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手法.一招绝+经穴效用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4-11-06
手法.一招绝 转载自桓大卫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 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 治:头痛。

   手 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穴 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 治:晕厥。

   手 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穴 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 治:休克。

   手 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 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穴 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 治:呃逆。

   手 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穴 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

   主 治:止呕吐.

   手 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穴 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 治:便秘

   手 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穴 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 治:止鼻血。

   手 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穴 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 治:胆绞痛.

   手 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穴 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 治:肾绞痛。

   手 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穴 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 治:缓解心绞痛.

   手 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推拿绝技“八把半锁”推拿疗法,在中国历史悠久,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无数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

  在这里,开锁是关键,锁是举足轻重之物。人身上究竟有几把锁?各家说法不一,为了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中这一独特奇葩,笔者走访了多家民间推拿医生,搜集到几种私存推拿开关的手抄本,通过实地得到的推拿手法,依据前人经验,结合临床点滴体会,一一作了对照。笔者认为,人体存在“八把半锁”的说法较为实际。至于锁的名称,只是前人根据“锁”在人体的部位及其作用,为了便于记忆而取的。

  1 青龙锁——位于颈肩交接的斜方肌处,左右各一把。民间也有称为“井锁”或肩筋。开锁方法:患者坐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或站立背后,两足分开,取站立势(坐)或马步桩势(卧)。操作时采用蝴蝶手法,即四指拼拢微屈,与大拇指相对,用食指第一、二节指外侧缘,与大拇指外侧缘捏住肩筋的斜方肌,根据患者承受力程度,用劲拧动即可。用劲要由轻到重,不能突然用力,动作须缓和,只要具有一定的指力,能恰到好处用劲,瞬间的挤压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小孩着力应轻柔。

  2 返魂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腋窝处,有前、中、后三关,前为腋窝的前壁肌(胸大肌),中为腋窝与手臂接壤处(相当于肱二头肌的上段,包括通过腋窝的神经组织),后为腋窝的后壁肌(背阔肌)。民间医生把返魂锁三关从前至后依次定为大定、返魂、后亭,也有称前为总筋,中为痹筋(拿此筋手臂有麻痹感),后为背筋。开返魂锁时,术者侧向患者,取马步或丁字步,一手握住患者前臂部,使患者手臂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腋前、腋后、腋中分别用蝴蝶手法开锁,先拿总筋,再拿背筋,最后拿痹筋。有的手抄本上称“返魂锁,锁中又有锁,单开一锁无效果”,实质是指返魂锁中有三锁,即前中后三关,要开动返魂锁,前中后三关必须依次开全方才有效,单开一关是不起作用的,就象一把号码锁,有上中下三环一样,只有三环号码对齐,才能使锁打开。特别是中锁(即痹筋),一定要开准,要拿到患者手臂有麻痹感方才有效,否则,此锁仍未打开。昏厥病人开这把锁就要凭术者的手法与感觉了。

  3紫金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脐下商部腹直肌下段,相当于足阳明胃经之外陵与大巨穴之间。民间称为吊筋的便是此锁。开紫金锁须由旁人扶起患者,使腹部肌肉松弛,术者面向患者,站马步桩,一手扶住患者腰背部,另一手四指拼拢微屈,用食指指侧顺势向上兜起。拇食两指(大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指侧)同时拿住吊筋,门力拧动,顺气而开。

  白虎锁——左右各一把。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内侧端直下三寸大筋处,分前、中、后三关,大筋为中锁,中筋前开一寸处为前锁,后开一寸处为后锁。有的民间医生把白虎锁前中后三关称为前沟、中沟、后沟。也有称上马、大筋、下马的。按解剖位置分,白虎镇前中后三关分别指大腿前部肌肉群的缝匠肌(中段),内部肌肉群(内收肌与股薄肌),后部肌肉群(半腱肌和半膜肌)。开白虎锁时患者坐或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站了字桩或马步桩,一手握住患者小腿部或胭窝处,使患者大腿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大腿根部用蝴蝶手法依次捏住大筋、上马、下马所属的肌肉组织,分别施用手法。

  白虎锁与返魂锁一样,锁中有锁,也有前中后三关,必须先开三关中的中锁(即大筋),依次再开前锁与后锁。总锁—位于前后阴之中点,相当于合阴穴处,民间医生称之为“半把锁”。开总锁采用食指指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掌放在患者下腹部关元穴处并向下按压,与此同时,用右手食指指肚于会阴穴处向内顶掐,缓慢作为到一定程度时维持一、二分钟即可。这就是民间推拿疗法中常说的“八把半锁”。

  其中前四锁左右各一把,共八把,加上总锁半把,号称人体“八把半锁”,是人体机能活动中一种无形的特殊的关卡。

  由于历史沿革及旧的传统习惯,过去拜师学艺,只能秘传口授,无从笔录,有幸寻觅到的几种手抄本,也是后人依据前师口传,偷偷记下来的,其内容不是抄之太繁,就是录之过简,且多半是临床经验之谈。但从多家民间医生的实地推拿手法考察后发现,虽然说法不一,手法大都一样。八把半锁就是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昏厥之后,术者选择上述几个部位中的一个或多个施以适当手法,使病人当即复苏。锁开则病人复苏,锁不开则病属危重,甚至死亡。

