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学习易经的文章 2014-11-03

此句千古哲理名言,义涵万象。可谓“一法遍含一切法”出自“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作易经《十翼》中的《系辞传》。《系辞传》是当今世上最纯粹最缜密的哲学论文。《周易》基本内容就是“系辞”。“系辞”本来是周文王(按:这一谥号也是体现“之谓道”涵盖了天地,卦象“”为地、为,“”为天、为,合起来就是周遍天地)系在伏羲六十四后面的“卦辞”、“爻辞”。系辞传”则是系在《周易》整体后面的“辞”,是夫子深契《周易》真旨之大手笔,是我等后生想进入易经堂奥必由之门,离此想明白易经真谛无异“蚊蚋叮铁牛”。《周易》得孔夫子之《十翼》,后世学易门户始开。而《十翼》玄赜幽微。其难思难解甚于《周易》。宋大儒朱子云:“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孔子之易”即《十翼》。《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后人更无人能为也。《系辞传》嘘吸《周易》精髓,以演理,义海汪洋,文采超妙绝伦,是集二圣精义之《易》。《上系》云:“乾,物也;坤,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为了正确理解 之谓道”真正涵义,我把原文出自《系辞传》第五章录下:

之谓,继之者也,成之者也。

者见之谓之者见之谓之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诸仁,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通变之谓,阴阳不测之谓神

简释离开“一”无别有“道”。继,统也,接续不息也。乾阳统天生物,故曰善;坤阴顺乾成物,故曰性。授受之际,自天与言谓,自人受言,谓性,孟子之本乎此。天命之性无不善也。

者见道,谓道为者见道,谓道为。以言,;以动静言,仁,其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目为全体,不免有偏(按:佛何谓两足尊?),君子,具之成名,得道之大全也。百姓属,君子属百姓颛蒙,日由其,(乾坤互摄)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者。能体君子之道者甚少也。

,自内而外也,相见乎也,仁谓造化之功,震帝百物思奋,德之发也;,自外而内也,万物之归也,谓机缄之妙,秋收之,业之本也。程子: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在造化者曰,在圣人曰。仁者,生物之,由春生而为夏长之,此仁显现而发达于外,长物之所显者,生物之仁也,道难见,见诸生物,故曰显诸仁。用者,收敛之,由秋收而为冬藏之,此用藏伏而归复于内,闭物之所藏,收物之用也,不见其作为。故曰藏诸用。

阴阳二气运行于四时之间(木火主事为阳,金水主事为阴)阴阳造化,鼓铸万物,无声无臭,无方无体,不若圣人成务故忧天下,故“不与圣人同忧”。

之显者为德之盛。之藏谓业之大。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其显者,流行不息;其藏者,充塞无间,此所谓易简之善极其至者,故赞之曰“至矣哉”

大而无外,物无不备,故曰富有。变化不息,故曰日新。富有者包括无余,即藏用;日新者,久而不穷,即显仁而越有而愈新。

一阴一阳,变化往来,生生不已,以阳易阴,以阴易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转相生。故曰生生之谓

乾三画象三才。故曰成坤效乾而两之。故曰效。形之精华发于上,在天成,象之体质留于地,在地成。阴阳一气,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不同。

,筮也,事之未定者,属,行事也,占之已决者,属。极数知来,所以通事之变。举乾坤见天间无一物而非阴阳之生生;举占事,见日用间无一事非阴阳之生生。

生生之谓,论其理,有理即有数,生数极于。成数极于。故大衍之数五十。及其揲着也。只用四十有九。参天两地。循环往复。然后得此七九八六之数。故曰极数。数极然后理尽。理尽然后能知来。占得其吉凶也。

不曰“变通”而曰“通变”穷则变,变则通,天地自然之易也,通其变使民不倦,圣人之用易也。

阴阳气也,非神也,惟其不测所以无方,惟神无方,故乾易无体。无体即生生之谓,无方即不测之谓。两在故不测,非两物也,不一不为两在,不两在不为不测,朱子所谓只这一物,却周行事物之间。坤用为神,坤用无方,故只说致役乎坤,《说卦》不曰“西南之卦也”阴阳鼓万物,万物不觉知。故曰不测,曰神。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本然真理吗?如何理会“一阴一阳之谓道”才是正确的呢?理解了对我们人生有什么用?

