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借“女德”之名宣扬封建主义糟粕

 宝宝收藏室 2014-11-03

拒绝借“女德”之名宣扬封建主义糟粕

2014-10-31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丁娟  0条评论点击:19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也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伴有新旧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的论争,总有一些人打着弘扬国粹、民族文化甚至光复传统礼仪的旗号,企图怀抱糟粕,固守传统,阻碍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步伐。当前,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建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新征程中,就有一些“女德班”、“女德课堂”沉渣泛起,企图混水摸鱼,再次坑害妇女。
  这些所谓的“女德课堂”,着实进行了精心的传统包装,如向举办者行叩拜大礼,还有那些身披传统文化和道德金纱的所谓“导师”,更是在课堂上冒历史潮流之大不韪,堂而皇之地号召和引诱学员接受封建主义压迫、歧视、奴化妇女的糟粕文化,宣扬传统贞操观、倡导妇女从一而终,甚至诱导女性面对家庭暴力等侵权行为要做到“打左脸,再伸上右脸”、“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修炼到“誓死不离婚”的所谓“高层境界”等等。
  这类“女德班”的言行,很明显已经逾越了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的底线。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人格尊严,推动妇女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是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保护妇女权利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1980年,我国政府还签署了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成为第一批签约国。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明文规定,男女平等是一项基本国策,要依法消除性别歧视。按照我国法律和国际文件的规定,宣传和传播性别歧视思想,无疑是一种践踏法律与尊严的行为。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步履加速和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深化,一些人的社会地位急剧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受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妇女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社会转型和家庭重组等多重压力。那些唯利是图和利欲熏心的“女德班”创办者,正是利用了少数妇女企盼改善和提高社会地位,以及向往美好和谐生活的心理,而打着弘扬传统文化、医治生活创伤的旗号,行传播封建文化糟粕和赢利敛财之实。
  我们也不否认,还有一些“女学堂”其主观动机是励志妇女,鼓励妇女自助成长,包括教育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平衡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处理好婆媳关系等,因而对推进妇女发展,帮助妇女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本主题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对这样的“女学”和课堂如何进行命名和监督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规范。
  姑且不论“女学”的目的和内容,仅就宣扬“女德”,包括以之冠名“女学”的问题,就应采取慎用的态度。这是因为“女德”作为一个概念,其凝结的不仅是传统糟粕文化,更是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的辛酸历史。提起“女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在传统的私有制、等级制和男权制的基础上,被建构起来的 “三从四德”以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文化传统,包括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机制。这个服务于私有制和男权制,以麻痹、奴役妇女为宗旨的社会文化体系,其历史作用以伴随工业化的来临而告终结,到了新中国更是从制度上进行了根本否定。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振兴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虽然文化复兴的灵魂是创新,但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有三重含义:
  一是要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进步元素之所以具有跨时代的属性,是因为它们大浪淘沙、历经选择,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品格,如勤劳、守时、尊老爱幼等。
  二是要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打造铸就的进步文化,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爱国、敬业、男女平等、鼓励妇女参政等。
  三是要复兴中西方文化长期交流碰撞中形成的、有利于民族创新发展的文化成分,如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公共事业、增强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成长、妇女优先发展,等等。
  总之,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动员法律、道德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抵制传统文化糟粕和毒素的传播,以匡扶正义,革除陋习,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作者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