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名中医消化病方9

 学中医书馆 2014-11-06

【病例】;徐某某,男,46岁;【名医简介】;李成纲,生于1937年,陕西凤翔县人;【名方】肝复宁;【组成】茵陈30克,板蓝根20克,白花蛇舌草30;【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主治】病毒性肝炎;【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方解】;病毒性肝炎属难治疾病,常反复发作,有的可演变为肝;【加减】肝复宁是专为治疗病毒性肝炎而设的自拟基础;【名

【病例】

徐某某,男,46岁。患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疗5个多月无明显好转。就诊时形体瘦怯,精神萎靡,腹大如鼓,巩膜皮肤黄染,晦暗不鲜,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弱。肝功能化验sGPT480单位,黄疸指数40单位,TTT20单位,TFT(+++),A/G倒置。首投消水丹以折其水。腹水大减后,予茵陈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健脾、化气行水。服13剂后,腹水全消,黄疸尽退,肝功能明显改善,精神、食欲大进,二便正常。调治3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体重增加,康复上班。追访8年,未见复发。

 

【名医简介】

李成纲,生于1937年,陕西凤翔县人。196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历任凤翔县中医医院院长,全国中医药学会专病委员,陕西中医药学会理事,宝鸡地区中医学会副秘书长,市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市政协特邀委员。现为宝鸡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宝鸡市中医医院中医药研究室主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精通医理,崇尚实践,博览群书,学验俱丰,擅长内科,兼通儿、妇科,中西合璧,归纳出温、清、消、补诸法施治内、妇、儿、男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对心脑病、肝肾病、脾胃病、阳萎等病的治疗卓有成效。多次参加省、市中医科研攻关项目:“杜仲叶代杜仲皮治疗高血压”,“神威壮阳胶囊”,“肝复宁”等药的观察与研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曾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病毒性肝炎辨治”、“宣上通下治癃闭”、“脑卒中辨治心得”、“神威壮阳胶囊治疗阳萎临床研究”、“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活血化瘀治疗疑难杂症体会”等分别获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并以“神威壮阳胶囊治疗阳萎”一文而应邀赴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名方】肝复宁

【组成】茵陈30 克,板蓝根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0克,白矾3克,山豆根3克,紫草10克,大黄6克,生芪30克,鹿衔草30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20~30分钟,煎3次,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方解】

病毒性肝炎属难治疾病,常反复发作,有的可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本病系因湿热、疫毒内攻,肝脏严重受损,并伤及营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病机以“毒”为本,兼有湿热瘀滞。方中茵陈、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黄、蜂房、山豆根、紫草清热解毒,以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促进机体清除湿热毒邪;露蜂房、白矾具有解毒杀虫、通利血脉之作用;生

芪、鹿衔草益气育阴,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促使肝功能恢复。诸药共奏清热解毒、行气化湿之功。

【加减】肝复宁是专为治疗病毒性肝炎而设的自拟基础方,临床尚须加减变通。本病急性活动期,邪实正实阶段,以肝复宁为主,加大清热利湿、解毒化瘀药物,如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白矾、蜂房的用量;如热邪重于湿邪者,加黄柏、黄连、山栀;湿邪重于热邪者,加薏仁、茯苓、苍术、滑石;食少纳呆者,加九香虫、焦三仙、鸡内金;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女贞子、旱莲草等。本病迁延期,正虚邪恋阶段,病情持续六个月以上,肝功能反复异常,烦躁易怒,心情不畅者,加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逍遥散辈。因疏肝理气药多系香燥之品,过用有伤阴之弊,故用量不宜过大。可重用郁金,因此味既可疏肝脾之郁,又可行血中之气,经临床观察,大量应用不但能保护肝细胞,增加血浆蛋白,缩小肿大之肝脾,而且可迅速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病康复。恢复期,正虚邪退。根据肝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性,治疗时,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遵照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明训,减轻原方清热解毒之剂用量,辅以健脾补肾、益气和营之法调服,一则可提高机体免疫应答,二则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气血充盈,正胜邪祛,始能获效。

 