  八把半锁在临床上多半用来治疗跌打损伤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脉象有力,肢体强痉,邪盛气实的闭征相当有效,特别是伤科疾病应用广泛。也用于某些痧症(如中暑、晕厥等)及溢死(吊颈)气绝之治疗。

  推拿医生,认准病情,从何一入手,先开何锁,自有决断,不一定八把半钱都要开齐,先后次序也各有别。大体说来,预项强直,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胸腹气闷,多开青龙、紫金锁,俗话说,“吊筋一兜,病人开口”。牙关紧闭,口不能言者,必开紫金锁。肢体强痉,两手握固,胸腹烦闷,身热肢凉,应开返魂、白虎锁。具体地说,就是气血受阻于何处,先从何开锁,哪侧气血受阻,则开哪侧锁,有的患者气血阻于上,则应从上往下开锁,有的患者则应队下在上开锁(如吊颈患者)。一般开关都是与推拿同时进行,边推边开,推拿结合。宜至病人复苏。无论闭证,痧症,只要病人开了口.肢体活动恢复了就算达到了目的,它标志着气血通道已开通,表示全身各锁已打开。

  至于总锁,民间推拿医生极为重视,认为半把锁是“生死锁”,“救命锁”,不是极危重患者,此锁不易闭塞,一般平时推示中也不随便开半把锁,只在八锁开齐,病未转机,患者仍不开口,也不见动弹,垂危之际,万不得已才开此锁。有救无救,在所一举。至于半把锁的名称由来,则无从考证,有人认为,把它说成半把锁是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有的认为前八把锁要用双指打开,唯总锁一指独开,是取单指开销为半而得名。

  推拿开关最好在室内进行,温度应该使病人适宜为准则,空气宜流通,不应在外当风处,以兔复遭外邪侵袭。操作前必须剪修指甲,活动指力,以防损伤皮肤,切忌用拇食两指指峰捏住所在部位开关(有伤穴位)。施力强度,视病情轻重及患者忍受的程度而定,原则上应轻重适宜,用力均匀。

  推拿最好直接在体表进行,隔衣开关部位有时拿不准,指力也达不到要求,特别是返魂、白虎二锁各有三关,只要一关未开动,此锁仍然闭塞。开锁时间除总锁顶掐时间须维持一、二分钟外,其它各锁应在瞬间的挤压内完成,时间过久有伤穴位及组织,开锁应一次开动,不得反复擒拿。小儿姿势,多以家属抱在身上,坐卧皆可,力求舒服自然。术者推拿时所站姿势,大体说来,头胸腔腹背及卧姿时推拿取马步检(又叫飞骑桩),即两腿层膝半蹲成马步,四肢侧面推拿取丁字桩,即一脚与另一脚呈丁字形。开关也有它的禁忌证,临床上遇到口开目合,手撤肢冷,神迷冷汗,二便自遗,脉微欲绝,元气虚极之脱症,阴症伤寒(民间称之为“伤寒挟色”)之痹缩症,以及中毒及大出血后休克患者,则禁用手法开关。

  八把半锁是疏通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特殊关卡,与经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十四经脉的角度来看,青龙锁是手三阳经必经之处,返魂锁是手三阴必经之处,紫金锁是足三阳经必经之处,白虎锁是足三阴经必经之处,而总锁则是任、督、冲脉三脉循行起始之处。

  由此看来,八把半锁是人体经络循行的枢扭,是气血通行的要道,“锁”开则经络疏通,气血流畅,病人复苏,“锁”不开则气滞血凝,病人危亡。祖国医学理论认为,人之一身莫不由气血滋养,而气血之所以能在人体循环不息,主要是借助于经络循行,经络通行的要道一旦受阻,即锁闭,则气血运行失常,形成气滞血凝,引起疾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锁闭则气先闭,气不行则血凝。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昏厥病人则是由于全身微循环障碍造成,开销实质上是开启气门,疏通微循环,气行则血行经络得以疏通,则人体气血流畅,营卫调和,肌体正常功能得到恢复,就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心包经的时候, 无意发现中符的地方, 也就是'返魂锁'地方, 总是反映特别大.

再联想到这篇文章八把半锁, 就突然明白了, 返魂锁这个地方是手三阴经交接的地方, 心经, 肺经, 心包的必然通路.

难怪每次灸都哗哗的响声. 我又想起从前我这个地方, 也是经常出极小痒水泡的.

每次灸这里, 连大肠的地方, 也是就是肚脐旁两寸的地方中枢都会牵动. 然后放屁. 我突然想到肺和大肠是连通的表里的. 脾的位置有时侯会痛. 估计也是通过去了.

白虎锁, 则是足三阴经 - 肝, 肾, 脾经过的地方. 估计同样有特别的效果.

紫金锁, 和小肠有关, 是气海和关元的地方.

青龙锁, 则是我后背这次出了很多血水的地方,大椎下面三寸两寸的地方. 是大肠小肠三焦经络经过的地方. 也是毒气最容易集中的地方. 看传承老师的跟贴, 也是很多人都出血水和黄泡的地方, 仅次于委中出垃圾的地方. 这个地方不通的人, 一定是偏秘, 中气也虚到出汗多, 或容易胸闷的人.

