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灵运诗

 真友书屋 2014-11-03

 

谢灵运诗需要你在咀嚼中去品。比如他最著名的句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青草在池塘里葳蕤,园柳变成了禽笼。这两句原型,显然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谢灵运让池塘与园柳、青草与鸣禽错位,突出了池塘与鸣禽的春意:青草映衬春水微漪,鸣禽聒噪出柳夭桃烟。重心倒错,意象就有别致效果。这两句上推:是久病迷蒙了时节,待揭帘一窥,先是波涛满耳,后举目见波峰参差。这春之气势,又要从后两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来倒推。“绪风”是残冬余风。再上推,为何沉溺于病榻忘掉时节?——为求禄而到穷海,只能面对寂寥的病榻空林。这时再感觉开头:“潜虬媚幽姿”,用了《易·乾》中“潜龙无用”义,以潜龙深隐,清高地不屑春色满园,最后结尾又落到《易·乾》的“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上。真是在曲折中充满了清馨。

读《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说到谢灵运,用了一个“繁复”的说法,她说大谢诗是“人工安排与雕饰”下表现出的复杂,我想这复杂就在倒错与倒推中别有洞天。我喜欢他的诗,再比如《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搴是采;歇是息,引申为尽、消失。早晨采摘的秋兰,害怕它在晚霜中萎零。“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用“暝还”对“朝搴”,晚上回到云深处,玩弄石上月光。“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是全诗核心,通过听觉写深夜山林,惊醒的鸟鸣知它们都栖眠在树林里,而树叶飘落的声音,知道山里起风了。各种深深浅浅的声音迎到枕边,都变成清秀拔俗。最后结尾:“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妙物空无人欣赏,美酒空无人品尝。“醑”是美酒,谢灵运用到这“醑”字的名句还有“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阳阿”是朝阳初升经过之地,这个传说之地也是曲名,其中寄托着袅袅惆怅。是在阳光下晒干,《楚辞·远游》中有“朝濯发于阳谷,夕余身兮九阳”。“美人不来”典自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与女沐兮咸池,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这里的“女”是代词——与你沐浴在咸池,在朝阳升起之坡晒干你的头发,等待着的那个美人未来,只能失意地临风而歌。

这两首诗,《登池上楼》作于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谢灵运被贬到永嘉(温州)当太守时。《石门岩上宿》作于元嘉七年(公元430年),第二次回乡隐居,与会稽太守孟构成仇隙前。第二年,他就因孟诬告,冬天被发落到了江西临川。

我读谢灵运诗,更多喜欢他一些句子中的境界,最好的句子,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空水”与“澄鲜”用得太好。“空”不仅是天空,而且是水天间的空净、空旷与虚静,“澄鲜”是对这“空水”静到清明鲜亮的一种强调。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不仅是“野旷”与“天高”构成距离清远,而且白沙净水、孤月静天,为人就在这景象中感觉到特别渺小。再如“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初萌之竹在嫩绿中娇嗔,新生香蒲在紫茸中含笑,清雅色调中写尽初春浅淡与孱嫩。这般句子,不清高脱俗难觅。但谢灵运也因此人在清虚中而感气度不足,整诗谋篇不够,气节难以充盈,篇幅越长就越觉好句子反而受损。于是类似《读书斋》这样就反而简净:“春事日已歇,池塘旷幽寻。残红被径坠,初绿杂浅深。偃仰倦芳褥,顾步忧新阴。谋春不及竟,夏物遽见侵。”五言诗的妙处在作为转折或归结的单字的使用,谢灵运用字,真如黄庭坚所说:“炉锤之功,不遗力也。”其中的“歇”、“坠”、“倦”、“谋”、“遽”都用到极精。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作于与《登池上楼》几乎相同的时段。

谢灵运写山水,追求佛家清静、清秀的境界,内心又充满忧郁与感伤徘徊不去,所以他的许多结尾都用屈赋为典。两者作用,才有清风夜起,悲笳微吟那样漂亮的句子。在他诗里,我看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倨傲,是这种倨傲给他“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有酒则舞,无酒则醒;不明不晦,不昧不类”、“弄琴明月,酌酒和风;御清风以远路,拂白云而峻举”的风骨。我相信野史中说他狂傲地自称“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仔细想,他诗中迷人都在离群索居那种清高中的悲凉。他自己在诗中就说:“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

谢灵运被杀于元嘉十年(公元433年),49岁。《南史》说他是“猖狂不已,自致复亡”。

《宋书》记,他是因在临川游逛无度、不好好做官而被收捕,没想他拒捕构成谋反的罪名,于是就被押赴广州弃市。弃市就是抛尸街头,《礼记·王制》:“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杀他是因他被诬陷,后人多这样判断,但究竟怎样成了谋反死罪?读李雁的《谢灵运研究》,引用了“俄藏敦煌文献”中《文选》残卷中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有注:“于临川取晋之疏从弟子养之,意欲兴晋。后事发,徙广州。”说他偷养了个东晋后代。王雁认为,谢灵运死于元嘉十年末,应该跨入公元434年了。他最后有临终诗,结尾是:“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此诗十有八九是假的,因为没有大谢诗中本应有的那种高尚邈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