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初中作文训练和作文评价的重点内容。一篇记叙文,如果没有足够的描写,或不会描写,会被扣去很多分,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总是反复提醒学生要注意描写。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沿用“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靠学生一次一次的习作摸索,自己“悟道”。比如作文里的“描写”,教师每一次差不多都要求学生要“写具体”,“写生动”,有的教师也能讲明白“什么是具体、生动”,但是,在作文指导课上,针对一个具体的描写片段,教学生“怎样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教师往往就语焉不详了,更缺乏定点的、带有方法意义的,可以操作性的训练。因此,作文课上,同样的描写要求教师会重复多遍,学生作文中描写上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多次,作文教学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低下,而会描写的学生、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往往不认可其作文水平是在课堂里由老师教出来的。 教师要改变描写教学这种笼统地提要求,抽象地做指导的现状,是针对“描写”这个训练点,找到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设计一排排台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训练,使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一步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精彩到精彩。 下面是我在初一班级指导“描写”训练的课堂教学实录的一部分,代表了我在作文教学过程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师:刚才几个同学们谈了对我的印象,观察还是很仔细很准确的。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会描写吗?会描写的人请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师:(对刚才描述老师模样的学生说)你怎么没有举手? 生:我不会。 师: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投影:一幅鸭子游水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了吗? 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好,开始! (学生写) 我们来看黑板,左边第一位同学,请把你的作品读一下给大家听。 生: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师:第二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师:第三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着,他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请坐。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 (板书:对象 主人公) 师:那么除了鸭子之外,描写对象还有什么? 生:湖水。(也有学生叫“水”“池塘”) 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 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字)可能各有特点,或者这么说,他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 (板书:特征) 生:特征。 师:上面几句有那些词语是表示鸭子、水的特征的? 生:清澈,可爱,淡黄色,悠闲。 师:还有自由自在,嬉戏。也是他们的样子。如果没有这些特征,我们会觉得怎么样? 生:不够具体。 师:对。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个的表达还更好一些?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你看看你写得,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 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断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所描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戏闹。 师:精彩吧? 生:非常精彩。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生上讲台写) 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再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得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刚才发现了描写对象:鸭子和水,又看到了它们的特征:鸭子,是灰白相间的长着细细的绒毛的鸭子,而且是游来游去,是在嬉戏;水呢,是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有人还感觉到它像什么,用了比喻。这样一来,你们觉得这段描写怎么样? 生:精彩。 师:这段描写就合格了,甚至说是比较精彩了。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只有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场景告诉一些没有看到的人。那么,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一样东西,首先你会告诉我们什么?肯定要告诉我们“那里有什么?”(板书:有什么) 这副画面上有什么?刚才几个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有鸭子,有水 师:光告诉我们有什么当然还不够,我们还想知道他们的特征、动作、细节,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它们怎么样”,(板书:怎么样) 刚才几位同学也告诉我们了,鸭子怎么样,水怎么样,对吧? 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还需要告诉我们“它们像什么”。(板书:像什么) 你看,有了这三条,他的描写就不一样了,是不是? “有什么”,使我们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这三条原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过程化教学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纯粹知识介绍。区别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一个标志之一,是教师先把现成的灌输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 要努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一句话、一个场景的描写总结出一类描写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背后的道理,举一反三,才能起到过程化训练的真正目的。如果不能上升到类的认识,个别语言现象的学习再多也没有多少效用,因为个别语言现象是无法穷尽的。 |
|
来自: 昵称20133911 > 《名师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