我得好好研究一下这篇文章, 研究一下身上这八把半锁. 如果重点灸这些地方, 一定是事半功倍!

 

清代按摩经的24式手法,

《按摩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本成人按摩推拿专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 年),在嘉庆丁丑年(公元 1817 年)后又有人进行了整理补充,作者未留下姓名。相关内容如下。

手法

丹凤展翅

命患者正坐。用右手从左边掐患人水突穴,有动脉应手,按定觉腋下微痛,膊肘引

痛,手指酸麻。将大指轻轻抬起,觉热气从胳膊手指出。又用左手从患人右边掐水突穴动脉,按法与上同,令四肢脉气发散,不至闭塞也。

黄蜂出洞

令患人仰卧,以两手大拇指按定云门,有动脉应手,觉膊手沉紧麻木。将大指轻轻抬起,有气从膊手出也。

双龙投海

以两手从患者胸前同乳大筋抓起甚痛,觉胸中气降胁下有声,左右推之,使脾胃之气下降是也。

催兵布阵

用两手将其胁下胸骨齐拢,催邪气下降,使正气相通,随呼吸摇憾十二,轻轻抬起,再以手法摩病在何处,按之如将擒贼之状,不令冲上焦是也。

遍处寻贼

夫人身之正气,如天下之居民,摇而不动,自然经营也。邪气(原文此处有一个“和”字)如贼夺家劫舍,正邪焉得不斗争哉。正邪相间,经络不和,岂能相安。以手法按之,乱动者,即邪气也。重按轻抬慢慢去之,使邪气散而正气强也。

烧山火

用右大拇指按动紧处,重重切之,随呼吸二七数,慢慢抬起,觉两腿麻木,是邪热下降,随经而发下两腿,犹如火热而行至两足是也,如不到复按切。

透心凉

用手按膈下脉气不和者,或左或右,随气重按轻抬,使邪热气行下直至腿足,岂复上攻心膈哉。经云:脉气和则脏气平,心家自然清凉矣。

平土放水

胃家停食在右,停水在左。滞食者沉而不浮,按之觉痛,从石关穴以手法按摩,慢慢揉之,而消食水者,动而有声。以上用手法揉之,慢慢而去。

风卷浮云

膈下停气,中满不食,胃胀而闷。以右手大指、次指按两乳下,以左从膈下按揉无度,气行肠鸣,至下脘有声;右手小拇指按下脘穴,二七呼吸抬指,气下肠鸣,浊气下降,此云散清风也。

彻底澄清

脐上有痞块,硬而动急,腰府引痛。左手从左边推按,用右手大指从动硬处按之,即肾俞穴疼痛,觉麻木发热,再将手指轻轻抬起,两气从两足下行,脊胯疏通。是按上发下之法也。

顺水行舟

肚脐一旁有肓俞穴,此足少阴经脉。如内硬而浮动,是肾经有邪,邪冲脾泻,谷不消化。外肾湿,阳萎,疝气之道路也。用手大指按切腰肾,屡屡重切轻抬,发觉冷热之气频频下降于足涌泉穴,是水归源。

摇动山河

人尾闾骨之旁有高骨,骨下有陷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过。上下有闭塞凝滞,脊强,腰腿痛。治宜手指从骨下陷穴揉十余次,令血气流通,左右相同。

踏破双关

必当令患者平伏,两大腿根有横纹,名曰承扶穴,斯为背部总络腿处大经,此穴若闭,气血不得流通。治从承扶穴以脚踏定,右脚踏左腿,左脚蹬右腿,踏稳不宜摇憾,觉腿足麻将腿轻轻抬起,有热气到足。此开关破壁之法也。

金鸡独立

人脘脘结块,手拿不动。用足踏住病处,觉脚下有动是也,稳稳踏定,觉气散脚足麻木,轻轻抬起,有余热行至足底,此除邪扶正之法也。

足下生风

病人有上盛下虚,头目昏沉,胸膈痛楚,腹气胀满,疼痛不休,四肢沉重,腿膝酸麻,此气血不能散也。宜手法从上按穴拿到小腹气冲、归来两穴。前阴旁有动脉,此上下通行之要路也。闭结不通,余热不能下降。令患者仰卧,用脚踏右气冲穴稍斜,觉腿足沉重,将脚轻轻抬起,邪热下行如风。再用脚踏左边如前。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去薪,此之谓也。

移山倒海

脐下气海穴,按之如石,此寒结气凝,积而不散,令人身困肢弱,昼夜不安。用手法按、摩、揉、搌之引腰痛,外肾紧,按切无度,觉气发散,有余热擦四肢,痞块消矣。

二龙戏珠

六腑气闭,上下不能流通,不宜手法按摩,按之疼痛,不下反上壅,呕逆痰涎不已。用手大指从大腿窝里气冲穴有动脉应手,重按轻抬无度,引气下降,亦止沸去薪之法也。

开笼放鸟

用两手将肩头大筋抓起大痛,此肩井穴也,真气所聚。气聚而不散,如笼罩闭门,令人心痛,手足拘紧,阵阵昏迷,不省人事。用手将肩头大筋抓起,令患人痛楚,咳声,使气散血行,各归本经,岂有不平哉。