【名医简介】

李浚川,生于1929年,武汉市人。现为武汉市职工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全国中医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等职。李氏幼读私塾10年,1946年,师从武汉名医李绍陵先生门下,1952年秋,在青山镇中医联合诊所工作,1959年到原武汉中医学院任教。李氏曾主编《医易会通精义》,并协编《传统老年医学》、《中医急症》、《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书,发表论文20多篇。李氏治学严谨,对于经典理论的理解,颇多创见。在临证治疗方面,他崇尚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健运,则水谷能化,水湿能运,从而正气得助,邪气自无由入,正如东垣所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他用药多取淡渗、甘缓、芳化之品。认为淡渗利湿,即所以健脾,脾恶湿,湿去脾自健也;甘缓为补脾之正法;芳化则既可醒脾化湿,又可理气助运,使甘缓之品补而不滞。这样组合的处方,轻灵和调,对诸多慢性疾病的调理,屡奏殊功。如治水肿(肾炎)病,多以健脾为主,参、芪、苓、术常作首选,意在崇土以制水;肿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车前仁以利之;对急性实证有热者,加银、翘、知、柏以清之;慢性虚证除补脾益气为主外,恐因脾虚不运而致积湿生热,一般不主张骤进温补,常在甘缓、淡渗的基础上佐以清利;若虑其胃不和,可加砂仁、木香,芳香以和之,临床屡收良效。

【名方】通胆汤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遂3克,大戟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银花15克。

【功能】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3次口服。禁忌:消化道出血者及孕妇忌服。

【方解】

中医文献本无胆囊炎、胆石症之名,但类似记述颇多,如《灵枢?胀论》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金匮要略》之“悬饮内痛”证,《景岳全书》之“痰饮停伏胸胁疼痛”等,

都与本病相近似,且治疗都以逐饮去痰为主,本方即导源于此。如以控涎丹为主力,意在逐痰饮以利胆道之开通,其中四逆散虽为“少阴病,四逆”而设,但柴胡、白芍、枳实都有疏肝理气、散结缓痛的作用;黄连、吴茱萸能清热平肝和胃,有“左金平木”、调和肝胃之用;再加银花、虎杖以清湿热,砂仁、木香以和胃,共奏疏肝利胆排石止痛之效。

按语:本方主力为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能逐胸膈上下痰饮,此处借用于利胆;除去甘草的四逆散,即白芍、枳实、柴胡,以免甘草与遂、戟相反之嫌;吴茱萸、黄连即左金丸,又名茱连丸,结合砂仁、木香调和肝胃,再加银花、虎杖清除湿热。

【加减】发热加连翘、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发黄加茵陈、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呕恶加陈皮、白术。

 

【名医简介】

李鸣皋,生于1918年,河南省唐河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技,精研岐黄,弱冠之年即悬壶故里。1952年参加工作后,多次外出进修深造,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极丰。他法崇经方,但不废时方,知守善变,兼通诸家,并蓄其长。他长于内科,尤擅肝胃的调理。创“百病皆源于郁,诸郁多责于肝”的学术思想,解决内科疑难症,有立起沉疴之功。特别是对肝郁而致的消化系病症,辨证至意深心,治疗机阔法活,愈病者众,声誉远布,人称“肝胆脾胃派”。他历任唐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南阳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南阳地区中医学会顾问,河南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名誉研究员,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他一生著作颇丰,发表于有影响的中医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著《李鸣皋医案选》一书。胁痛、胃脘痛治疗经验已建立了“李鸣皋中医专家电脑诊治系统”。

【名方】舒肝安胃汤

【组成】丹参30克,百合20克,台片15克,木香6克,大贝15克,锻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栀子6克,甘草12克,黑黄芩12克。

【功能】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用法】空腹服,1日1剂。病程较长者,可将上药共为细面,调服或装胶囊吞服,每服生药粉6克,1日3次饭前服。

【方解】

本方丹参、木香、台片理气化瘀止痛以治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之本,取大贝、瓦楞子收敛制酸解其标;取百合、白芍养阴柔肝,配栀子、黄芩清热育阴,以实肝体、养胃阴、治其兼症;甘草缓中,配白芍解痉止痛。共奏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之功效。

