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器玩45种 笔 格 笔格,架笔之用,也叫笔山、笔架。有多种造型和多种材料。 砚 山
笔 床
笔 屏 笔屏,插笔与袖珍小屏风合体的专用文房用品。有多种造型和多种材料,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较为普极。 笔 筒
笔 船
笔 洗
笔 掭
水中丞
水 注
砚 匣
墨 匣
印 章
书 匣
印色池
糊 斗
蜡 斗
镇 纸
压 尺
秘 阁
贝 光 贝光,用来砑光纸张的。砑光意思就是压实磨光的纸张,常常用于好纸。最初以贝壳所制,故称之为'贝光'。 叆叇(àidài) 叆叇(àidài),词义: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古代此词也代指眼镜。 裁 刀
剪 刀
剪刀,古称铰剪或铰刀,一种剪裁物件的工具。 途 利
布泉指东
书 灯
钩
箫
麈(zhǔ)
如 意
禅 灯 韵牌、韵谱
五岳图
花 尊
钟
磬
数 珠
香橼盘
钵
番 经
镜
诗筒葵笺
诗筒葵笺,其实是两样东西,一样是指竹筒,另一样指笺纸,古人把诗文写好,装进竹筒寄到远方,这样可以防潮防损。史上有“元白之交”的白居易和元稹,常常这样把诗装进竹筒,寄给对方。 轩辕镜
剑 一口气读懂中国书法 一口气读懂中国书法 说起书法 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 是从小上的书法必修课? 抑或是新年前夕写的春联? 还是越来越流行的文字纹身? 或者旧市区店家门口的招牌? 对于新新人类来说 总感觉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 书法还是依旧在我们身边运用着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写得不好不打紧 但你至少得认识它: 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 由篆书到隶书、草书 到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产生了 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 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 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 尽管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但是一般认为甲骨文并不算是书法。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书法不是画,写得再好谁认得?其次甲骨文是刻的,这与用毛笔写在纸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虽然历来有“书画相通”之说,那是指书画间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和相互之间进行借鉴,书是书,画还是画。 甲骨文后出现了金文 金文是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周朝末期,在石制物体上 铭刻文字开始出现 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表现出了 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 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 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 金文和大篆之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推行的统一文字:小篆 小篆主要是用毛笔写在竹简(木简)上的,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古人也有用帛作书写载体的,如《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有“刘季乃书帛射城上”。但是,因帛在当时很珍贵,不能被书写普遍采用。 小篆由于字体优美、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和可随意添加曲折,一直被很多书家青睐。不过历史的看,小篆原来是写在竹简上或刻于金石之上,今用于金石印章是适合的,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味道会同原来有很大不同。搞不好,韵味全无。 因此,今天研究篆体应特别加以注意。书法是很微妙的技能,无论笔、墨、质地哪一项有了变化都会极大影响书写的效果。正所谓“差之毫厘,离之千里。 小篆一直在中国 流行到西汉末年 之后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开始的隶书也是书写在竹简上或刻于碑石之上,因此研究早期的隶书体也应该顾及到书写载体的特点。由于竹简尺幅限制,那时的字都写得很小,类似后来的小楷。写大字和写小字在技法上是有所不同的,不可囫圃吞枣一概而论,这也是研究古代书法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虽然在纸发明以前,有碑碣出现,那上面是体现大字的。但就实际看,日常书写,碑碣毕竟是极少数的,而且书写载体和最后刻写也是会发生变化。不过,碑碣的出现,应该是书法产生的雏形。