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庙头

 苏迷 2014-11-03
美丽庙头
  每次去庙头村,总有看不完、拍不完的美丽。
  一进入庙头村,村道边排列整齐的新农村集聚点,恢弘大气,惊艳了目光,吸引了镜头。
  油车港水清岸绿,河道中悠悠划过来的一只保洁小船,无声叙说着拥有吴江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称号的荣耀。
  村部前临河的苏式长廊,仿佛一张设计典雅的名片,朱红色的廊棚向人们骄傲地展示着苏式风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近在咫尺的文化广场,古色古香,与之交相辉映,演绎了全区村级建立文化广场的先河,2013年举办的庙头村文化广场节,又创下了村级举办文化节的先例。
  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成林的果树,茁壮了村中有园、园中有村的别样景致。
  春末时节,我再次走进庙头村,进入眼帘的景色,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泛黄的麦浪在微风的指挥下拨弄着无形的琴弦,也撩拨了心灵的悸动,那是对自然春光的迷恋。
  蚕桑生产示范区枝繁叶茂的桑林,丰满了不远处蚕室里蚕宝宝洁白的梦想。
  村头、屋前房后枇杷树、桃树的枝头,挂满了藏不住的喜悦,石榴树也不甘落后,花开满枝,花蕊中蕴藏着收获。
  夕阳西下,刚从小河里上来的鸭子抖着身上的水珠走在岸边,与一只带着一群“孩子”的母鸡邂逅,欢乐地向一扇门走去,门边依着一位大妈,嘴里“呱呱、咯咯”呼唤着……
  驻足,与悠闲自在上了年纪的老人闲话家常,他们会情不自禁说起那些让他们引以为傲的那些人那些事。比如说文化。
  庙头村自古以来就崇教重文,在清代就出了吴羽、吴讷、周龄三名进士和吴茂申等六名举人。
  1909年,创立庙头小学,之后又异地新建,更名为“妙友中心小学”(有刻于民国三十六的一块碑文为证,此碑文现立于村部前临河的苏式长廊当中),2002年并入玉堂小学,2006年并入梅堰实验小学。
  当年庙头小学的教育宗旨是:“尽忠效以报国家,此立学之首要也。”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我国驻新西兰奥克兰市总领事吴祖球、复旦大学教授钱松荣等。
  走在庙头村的土地上,油然漾在心头的还有一种精致的美好,而这份美好装在庙头村一位老人心里,已有几十年了,他就是庙头村原党总支书记邱海明。
  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他,对庙头村的爱,已深深雕刻在他脸上的每条皱纹里以及满头的白发里。
  村里的每一条田埂都留下了他无数的脚印,村里的每一条河都曾映照过他的身影,村里的每一座桥都凝聚过他的目光。
  那天,他还兴致勃勃地带我去看了三处古迹——积福桥、盃湖桥和李宅,三处古迹装在他心里就是三份史料。
  积福桥横跨油车港,姿势单孔、南北走向,长13米,宽1.08米。跨度4米,由花岗石砌置,始建无从考证,据原桥额(现为北向西侧排柱)刻记,原名集福桥,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现存之桥为民国九年(1920年)再建,2005年8月由平望镇人民政府重修。
  岁月流水桥下走,这桥,依然履行着连接通载的使命,阅看日升月落,聆听岁月足音。
  ■汪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