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州中药材市场及其遗迹

 化石888 2014-11-03

数百年来,禹州中药材市场长盛不衰,享誉全国,追本溯源。其一,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长期在禹州行医、采药,故民间早就有“药王爷在禹州”、“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其二,禹州盛产优质全虫(蝎子)、白芷、南星、白附子等名贵中药材,禹州药材种植、采集、加工、经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诏令全国药商集结钧州(今禹州),禹州逐渐成为全国性中药材交易集散地,也因此留下许多与中药材交易有关的遗迹。

               药王祠

孙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精深的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佛典。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论著,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愈了很多疑难病症。因他长期在阳翟(今禹州)行医、采药,在禹州一带被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因自幼体弱多病,才矢志学医。据说,起初他为人看病,看一个死一个。他的外甥佯装治病到他家,二人说话时其外甥不慎跌倒,不久便死去,因此,再无人敢让他看病。孙思邈羞愧之余,决心寻访名师,从头学起。经过数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医道取得了长足进步,可还是无人请他看病。一日,他同一名和尚谈论佛教经典,当谈起自己的经历时,和尚对他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你读书虽多,路却走得少,缺乏历练,自然不行。”听了和尚的话,他带着妻子离开家乡,登南山,访峨嵋,走五岳,寻方尝药,积累经验。他游罢中岳嵩山,因素闻阳翟出产名贵中药材,就前来阳翟。当他走到阳翟城北八里岗时,遇到一群出殡人。他发现众人抬着的棺材正往外滴血,就忙拦着众人说:“你们怎么能抬着活人出殡呢?”众人听了不禁感到愕然,他接着说:“人死血凝固,死人的血怎么能流到棺材外面呢?”众人听他说得有理,就七手八脚地把棺材打开。原来棺中是一青年孕妇,因疼痛昏死,家人以为孕妇亡故,只有含悲忍痛,安排后事。孙思邈查明病症,取出一根银针,找准穴位,一针下去,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呱呱坠地,昏死的孕妇也苏醒过来。孙思邈一针救两命,在阳翟轰动一时,从此求医者络绎不绝,他便在阳翟落脚生根,为人治病。

孙思邈在禹州行医数十年,救人无数,且“富贵不淫,高官不爱”,“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深得百姓的爱戴,他死后,将其厚葬于西关(今钧州大街一带),并购地四亩,建造了“药王祠”。药王祠的主体建筑为一座大殿,大殿内供奉有孙思邈坐虎针龙的石质雕像一尊。大殿左右两边各有石碑一通,左边碑上记载着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右边碑文则是唐代敕封他为“妙应真人”的诰词。院内有东、西厢房,专供朝拜之人休息。药王祠的祠门为九脊八坡歇山顶单檐式建筑,由绿色琉璃瓦装饰,檐下有仙人、兽形图案,造形逼真。

         古代药材市场及其遗迹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统一中原地区不久,就诏令全国药商集结钧州,恢复遭到元末战乱破坏的药业市场,自此,钧州便成为了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地。到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全国各地的药材经销商开始结帮到禹州(明神宗万历年间,因避神宗朱翊钧之讳,改钧州为禹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另起南大街药市,当时有山西药商专门经营海南参、沉香等名贵中药材。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设于密县的洪山庙“药交会”,因其交通不便而迁到禹州西关,会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历时一个月。禹州中药材交易进入鼎盛时期,药材交易的规模也愈来愈大,据有关史料记载“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及高丽(今朝鲜),北际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皆舟车节转而至”。在清代乾隆年间,城内外经营中药材的商户达400多家,居民十之七八以此为生。到清朝末年,禹州“药交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药商的经营方式由地摊、布棚发展为进城赁房设院、自立牌号,并把会期增设为春、秋、冬三个,药材交易也由季节性变成了常年性。

由于禹州境外各省药商云集,各地商埠均在禹州设有常年性的购销机构,同一行业、同一地域的商人为便于密切联系,互通信息,便结成行帮组织。各行帮为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惜重金修建客驿会馆。自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禹州城内相继建成了山西、怀帮、十三帮、江西四大会馆,尤以山西会馆和怀帮会馆最为雄伟壮观,其中十三帮会馆占地最广。

