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继柏问答实录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11-06
湖南中医药大学 熊继柏

问:黄土汤好用,但是药以稀为贵,灶心黄土很难找到,临床有没有其他药可以替代的?
答:灶心黄土,本人没有想到好药去代,所以还是必须找灶心黄土。张仲景以它为君药,君药是无可替代的。

问:患儿每于腹痛后沿右颈部及右嘴角部白斑,白癜风,其腹痛不拒按,可自行缓解,平素常感冒,咽痛,咳嗽,咽部有泡,舌淡红,苔薄,脉数。请问此白斑如何辨证?为阳明胃热,还是太阴脾寒证?
答:腹痛后白癜风,腹痛不拒按,平时感冒,容易咳嗽,舌淡红,苔薄,脉数。小孩本来脉数,小孩的正常脉象应该是一息六至,而不是一息四至。关于这个病,可以去查一查《医宗金鉴》关于治疗白癜风的方,独活散、浮萍散,都是治疗白癜风的专方。现代也有专家在研究白癜风治的治法,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关于这个与腹痛有没有直接关系,我想很难说,至于小儿常患咽痛咳嗽,恐怕这个小孩有扁桃体肿大的毛病,每次感冒了咽痛咳嗽,应该要专门治感冒的咽痛咳嗽,应该治扁桃体炎,所以这个跟白癜风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问:张仲景一个人能写出《伤寒杂病论》,指导后世治病。但是千余年后的今天,为何还没有人超越他呢?
答:张仲景是我们的鼻祖,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确立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确立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后人给予发挥的确实不少,还有很多名家,比如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完整、系统的温病学,他们的临床功底、他们的发现远远不亚于张仲景,而且从温病学的实际作用来讲,也远远不低于张仲景,但是为什么他们不能跟张仲景齐名呢?因为一个是祖师爷,一个是晚辈啊。源,在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流,才能有他们的发挥。比如我们现在讲的中医理论都是来自于《内经》,没有谁能超过《黄帝内经》,讲什么理论都是《内经》里来的,我们只是有所发挥而已。比如熊某人用方,确实用的特别广泛,但是我从来不讲我熊氏有什么方,这些方都是古人的,古人大量的东西我们还没有用到,我们还在不断的使用和学习。如果谁敢讲超过张仲景,那就是背师忘祖。

问:有一个头痛病人,头痛十年,同时从前额、太阳穴开始,接着全头沉重,恶心欲呕,乏力,长期便秘,易感冒,平素恶寒,手足心热,口苦不欲饮,一遇劳累便心悸,并使头痛加重,舌淡苔白胖嫩,边有齿痕。
答:这个头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气虚头痛,凭这位同志刚才讲的这些症状特点,因为舌苔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十年反复不愈,还有恶寒,还有恶心呕吐,尽管他有便秘,有口苦,但是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气虚头痛,建议用顺气和中汤加法半夏。这个方大家应该记得吧,就是补中益气汤加白芍、川芎、细辛、蔓荆子,再加一味法半夏。如果口苦的很厉害,可以酌加一点黄芩,如果口苦不厉害就不用加;如果大便很秘,也可以加一点酒大黄,在升清的同时降浊。除此之外,不能再乱加了。谢谢大家!

问:怎样用经方治疗艾滋病?
答:对不起,艾滋病我没有研究,这个事情我不敢随便胡说八道,这个问题不能回答,对不起,谢谢!

问:请问如果患者热入心包,神志不清,难于服药,你是如何让药物发挥效果的?
答:不仅仅是热入心包的昏迷病人,很多昏迷病人都是不能服药的,凡是牙关紧闭昏迷的都不能服药,岂止一个热入心包。热入心包、痰蒙心包、外伤以后的植物人,恐怕都属于这个范畴。我是赞成搞中西医结合的,西医院经常请我去会诊,差不多都是一些治不好的病,这种昏迷没办法服药的病人多得很,怎么办呢?我开方子,西医帮忙鼻饲。这种例子多得很,我随便举个例子,在我们水电局有一个小伙子,在三楼修电灯,一个钢筋打下来,把他从三楼打到地下,头额部去了一块,肋骨断了两根,腿也断了,一个细钢筋从喉部穿进去了。西医很厉害,把他救下来了,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他虽然没死,但不死也不活,成了植物人,挂着两个管子,一个管子输气,一个管子输水,大概一年多一个季度,西医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后来找到我,我就开了个处方,喂药西医负责,我没有一点把握,我说你吃一个月药,好了你来找我,不好就别再找我。整整一年,第一年腊月初八给他看的病,第二年腊月初十,他打电话来,叫我去看,我一去就看到这个病人坐在轮椅上面傻笑,还跟我握手,右手断了不能动,左手跟我握手,而且还有点力,并且还站给我看,他还写了几个字“熊教授,你好!”当时那个医院很轰动。所以我们讲中西医结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像这种昏迷病人抢救,不是一个两个,我已经抢救很多了,最近在广州江门不是抢救了一个管圆线虫的病人吗?我也是出处方,喂药、煎药他们去解决,这不就是典型的、标准的中西医结合吗?顺便讲一下方子,就不保留了,这个植物病人用的方子是通窍活血汤合导痰汤。

