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文化

 寒友589 2014-11-03
虎 年 吉 祥 如 意
                                                                                                虎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避邪、禳災、祈福,以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功能。在《抱朴子》中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滿五百歲者,其色皆白。」由此可知虎為長壽祥瑞的象徵。
  虎嘯瑞生,《淮南子》中說,虎是西方之金也,其神為太白,其獸為白虎。在《禮記》中的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獸象徵。吉祥納福看瑞獸──虎。
  民間流傳許多打虎英雄的故事,如漢朝的李廣射虎。
  李廣是漢朝的一位武將,善於騎射,他在歷次戰鬥中都勇猛殺敵,屢立戰功。漢武帝時,李廣為右北平郡太守。當時這一帶常有老虎出沒,危害百姓。出於為民除害的目的,李廣經常帶兵出獵。一日,李廣狩獵回來,路過虎頭石村,已是夜幕降臨時分,月色朦朧。這裡怪石林立,荊棘叢生,蒿草隨風搖曳,刷刷作響。行走間,突然發現草叢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動非動。李廣讓士兵閃過,拉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正中獵物。李廣策馬上前察看,正要搜取獵物時,不覺大吃一驚,原來所射並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細一看,箭頭已入石。這時眾隨從也圍攏過來觀看,均讚嘆不已。但就這一箭,人們都說飛將軍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
  事後,當地百姓聞聽此事更加敬慕。當時漢軍正與匈奴交戰,如火如荼。而飛將軍李廣射虎的故事也在廣袤的北方草原上競相傳播開來,以虎自稱的匈奴人也聞風喪膽,多年不敢入侵。後人有詩讚道: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另外,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寫武松打虎的故事,膾炙人口。武松借了酒興上了景陽崗,「只見一陣狂風來」,「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晴白額的大蟲來」。面對牠一撲、一剪、尾巴橫掃三個絕招,武松打斷哨棒之後赤手空拳與之較量,何等威風,何等英武!
          虎為百獸之長,自古君王敬之為神,祈借神威,以保社稷平安。所以古代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都是專符專用。調兵遣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
  漢朝虎符極為盛行,也許與漢代以戰爭平定天下有關。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敗北退,諸葛亮則以南郡空虛,命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由此可見虎符作用之大。
  虎符是發兵用的,憑此虎符,足可號令百萬將士。而在軍隊中,更多用的是虎將、虎賁、虎師、虎威、虎步鷹揚等詞語。象徵軍人的勇敢和堅強。《三國演義》中便稱驍勇善戰的大將為「虎將」,漢中王劉備冊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老將黃忠為「五虎上將」。此外,家喻戶曉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身下穿就是「虎皮裙子」,時至明清兩代,武官衣服上的補子仍然繪以猛虎或繡上猛虎的形象,昭示著武將的威猛與氣魄。
  虎在中國民間認為牠能驅除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惡,在門神畫上,有的還繪有老虎。後來演變畫虎神貼於門上,成為年俗傳世。
  人們尤其相信虎對兒童的保護力量,虎鞋、虎帽、虎枕、口圍及放在枕邊的虎布偶,都是中國長輩最深切的祝福,希望兒孫們長得像虎一般強健敏捷。
                 虎年话虎谜
                                                                                   按农历,今年为“庚寅年”,俗称“虎年”,灯谜的别名叫“文虎”或“灯虎”。以地支“寅”与生肖“虎”相扣,在灯谜中已成惯例。例如有条应时谜:“中国迎来虎年”,打明代画家“唐寅”(注:“唐”别解为“中国”,如“唐人街”、“唐装”的唐;“虎”扣“寅”);又如字谜:“虎跑泉”打“演”字等。
   
  巧揽“虎”字谋面的趣谜,为数也不少,诸如“山中无老虎”,打茶叶名“猴魁”(注:该俗语的下句为“猴子称大王”);“好一个打虎将”,打钢琴家“许忠”(注:别解为赞许梁山好汉“打虎将”李忠);“龙虎斗”,打翻译小说《战争风云》(注:据《易经·乾》载“云从龙,风从虎”,故谜中常以“龙”扣“云”,以“虎”扣“风”);“伴君如虎”,打已故外国歌星“猫王”(注:猫形如虎,故以“如虎”扣“猫”;“王”,作君王解,“伴”为“抱合字”)等,都颇具巧思,蕴含谐趣。
   
  虎,俗称老虎,又叫“大虫”、“寅兽”、“山君”、“於菟”(读作“乌兔”)等。谜人每每以其别名制成“虎谜”。例如:“驯虎”,打《水浒传》诨号“没毛大虫”。“大虫”扣“虎”,“驯”别解为“驯服”,换言之,性子“不毛”(不发脾气),“毛”在此作形容词解,如“把人惹毛了”的“毛”。又如:“驹子、小於菟”,打已故人口学家“马寅初”(注:别解为“马”和“寅兽”的小时候)。再如:“两只母老虎”,打吉林、广东地名“双山、君堂”(注:别解为“两个老虎妈妈”。“山君”扣“老虎”;堂,作“母”解,如“高堂”、“令堂”之堂)。
   