山西会馆位于市区西北角,老城西北隅,为四大会馆首创建筑,始建于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由晋籍商人集资购地而建。到道光六年(1826年),晋籍商人再次筹银扩大建筑范围,扩建后的会馆有山门,高大的戏楼,能容纳千人的开阔地,还有雄伟的大殿、陪殿、排列整齐的东西厢房。整个会馆布局严谨,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现为市二高校址。怀帮会馆是怀庆府药商所建,怀庆府指的是今河南修武及武陟以西地区,以盛产山药、生地、牛夕、菊花四大中药材(也称四大怀药)闻名全国。自禹州形成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后,怀庆府大批药商来禹州设立药行。药商为保护其财产安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药商筹集巨额资金,在山西会馆东侧大兴土木,修建旅禹同乡会馆——怀帮会馆。会馆坐北向南,占地15亩,围墙以内由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左右庑廊、大殿和拜殿构成一处布局严谨、气势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影壁用青砖砌成,横长18米,顶部有仿木结构的九脊八坡屋檐装置,横列于会馆的最前方。影壁后十米处是山门兼戏楼,这组建筑南向的一面是面阔五间、明柱重檐的会馆山门,北面则是面阔三间的戏楼。戏楼顶部属九脊八坡歇山顶式单檐建筑,用彩色琉璃瓦覆盖。从戏楼后行20米就到东西庑廊,这是两座对称的配房,为面阔五间的双层楼房。再往后行,越过拜台便是拜殿和大殿建筑。拜殿面阔五间,单檐,檐下嵌透花人物、鸟兽及商帮故事浮雕,玲珑别致,是一组雕刻艺术珍品。紧接拜殿的是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雕梁画栋,遍施彩绘,显得金壁辉煌。大殿前次间上部绘有金色卷发的男女头像和一些似西洋建筑的风景画,这些足以证明当时禹州药商和欧洲商人已有来往。怀帮会馆现为禹州市博物馆所在地,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帮会馆位于山西会馆、怀帮会馆南面,三个会馆成品字,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落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陕西帮、四川帮、宁波帮等十三个帮集银共建,占地20亩。会馆建筑分为庙院、中配院、会议所三部分。庙院位于会馆西侧,建有九龙壁、铁木旗杆、山门、钟楼、鼓楼、戏楼、东西廊房、拜殿、大殿和配殿。中间为中配院,是迎宾谋事的地方;东边是会议所。十三帮会馆现在仅遗留有界石一块,长方石额四块,建筑已荡然无存。


          中药材市场的发展现状

禹州中药材市场从明至清,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在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军阀混战,兵匪猖獗,药商遭抢劫时有发生,几十家大药行纷纷迁往郑州,中小药行也随之停业,禹州药材市场日渐萧条,闻名全国的药城禹州从此开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药业市场由国营药材公司统管,禹州传统的中药材交易大会也从此中断。1985年3月,经过政府多方努力,在河南省药材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中断30余年的禹县中药材交易大会重新恢复。自此,每年3月举行一次,连续举办了8期。随着改革开放,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信息和交通的飞速发展,使购销双方对药品价格的信息掌握迅速及时,导致每年会期的参会人数逐年减少,收效甚微,禹州药会于1993年停办。直至1996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医药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合格,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定为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17家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全国各地的国营、集体及个体商户,纷纷来禹州设立窗口,购销货物,中药材市场也由过去单纯的药材集散、炮制加工发展成为种植、饲养、收购、销售、信息服务等通联全国的药材生产、加工及经营基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药材交易市场已不能满足药材交易的需要。1998年,禹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进行中药材市场建设,用2年时间建成了一座大型现代化中华药城。2002年5月20日,市委、市政府借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华药城)建成启动之际举办了首届中药材交易会,截至2008年,已连续成功举办国际性药材交易大会七届,交易额共计40多亿元。今年,我市隆重举行“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2010年中国禹州中医药大会”进一步彰显了禹州特色产业的发展态势,展示了禹州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提升了禹州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促进了禹州中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