为什么不说:“一阴一阳而说一阴一阳这是让我们明白阴阳之间的关系

   1.什么是?我们应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含义?老子“天下第一”,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俩本是师生关系(儒道一家)。都是我国古代无数得道圣人的典型代表。这里我只怀着恭敬心理,借先贤之嘉来解读他们在《易传》及《道德经》是如何论“道”的。来让我们也知道“”不至于常常胡说八

老子曰: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者,《说文》“”为“元”,“元”即是“无”,即是“道”,故“生”而“不生”。

孔子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即是老子说道“

老子说名,天地之始,名,萬物之母。”道“无形”,不可“名”之,故曰“无”,强名之“无”亦是“名”,用“无”来命名那本“无名者”。“无名者”本没有“名称”,故“无名”,是我们强名曰“无”。“”也是一个“名”,我们用它命名那“有名者”。“有名者”随众生同异分之业影认为应有“名称”,故“有名”。“物”无形,则无以名之,故“无名”;“物”有形了,则可以名之了,故“有名”。“名”与“形”不相离。

孔子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易”是指“”而言,连思想都没有,那有名相。故“太极”是“无称之称”就是“无名”也.孔子也说:“天下之动贞夫’,又说“吾道以贯之”老子说:“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以盈,万物得以生,侯王得以为天下贞”由此可知老子所谓“一”就是“”“一”所生之“二”即易经之两仪“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则有“形位”,可以“名”之了,故曰“有”。老子说:“万物生于,有生于”“有”的存在形式“一阴一阳”即“万物”之“母”,“一阴一阳”生于“太极”,即“二”生于“一”;

二生三”者,一阴一阳“推变”(推荡变通)而成“冲气”,此为“”,“冲气”之象即易之“画卦”的八卦。八卦相错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即是万物(三生万物),阴阳化生万物,故说“有”为万物“母”,“万物负而抱,冲气以为(翔按:从那里来,谁之?!参!!!)。所以天地不能万物而是似生而实无生万物!故《序卦》开宗明义:“有天地然后万物”这里说“”而不说“”字。天地位、象、有形,陰陽剛柔 --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阴阳氣化中衍生萬物,成之、長之、熟之,如慈母之養子也。

