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中不多见的文人,文人中不多见的画家

 東泰山人 2014-11-03

刘斯奋的全方位文化建构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冯钰

  碧水春云 125cm×250cm
  蝴蝶
  柳如是 136cm×68cm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于3月5日至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刘斯奋历年的著述以及所创作的古今题材人物画、《白门柳》人物选画、山水画和自书诗中的精品共七十余幅,全面呈现刘斯奋在绘画、书法、诗词、小说创作、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展览开幕当天举行的研讨会上,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指出,刘斯奋是在画家中不多见的文人,也是在当今的文人中不多见的画家。 

  刘斯奋自号“蝠堂”,将自己幽默地比喻成文化的“蝙蝠”:“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画家,可谓多方位跨界。自己更愿意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深受岭南文化哺育、熏陶的文化人”。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荣获全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另外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

  文人画家坚守着中国“道统”

  刘斯奋的中国画创作,风格清新脱俗而又犷宕不羁。无论是山水画抑或人物画,均在诗境上达到了理与情、相与境、技与道的和谐共生。因为文学修养对绘画的精神注入,使他的作品有着高蹈的精神和超逸的情怀。他的笔墨能挡住视觉时代特有的艳俗之风、工巧之气和密集之态,坚守着中国艺术的“道统”,发挥了中国画以简驭繁的特长,寥寥数笔便能传神写意,充溢着书法笔触的味道。

  刘斯奋积极倡导文人画,也非常乐意做一个文人画家。他追求的是发挥个性与独创的审美模式。在具备必要的先天禀赋前提下,他的绘画更倚重于读书与文化的积累。中国画代表了东方文化把握世界的抽象方式,西洋画则是西方文化用具象把握世界的表现。一种模糊而笼统,一种全面而细致。

  大写意的中国画饱含着作者的主体意识,注重妙悟而不注重技术,注重以激情与生命打动读者。他认为:“在中国,以简笔大写意为特征的文人画有悠久的传统、成熟的模式。走这条路,能显示中国画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它能解决根本的,也就是中国画如何回归文化本位的问题。”

  古风遥望注重文化审美

  二号展厅的左边,展示的是刘斯奋的古代人物画。古代文人画题材多为山水、花鸟,而刘斯奋的“当

代文人画”创作则始于人物画。如今,刘斯奋在古代人物画方面的探索已相当成熟。他着意取法中国文人画舍形似重神似、舍客体再现重主体抒发、舍描摹重挥写、舍技术审美重文化审美的传统,并糅合西洋绘画对人体结构的认知,以大写意自成面目。邵大箴认为他的人物画既有传统的笔墨,也有西方块面、体积空间的造型,不但幽默风趣,而且有情调格局。

  而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更认为,刘斯奋的人物画不受时风影响,疏简真率、重神略形。这不仅与他的家学渊源与艺术天赋有关,更因为他文化跨界的通才创作。薛永年说:“他的文人画不是看重技术的传承,不是简单的笔墨。而是基于丰厚的修养,表现精神的超越,个性的发挥,不受束缚的创造力。”

  刘斯奋擅长古典诗词,传统诗教精神与他的绘画互为表里,特别是他的人物画,多长题,或典故或诗歌辞赋,或自撰或引经据典,命意立境往往别出机杼,不同凡响。

  从《东坡先生啖荔图》、《刘伶纵酒图》、《柳如是》、《铁拐李》、《坐看云起》等作品可以感受到,刘斯奋从以书入画的笔墨程式来表现传统的高士、仕女、僧道、神仙等,从笔墨到形象,多种因素间有一种完美的契合感,这是文人画经过千年发展后自然磨合生成的结果。这些古代人物形象,多清高淡雅,而了无火气、燥气、霸悍气和怒张气,微妙地体现着刘斯奋的人格、气质、学养及情感,所谓“画如其人”。

  都市偶拾审视消费主义

  “刘斯奋是典型的现代文人,现代人物画比他的主观人物画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从他后来的创作来看,尤其是都市女性系列的现代人物画更为精彩。”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王镛这么认为。

  对此,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表示赞同,她认为,当今中国画坛画女性特别多,特别是当代的水墨画,女性作为被观看、被欲望化的形象有不同的解释。但刘斯奋的画中,现代女性非常自然、率真、平实、可爱。既不像旧文人画的仕女那样弱不禁风,也不像少数新文人画家笔下那种病态、畸形的女性形象。他画的女性人物给人感觉非常真实、非常清新。