  还有一些底中嵌有虎字的“虎谜”,也很发噱。例如以名肴“风蹄”为面,打淮扬小吃“老虎脚爪”(注:风从虎,故扣“老虎”);“转喜为怒”,打《水浒传》诨号“笑面虎”(注:虎,作动词解,如“虎起了脸”的虎);“谜面加注”,打书法用品“虎皮笺”(注:虎,指文虎,扣“谜面”;扣“虎皮”;笺,作“笺注”解)等,这些谜虽“别解”各异,却都与“虎”结缘。写到此,不禁想起了一件猜谜趣事:一次,笔者和老友朱育珉兄联袂主持谜会,出了一条“我俩的糗谜”,要求打两位京剧演员的名字,良久未被猜中,经揭晓谜底为“朱文虎、江其虎”,一条不难的谜蒙住了众人,显然是我俩的姓氏忽悠了大家。
谜 径 探 踪 寻 虎 迹
                                                                                    我说谜是一种最好玩的文化,您可能会笑我,您可能会说我在故弄玄虚,您可能会揪住我不放。因此我想和您彻夜不眠,想和您促膝谈心,想和您坐下来好好地侃侃谜。
  灯谜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始于三国,盛于明清,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艺术。谜道虽小,它却海阔天空,包罗万象。大到宇宙星空,小到花鸟鱼虫;雅能诗琴书画,俗可俚语民风;妙可调侃逗唱,奥可哲理人生。谜语堪称是涉略最广的文学。
  毫无夸张地讲,逛一次谜宫,等于您跳了一圈智力健美操。因此猜谜这项活动一直被人们深深地眷恋着。经常猜谜无疑能启迪您的智慧,丰富您的知识。构思奇巧精炼的谜,会使您一见钟情,留连忘返,锲而不舍,离而不成。当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之时,又会使您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想知道那种拍案叫绝的滋味,您必须去亲口尝一尝才能咂出个中甜酸。
  您入谜宫,想得其中妙境,首先要了解灯谜的基本构造。一般来说,一条灯谜,有三个要素:谜面,谜目,与谜底。谜面一般由精炼的短语、韵文、诗句、或字词组成。谜面隐寓着解谜的思路,为您解谜暗暗地画了一条按图索骥的路线。谜目则提供了解谜的边界条件,限定了谜底的范围,免您受大海捞针之苦。猜谜者须按谜目所归定的范围来猜射谜底。因此玩谜首先要对谜目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有所了解。谜底与谜面有着一定的逻缉关系。一般来讲,谜底要“扣”谜面,既谜底的内涵要能囊括谜面的内涵。谜底对谜面的相扣关系分“正扣”“反扣”,与“分扣”之分。有一些谜还注有谜格,来限定谜底与谜面的相扣关系或方法。
  词有韵律,谜有谜规。玩谜首先要了解并遵守这些规距。第一点就是谜面和谜底不能有相同的字。否则称之为“漏春”或“犯面”。第二是谜面和谜底中的字,除谐音类谜格外,不能用同音字来代替。第三条是谜底要直扣谜面,不能象拧鸭子步那样拐几个弯之后再扣谜面。最后一点就是猜谜不是直译谜面,而是用如下的一些招法来摸出其暗道机关,进而握取虎子。
  猜谜的招法很多,但基本可归依在两大门派之下:会意和会形。会意主要是根据文字多义的特点,用“别解”的方法来扣谜面。例如:导游工作(成语一)射“引人入胜”。此处“胜”作“名胜”解。又如:放眼世界(国画家一)射“张大千”。此处“张”作“张望”解。会形则是利用文字形状多元的特点,从文字的形状、搭配、与笔画的增损来扣谜面,可不考虑谜面文字的含义。例如:他们二人丢了(国名一)射“也门”。又如:三人踢球一人倒(字一)射“似”其中点象形“球”,一人倒寓倒立“单立人”旁。
  别解会意一直被谜家视为正宗,因此谜界流传着“谜贵别解”之说。从猜谜的推理方法来讲,猜打会意谜大致可用“联想引申法”、“功能特徵法”、“因果联系法”、“典故借代法”、“承前启后法”、“归纳总结法”、“奇想计算法”、“一问一答法”、和“丢字漏字法”等。这些方法都可顾其名而思其意,不必多费唇舌来一一赘述。兹勾勒如下数笔,以求点睛会意之功(谜底见附录  1.唢呐声声诉心扉  (三字常言一)    (联想)
  2.人大心不静     (中成药一) (联想.反扣)
  3.训犬人      (字一)       (引申)
  4.填鸭式      (机械零件一)    (引申)
  5.“我猜中啦!”  (成语一)   (联想、引申)
  6.扑热息痛片    (称谓一)      (功能)
  7.战斗机      (唐人一)      (特徵)
  8.手杖       (常用词二)  (功能、特徵)
  9.他乡遇故知    (词牌名一)     (因果)
 10.金鼓齐鸣     (成语一)      (用典)
 11.如来佛的手心   (花名一)      (借代)
 12.问君能有几多愁  (成语一)      (承启)
 13.大李,老李,和小李 (地名一)     (归纳)
 1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成语一)(联想、归纳)
 15.1+111=121 (成语一)     (计算)
 16.十二钗     (戏剧名一)  (计算.分扣)
 17.功课不好怎么办?  (学科名一)    (问答)
 18.野火、春风、古城  (生活用具一)   (漏字)
  会形谜是利用汉字的笔划结构,进行分离、合并、增、减,变化组合成为谜底。它时而似拼七巧板,时而似作五彩画,时而又须加减乘除,巧妙计算。可谓变化万千。从谜底与谜面的相扣关系与猜谜的推理方法来可分“象形法”、“变形法”、“离合法”、“增损法”、“方位法”、“组合法”等。兹抛举如下数例,以期反三之效(谜底见附录)。
 19.长河落日圆     (字一)      (象形)
 20.Y         (京剧名一)    (象形)
 21.本末倒置      (字一)      (变形)
 22.凶横        (字一)      (变形)
 23.劈岩移山,筑田植柳 (花名一)     (离合)
 24.开源节流      (字一)      (增损)
 25.陕西省,西安人   (字一)      (方位)
 26.向前一直走     (字一)      (方位)
 27.调查        (国名一)     (组合)
 28.半部春秋      (字一)      (组合)
                    