3.为了明我曾向取了二十多年的经。佛法如此博大精深,吾今以蚊嘴测大海之渊深,略说佛祖所说是无上了义之”。佛为天中天、圣中圣,超越阴阳之对待,安住于大光明藏中(光比气更不可思议),智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知见、大慈大悲。怜愍一切众生有其赤子。随顺众生如犊逐母。知时而说、非时不语、实语、净语、妙语、义语、法语、语。能令众生永离烦恼,善知众生诸根心性,随宜方便无不通达,其智高大如须弥山,深邃广远犹如四大海。是佛世尊有金刚智。能破众生一切垢罪。演种种法,若有若无,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烦恼果若善法果,若色法若非色法、若非色非非色法,若我若非我、若非我非非我,若常若非常、若非常非非常,若乐若非乐、若非乐非非乐,若相若非相、若非相非非相,若断若非断、若非断非非断,若世若出世、若非世非出世,若乘若非乘、若非乘非非乘,若自作自受、若自作他受、若无作无受。(按:以上无非是非色非空非阴非阳之义)若当于佛所闻无作无受。随顺趣入,所有五逆十恶重罪当即消灭。由上明白佛所说的道体就是“不二法门”人一旦进入其门,就见法身了生死而成佛了。不二就“不是不是”(因不二可能是三或是四......)。相用就是大乘菩萨万行因花所结之果(实报壮严土)——不可思议境界十重玄门。如何明了且证入“不二法门”一要有正确认知:一切自他不二、色空不二、死生不二;二要时时观修: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乐不二;要有善巧方便:能所不二、定慧不二、体用不二、心法不二;第四参祖师禅本身就是不思议的‘不二法门 ’。何为华严经的十重玄门?法界无边无际,有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门,何止十门。然河图五十居中,五为衍母,十为衍子是满数,佛用十门代表百千万亿无量之门。十重玄门微妙玄通不可思议。十门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显隐自在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就是十对一一阳概念:时与时、广  有限无限十门实一门,“一”为“无”故十门究实论之无有一门,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这就是般若性空妙理。开阐此理第一宗师,就是西天第二释迦——圣龙树所说“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龙树菩萨的思想,渊源于《大般若》等大乘性空空义。《般若》立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即宇宙万有)当体性空,破除由于假名(即概念)认识所执着的实在。龙树论师的立说更发扬性空而无碍于缘起的中道妙理。依他,缘起的诸法,当体空无自性不可得,然而这里“”并非真的“”,“空”的意义是“不”,是泯义、破义,并非对于“”的“”,而是超越有无的“中道”。中道是中正不偏的意思。中国古儒也谓建中立极,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故周易“尚中”。圣龙树为影显此无所得中道实相的妙理,把《般若》等经中散说的不生不灭等,归纳作八不颂,在《中论》的篇首说:“亦不,不亦不,不亦不,不亦不。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概念,对八不之理以后作专题研究,以树立中道正观!

 2“阴阳的关系即的关系。也影显中道。

由上了知“道”与“阴阳”不二。“不二”就是“不一”故“阴阳”不是“道”。同时为“不二”,“道”不离“阴阳”而存在,通达“一阴一阳”能明“道”,因“道”的妙用的呈显在“一阴一阳”。

“有”与“无”不二。“无”者,“道”也,“万物之始”也,万物于“道”;“有”者“一阴一阳”也,“万物之母”也,万物于“一阴一阳”之“变通”。“”这个“名”乃“道”的一个“名称”;“”这个“名”乃“一阴一阳”的一个“名称”。因此“”与“一阴一阳”不二,“无”与“有”不二。“道”是“本无”,而是“真有”,“阴阳”能变通故是“幻有”两者“不二”所以“幻有”也是“真有”所经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样,“道自道”,不需要我们以“无”这个“名”来“命名”它,我们强“名”之;“一阴一阳自变自化”,不需要我们以“有”这个“名”来“命名”它。我们不必头上安头,如《楞严经》中演若达多怖失已头。“万法当下自道”,非人“道之而成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苏子云:“溪山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故真绝待、不可思、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知