因为是出现了幅的展示和构图的体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除了主流的字体隶书之外 汉朝还新出现了草书 以及原始的楷书和行书 草书始于汉初。草书是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一种字体,是书法艺术走向个人风格阶段的开端。汉章帝很喜欢草书,因而这时的草书也称为“章草”。这时主要也是书写在竹简上的,后来书写在纸上的章草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时纸才逐步成为书写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载体,直到今天。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体势舒展,行云流水。 章草到今草的转变非张芝一人所为,其实更重要的是由于纸的发明,才使得今草如鱼得水。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今草将难以想象。纸的发明期是“书法”成为一门真正艺术的断代期。因为书法讲究神韵、章法和印章,此三者只有在纸上才可以获得统一和发挥到极致。 更严格的讲,应该是宣纸发明以后。只是宣纸发明的确切年代还没有确定,只传说是蔡伦徒弟孔丹在皖南发明。有学者认为书法产生于甲骨文时代,主要因为甲骨文就文字来讲已经是成熟的汉字。然而,就书法意义上的汉字来讲,还有字体的变化。就完整的作品而言,还有应用和欣赏的取向。甲骨文应该是书法的起源,而纸产生以前的其他形体文字是书法的雏形。 相传由东汉章帝时 王次仲以汉隶作楷法 为隶书的变体 其字形较为平直正方 去除隶书笔划尾部的挑法 及蚕头燕尾的笔法 不写成扁形 结构不合“六书”原则 楷书产生于汉末,定型于魏晋,这是在纸发明之后不久。应该说当时的技术条件还很落后,纸的技术完善也不会如今天一样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需要有一段时间。这正是楷书形成和定型时期。 所以我们在揣摩楷书演化过程中,也应注意到纸不断完善制作技术的过程。楷书(真书或正书)是汉末以后应用最为广泛的字体。 行书最晚 不过也产生于汉末 是楷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不易辨认的不足。代表作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的冯承素摹本 就实际来看,行书最为古人偏爱,这主要是书写便捷明晰。至王羲之后,在书法上更多展现的也还是行书,这主要是因为容易辨认和富有变化。毕竟书法写的是字,不是抽象画。至于“行楷”和“行草”,应该说是行书的不同趋势而已。 意公子对于行书是格外喜欢的 也曾经在微信说过天下三大行书 点击下图,即刻重温 从小,我们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于是我们临摹各种字帖,学着写各类名家的字,希望能够写出端正的字体。 【翰墨史话】中国古代历朝隶书 成熟的隶书,笔画形态比篆书丰富。篆书的笔画形态,不外三类:点、直笔(包括横向和纵向笔道)、曲笔,隶书至少有点、横、竖、撇、捺、弯钩等形态。长横波拂飞扬,撇捺左右分张,有挑笔,有翻势,“纤波浓点”、“蚕头燕尾”,笔形多变化。 篆书的俗写体 古隶是一种不同于篆书的俗写体。古隶还留有篆法的痕迹,尚未形成“横平竖直”的结构形态。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地方官吏书写一般公文,私信往来,读书人抄书,都使用这种俗写体的古隶。近五十年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张家山、山东临沂银雀山等地出土的西汉隶书墨迹,皆属古隶。 简牍与碑刻 汉朝人不断剔除古隶中的篆法,大约西汉中期,形成了以横平竖直,撇捺分张,有方折。有波磔的隶书体态,这就是书家常说的“汉隶”。 汉朝隶书多姿多彩。有的笔画圆润,有的笔画方截;有的形体方整,有的形体横扁。有人按书法的美感区分类别,有隽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润等风格。
汉朝简牍隶书 汉简墨迹显示了汉朝人生动活泼的笔趣和特有的书写气韵,这是汉碑隶书所无法比拟的。 东汉碑刻隶书 传世的汉朝碑刻、摩崖之类的隶书,大多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汉碑的高度,小碑不足两米,大碑约三米。碑首有圭形、圆形之分。题额、碑文往往刻于一石。有些碑身中央偏上的部位凿有一孔,名为“碑穿”。后世的大碑无穿,形制大,题额的碑首、刻正文的碑身以及碑座各为一石,用卯榫法组合。 汉朝隶书,写于不同时期,出自不同地域的书吏之手。虽然书写者都是按照当时的标准隶书写碑,却各有自己的书写习惯,所以面貌不一,一碑有一碑的风格。 “变态”隶书 东晋时期,楷书取代了隶书的正体字地位,隶书时代结束了。但是,朝廷立碑,达官贵人书刻碑志,还在沿袭汉魏、西晋的传统,仍然采用隶书。所以,南朝人把隶书称为“铭石书”。 隶书的中兴 唐朝前期的几位帝王皆好书法,唐太宗以行书写碑,武则天以草书写碑,而唐玄宗李隆基好写隶书。唐玄宗执政之后,涌现出一批擅长隶书的书家,著名的有徐浩、韩择木、梁昇卿、史惟则、蔡有邻、李潮。因为唐朝书家的热衷,隶书在唐朝中期辉煌了近百年,出现了隶书中兴的局面。唐隶不及汉隶古朴,却有传承隶法之功。 隶书的复兴 隋唐以来,书家隶书以“汉魏石经”为正宗。但一般书家很难见到石经拓本,即使能够见到一些汉碑,书家间实际传承的隶法却非汉人笔法。如此代代相因,学汉碑知识理想,学唐碑以求隶法就像是照猫画虎。因此,宋元明时期的隶书乏善可陈。到了清朝,随着金石考据之学的兴起,学者书家四处访求汉碑,摹拓汉碑,互相赠送或交换汉碑拓本,书家直接取法汉碑隶书,互相观摩砥砺,终于出现了隶书复兴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