双蛇吐信

用双手大指捻肩端骨横筋,捻之大痛,是真穴也,此通手太阳小肠经络。按到两肩麻木直到手指,轻轻抬起,有热气发散,邪热下行。此通经散气,五脏不克伤,使正气强盛之道也。

左右开弓

令患人正坐,用左手将肩头骨搬住,以右手将右边寸许大筋用大指、食指抓起,如开弓之状,放手有声;又以右手搬肩如前法。此背部关气之处,令正气扶而邪气散,此拨云散雾之法也。

飞结积气

脊腋后有筋通肾俞穴,令患人正坐取之,用手抓起有声,顺筋揪十数把,患者痛楚,使脏气流行,各归经络。闭塞凝滞,暴疾不省人事,心胸气闭,腹痛难言,感冒伤风,脊强背痛皆可。

推倒泰山

病人小腹疼痛,连及外肾玉茎,此阳与阴交媾,百脉绞乱,不使归元,急饮水者立死,因感风邪受害,名曰下寒。令患人直坐,从腰肾俞穴重推之大痛,是真穴也。重按轻抬,如是数次,觉少腹气散而热,腿麻而冷,再以手按摩病所而愈。此病性命相关也。

拔树寻根

人病腰、膝、腿、足痛甚,上下走不停,乍寒乍热,阵阵昏迷,善于悲怒。如脉症(豚疝)相似,发作无时,直中脏腑,其行走肾经根结任脉。于胃旁有动脉一条,直贯腿足痛、麻木。将手重按轻抬,拿下有热气下降。此病为恶疾,缓缓而愈,此为寻根之手法也。

脚踏火轮

人病两肩沉紧,手指疼痛不能拿物,此皆痰气,风寒所致,用脚法蹬散。令患人仰卧,将背伸开,从臂根天府穴用脚蹬住,稳定不可摇憾,觉手臂麻木,手似出冷气,轻轻将脚抬起,臂似火热,血气散矣。

 



经穴效用--只此一手 转载自微创埋线
1、只此一手--中府穴

一60岁老妪,左手发凉数年,诊其左手脉较之右手明显偏细,《脉经》有言:寸口脉细,灸中府。
中府穴施灸,数次而安。

2、只此一手--天府穴
某男,30岁,随吾学针者,一日晚饭后突觉面颊发烧,无余证,查其天府穴压痛明显,遂针泻之,立消。

3、只此一手--侠白穴
某男,农民,近30岁,左手掌开裂四五年,夏重冬轻,查侠白穴压痛明显,嘱其循经向下推按,一周而愈。

4、只此一手--尺泽穴
某男,左手肘能屈不能伸,查尺泽穴处静脉瘀黑,三棱针点剌放血,立愈。

5、只此一手--列缺穴
1)、某男,50多岁,列缺穴处肿胀半年,肿胀大时约有一拇指大小,患侧手腕无力,曾经作封闭治疗,有效,不久即病复如前。列缺穴向手掌方向平剌,针后肿痛消,愈。
2)、女子白带过多,列缺穴逆经向上推按,数十例,皆数次而愈。
3)、肺寒便干者,列缺穴向手指的大肠经方向平剌,皆数次愈。

6、只此一手--经渠穴
咳嗽,余证消除后仍久咳不止,经渠穴逆经向上推按,皆数次而愈。

7、只此一手--太渊穴
某男,颈椎疼痛不适数年,诊其脉浮大数,查看背部散布较多热性红点,太渊穴循经向下推按(补法),是晚疼痛消去大半。

8、只此一手--鱼际穴
某妇,面部痤疮,属肺热型,鱼际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毫升,四次而愈。

9、只此一手--肘髎穴
1)、一80岁老妪,腰痛数月,辨证为阴虚腰痛,肘髎穴生理盐水10毫升穴注,注射后疼痛立消。
2)、某男,20多岁,左腿不能内曲,属阴虚证,肘髎穴生理盐水5毫升穴注,注射后即能内曲。

10、只此一手--温溜穴
某男,全身湿疹,骚痒,有水渗出,属大肠湿热,泻温溜,数次而愈。

11、只此一手--巨骨穴
某壮年男,手臂不举,为强力伤肾、血瘀肩中,巨骨穴直剌,三次而消。

12、只此一手--口禾髎穴
上牙疼痛,口禾髎穴直剌立消。

13、只此一手--地仓穴
某女,40多岁,左下肢无力数月,无余证,右地仓直剌,二次愈。

14、只此一手--天枢穴
某男,16岁,长期大便秘结,属肠燥证,天枢穴生理盐水5毫升穴注,一次而便通,七次痊愈。

15、只此一手--气冲穴
某女,12岁,双下肢无力半年,属中医痿证,嘱其自我向足下方向推按气冲穴,半月而愈。

16、只此一手--犊鼻穴
某女,40多岁,双膝关节下楼常发软,已有数月,诊为膝关节处经水不下,针犊鼻穴,泻法,一次而愈。

17、只此一手--解溪穴

1)、某男,30多岁,每饭大汗,属阳明热盛,嘱按泻解溪,八次而安。
2)、某男,约30岁,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脚踝关节不能上翻,解溪穴泻针,上翻范围增大。