3.中化象数之源《河图*洛书》也体现“一阴一阳”。河洛是点组合而成。 正说明无时无刻不是体现在阴阳相用上,否则人永远不可知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世上也没有圣人了。活在世上的人本身就是阴阳合体,一看“人”字便可知,一撇为阳一捺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生活的世界也是阴阳
相对世界,在易经上用太极来指代太极无相故本无图可示,但我们通常却把阴阳鱼”即“两仪图”称为“太极图”,这也是让我们知道「道」与「阴阳」不一不异,如水与波,水与波不一不异,不一相上不一;不异,两者不相离这样就可理解不可见之唯体现“一阴一阳”的相用,世间万有“本”“有”的存在方式就是“阴阳”故一切现象不离阴阳无非是阴阳化。但不能一阴一阳就是谓之而是说“一阴一阳”在表现之谓“道”。故要见道只能在「阴阳」事相上见,离此无别道。故子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六祖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乃至<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古徳回答“如何为道?”“麻三斤!”或“堂前柏树子!”。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下文有“显”“藏”“百姓日用而不知”等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非是”之意。读《图书》应知真道周遍万物,宇宙一切万法不外「阴阳」无论天地自然,以及社会人生,处处表现此理。《易传》子曰:易与天地,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夫《易》广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矣。”。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生有形,不离阴阳。”《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是阴和阳的和合体。阴和阳的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一阖一辟,两种力量维系着动态的平衡,就叫做“阴平阳秘”,阴阳之间的相反相成、你消我息,推使生命运动。老子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庄子曰:“易以道阴阳。故知一切万事万物不外阴阳两个方面、两种炁力,相异相成,相易相交,相互消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不偏不倚而成万事万物以及运动规律。看看下图即可略知自然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无不是阴阳。看看下图更知人事也无不是阴阳。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这就是孔子在《易传》: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以初爻交坤成震。中爻交坤成坎。上爻交坤成艮。以生三男。故曰成男。坤以初爻交乾成巽。中爻交乾成离。上爻交乾成兑。以生三女。故曰成女。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时空规律是科学中的科学。是从无到有及“心生则种种法生”最好描述。孔子在《易传》中说:“……言天下之至而不可也。言天下之至而不可也。……”如图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是根据《易传》:“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而画出,次序井然。太极即“无”即“道”。“心”也为太极,故“心”即是“佛”(道)。“是”生两仪之“是”是日正为」的“”故两仪,古时”与通用。易传:“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我们地球上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昼夜之阴阳生两仪,子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用九即是用离为日离为所以佛也说:“正法藏”下图从下往上生成次序,第一层是一阴一阳(称作两仪)(但我们常见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是第二层,因把无形相之「太极」当成「阴阳两」为第一层才造成象与数错了一层),第二层是第一层所生之一阴一阳即四象,第三层是第二层所生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每层之一阳与一阴各生出一阴一阳,这种阴阳变化的法则之谓道每一层的生化过程都是一阴一阳如此至简至易的,一切万法的生化都是从细微到显著从简单到复杂。圣人明白此理,故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慎几微之始,杜无形之渐。子曰: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以终始,其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子释《噬嗑》上九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释《否》九五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然则吾侪何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佛教人更是细如粉末,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我们看看《大乘起信论》“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

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可知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兹分别略释如次︰

 (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因未能辨认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状态。业为动作义,有动作便有苦,对苦果说,初动是原因,故亦有业因义。

 (2)能见相︰又称见相、转相。‘转’为‘转起’之意,一旦动摇便不停止,既已动摇现业相,即一转而起能缘之主观见照作用。虽曰能见,但非如用肉眼见物,而是极微细之认识作用,故名所缘不可知。

 (3)境界相︰又称现相。不起见相则无境界相,既有主观见照作用在前,故客观之对象,即随而显现。

       上列三细,可以镜、物作喻︰业相如镜面,见相犹镜面能照物,现相则如因镜能照而映现万象。

       所谓六粗,即以现相之境界为缘,所生起之六种迷相。
《大乘起信论》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相,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分释如次︰
 (1)智相︰对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现于主观心内之幻影,执为心外之实在而起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分别。智为分别之意,如对现于镜面之影像,误认其有实体。此系俱生法执。
 (2)相续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恶、爱憎等妄分别之益加坚强,而对爱好之境感乐,对憎恶之境感苦,爱憎之念与苦乐之情相应,继起相应不断。此是分别法执。
 (3)执取相︰依前相续相缘念苦乐境界,常住持苦乐之境,执着益深,遂起我执。此为俱生我执。
 (4)计名字相︰对前相住持执取益加深刻,且于所取之相,设种种名字、言句,以致对怨亲、美丑等名起爱憎之念。此是分别我执。
 (5)起业相︰指依前计名字相,构造苦乐、怨亲、爱憎等名称,惹起贪嗔等烦恼,致使身口二业起善恶之活动。
(6)业系苦相︰指系于善恶诸业,感生死苦果,乃至轮回无穷。
      上列六种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然而六粗中前四相皆属意业,是我法二执的烦恼。若配于惑业苦三道,则前四相为惑,起业相为业,业系苦相则相当于苦。
     此三细、六粗之九相,总摄一切染法,且只依不能了知真如真面目之根本无明而起。故多种不同染法归结于根本无明,皆是无明中之状态,不觉中之差别相。

