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知识扫盲全集[书法泰斗欧阳中石推荐]——必看!!!

 清虚堂 2014-11-04

书法基本知识普及系列——楷书

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楷书有不同的类别

(一)按大小分类

1,大楷:指直径在数寸一下、拳头大小的字

2,中楷:直径约1寸以上的楷书

3,小楷:直径约两三厘米一下的小字。

(二)按时代分类

1.晋楷:主要指从汉末到魏晋时期,以三国魏时钟繇、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等人为代表的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主要特点是笔道爽利,凝重古朴,结构舒朗,体势清逸。洛神赋十三行)

2.魏碑:主要指北魏时期的铭石楷书,有《张猛龙碑》、《元倪墓志》、《张玄墓志》、《石门铭》等。主要特点是总体形态特征趋向“斜画紧结”,以茂密为宗,点画峻厚,结构天成,造型生动,稚拙古茂,雄强朴质。

《张玄墓志》

3.唐楷:指唐代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夫子庙堂碑》、《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主要特点是点画定型,用笔细致。结构规整,法度森严。

《雁塔圣教序》

(三)按风格分类

传统意义上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世称“颜体”、“柳体”、“欧体”、“赵体”

隶书

隶书文字依靠载体得意流传,因载体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不同历史时期的隶书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隶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个性风格,从文字载体、时代书风和个性风格上了解隶书的不同特点,对于加深对隶书书法的理解是十分有益的

(一) 载体和书刻方式类型

载体种类主要三类:竹木简牍、石刻、帛或纸。简化为墨迹和石刻两大类。

1. 墨迹类:直接书写在竹木简牍上火是帛和纸上,未经加工改造,墨迹明显,清晰可辨,保留了初写时的真实原貌。

(马王堆帛书)

2. 石刻类隶书:汉代石刻类隶书有摩崖刻石和碑两大类。西汉石刻文字数量稀少,文字简短,凿刻粗率。东汉中后期碑刻兴起,很多宏碑巨制成为隶书的鼎盛时期,有法度而不僵化,充满艺术活力,其主要集中在陕西褒城石门。陕西略阳、甘肃成县。著名的“汉三颂”《石门颂》、《西峡颂》、《埔阁颂》就是摩崖隶书的精品。石门颂

碑又有经籍碑、功德碑、纪念碑、墓碑。魏晋时期

(二)时代书风分类

1.秦隶:指战国时期的秦国及统一国家后的秦朝的隶书。处于隶书的萌生期,具有不成熟和过渡性的特点,有篆书的痕迹。但其隶书的基本笔画形态、结构已经显现出来。它高古稚拙、率意自然,虽然法度不严谨,笔画有篆意,机构多变,却体现出生动,质朴的美感。

2.汉隶:指汉代隶书。从汉武帝开始,隶书进入了成熟期,成为官方民间正体,特有笔画固定下来,左波右跌、蚕头燕尾的特征明显。

3.魏隶:三国时期曹操禁碑,石刻减少,隶书处于衰落期。此时魏隶规整有余,变化不足,风格单调,表达简单。

4.唐隶:指唐代隶书,它丰腴方正,华贵典丽但缺少变化,风格雷同,有小异而无大别,艺术内涵肤浅,表现力贫乏。

5.清隶:指清朝隶书。清代隶书从汉碑入手,直法其源,取法广泛而高古,清隶多是纸书墨迹,形式便于悬挂展示。

总结:秦隶处于隶书的肇始期,魏隶开始走向衰落,唐隶又存在明显局限性。汉隶是隶书的辉煌期,清隶是隶书的复兴期

行书

行书萌芽于隶变时期,成型于汉末三国、规范于东晋、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汉子字体。它在发展和定型过程中与楷书和草书相互影响,偏于楷者称行楷,偏于草者称行草。

常见角度和结论有三种:

一,按照与楷书和草书的关系划分为“行草”、“行楷”两类

二:按时代风气来划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三:按审美风格来划分:妍媚、雄壮

着眼于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分类:

第一, 原生行书,没有特别明显地受过艺术化书写训练,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书写,而不是书法意义上的艺术书写效果

第二, 经典行书,主要指晋唐时期的行书,它是在书法艺术经典时代出现的,奠定了行书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原则,是后来所有行书艺术创造的根源。

(兰亭序节选)

第三, 宋元明清文人行书,这是以文人精神为知道,以经典行书为基本典范进行艺术发挥的行书。这类作品有一些与经典行书较为接近,但也有一些个性过于强烈,不适合作初学范本,但适合作为主攻对象以较快地找到风格建构的门径