  以上数谜都可能较为单纯,手段麻辣的制谜者往往采用几种方法来对谜面进行乔妆打扮,忽而项庄舞剑,形意兼备,忽而指鹿说马,转移视听。猜谜者切勿受其谜面直意所惑,必须滴水不漏地去观查其颜色,明目张胆地去挖掘其用心,进而揭去其画皮,露出其庐山真面目。根据每则灯谜的难易程度,您可能要几进虎穴,豁上若干个回合后方能取胜。
  猜谜不易,因此猜谜又称“打谜”或“射虎”。谜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您刨根问底,坚持不懈,定能练就李广的箭功与武松的拳法。
附录:谜例答案。
 1.吹着唠;   
 2.小儿安;  
 3.狮;      
 4.活塞;   
 5.自鸣得意 (猜中须得谜意);   
 6.发烧友;  
 7.武则天;  
 8.掌握、执行;  
 9.相见欢;                      
10.进退两难 (曹刿论战: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11.仙人掌 (借如来佛代仙人,手心代掌);       
12.对答如流 (南唐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三棵树 (李,李树也);              
14.风平浪静 (若目为“五字常言一”,则底为“无风不起浪”。面和底不和,目异也。);
15.以一当十; 
16.打金枝 (一打十二,钗,金钗也);
17.应用力学 (换专业亦可);             
18.漏斗 (原句为“野火春风斗古城”);        
19.旦 (一形同长河);                
20.三岔口;  
21.半;    
22.区;      
23.石 (劈岩移山得“石”,筑田植柳得“榴”);    
24.原 (节流,去水也);               
25.侠 (左西。“陕”西“省”得“夹”,西“安”人得“侠”);
26.句 (直,竖也。“向”前掉一竖得“句”);     
27.日本 (“查”调整后,可组合成“日本”二字);   
28.秦  (“春、秋”各半,可“秦”可“香”。然“秦”意浓。)
成语带虎生威仪
                                                                                              在十二生肖當中,老虎大概是在成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甚至超過作為中華民族標誌的龍。初初計算一下,帶「虎」字的成語有三、四十句之多,最常見的帶「虎」字的成語有「生龍活虎」、「狼吞虎嚥」、「虎視眈眈」、「狐假虎威」、「如虎添翼」、「調虎離山」等等。
  加上諸多和老虎有關的俗語、歇後語和順口溜,「虎」字已成為中華語言文化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
  虎在成語中主要代表兩種含義﹕一是勇猛、威武、強大,有王者之尊﹔二是凶惡、殘忍,是令人生畏的禍害。
  古往今來,中國人說到勇猛威武,喜歡以老虎作比喻,相關的成語有「虎虎生威」、「龍吟虎嘯」﹔人們還常用「虎背熊腰」來表示人的體格強壯,「虎頭虎腦」來形容長相威武。軍事上,有成語「虎略龍韜」。「韜略」原指兵書和兵法,引伸為作戰的謀略,加上「虎龍」二字,便是英勇善戰的代名詞。
  華南虎也叫中國虎,據說這種虎前額上的「王」字斑紋最為明顯。和西方人將獅子視為森林之王不同,中國人認為老虎更有王者之相。正因為老虎為王,所以才有「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舊時人們認為,如果某人長得「虎頭燕頷」(也是成語),便有王侯之相或武將之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虎字的成語當中,常常會出現「龍」字。除了上面已經提及的,還有「龍騰虎躍」、「龍行虎步」、「龍爭虎鬥」、「龍蟠虎踞」、「人中龍虎」等許多句。龍在中華文化中可以代表帝王,虎有王者之尊,故二者在成語中可以相提並論。
  老虎所代表的另一種含義是凶惡危險。孔子說「苛政猛於虎也」,後來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也引用過這句話,意思是說苛政比老虎還要凶惡。用虎來比喻凶狠殘忍的成語有「豺狼虎豹」、「虎狼之心」。
  正因為老虎凶惡,所以和虎在一起便意味著危險,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意思就是危險。相關成語也有不少,例如「虎口拔牙」、「虎口餘生」、「龍潭虎穴」等等。
  在帶「虎」字的成語中,老虎也常常是禍害和惡勢力的代名詞。用虎來比喻禍害的成語有「放虎歸山」、「養虎遺患」。
  視虎為惡的成語有「為虎作倀」。宋代《太平廣記》說﹕「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意思是說被虎吃了的人,變成鬼來幫助虎尋找下一個受害者,故「為虎作倀」就是做惡勢力的幫凶。
  還有一句成語「與虎謀皮」,其含義是﹕想從惡人那兒謀取利益是不可能辦到的。典故出自宋代《太平御覽》一書所引用的一段話﹕「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這話原來是說向狐狸索要牠的皮來做衣服,狐狸自然不願意而逃之夭夭﹐如今用作成語時,「狐」已換成了「虎」。
  這一變化不知始於何時,但確實有其道理﹕與老虎相比,狐狸顯得弱小,也許無力抗拒「謀其皮」的要求,老虎就不一樣了,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啊﹗這樣就更加凸顯了所為之不切實際。
  前面提到,在帶「虎」字的成語當中,常有「龍」出現。其他生肖也有與老虎在成語中相會的,這些成語表達了各種各樣的意思。先說羊,它如果遭遇虎,那就是以弱對強。故成語「驅羊攻虎」的意思就是有去無回,其結果必然是另一句成語「羊入虎口」,類似的成語還有「虎入羊群」。再說蛇,它和虎構成成語「虎頭蛇尾」,比喻開局很大,卻無後勁,即做事有頭無尾。還有一句不太常用的成語「蛇鄉虎落」,意思是野獸出沒的地方,比喻凶險之地。