子释《复》初九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修无相心地是颜氏得孔氏心法之正因。圣人皆明白滴水之兴波终成吞舟之巨浪”之以老子说图难于其为大于其下难事必作于……”。“易”有“太极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四。体现了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真实义。“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是整部易经大学问。此句关系着整部大易的纲领,我今另加诠释。

1.何为剛柔相摩此言伏羲易经卦体之生成也.上图为证说明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画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乃至成為六十四。

2.何为八卦相盪〈乾凿度〉云:一阴一阳合十五。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则正与洛书数合。郑注“太一”下“行九宫”云:“太一行始坎,次坤,次震,次巽,复息于中宫。”又云:“自中宫至乾,次兑,次艮,次离,一周毕矣。”故曰:“四正四维,数合十五也。”则正与洛书数合文王则之成后天八卦之用也。文王八卦八方之数加虚中五为九星。三元九运就是按九星之顺序依次飞宫。此即是“奉天承运”与“与时偕行”等卦运、卦时之由来。晉之韓康伯注:“八卦相盪”言“運化之推移是也。后儒释之多不及此,先天为阳(主生)后天为阴(主克),后天地盘(静)为阴天盘(动)为阳。

                 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四:“一之谓道”不说“一阴一阴”或“一阳一阳”之谓道。说明“和合”之谓道。老子云:「万物,冲气以为」。《易传》子曰:乾坤,其《易》之蕴()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之理,同性相敌,异性相感。此理不才在博客另一篇文章《细解“方以聚,物以分”》有详细论述。

《咸卦》九四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爻义:吾道一以贯之。朋从尔思,则百虑也;憧憧往来。则殊途也。然途虽殊而同归于一;虑虽百亦终致于一,天下事贞于一而已,何思何虑哉。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来之或知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咸互为日,上为月。至则日往而月来,至则月往而日来,往收藏也。。乾息自,至而藏,坤阴用事。坤消自姤,至复而藏,乾阳用事。寒暑互相推,而岁功以成。则收藏故曰则用事故曰。尺蠖,屈伸虫也,蠖又呼步屈,言其以尾就首,屈而后信,举步之形也。埤雅云,今人布指求尺。一届一信,如蠖之步,谓之尺蠖。按诗小雅。螟岭有子。果赢负之。螟蛉食槐叶虫。色绿与叶若一。夏日细腰。以泥砌窠成。衔螟蛉入,螟蛉即尺蠖。咸卦九四爻巽体,巽为虫,蠖行以尾就首,先屈后信,故以为喻。《咸》艮位戌亥。互为龙。伏为蛇。乾坤合居于戌亥数之地,故曰蛰。谁能蛰故能存身。乾传所谓保合太和也。为神。为义,精义入神,谓乾坤德于戍亥。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六子生然后能致用,用利然后身安,身安则德自崇。盖阴阳屈信,循环无端。不屈则不能信,不蛰则无以为存,阴阳往来。定理本如是也。

五:孔圣为什么不说之谓道而说之谓道?易经扶阳抑阴,这里为何阴在前而阳在后。“易,逆数也”如天在上地在下为《天地否》卦,而地在上天在下,为《地天泰》卦;天在上水在下为《天水讼》卦,水在天上为《水天需》卦,山在上地在下叫《山地剥》,而地在上山在下为《地山谦》卦.....等等。阴在上阳在下,阴升,阴阳二气交流,“三和了才会有产生万物。看《乾*文言》中:“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就可真刻理解此理。乾坤初爻交震巽。故曰同声相应。上爻交艮兑。故曰同气相求。中爻交坎离。故曰水流湿。火就燥。湿燥以方位言。荀爽谓坤湿乾燥者是也。坤原居北方。北方涸阴冱寒。故曰湿。乃乾自南往交坤成坎。故曰流湿。乾原居南方。南方炎熇焦灼。故曰燥。乃坤自北往交乾成离。故曰就燥。此于先天南北之。变为后天之。乾在南流北。坤在北就南。