(赵孟頫书杜甫诗节选)

第四, 明清大幅纵式行书。从宋代开始纵式大字行书开始出现,至明末清初达到高峰。(傅山诗轴)

第五, 篆隶北碑影响下的行书。是清代篆隶北碑复兴以后出现的新发展。清代以来的部分行书,逐渐吸收篆隶北碑的成分,形成了新的面貌。这类作品的写法往往与传统行书有较大差别,需要学习者同时兼通篆隶北碑,难度较大。

(清代名家伊秉绶行书)

草书

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最早是为了实现书写快速的要求而产生的,草书开始时草率的写法,后来逐渐形成一套规则,使其能够在是哦那个领域通行,成为一个辅助性的字体。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更看重草书的艺术表现功能,草书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草书的类型:

(一) 章草:是隶书草化的一种字体,是草书最早的一种成熟的形态。从书法史上看,东汉末年章草基本定型,三国时期吴国象所书的《急就章》历代被公认为是章草的典范之作。章草主要是将隶书中的壁画进行了减省,并体现了一些连笔写法,形成了连绵的“S”线(急就章节选)

特征:一是横画多带有隶书的大波磔,二是字与字之间不相连属,即所谓字字区别。章草起笔已多不取蚕头,而是直接顺势而入。形体上不像隶书那样以横扁取势,已经有了向竖长为型的发展。

(二) 今草:今草是楷书的变化。东晋时期今草定型,今草贡献最大的是书圣王羲之,他所写的今草流畅清晰,为这种字体明确了基本的规范。今草的章法从章草演化而来,其基本原理大体相同,只是比章草更为简略。

(王羲之书法)

今草三种说法:大草、小草、狂草。

小草:指今草中形体较小,笔画虽省略但较容易认。怀素晚年所作《小草千字文》、王羲之的多数作品也可以归属到小草系统中

大草:指今草中形体较大,笔画较小草更简省、体势更放纵的草书。大草近于线符,纯用草法,难以辨认。

狂草:草书中最为恣肆放纵的一种。通常指唐代张旭、怀素等人所做的大草书

篆书

篆书属于古文字,一般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是中国商王朝晚期和息周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甲骨文四种表现形象:

  1. 墨书、朱书:用毛笔蘸墨或朱砂直接书于骨片上,其笔法变化多姿,笔势圆润沉着,有节凑感。

  2. 刻辞:用单刀刻辞、双刀刻辞两种,有的先书后刻,有的直接用刀刻。

  3. 刻辞饰色:卜辞刻完之后,字中涂上丹朱、墨或褐色,整块骨板晶莹如璧,文字凃丹朱的鲜艳夺目,凃褐色的古朴典雅,神采各异。

  4. 灼烧:在刀刻的基础上又灼烧而成。

甲骨文的特征:笔法已经趋于完善,长短、粗细、尖钝、方圆的多样性笔法初现端倪。结构形态趋于定型求方、求稳、求美、求变。章法布局趋于成熟,自上而下、从左至右的排列方式,错落有致、左右挥洒的行气,整体布局意识的形成为书法章法、品式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大篆:主要指的是金文和石鼓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吉金文字、钟鼎文。金文的特点是笔法厚重圆融,结构自然错落,朴茂雍容,章法气度宏伟,古趣横生。

代表作:1商代《司母戊方鼎》:字体宽绰,笔画丰腴。2晚清吴大瀓《吴大瀓篆书论语》其取法西周金文,笔法厚重精到,结体稳定端严露出灵动之气。左右错落,大小随势。

石鼓文:现存共十石,每石1米高,直径60厘米,形状像鼓,所以叫石鼓,所刻的文字就叫“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资料。笔画趋于均匀,体势趋于方整。

小篆: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令李斯等人加以整理颁行,小篆得意推广。

小篆赏析:

  1. 秦《泰山刻石》:文字笔画整齐划一,线条珠圆玉韵,有如曲铁,富有弹性;横、纵布白秩序井然,讲究对称、和谐,结构均匀工稳。

  2. 汉代《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用笔浑厚

小篆笔法:1藏头护尾,笔笔中锋。2婉转流畅,筋力内含。3伸缩自如,修短合度。

结构:1端庄内敛、精气十足。2重心集中,挺拔舒展。3虚实相生,疏密得当。

大篆笔法:1凝练厚重。2笔酣墨畅。3苍古质朴

结构:1疏密参差,开合有度。2正斜相参,一派天机。3向背分明,擒纵自如。

文章内容摘自欧阳中石主编《书法教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