18、只此一手--隐白穴
某男,吾工友,一个多月龟头肿大伴包皮积液,回四川老家诊治后痊愈,来珠海上班时复发。
诊查龟头不红,肿大约一倍,大量黄色积液,粘绸,脉缓大,余无不适,断为肝脾湿热,三棱针点剌双隐白穴,自然流放出较多血液,次晨愈。

19、只此一手--大都穴
某女,50多岁,膝关节疼痛,诊为脾虚脾寒湿,针大都穴补法,留针四十分钟,一次而愈。

1、商阳穴
患者手指发麻,无有定时,以食指为重,商阳直剌留针三十分钟,针时让患手下垂,多数患者皆数次而消。

2、公孙穴
某男,纵欲过度,胞宫虚热,公孙穴生理盐水左右穴各缓慢注射约2毫升,十多次后愈。

3、大包穴
某男,胸胁扭伤疼痛,大包穴揉按,痛消。

4、极泉穴
某女,腋下狐臭,极泉穴火针点剌,一次消。

5、通里穴
某女,下肢寒冷,经水虚少,针通里,留针二十分钟,愈。

6、少冲穴
某女,60岁,全身怕冷,左臂甚,皮肤不温,双肩疼痛,脉极沉细,左少冲直剌留针二十分钟,双臂疼痛减半,皮温升。

7、少泽穴
落枕,非习惯性落枕,且发病在半天以内者,用指甲按压少泽,临床所用数十个,皆立消。

8、听宫穴
某男,25岁,化脓性中耳火数年,听力下降,属肾热所至,于日中三棱针点剌听宫放血,针后听力明显增强,次晨脓性分泌物大大减少。

9、通天穴
1)膀胱热,眼干涩,发胀发红,通天穴泻针,愈。
2)膀胱热,头顶胀痛,通天穴泻针,愈。

10、天柱穴
某男,约30岁,建筑工人。六月天未出工,卧床休息一下午,风扇强档直吹,至晚六时颈不能动,软弱无力,针天柱,留针二十分钟,愈。

11、风门穴
某男,风寒感冒一周,打针服药不效,反复发作,灸风门,愈。

12、肝俞穴
一老妪,约80岁,癫痫,每月一发。是日发作,以前所用常规针药不效。
诊其为肝热,肝风内动,肝俞穴三棱针点剌放血,不到二十分钟,病止,后数月未发。

13、肾俞穴
高热不退,属实热型,肾俞补针,取水克火之意,皆数分钟热退。

14、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诸穴
小便频数,取上穴中压痛明显者针之,针向骨空处,深剌,皆数次而获明显效果。

15、承山穴
某男,约40岁,痔疮出血数日,属膀胱湿热,承山穴生理盐水10毫升注射,次晨愈。

16、跗阳穴
某男,20多岁,左足步行活动不利,疼痛,针跗阳,立愈。

17、仆参穴
1)某男,60岁,家族性高血压史,头晕,面黎黑,多油脂渗出,诊属肾性高血压,仆参穴压痛明显,三棱针点剌,自然流放较多血液,是日特畅。
2)某女,30多岁,眼部干涩充血,指针向下推按仆参穴,立消。

18、束骨穴
某女,腰骨一点活动时牵扯痛,束骨直剌,立消。

19、至阴穴
脚气,至阴穴直剌,留针三十分钟,轻者多在一周愈

任督用针理阴阳  转载自桓大卫
图片
图片






















道家修命,首重周天,抽离添坎,真气运行,百日筑基,千日大成。


有谚云“周天一通,百病不生”,虽涉过誉,但任督二脉在人体中确实至关重要。


你看它环行前后,历循三焦,诸多大穴珠贯其中,故为阴阳之总纲,对十二经气血起着统领、主导、调节、蓄溢的作用,而其中许多腧穴有着神奇的疗效。


诸如长强通巅,虚证病久之头痛当针;

丹田藏真,五劳七伤之羸象常灸。


百会苏厥,扁鹊公医名因之鹊起;

人中回生,老百姓常用以之救危。


哑门止小儿夜啼;承浆疏妇人气郁。


六寸芒针入身柱透风府,定成人癫狂;

从大椎往下数七穴点刺,退小儿高热。


颈椎病钩刺大椎,腰脊痛埋线阳关。


补风府治历节卓效,灸神阙追亡阳速归。


关元灸治下元虚损,中脘斡旋三焦气机。


胃脘痛指压至阳立止,气不畅针刺膻中即通。


督脉治痿,乃乐亭先生之良方;

素髎升压,为近代针医之新识。


鸠尾深刺治癫狂痫,长强滞针愈肠套叠。


针天突理肺失宣降,刺气海调气机紊乱。


埋线督脉治痫症有良效,寄针中脘除胃病之难廖。


任督之用、难尽其要,略述斯言,管中窥豹。


概言之,热者宜泻督、寒证须温督、虚劳补任督、久病通任督,遇到危急重症难治病,请君勿忘小周天。

大椎-腰俞通督脉 转载自桓大卫                 

           大椎功用


1.出处:“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素问·骨空论》王冰注)


