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质为本,诚信经营,禹州药帮自信看世界!

 颍川派 2022-01-11

禹州药文化漫谈之三

当商业已成为生活本身,商业法则便融化为人们的内在精神。

历史给了禹州这样的机遇:作为一个全国的药材交易市场,禹州在繁华而自由的药材交易中,按照市场的法则,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演绎着积极进取的商业精神,催生出丰富多彩的药业文化。

“西洋景”中的自信

至今保存完好的怀帮会馆,是清代建筑中的精品。会馆建筑中保留完好的雕塑绘画,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如今,怀帮会馆已经成了禹州市博物馆的所在地,从南到北,由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左右庑廊、大殿和拜殿等建筑,共同构成了布局严谨、气势壮观的古建筑群。

紧贴小楼的影壁用青砖砌成,长18米,顶部有仿木结构的九脊八坡屋檐装置,横列于会馆的最前方。影壁后数米处是山门兼戏楼。这组建筑南面是面阔五间、明柱重檐的会馆山门,北面则是面阔三间的戏楼。戏楼顶部属九脊八坡歇山顶工单檐建筑,用彩色琉璃瓦覆盖。

在怀帮会馆大殿的彩绘中,金色卷发的男女头像一直引发着人们的兴趣。

据文史专家教之忠先生介绍,这些彩绘以及其他带有西洋特征的风景画,都是修建大殿时绘上去的。

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怀帮会馆生意做到了国外,展示着一个商人的自豪与开通;另一方面,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这些艺术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沟通的历史见证。

禹州汇集了天下药材,有着全国最为精良的药品炮制工艺,“药不到禹州不香”的口号,已经成了业内的共识。

禹州的药商,有雄睨世界的本钱。

摩擦中的秩序建立

一个成熟、繁荣的市场,必定建立在公平自由的市场法则之上。反过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平和自由也必然会成为人们内心的诉求。

在禹州药业的发展史上,药商们面对外来压力,曾经多次奋起抗争,捍卫自身权益,从而维护了禹州药业的繁荣。

清同治年间立下的一通石碑,记录了药商们遇到的这样一件烦心事:

禹州药材大会,百有余年,各处买卖客商运送货物,需用大小车辆,均系自行雇觅,照时议价,无不平允,向无车行之设。

且乾隆四十年间,经黄州尊严禁车行,有卷可查,并断令在西关庙会场立有碑记,以示永远,商等至今蒙福。

乃正月间,忽有人在辛安隅开设公顺隆号车行,四门招揽大小车辆,均归伊行,高抬价值,多取行用,大有居奇之势。以致外路车不敢来,本处车不能走,商等货物难以运送,受累不浅,心实难甘。

药商们当初之所以齐聚禹州,看中的是这里便捷的交通。但有人却将从事运输的车辆召集在一起,形成垄断力量并抬高运价。

站在车夫一方,此举也类似乎成立了行业协会。但与药帮们的利益发生冲突。

针对这种情况,乾泰恒号、俊兴成号等12家商号郑重向官方提出申请,要求永禁车行。

在官方的干预下,公顺隆车行被取消了。

清光绪年间,禹州知州王昌蔚强行向药商“借钱”,摊派到城北三里庄药商刘文彩头上的有2000贯。

刘文彩据理力争,不愿交纳,竟被以“抗上”的罪名逮捕入狱。他不愿屈服,遂被押往郑州。

在郑州公堂之上,刘文彩怒砸锁镣,大声呼叫:“你们没有什么可以使我认从的罪名,我的清白之身也不畏惧死亡。朝廷官员的职责是安抚黎民百姓,请不要使百姓蒙冤,辜负了国家。

这样的呐喊,表达了禹州药商渴望公平合理社会秩序的心声!在那个时代,这一声呐喊,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半年之后,王昌蔚被撤职查办,恢复自由的刘文彩则获得了嘉奖。

“杏林春”的药方

与药商信誉

“生意大小不欺客,买卖不成情意在。”这是旧时商家常用的楹联,也是他们奉行的生意经。

杏林春药店是禹州药界中产品研制和宣传的能手。该店自研自制的十几种成药,如银花露、梨糖膏、清肺膏、益母膏以及丸散等,均有精美的包装,并附有图片,说明其功效、用量等。