  牛和虎有相似之處,那就是牠們都力大無窮,所以成語「九牛二虎」便順理成章地將牛和虎綁在一起,表示費了好大力氣。
  狗和虎沒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卻也因此而合成一句成語「畫虎成狗」。該成語用來比喻模仿得不像,它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中的一段話﹕「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豬和虎在我們看來是毫不相干的兩種動物,但古人卻不這樣看。古書《國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是不可饜也。』」這就是說﹐長著一對虎目和豕喙(豬嘴)的人必定貪婪,故成語「虎目豕喙」是用來形容貪得無厭之相貌的。成語「虎視眈眈」也是由此處而來的,它出自三國時東吳人韋昭給上面那段話所作的註解﹕「虎視眈眈,豕喙長而銳。」
名人虎联故事
                                                                                     明朝宰相張居正,從小機敏伶俐,人們稱他為「神童」,因此產生驕傲自大情緒。他和艾自修同科中舉,張居正名列榜首,而艾自修則倒數第一,張居正洋洋自得,出一上聯挖苦他:
  艾自修,自修沒自修,白面書生背虎榜;
  艾自修見戲說自己是「背榜」書生,既醜愧又怨恨,埋下報復思想。隨後兩人又都中進士,並同在京城為官。張居正官至宰相,權勢極大,艾自修居於其下。
  一日,艾因事拜訪張,在後花園,發現了張居正往太后娘娘寢室,有「私通嫌疑」,當即續寫下聯稟告皇上:
  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皇上見了,怒髮衝冠,當即把張居正罷官免職,刺配充軍。
     聯語巧嵌人名,重複人名表情達意,情趣別致。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龍兩盞海底眠。
  (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
  此聯是民間流傳劉伶與杜康的傳奇故事。
  劉伶,係晉代「竹林七賢」之一,脾氣古怪,酒量驚人。杜康,是發明研製出用糧食釀酒技術的人。一天,劉伶路過杜康的酒店,看見上面這副對聯。
  劉伶進店後,喝了三杯酒後,便爛醉如泥,睡在地上,別人把他送回家。劉伶糊糊塗塗斷斷續續地對妻子說:「我…我不行了,死…死後葬在酒池上,把酒…酒盅酒壺也入…入棺材。」聲終而目瞑,結束了生命。妻子照其叮囑辦理後事。
  三年過後,杜康找到劉妻討酒錢。劉妻說,害死我丈夫的是你,我要找你算帳呢!杜康說,劉伶末死,我和你把他挖出來,我向他要酒錢。隨即兩人來到墓地,挖墓,打開棺木,劉伶跟生前一樣,嘴裡不斷說:杜康好酒,真是好酒。從此,「杜康美酒,一醉三年」的故事便流傳下來,並有「天下好酒數杜康,酒量最大數劉伶」之說。
  明代學者戴大賓,正德年間進士,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由父親帶去應童子試,在場的秀才取笑他,有人聯曰:
  未老思閣老;
  大賓見聯語含譏諷,當即回敬:
  無才稱秀才。
  出句者不甘罷休,便用手指向堂上的椅子道:
  虎皮褥蓋學士椅;
  大賓從父親背上溜下來,拿起桌上的一支兔毫,寫出答句:
  兔毫筆寫狀元坊。
  眾秀才齊聲誇讚,出句的秀才自討沒趣,悻悻而去。
  明清兩代,林大欽是廣東潮人的第一位狀元。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出身寒儒之家,自幼聰明好學,出口成章成聯。他十六歲時,到銀湖鄉一富豪家當私教,因年輕,富豪瞧不起他,有意試考他,指著書齋後花園的花草說:
  銀湖院後虎耳草;
  林大欽意識到虎耳草,繁殖力強,隨處可見,其意是藐視他。
  林大欽思索片刻後,想到來時路上的當地名宮——金石宮前的龍眼花飄落情景,得下聯:
  金石宮前龍眼花。
  下聯也有藐視之意:你是富豪人家,這又有甚麼了不起?
  富豪人家見他確有才華,能就地取材,對出平仄協調、對仗工整的佳聯,便將他留了下來。
  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明代文學家、畫家唐伯虎,才藝雙全,賦性疏朗,放逸不羈,為了追求美貌秋香姑娘,他改名華安,從蘇州來到無錫東亭。次日,到理髮店剃頭改裝,偶得上聯:
  東亭亭閣閣東亭;
  請理髮師傅對答,正在思考間,突然有一人從虎丘帶來一塊丘石送他,理髮師傅有感而發,對出下聯:
  虎丘丘石石虎丘。
  上下聯文皆是迴文聯,句通詞順,意思完整,通俗形象,別有風趣。
  據說,從此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詩對句,結為知己。後來唐伯虎邀請祝枝山幫他娶秋香,就是理髮師傅送的信。
  明朝文學家解縉才華蓋世,性情剛直。當年皇帝整天沉醉酒色,吃喝玩樂,身弱力衰,便考慮誰來接位,立嫡長子,還是立嫡次子?拿不定主意。正在這時,宮裡送來一副聯畫。上面畫著一隻大老虎正回頭看小老虎。畫面逼真,虎虎有生氣,皇帝要解縉題聯。解縉靈感頓發,即席題一聯:
  虎為百獸王,一步一回顧;
  父乃子孫長,首仰首思量。
  皇帝看題聯後,極為不快,將解縉謫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上世紀三十年代自號「諧盧主人」,名噪蜀中的幽默大師劉斯亮,常用詩文聯對抨擊醜惡現實,替人們說出了不敢說的話,如:
  就食飢軍,到處不留雞犬種;
  派捐濫保,公然大作虎狼威。
  另有一聯是:
  是龍是虎,是跳蚤,是烏龜,睜起眼睛長期看;
  吹風吹雨,吹自由,吹平等,捂著耳朵少去聽。
  兩聯用語自然,諷刺辛辣,不脛而走,廣為傳播。
 