2.穴位释义:本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名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也,多取本穴以调之。(《针灸穴名解》)


3.主治:“大椎为骨会,骨病可灸之。主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瘧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一云:‘能泻胸中之热及诸气。若灸寒热之法,先大椎、次长强,以年为壮数。’


一云:‘治身痛寒热风气痛’。


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壮,断根不发。’《千金》云:‘风虐有不可瘥者,從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


又云:‘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刺三分泻之。’


又治气短不语,灸随年壮。


又治颈瘿,灸百壮。《玉龙赋》:‘百劳止虚汗。’   《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  窦太师治诸虚寒热灸此。《捷径》云:‘治热不至肩。时传以此治百病。’”(《类经图翼》)


经仪器检查大椎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但是也有少数人不发亮,叫做“无大椎”,所以针刺疗效不明显。


4.体会


       大椎为七条阳经之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大椎为阳中之大阳,虚可补、实可泻,凡阳经有余、不足诸疾,皆可主治。


从部位上分:上清头目、下至腰脊、前达胸臆、横行手臂。


从作用上讲:清利头目、解表散邪、和解少阳、清热退烧、解毒利咽、解痉止搐、截疟平喘、振奋阳气。


(1)清利头目:主治头晕目眩、头痛,先刺风池后大椎,不效百会放血。咽痛:大椎、天柱、人迎。外感风热加合谷,肾水不足刺太溪。


(2)解表散邪:配风池、合谷。


(3)和解少阳:配外关、丘墟。


(4)清热退烧:配曲池、十宣放血。


(5)解毒利咽:配风府、天柱、天容、少商。


(6)解痉止搐:配长强、合谷、太冲。


(7)截疟平喘:截疟配陶道、间使;平喘配风门、肺俞。


(8)振奋阳气:用补法至患者发热,一针足矣。





 
大椎-腰俞通督脉       督脉一通,百病不生

腰俞:骶管 裂孔处.后正中线上.督脉脉气所发.
主治:通督脉,治骶椎骨痛.月经不调,下肢痿痹.子宫全切除康复.强直性脊柱炎.


接通大椎--腰俞,脊背开始排出寒湿:


通督论治脊柱病  转载自桓大卫
   脊柱病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产生压迫,引起临床多种综合症。脊柱病常见、多发,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病”的“主力军”。据统计:80%~90%的现代人受颈、肩、臂、腰、腿痛的困扰。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提出通过“通督”指导脊柱病的治疗,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脊柱病的认识,同时也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现将近十年来不同通督方法治疗脊柱病的相关文献整理后,综述如下: 
  
1 针刺疗法 
  潘文宇[2]等采用电针督脉经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取穴:印堂、神庭、上星、百会、脑户、风府,配天柱(双)。其他配穴为:气血亏虚:足三里;肝肾不足:三阴交;痰湿阻络:丰隆;气滞血瘀:血海(以上穴位均为双侧)。电针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4HZ/50-100Hz)。百会穴施以温针(可重复二次),每次30min,每日1次,2周为 1个疗程,休息3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 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92%,血浆ET、6-keto-PGFla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
      严晓春[3]等采用督脉电针法为主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主穴取大椎、至阳、腰阳关、肾俞、腰眼,电针连接腰阳关、至阳及双腰眼。下肢后面痛加足太阳膀胱经秩边、承山、束骨,侧面痛加足少阳胆经环跳、阳陵泉、侠溪。手法均为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 1 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93.8%。
      王道奇[4]等采用督脉齐刺温针治疗腰腿痛163例,具体治法为:主穴以腰骶部最痛点与对应点及这两点连线与督脉的交点为齐刺三穴,辅穴:环跳、秩边、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丘墟、临泣、人中、后溪,每次任选1-2穴,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经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8%。
      黄丽萍[5]等采用督脉腧穴及傍针刺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56例,取穴:主穴:根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选取相应的督脉腧穴及其旁边的夹脊穴。配穴:环跳或秩边、委中、昆仑,连接电针,留针30min,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为 1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总有效率96.4%。
      刘月芝[6]等通过通调督脉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观察眩晕的改善情况,治疗方法为:在常规取夹脊穴、风池穴的基础上,加风府、大椎、百会、脑户、后顶、前顶、神庭,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每周5次,共治疗2周,眩晕改善总有效率98%。
      商建军[7]等采用通督益肾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治疗方法为:应用通督益肾针刺法,针刺加红外线照射。选穴:肾俞、八?1?7、通督八穴( 自骶骨裂孔至第一腰椎在督脉上分为八等分,以 1寸针直刺0.1~0.3寸),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85%。
       杨潇然[8]等采用针刺督脉穴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29例,取穴: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辨明虚实后,施以补泻手法,留针30min,行针2次,每日1次,治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3.1%。 
 