按语:该病主要病因为频繁的情志刺激过度,特别是忧思与恼怒,引起肝气郁滞,疏泄太过,横犯脾土;以及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气滞血瘀而成。故筛选具有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功效药物组成一方,曰“舒肝安胃汤”。临床运用数十载,该方具有止痛速、溃疡愈合快

优点,证实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但对病程较长者,应注意保护胃气,切勿过用寒凉、香燥、滋腻之品,以免克伐胃气。就是大便秘结者,泻下之品也不可妄投,宜用开上治下法,调其气机,大气已转,矢气频作,方全效速也。

【加减】胃阴虚极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炽胜者加黄连;脾胃气虚者合入小建中汤;胃气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病例】

胡某某,男,45岁,工人。反复胃脘痛8年余,加重1月。经检查诊断为胃溃疡。住院治疗10天。给予解痉止痛药,效果不著,遂求中医诊治。诊见:胃脘痛,伴泛酸、口干、纳差便干,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沉弦。诊为肝气犯胃。投以舒肝安胃汤加石斛、黄连,3剂,水煎服。药服1剂痛止,3剂服尽,诸症消失。上方继服六剂停药,随访1年未发。

 

【名医简介】

李培生,1914年生,湖北汉阳县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自幼随父读书并学医,30年代初,曾遥从上海名医恽铁樵受业两年,1936年以后在汉阳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7年调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后留校任教,1959年转湖北中医学院,先后担任内经、温病、伤寒、内科、医史、方剂等学科的教学,曾任两届全国伤寒师资班主讲。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学识渊博,深通中医经典,尤精于《伤寒论》,对历代400多注家中的200多家作了悉心的研究,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伤寒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函授教材《伤寒论》。其主要著作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论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等,并在全国各地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名方】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功能】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以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都有较好的疗效。本方加味,对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亦有缓解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方解】

本方系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对肝胆湿热证有良好的疗效。制方是从经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的基础上,又综合时方之有效药味加减变化而来。方用柴胡苦平疏木解郁,黄芩苦寒清火泻热,柴胡升达,黄芩苦降,升降协调,最能疏肝利胆,而为本方应用之主药。海金砂(系中草药之海金砂)、金钱草二味寒凉清利湿热,从而协助柴胡、黄芩发挥疏肝利胆之作用。鸡内金化石磨坚、消积导滞,使肝胆疏泄得以恢复正常。郁金理气解郁、和血散结,佐芍药以和

营舒急。金铃子入肝行气、止痛解结,佐枳实以消痞除满。茯苓白入气分、赤入血分,本方用赤茯苓深入血分而利湿行水。车前子通气道、利小便,使肝胆湿热蕴结之邪,得以从小便而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加减】黄疸色深加茵陈;泛恶欲呕加炒川连、法半夏、橘红;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大便秘结加酒洗川大黄;胁肋胀甚加青皮;胁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猪苓、泽泻。先生曾试用本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数例,亦有暂时缓解作用。

 

【名医简介】

李乾构,生于1937年,江西省吉安县人。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北京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急症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和男科病,疗效显著。治病主张健脾和胃、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胃肠病专著《中医胃肠病学》,还主编了《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急症胃痛证治》等专著,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获各级科技成果奖8项。

【名方】健脾理气汤

【组成】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枳实15克,厚朴15克,炒莱菔子30克,熟军3克。

【功能】补气健脾,理气消胀。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证者。症见:胃部胀满,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加重,恶心,嗳气,大便溏干不定,疲乏无力,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取药液300毫升,分3次于餐后半小时服。我院用上方制成冲剂,取名胃胀冲剂,每袋6克,餐后半小时用开水冲服两袋(12克)。

【方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其患病率高达20~30%,占消化科门诊量的50%左右。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西医药治疗疗效尚不确切。随着胃动力药物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影响其临床应用,其远期疗效亦不能肯定。中医学虽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胃痛”、“痞满”、“嗳气”、“反酸”、“嘈杂”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所伤,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而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本病以脾虚为本,气滞为标,临床多表现虚实相间,治宜通补兼施。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为基本方,用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化湿;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13名中医消化病方等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