名人虎联故事 - 一中大语文 - 一中大语文
虎 年 春 联 集 锦
春光萬道
虎威千山
春日春起色
虎年虎生威
一年春作首
百獸虎为王
新年生虎氣
祖國起龍圖
虎膽英雄氣
龍魂志士心
道祖騎牛去
趙公跨虎來
宏謀抒虎嘯
士氣奮鷹揚
山嵐呈虎性
春色暖人心
春風春起色
虎歲壯虎威
燕飛水花俏
虎躍山勢雄
龍引千江水
虎越萬重山
虎躍龍騰碧海
鶯歌燕舞春風
人間喜慶康平世
虎歲承歡幸福春
虎躍龍騰生紫氣
風調雨順兆豐年
一代英豪生虎氣
三春楊柳動鶯歌
江山一統騰龍日
歲月三春入虎年
虎踞龍盤今勝昔
花香鳥語舊更新
春光春色源春意
虎將虎年揚虎威
人入虎年增虎勁
門添春色發春輝
丑舊寅新宏圖展
牛歸虎躍春意濃
丑去寅來人益健 
牛奔虎躍春愈新
人入虎年鼓虎勁
景添春色揚春輝
中華虎年虎添翼
神州龍驤龍騰空
龍騰虎躍人間樂
鳥語花香天下春
春到人間,虎虎添生氣
日煊赤縣,熊熊炳壯姿
乘春風春雨播遍地春色
鼓虎年虎勁創驚天宏圖
虎躍龍騰一代英雄造時勢
山明水秀萬里春色泛桃花
虎躍龍騰碧海黃山妝玉宇
鶯歌燕舞春風旭日蔚神州
虎步龍驤,一代英才造氣勢
鵬飛鯤擊,千年古國炳新篇
老虎缘何称大虫
                                                                                    沈斯言
按天干地支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今逢庚寅年,用十二生肖来表示,寅乃虎也。虎在《水浒传》里是被称为大虫的;武松打虎,所打的就是“吊睛白额大虫”,顾大嫂的绰号亦即母大虫。虎,何以称作大虫呢?这必须从古人对虫的释义说起。
   