 2 手法治疗 
  黄锦军[9]等采用“调督”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该法在常规推拿治疗基础上加用“调督”推拿治疗,掌根推脊柱配合点按脊柱穴位,每天1 次, 每次30min左右,5 次为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 个疗程。结果提示“调督”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提高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椎―基底动脉和脑部的缺血情况。
      欧阳松[10]等采用杜氏通督理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手法分六部:颈部揉法、颈部拿法、颈部分筋、弹胸背筋、点穴镇定、颈椎旋转复位,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共治2疗程,总有效率100%,TCD检查提示血流参数有明显改善。
       顾一煌[11]等采用疏经通督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手法分:放松手法、疏筋手法、通督调整手法三步,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总有效率为86%。
       魏玉龙[12]采用通督健脑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通督健脑法主要是采用指针推拿督脉经穴,选取大椎、风府、百会为主穴,配合肩井、风池穴,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92.7%,并发现此方法对提高BA和LVA收缩峰期及RVA各期的血流速度作用显著。
       廖军[13]等采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通督强脊手法主要包括3步,第1步:调肝脾肾,理筋骨肉。第2步:通调督脉,振奋阳气。第3步:拔伸整复,滑利关节。整套手法可重复操作7遍。治疗时间每次30min左右,每周3次,持续4周,共12次,统计结果发现,治疗组优良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疼痛积分有显著差异,并且通督强脊手法可降低血液中的P物质。
      钱忠[14]等采用通督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以推拿治疗为主,原则是温通督脉,振奋阳气,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手法主要包括:卡压法、点按法、侧扳法、重扣法、拍打法,2天1次,5次为1疗程。一年后随访,总有效率92.7%。 
 
 3 中药疗法 
  刘伟华[15]等采用补肾通督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39例,药用:炒党参15g,熟地20g,狗脊15 g,川断15g,威灵仙15g,鹿角片15g,骨碎补15g,怀牛膝20g,当归15g,鸡血藤20g,蜂房12g,细辛3g。夜间痛盛者加桂枝9g,桃仁12g,红花12g,地龙干3 g;天阴或遇冷痛盛者加川乌3g,草乌3g,白芥子6g,木瓜12g,独活12g;下肢麻甚者加蜈蚣3条,全蝎5g,正川草10 g。每日一剂煎,分早晚两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89.74%。
       黄北文[16] 等采用补肾通督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60例,具体治疗方法为:口服抗骨质增生丸(方药组成:熟地黄、肉苁蓉各30g,淫羊藿、鸡血藤、骨碎补、鹿衔草、 赤芍各 1 5g,当归、川续断、威灵仙各12g,细辛3g。加减法:夜间痛剧加桃仁( 杵泥)10g,桂枝、红花各9g,地龙干5g;天阴或寒冷时痛剧甚者加川乌、草乌各3g,白芥子( 杵末)6 g,独活、木瓜各12g;下肢麻甚者加蜈蚣3条,全蝎 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口服,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佐用醋浸药液外敷。具体做法:取骨碎补、鸡血藤、徐长卿、地龙干、乳香、没药、黄连各50g,切碎浸泡1500ml米醋装瓶中,加盖封密,7d后使用。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1.67%。
        杨国荣[17]等采用补肾通督蠲痹汤治疗腰椎病168例,药物组成:熟地30 g,鹿角胶15g (烊化兑服),黄芪30g,狗脊30g,杜仲15g,牛膝30g,木瓜30g,薏苡仁30g,鸡血藤30g,当归15g,延胡索15g,穿山甲10g,乌鞘蛇15g。加减法:寒凝加细辛6g,制川乌10g (先煎30min);血瘀加红花10g,三七10g;气虚加党参30g,白术15g;久病加全蝎15g,蜈蚣10g。每日1剂,煎熬3次,取药汁约600~900ml,每日3次,每次200~300ml,饭后服用。10剂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3.5%。
       蒲永海[18] 等采用
通督活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4例,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通督活血汤药物组成为:黄芪20g、当归10g、丹参15g、泽兰10g、赤芍10g、杜仲10g、狗脊12g、鹿角霜15g、地龙10g、苏木20g,总有效率为90.9%。 

  4 手法与中药配合 
  陈少玫[19]等采用通督醒脑汤口服加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21例。通督醒脑汤药物组成:地龙9g,僵蚕9g,天麻9g,半夏9g,白术6g,茯苓12g,枳实9g,丹参12g,远志 9g,石菖蒲9g,川芎15g等。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口服。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采用颈肩背部肌肉、点按督脉穴、牵引、拿颈、理脊等手法治疗,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顺应性增强, 脑血管阻力减小,血管舒缩功能改善。
       张纯武[20]等采用陈氏手法配合通督活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手法治疗采用陈省三教授颈部手法,中药以通督活血法,药用三七、 川芎、广地龙、白芍、甘草、羌活、威灵仙、延胡索、狗脊、杜仲各10g,葛根、炙黄芪、鹿角片各3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用 。10天为 1疗程,共计2疗程,治疗总有效率96.7%。 
 