他们在宣传上不惜重金,每出一种新产品后,用核桃木雕刻成特制的半圆形广告牌,四周贴金并用大盖铜钉镶在临街门面的圆形木柱上,以供患者选购时用。

杏林春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之道创立了门面。在生意做大之后,他们在服务上下了更大的工夫。

该店聘请名医坐堂。凡来药铺就诊的患者,杏林春药店从诊断、开方、取药到煎煮负责到底,除药费外,其他一律免费服务;如发现质量不合格或价格高于其他药铺的,退药退款。为取信于民,兑现承诺,该药店用特殊木料刻制了一方精美的处方图案印模,上为“万病回春”,右为“复诊须带原方”,左为“中华民国 ×年×月×日”,中为两种中药图形,空格处填写药名。复诊时出示原方,既可享受优惠,又可确保药到病除。

这方制作药方的印模,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在仍然留存着。如今,这个名号仍然在禹州药界沿用,前人的经营之道想必会给后人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同样有特色的,还有一家称为“同慎德”的药行。1916年,同慎德药行的经营进入鼎盛时期。

在药材购销活动中,同慎德药行始终把取信于卖客和买主放在首位。在药材上市旺季,该行派出大量药徒上街招揽脚力,为各地药材买客安排食宿。

他们甚至到城南20里以外的酸枣树杨、大槐树赵等地招徕来自南召、鲁山、叶县、灵宝肩挑车推的远方卖客,优价购进,立付现银。

对常驻行内和在药材大会期间来自外地的药商,如果对方有一定的信誉,无钱也可售给,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结账。

“信用等级”的概念,今天听来还很时髦,不想禹州的药商早就超前地实践了。

禹州药品之所以享誉全国,不仅在于商家经营方式的灵活,更在于药品过硬的质量。随着禹州药业的繁荣,禹州药材的炮制和中成药的研制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产生了许多久负盛名的知名品牌。

禹州的药品炮制技艺全国闻名,许多绝活令人叹为观止。禹州药工切制的百刀槟榔驰名中外。一个大如枣、坚似石的槟榔,经浸泡润制后,能切100多片,且片片见边,薄如白纸。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44岁的杨永先来到禹州西关外设店经营,因慷慨解囊资助遭受火灾的药商而被人推崇,于次年被推举为“丸散帮”会首。他招收学徒、帮工60人,亲传技艺,制售眼药,因疗效显著而名扬四方。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杨门祖传秘方整理的“保光清凉散”处方曾批量生产。

禹州药业的复兴

到上世纪中叶,禹州药品市场渐次衰落,失去了全国性药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这其中,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因素。

据教之忠先生讲,禹州之所以吸引密县的药商而繁荣发展,原因便在于当时相对便捷的交通。由于京汉铁路的建成,禹州失去了交通上的优势。

此外,清朝晚期以来,中原地区始终充斥着战争烟云,兵祸匪祸不断,城市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人民离散,商贾破产,从而加剧了禹州药业的衰落。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禹州经济的振兴,一些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倡议恢复禹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重温历史的辉煌。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努力下,禹州的药业市场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985年3月,中断近30年的禹州药材交流大会恢复举办,全国27个省(区、市)的1165名代表前来参加,7天成交2728.8万元。以后每年如期举办一次,到1992年,共举办8届,总成交额达5.6亿元。

1996年9月10日  经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禹州市药材市场被评为“国家级中药材市场”。至此,禹州市药材市场作为全省惟一的中药材市场,已跻身于全国17家标准化、规范化市场之列。

2004年10月26日 ,2004药王孙思邈国际文化节暨中国禹州医药交流大会开幕。来自德国、奥地利、韩国、马来西亚及国内的50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达成投资和贸易合同846项,合同金额8.9亿元。

近年来,禹州市委、市政府以药交会为依托,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为基础,以药业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化进程,基本形成了从种植、加工、生产到贸易、流通、健康养生等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禹州中医药事业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砺山带河,土厚民醇,畇畇禹甸,有故风土。禹州药业承载着历史的辉煌,挟裹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时代的呼唤下,激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