    在古汉语中,虫是动物的通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文》:“此对文尔,散文则无足亦曰虫。”虫与豸对举时,以“有足”“无足”为别,分散开来说,无足的动物也称虫,蛇就又称长虫(在某些地区至今犹然)。《大戴礼·曾子天圆》即以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甚至人亦名为虫,称倮虫。
    
    虎之称大虫也,《辞源》释义引书证云:“晋·干宝《搜神记·二》《扶南王》:‘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亦曰大灵。’”虎属有毛之虫,庞然大物,宜称大虫;范寻以为虎有灵性,大则表示深广,故称。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多,于是虎在现代语词里就叫做老虎。这个“老”字是前缀,并不表示年龄,幼虎也被称为老虎。大虫本来就是双音节词了,无须添加前缀“老”字,倘说“老大虫”岂不累赘,若称“老虫”则又与鼠混淆,鼠就有“老鼠”的名目(“老”字同样是前缀),鼠亦兽也,亦在虫之列,吴方言区向来称它为老虫,至今犹然,庞然大物的老虎设若与小动物老鼠共称老虫,那就难于想象了。
   
    诚然,大虫也曾做过别的动物的别名。《史记·仓公传》:“众医不知,以为大虫。”《史记索隐》:“即蚖虫也。”蚖虫(蝾螈)也可称作大虫,并不广传,似乎隐去、佚失了,大虫专谓老虎,小说之力也。它一向被目为森林之王,大虫之称,决非浪得虚名吧。
虎 年 赏 虎 联
                                                                                        李花
         二○一○年是農曆庚寅年,屬虎,虎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三位。
  虎,體魄雄健,威猛剛烈,凶殘勇猛。在「虎豹豺狼」四種著名兇猛野獸中,虎居首位,有「百獸長」之譽。現擇錄含有虎字聯數副,供讀者欣賞。
  
一、神童以虎字入聯:
  康熙年間,貴陽來了個知識廣博的巡撫,一天,巡撫同當地官員在河畔賞月,突發詩興,隨口而出半副對子:
  樹影橫江,魚遊枝頭鴉宿浪;
  要大家對答,沒一人對出下聯。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巡撫將上聯及徵求下聯的告示,貼在城門上。
  一日,有神童之稱、七歲的周漁璜,把告示撕下,守告示的公差感到奇怪,便帶他到公堂,巡撫命他對答,周漁璜揮筆而就:
  山色倒海,龍吟巖畔虎眠灘。
  寫的也是倒影,生動逼真,與上聯吻合,巡撫非常佩服,連連稱道「對得好!」便令下人端來金銀相贈。周漁璜說:「我不要金銀,只要幾本書。」巡撫便派人挑一擔書給他送去。
  清代才子林六隱,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但勤奮攻讀,八歲時能詩善對,有「才童」之稱。一天,懂點文墨的伯爺,在看牛時跟人在樹下下棋,致牛糟蹋幾戶鄉親的禾稻,林六隱登門找伯爺評理,伯爺要他先對對子,並指著靈堂上的神香道:
  香煙氤氤,如龍翻身;
  林六隱思考片刻,指著燭台上的紅燭答道:
  燭火焰焰,似虎饒舌。
  隨同林六隱來評理者,個個高興,人人稱奇,伯爺只好答應賠償鄉親的損失。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赴京趕考,路經姓馬的員外家,見門外一堆人,王安石擠進去,原來是招親對聯上的上聯:
  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此半聯是員外選郎君的,已懸半年,沒人對答上,王安石因趕考,沒空去應對。當科場考畢,回到員外府門樓前,在馬燈背後寫上下聯:
  畫虎旗,旗畫虎,旗卷虎藏身。
  馬員外一看,格調一致,詞章協調,對仗工整,便招王安石為乘龍快婿。
  虎符孔雀膽;
  龍種鳳凰城。
  此聯語是郭沫若所擬,是集四部書名,又是四種動物,均屬飛禽走獸中之佼佼者。
  《虎符》、《孔雀膽》是郭沫若抗戰時期所作六大歷史悲劇之兩種。《龍種》是美國賽珍珠所著,《鳳凰城》是中國現代作家吳祖光描寫東北義勇軍抗日鬥爭生活的話劇。
  