问:您刚才讲了阳虚型不寐,我想问一个关于不寐的问题。对于入睡容易,但睡眠时间短的,应该如何辨证考虑?
答:这种睡眠时间短,易醒也好,不能入睡也好,说的轻一点叫寐不安,说的重一点就是失眠,应该按照内科学所讲的辨证方法去进行辨证。如果是心肾不交,一定有心悸、心慌、口苦、下肢冷这些特点,就用交泰丸;如果是睡眠不好,或者早醒,除了心烦、心悸、口苦以外,还有口渴、舌苔薄黄,没有足冷,甚至于还有五心烦热,这是阴虚火旺,应该用黄连阿胶汤;如果这个人是舌苔腻,胸闷,有的甚至于胸闷泛恶,舌苔腻的是痰浊,舌苔不黄、口不苦的用温胆汤,舌苔黄、口苦的应该用黄连温胆汤;如果是口干、心烦、舌苔薄,手足心热,甚至于一动脑筋就厉害一些,稍一受精神刺激就根本不能入睡的,这是肝阴虚,应该用张仲景的酸枣仁汤;如果是某天吃多了,吃的太胀,这是饮食因素,胃中不和,轻则用保和丸,重则用枳实导滞汤。这是一般的法则,我只能讲这么多了,谢谢大家!

问:一个62岁的女病人,每于春末夏初出现下肢小腿中部以下至足背发红斑,内有硬结,疼痛甚,踝轻度浮肿,至秋末冬初时方缓解,有钱币状瘢痕,来年复发,呈渐多之势,已有20年不愈,形体胖,舌淡苔薄白,纳食清淡,眠可,二便调,脉弦略滑。请问如何辨治?
答:下肢红斑,内有结节,疼痛,伴轻度浮肿,这个病西医称为结节性红斑。春末夏初发病,冬季就缓解,肯定是湿热引起的,应该是湿热夹瘀。我给你出个方,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原方不动。谢谢!

问:中国人将自己的国家叫中国,中医发源的地方叫中原,中国人将自己定义为中,而《伤寒论》中黄疸热多夹湿,是否仲景已意识到中国人本性属土,土生湿,中国人脾胃较西方人虚弱,这是否是中国人湿热黄疸较多的原因?
答:这个理论讲得太大了,天人相应啊。中国人是否就多湿病?我们中医治病讲究因人、因地,还有因时制宜,东西南北中,地域宽阔。暂时不讲外国,只讲我们中国,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就挺大,西北方和东南方的差异也挺大,《黄帝内经》早有明示“东南方阳也……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治病,一定要了解各个地方的气候、环境和地域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在西北部用麻黄、桂枝、附子,问题不大,但在东南部,尤其是广州沿海地带,如果乱用麻黄、桂枝、附子,就会造成变证百出。我举个例子,痹证有风、寒、湿,《内经》里面称为行痹、着痹、痛痹,在中原,河南以北多这个病,可是一到长江以南,绝大多数都是湿热痹。我们在临床上,如果常年碰到这个病,就会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在长江以南,湿热痹至少占70%,而真正的寒湿痹只是30%而已。因此,我们在临床上用乌头汤的机率很少,而用加味二妙散、四妙散、宣痹汤的机率就很多。这是因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而造成的。
我治疗一个科威特的病人,是一个深部脓疡,开了30多刀,病经5年,治不好,在科威特没治好,跑到美国还没治好。西医的办法就是深部切除排脓法,开了30多刀,还在源源不断的长。后来我问他,你们科威特什么气候啊?他说是热天,高热60多度,人都不能出去,只能躲在家里,所以他是热毒深伏啊,不了解这个情况,就往往出现差误。为什么扁鹊被我们奉之为神?因为扁鹊非常聪明,在中国这个范畴内,他到这个国家可以适应这个国家的国情,到那个国家首先了解那个国家的国情,他治病就是因地而异,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

问:城市中没有黄土,黄土汤中的黄土可否用煤灶中的土?
答:黄土是什么?是烧柴火的灶心的黄土,不是黄土高坡上的黄土,是一定要经过火烧,是经过长期的火煅以后烧炼出的土,所以它能够温补中焦阳气。它一定是这个原理,不是随便找就是黄土的。谢谢!

问:一个18岁的男子,因车祸左手正中神经损伤10年,现手指麻木,感觉失灵,早上冰凉,皮肤紫斑,下午手心热、出汗,舌淡苔白,有齿痕,脉弦。请问如何辨证处方?此损伤可不可以恢复?
答:损伤经脉的经络不通,这个诊断已经很明确了。由于外伤损伤经脉造成局部的经络不通,所以左手麻木、感觉失灵。但是他有一个特点,早上冰凉,我们要疏通经络、疏通血脉,还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素问·调经论》里面讲的“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要用温通法,我给你出个方,用补阳还五汤加桂枝。谢谢!

问:患者失眠20多年来难入睡,易醒,醒后难入睡,每晚睡觉时间不到3个小时。第二天无精神,疲乏,背部隐痛,近两年大便不成形,早餐前、餐后必然有一次大便。舌暗红,少苔,有齿痕,舌下紫黑,脉络曲张。
答:这就是刚才讲的失眠,按照我刚才讲的范围去辨证就行了,因为我没看舌,也没看脉,这个病人虽然舌下有脉络曲张,但不能完全作为瘀血看,因为他舌上少苔有齿痕,应该是以脾胃虚弱的证候为主,应该先治脾胃,然后再治失眠,让胃气调和以后再治失眠。这个治失眠的辨证法则应该按照内科学,也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五个方面去辨证治疗。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