂心頓歇。空不生華。

彈雀射麋。謂可取食。擴而充之。滅人國。彼食人者。何獨非人。梁之。有如積薪。下焚上隕。化爲飛塵。

唯仁與智。不惑不憂。無得無喪。何取何求。文無歆羨。孔怨尤。佛者斷癡。老亦貴柔。抱薪捄火。乃之郵。

親者不問。問者不親。入門一喝。聞者喪身。借問何爲。無理可伸。自智者愚。自富者貧。勿取我語。汝則可人。

書生謹按复性书院刻本所用字形与目前常用繁体字稍有出入,如“”“”“”三种部首,“辶”上多“丶”,“亡”头变“人”(或“入”),“糸”则成“糹”。目前三种字形我都无法输入,不过“亡”头诸字(“忘”“妄”与“”)网上(即字海网络版)已能输入,只是细节仍有出入,??/?为“人”,?则为“入”,似乎也不标准。刻本之中“”皆作“”,该字尚能如实输入,但包含“”之形声字则都无法输入”“);“”字“”不出头,难以输入。至于“問”字,《馬一浮集》作“闻”,有误(《马一浮卷》准确)。

其三、浙江古籍《馬一浮集》

童蒙箴十六章幷序

有童書冊聞儒佛之名不知所謂其義書此示之。或曰:此豈所以告童蒙邪?謝之曰:彼將問來問,從此塵生,若無刮目之方,安有披雲之日。吾不求其會,會者寧復假言,此正所以告童蒙耳。不欲埋沒後生,更增葛藤一上,勿謂不可語此。何爲灑掃應對,何爲精義入神,一任後人料簡。

何名爲儒,動靜一如;何名爲佛,不留一物。生異端,五穀不熟,人云亦云,其病則俗。誰能將珠,與汝安目。

如何是禪,息慮緣;如何是,但莫倒。禪不可傳,不可,開口便非,動步卽到。咄哉野狐,商量浩浩。

汝眼自明,汝耳自聰。曷爲聲色,莫匪爾躬。如曰可,何異聾。目擊存,聲入心。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孟曰踐形孔曰盡性何以由之忠信篤敬。誠者自成,發爲言行;不誠無物,邪思亂正。念作狂,克念作聖。

性具萬德,之以仁,修德用敬,都攝諸根。顏曾所示,義之門。性修不二,儒佛一眞。同得同證,無我無人。

古佛垂教,有實有權,有小有大,有偏有圓。儒者所宗,則唯一焉,內外本末,始終後先,顯微無,體用一源。

大用在儒,《》《》《》《。戒定慧三,佛根本學。《易》與《春秋》,究竟了義。法界一性,理事不二。此猶義解,門庭設施。

注我我注六。見性之言,其誰聽?不立一法,不捨一法,祖意教意,是同是別,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老尚玄同莊亦大任物自然謂人無功。斥以無因,舊師之,執性廢修,斯亦語墮。鵞王擇乳,何立何破。

生之法,說名爲空,者執有,愛惡相攻,二俱不了,異論乖宗。空乃非空,有實非有,有智人前,合取汝口。

嗟彼未悟名言依他作自謂窮玄。舉心動念,煩惱熾然,情卽佛,見在卽凡,奪之旣盡,凡聖俱捐。

佛是矢橛禪是麻名旣謝大用現前。搬柴水,坐石聽泉,春生夏長,晝起宵眠。將謂別有,悠悠蒼天。

萬物一體,天下一家,汝性無盡,而生有涯,在彼無減,在我無加。貪忽起,殺人如麻。狂心頓歇,空不生華。

彈雀射麋謂可取食擴而充之滅人國。彼食人者,何獨非人。梁之仆,有如積薪,下焚上隕,化爲飛塵。

唯仁與智不惑不憂無得無喪何取何求。文無歆羨,孔怨尤,佛者斷癡,老亦貴柔。抱薪火,乃之郵。

親者不問,問者不親,入門一喝,聞者喪身。借問何爲,無理可伸。自智者愚,自富者貧。勿取我語,汝則可人。

書生謹按浙江版《馬一浮集》之文字,较之复性书院刻本,文字出入确实较大。仅以此文为例,变动有三:其一,文本错误。刻本“其義”,《馬一浮集》误作“其義”。其二,文字調整。“”“”之繁体字,刻本之中,前者作“”,后者作“”;《馬一浮集》不知何故,“”字统一作“”,“”字统一作“”,但有时却处理不当(判断有误)。其三,字形差异。大概与第二条类似,都是出于统一标准,故而有此调整,诸如“”改作“”、”改作“”、“”改作“”、“”改作“”。又如“”字已作调整,“”与“”则维持刻本原貌,不知取舍之际有何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