  例如《车站流行色》、《四个与一个》、《第六张是沙发》、《新权力女性》及《都市窗口》等,多能形简神聚,聊聊数笔,即成写真。他非常注意画中人的动势与眼神两者的经意刻画,一颦一笑,一瞥一视中,神完气足,刘斯奋这一体系的作品,还着意于线型、墨晕、色彩的变化,提供给了欣赏者更为丰富的表现意象。

  刘斯奋以纯水墨的具有白描意味的传统文人画笔墨技法,逐渐从最初对带有历史沉积感的都市俚俗风情的关注,转向对消费主义影响之下现代“都市流行色”更为明确的文化审视。这种转变,既令到他的现代文人画的价值指向进一步明确,也使他笔下的现代都市人物形象更为独特而鲜明,这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手法在近年的进一步成熟,同时,也为传统文人画的当代介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丘壑寄情递升宏观格局

  四号厅的大厅里,展示刘斯奋的山水近作。他在人物画中涵泳多年后,又把兴趣延伸至山水画领域,并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因此在画法上呈现出多种面貌,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清趣小品《春水》、《远瀑》、《寒云》等是一种画法,《晚钟》、《青山红树鹧鸪啼》又是一种画法,到了最近的两幅新作《碧水春云》、《翠嶂远钟》笔墨更趋于精致与丰富,已见其自文人视觉的点景抒怀,递升至一种艺术家的宏观格局,一种纵览山河、笔走龙蛇的潇洒气度。

  展览向京城观众呈现两张横幅巨制——《出尘》(1.93 x 15.1 米)与《不凋》(1.93 x 8.10 米),各具特色。《出尘》以古入今,基本上仍以传统之架构去经营布局。刘斯奋巧妙地融入现代的视觉语言,于高远处画出平远的景色,于茂林空隙处透视出层层远景。《不凋》则以今溯古,它以一种较为客观的取材与布局观念去经营画面。刘斯奋有感于海南之旅,归来后乘兴抒怀,将所见之热带雨林景象绘出。

  刘斯奋的山水画创作,技法上表现为物体、笔法、造型跟墨色上的互通,而随着对象、感受、情怀的变化而随时变换画法。其作品既继承传统又不拘于传统;既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又不流于险怪矫情。虽然画法时有不同,却始终予人以一种新鲜、深厚、雅致、温馨的美的享受。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审美理想的准确把握。

  《白门柳》系列体现历史与审美的双重角度

  进入四号展厅的小厅,观众会看到刘斯奋历年的著述以及一系列的《白门柳》人物选画, 包括八种版本的《白门柳》以及《岭南三家诗选》、《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注》、《周邦彦词选》、《辛弃疾词选》、《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等一系列古诗文整理及学术论争著作。

  这些书籍将让观众感受到,刘斯奋多年积淀而成的丰厚传统学养底蕴,让他在多个文化领域都进退裕如,让他以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角度去思考艺术与人生,也让他的作品与当下的小说家、画家有了不一样的学养底气与目标追求。

  《白门柳》既是乱世男女悲欢离合的百态图,也是庞大王朝土崩瓦解的挽歌和百科全书式的史诗画卷。

  他选取了黄宗羲、钱谦益、柳如是、董小宛、顾眉、李十娘、刘宗周、史可法、顾杲、杨文骢、柳敬亭、龚鼎孳12位人物作画,并配上著名学人徐续先生对各人物的题咏,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展厅内,观众可配合《白门柳》各个版本的图书与人物画,更形象地体会黄宗羲及其他一些富有改革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天崩地解”式的社会巨变中所走过的道路,从另一种角度感受17世纪中叶中国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腐朽中孕育新生的进程。 

  此次展览中,还展示了一批刘斯奋的自书诗,观众得以同时感受他的诗歌才华与书法笔致。刘斯奋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刘斯奋并不是职业书法家,但在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有独到的审美追求,逐渐形成了疏宕洒落、自然大气的自家面貌。

  艺术家简介

  刘斯奋,1944年1月生,中山市沙溪镇人,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后,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第四、五、六届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广东画院院长。现为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