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坤为云。乾为龙。故曰云从龙。坤为风。风土气也。巽,坤之所生。故为风。坤本为风也。乾为虎。故曰风从虎。风云者阴。龙虎者阳。言阴必从阳也。圣人作者。乾为圣人。坤为万物。圣人作而万物睹。即比象也。仍阴从阳也。天地者阴阳。本乎天者亲上。谓阳性上升顺行。故二必上升五。以与阴类。本乎地者亲下。谓阴性下降逆行。故坤五必下降乾二。以与阳类。故曰各从其类。阴阳相遇方为类为朋为友。若阴遇阴,阳遇阳,则为敌矣。不朋不类也。此阴阳相感之理。以显大人及利见之义。先天八卦之象。故两两阴阳对举。震巽故相应。阴阳相应也。艮兑对故相求。阴阳相求也。水流湿。阳求阴。火就燥。阴求阳也。水火对也。云从龙。风从虎。言阴阳不相离。乾坤对也。皆所以显阴阳朋类之理也。“亲上亲下“使人识阴阳之所以然也。亲上者居上,亲下者居下,则阴阳气不交而为否矣。亲上者居下,亲下者居上,则阴阳气接而为泰矣。《青囊经》云:陰陽之亙根則一也,蓋陽之妙,不在於陽,而在於陰,陰中之陽,乃真陽也,故陰為之感,而陽來應之,好象陰反為君,而陽反為相,此經言“神明”之旨也,然陽之所以來應乎陰者,以陰中本自有之,以類相從,故來應耳,豈非陰含陽乎,則能生陽矣,一切發生之氣,皆陽司之,則皆自陰出之者也,即陰陽,陰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易曰“乾剛坤柔”又曰:“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八卦之中,皆有陰陽,則皆有剛柔,若以陽為剛,以陰為柔,則宜乎剛生於柔矣,而乃云生於者何也;無形之,陽剛而陰柔,有形之,陰剛而陽柔,於有形之剛質,又生無形之柔氣,質生氣,氣還生質,故曰柔生於剛也.凡其所以能為相助,能為包含生生不息,如是者,則以陰之與陽,蓋自有其德也.惟陰之德,能弘大夫陽,以濟陽之施,故陽之德,能親順夫陰,以昌陰之化,此陰陽之妙,以氣目感,見於河圖洛書,先後天之卦象者如是,由是則可以知天地之道矣.天地之道,陽常於陰,而陰常於陽,故天非廓然空虛者為天也,其氣常依於有形,而無時不下濟,地非塊然不動者為地也,其形常附於元氣,而無時不上升,然則天之氣,常在地下,而地之氣,皆天之氣,陰陽雖曰二氣,止一氣耳,所以生天地者此氣,所以生萬物者此氣,故曰“万物资始乃统天”看人前为阴后为阳,面向黄土背朝天,黄土为坤阴,背天为阳,前为脉有***为阴主生育,后背脉有膀胱经为阳主之生育。人身上为一为阳,下二根为阴(天一地二、阳奇阴偶),人身有九孔孔为阴在上三孔为在下为地天泰卦(二眼二耳二鼻为坤为地下三孔为阳为天),所以人昏迷时先掐人中使人之天气与地气又交流。阳动阴静人是先立路,《上系》子曰:“君子其身而后,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种种都是先一阴后一阳。这回你就明白孔子之与孟子的贵的真义了吧!  

六:孔圣为什么不说之谓道”或二阴之谓道”?这涉及到西方文化的“矛盾”与中国“阴阳”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用西方哲学思维来分析探讨中国文化无异“风马牛不相及”矛盾是异性之间相敌对立,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才是真正中国人
而中国是同性才相敌对立,异性相敌是不平衡阴阳一方阳多或阴多造成相亢相敌,如《同人》卦九三:“伏戎于莽.卦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易理日常生活中举目皆是,如公牛与公牛公鸡与公鸡一见如有宿仇死斗一场.........


       -----等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