 5 其它综合疗法 
  唐勇[21]等采用督脉天灸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89例,治疗方法为:1.手法矫正2.督脉天灸,在椎间盘突出的病变节段上,选取阿是穴及夹脊穴,先行针刺使之得气,尔后铺以破皮药,再敷以活血化瘀消炎通经之药膏及姜沫,并在其上放人燃烧之艾段进行灼灸治疗,总显效率100%。   
       黄锦宇[22]等采用通督疗法治疗脊椎病100例,运用韦以宗老师整脊治疗学中理筋、调曲调衡、(TDP) 神灯温通督脉、中草药外敷、综合通督治疗,每日一次,10天为1疗程。用一个疗程治愈并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25例,用两个疗程治愈并正常参加工作的有33例,用三个疗程治愈的并参加工作的有28例,有效的有14例。 
  结语 
  脊柱是人体的中枢,内容脊髓,和大脑相连。督脉的循行路线贯穿整个脊柱,属督脉“贯脊属肾”之所,为督脉循行主干,决定了督脉贯脊对人体脊柱健康所起的关键作用。脊柱失稳等力学改变引起的各种错位会导致督脉气机郁滞,故用通督强脊的思想指导脊柱病的治疗,采用各种方法使督脉气机条达,全身气血阴阳平衡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着眼于整体,因此治疗上就必须在注重局部的同时仍应强调整体的调节,同时应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邰先桃,宋少军等.整脊保健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6.


通督活血汤 
肝肾亏损,瘀阻督脉:通督活血,益精填髓。主治肝肾亏损,瘀阻督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治法】通督活血,益精填髓。
【方名】通督活血汤。

 组成
黄芪18克,当归9克,丹参18克,杜仲9克,没药9克,地龙9克,苏木9克,泽兰叶9克,狗脊12克,鹿角片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同生方。
药物组成 当归10g,泽兰叶10g,苏木10g,地龙10g,杜仲10g,赤芍10g,黄芪18g,丹参18g,鹿角片18g,金毛狗脊12g。
加减运用 下肢痹顽痿废,麻木疼痛甚者:加牛膝9克、木瓜9克、五加皮9克;

兼有舌苔白腻,脉濡缓,口渴不欲饮,怠倦困重:酌加萆薢9克、苍9克、防已9克;

兼有口渴欲饮,舌红少苔,脉弦细,面色红赤,阴虚,加黄柏、生地,泻火坚阴,滋养肝肾;

疼痛甚者:加乌药9克、玄胡9克、广三七5克,活血祛瘀镇痛;

兼有风湿,游走窜痛,痛无定处,顽麻不仁者:酌加威灵仙9克、防9克、秦艽9克、羌活9克。

主治 腰椎骨狭窄症。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腰椎骨狭窄症248例,其中男184例,女64例;年龄34-70岁,平均56岁;有腰部损伤史者70例,持续性腰痛伴急性发作者210例,臀部或下肢后外侧麻木疼痛者240例;检查腰段生理弧改变158例,下肢肌力减弱者201例,膝反射低下或亢进者110例,跟踺反射低下或亢进者98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93例(均低于70o),二便及性功能障碍59例,闻联跛行130例;全部病例均经CT或核磁共振确诊,其中101例为黄韧带肥厚,81例因推盘突出,66例骨椎沿脱或侧隐窝狭窄或其它骨椎畸形。结果:显效193例.占77.82%;有效50例,占20.16%;无效5例,占1.96%。总有效率为97.98%。
药理作用 将上药粉碎后水煎3次,粗筛过滤去渣,部分药根据体外实验需要,用M/15磷酸盐缓冲液(PBS)配制成所需浓度和pH值(pH7.3)。诱聚剂为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均为美国Sigman化学公司产品。长耳白30只,体重2.5-3.0kg。血小板血浆的配制:动物用塑料注射器心脏穿刺采血,置于1:9枸椽酸钠(3.8%)抗凝的硅化试管内,反复颠倒抗凝,标本以1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RP),余下部分以25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分离贫血小板血浆,洗涤血小板按Muster法进行。仪器采用Chrono-109430型血小板聚集仪。原理为光电比色.聚集结果由记录仪记录,速度25mm/分钟,以最大聚集率来反应血小板的聚集情况。体外实验:观察通督活血汤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量效关系:20只家兔分离PRP后.将同一PRP分为5份(200μl),分别加入M/15PBS及4种不同浓度的通督活血汤/PBS稀释液10μI,混合后置37℃预热3分钟,其中10只家兔标本(共50份)ADP诱聚,另10只标本加AA诱聚。药物的终浓度为0.25、0.5、1.0、2.0mg/ml。观察通督活血汤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显效速度和作用时相:10只家兔标本分离PRP后,同一PRP分别于ADP或AA诱聚前3分钟加入M/15PRP及通督活血汤(2g/ml),诱聚开始后0分、30秒、2分30秒加通督活血汤。体内实验: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服通督活血汤水煎酒沉液(2g/ml),通督活血汤水蒸酒沉液(1g/ml)及生理盐水,每次10ml,每日1次,并于药后1周、2周、4周及停药后24小时、3日连续抽血5次,动态观察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结果:体外通督活血汤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通督活血汤4种不同浓度的水煎酒沉液均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P<0.05,P<0.01),且抑制的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督活血汤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时相:在ADP或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过程中,任何时相加入通督活血汤,血小板聚集率均可立即降低(P<0.05、0.01)。口服通督活血汤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口服通督活血汤每日10g/免,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加大剂量每日20g/兔时,在药后2周可显著抑制由ADP或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且停药后3日仍可维持其抗血小板聚集功能作用,至停药后1周,聚集率才回升至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