三、輓聯以虎字入聯:
  傳說清末一秀才非常孝順,其父曾患背癰,終日常流膿血,因山區偏僻,缺醫少藥,生命危在旦夕,秀才用自己的嘴舌,每日數次吮吸毒癰,僅半個月,便痊癒了。父親活到九十高齡才壽終正寢。父死後,守孝三年,次年正是虎年,擬一副春聯懷念亡父:
  年在嚴何在?
  虎回父不回!
  簡短聯中,把思父悼父之情和孝子心態充分顯示出來,對仗工整,重字回環,感人至深。
  朱德為哀輓護國討袁而獻身的兩個弟弟——朱錕和朱炳而擬一輓聯:
  虎鬥龍爭,拚將熱血挽危局;
  兄存弟死,誓把餘生靖險途。
  朱德兩個弟弟,當年都在十三旅任下級軍官,在一次激戰中同時犧牲。聯語表達了對親人殉逝的悲痛,也表達了朱德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極富感召力量。
  
四、成語諺語以虎字入聯:
  胡、陸兩人都有學識,用古典成語相戲,胡出上句:
  中原逐鹿(陸)死吾(諧胡)手;
  陸則用下句以牙還牙:
  上山打虎(胡)滅狐(胡)威。
  另外,「狗仗人勢;狐假虎威。」、「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這些簡單、通俗的成語、諺語句成聯,教人警醒,讀之又順口,且有娛樂趣味因素,令人難忘。
  
五、藥店以虎字入  膏可吃,藥可吃,膏藥焉可吃;
  馬能行,虎能行,馬虎怎能行。
  這是一副藥店聯,表面看略有諧趣,實質意義深刻頗有哲理。
  
六、迴文以虎字入聯:
  虎山下來下山虎;
  龍江過去過江龍。
  雪趁梅開梅趁雪;
  風從虎嘯虎從風。
  這些頂真迴文聯,順讀倒讀都成聯,迴文轉意關係鮮明,闡述時世人際關係深刻,頗感妙趣。
  
七、同音異調以虎字入聯:
  換舊挑符,慶祝虎年成巨富;
  掛新將印,應當寅歲報深恩。
  此聯上句是馬來西亞楹聯學會虎年出句,下聯是廣東出了幾本聯書的黃維善先生對句。粵語「符、虎、富」和「印、寅、恩」分別為同音異調,合情合理,工穩貼切。
  
八、諷刺以虎字入聯:
  一堂諸公,狼公、虎公、饕餮公,公理何在?公道何有?都是因公而利己;
  三廢總局,茶局、酒局、洋煙局,局內者甘,局外者苦,何時結局不害人。
  這是清末重慶所屬的巴縣,設的「三廢總局」,專門收茶、煙、酒的稅收機構,課稅特重,局中人除了肥滿腰包外,還賭博尋歡,花天酒地,斥責其局腐敗現象,聯語鋒利,膽識非凡,傳誦一時。
  狐假虎威頭縮;
  犬依人勢頸長。
  這是諷刺一些地區地頭蛇、土霸王、貪官汙吏,橫行鄉間的惡作所為,把其面目揭露無遺。
  
九、頌虎隱虎字聯: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雲飛劍舞雄千里;
  目電聲雷震八方。
  此兩聯是用隱喻手法,寫虎的威猛,但沒有一個虎字。上副聯是江蘇南通狼山寺內所刻的一副虎聯,該處是古代劉六、劉七農民起義最終失敗的古戰場。聯語表面寫虎,實質寫人,謳歌起義軍的英勇壯舉。下副聯用誇張手法,將虎毛寫成「雲」,虎尾比喻為「劍」,眼睛喻為「閃電」,吼聲喻為「雷鳴」,作者借助豐富想像力,把虎的生猛凶惡形象躍然紙上。
  
十、承上啟下虎聯:
  在十二生肖中,虎排行第三,牛排行第二,兔排行第四,虎在兩相鄰的動物圖騰中,承上啟下,與上年或下年生肖結合,你來我往,送舊迎新,如:
  牛乘捷報去;
  虎挾雄風來。
  牛年雖過去牛勁更增多貢獻;
  虎歲喜臨門虎威大振有精神。
  虎躍前程去;
  兔攜好運來。
  喜兔年初露春色;
  繼虎歲大展宏圖。
  以上均為牛虎、虎兔交替的新春聯,承前啟後,反映年年過年年年好的景象。
虎 年 赏 虎 诗
                                                                                            以虎喻苛政
  
  孔子过泰山,有“苛政猛于虎”之叹。(《礼记?檀弓》)以后历代写及老虎的诗文,多以这一“叹”为主题。如元代诗人於汝玉的七言律诗《虎》:
  
  班寅赢得号将军,月黑深山星目分。
  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励兽奔群。
  不堪羊质披文炳,无奈狐行假焰熏。
  螫毒由来人共慑,岂知更有猛于君!
  
  诗的首联,第一句写十二生肖中以寅属虎,位次第三;“虎将”是勇猛之将的通称。《汉书》:“(王)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曹操的猛将许褚,因为“力如虎而痴”,被称为“虎侯”、“虎痴”。第二句,写深山之中,月黑之夜,老虎双眼明亮如星。颔联两句,分别用了“羊质虎皮”和“狐假虎威”两个典故,“不堪”(不能忍受)和“无奈”(无可奈何),抒发了作者的愤懑与感慨。尾联又把感情推进一层:老虎的毒害历来是人所害怕的,哪知还有比老虎更凶猛的呢!暗用了的典故,使人们很容易就领会到主旨是指斥当时的暴政。全诗多用典故,或明或暗;无一字明写老虎,而句句紧扣老虎。是一首很出色的咏虎诗。
  
  明孝宗弘治年间,某知府贪酷无比,治下昏天黑地。有一天,当地猎户捕获了一只老虎,送到知府衙门。知府大开筵席,请人饮酒,观赏老虎。酒席之上,觥筹交错,一群阿谀之徒乘机借题发挥,说这是“政治清明”的征兆,一个个摇头晃脑,撰文赋诗。有作《驱虎文》的,有吟《斥虎诗》的,都是对知府歌功颂德,极尽吹捧之能事。一位生性鲠直的书生,便当即写下这样一首《老虎歌》:
  
  虎告相公听我歌,相公比我食人多。
  若公今日行仁政,我已双双北渡河。
  
  诗歌以拟人手法,假借老虎的“自白”,痛斥了这个“食人多”而不见血的知府大人,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
  
              以虎喻亲情
  
  明初的解缙,才气放逸,曾主持编修《永乐大典》,在太祖、成祖两朝,议论朝政,无所顾忌。成祖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后来却对他大不满意,一怒之下,将朱高炽逐出皇宫。皇帝父子不和,大臣们都觉得很难劝解。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解缙,就送给朱棣一幅《猛虎顾彪图》,画着一只老虎回过头来注视着一只小虎,并在上面题诗一首: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解缙通过画中诗,颇为委婉地讽谏明成祖:陛下是万乘之尊,谁也不敢触犯您的,太子当然也是这样。陛下还是顾念父子之情吧。成祖看了,终于原谅了太子。
  
  三十年代,上海一些反动文人对鲁迅先生造谣中伤,无所不至。鲁迅对儿子周海婴的爱,也成了攻击的材料,“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答杨村人先生的公开信》)鲁迅先生颇为气愤,后来还写了一首《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兴风狂啸者”,指老虎;“於菟”,《左传》:“楚人谓虎於菟。”“小於菟”,小老虎。
  
  鲁迅在诗中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没有感情的人未必就是英雄豪杰,爱怜孩子的怎么就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知不知道,那兴风狂啸的兽中之王,也不时脉脉含情地注视着自己的虎儿呢?这首诗,可与“俯首甘为孺子牛”互为印证,让人们体会到一位伟大的文化战士感情的另一个方面;而这种亲子之情,是与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以虎讽无义
  
  明神宗万历年间,湖南有程生、郑生两人,是同窗好友,一同进京赴考。结果,程生喜中进士,官拜咸阳县令;郑生榜上无名,黯然回乡。后来,郑生贫困不堪,便借贷了一点钱作路费,千里迢迢,赶到咸阳寻访程。哪知程生不念往日情谊,根本不予理睬,更无分文资助。郑生只得一路乞讨,狼狈而归。
  
  郑生发愤读书,再次赴考,也中进士。后来,官拜监察御史,派往直隶巡按。在此之前,程生因犯了过失,调任获鹿县丞;继而,又被告发贪赃枉法。这时,他听说郑生来考核吏治,急忙赶去迎接,并借机大叙昔日同窗情谊。郑生听了,笑而不答。晚上,郑生设宴,请程生一同饮酒看戏。
  
  戏台上表演的是两只老虎的故事:
  
  甲老虎走上来,口中衔着一头羊,放在地上,撕吃起来。乙老虎来了,蹲踞在一旁,眈眈而视。甲老虎一声怒吼,衔着羊走开了。
  
  又有一天,乙老虎抓获一头鹿,正要吃掉。甲老虎看见了,馋涎欲滴,不由自主地走上前来。乙老虎一声吼叫,两虎怒目相向,张牙舞爪,就要拼命。正在这时,走出一位山神爷,喝道:“孽畜,休争!休争!且听我评判。”于是指着甲虎,念了四句诗:
  
  昔日衔羊不睬瞅,今朝获鹿敢来求?
  纵然掬尽湘江水,难洗今朝满面羞!
  
  甲虎听了,似有愧意,于是垂头丧气地走了。
  
  诗的内容,是指责甲老虎的所作所为;而意在戏外,实是斥责程生无情无义的行径。妙就妙在以两虎“衔羊”“获鹿”的形象化的动作,与“咸阳”“获鹿”两地互为双关语。
  
  程生看戏,心知肚明,羞愧万分,知道郑生是绝不会宽容包庇自己了。于是,他只得收拾一番,挂了官印,灰溜溜地回到湖南老家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