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级科研论文奖10多项,1995年被授予“广;【名方】活胃饮;【组成】白术12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香附;【功能】健脾燥湿,行气开胃,收敛止痛;【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症见胃脘疼痛;【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500毫升左右,;【方解】;方中白术、苍术合用为君,重在温健中焦脾胃之气,兼;综观全方,集健脾燥湿,行气止痛,收敛愈疡功效于 校、院级科研论文奖 10多项,1995年被授予“广东省中青年优秀中医药工作者”光荣称号,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名医大典》等专著。 【名方】活胃饮 【组成】白术12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佛手10克、白芨20克、乌贼骨20克、甘草10克。 【功能】健脾燥湿,行气开胃,收敛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症见胃脘疼痛,痞满胀闷,呕哕噫气,嘈杂泛酸,食欲不振,倦怠无力,口中粘腻不爽,大便不调,脉象弦滑或沉细,舌淡苔白厚腻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500毫升左右,分2-3次服用。 【方解】 方中白术、苍术合用为君,重在温健中焦脾胃之气,兼以燥湿化湿,以顺脾胃“喜燥恶湿”之性。取其益气固本,燥湿攘邪之意,以期直达病之本源。现代研究认为这些药物具有促进胃肠分泌,健胃等作用。用厚朴、佛手行气止痛,燥湿化痰,配香附、木香、沉香3香共用为臣,重在理气行气,散气止痛,化湿导滞。医理常云:“胃病多湿阻,湿阻多气滞,气滞多疼痛”,乃“不通则痛也”。重用芳香行气之品,以正本清源,可谓“直达病所也”。现代研究认为;行气类药物均含有挥发油成分,具有解痉止痛,拮抗乙酰胆碱效能作用。用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乌贼骨收敛制酸,止血止痛为佐药。意在消炎愈疡,改善胃粘膜局部血液循环,胃酸分泌过盛,促进炎症消散,创面愈合。《本经》记载:“白芨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此乃古人经验之谈。现代研究白芨所含胶浆物质能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及愈合,且能形成人工血栓,使血细胞凝集。乌贼骨含碳酸钙、磷酸钙、胶质等成分,均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炎症、溃疡愈合,两药相配辅佐应用,独到巧妙,效著力专。方中甘草为使药,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效。甘草所含成分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胃酸分泌,起到抗溃疡作用。 综观全方,集健脾燥湿,行气止痛,收敛愈疡功效于一体。可使气机调畅,湿浊化解,脾胃功能健复。对炎症及溃疡所致的脘痞疼痛,胀满不适等症,药证相投,效著力彰,具有良好的治疗缓解作用,临床屡试不爽。 【加减】临床可根据症情变化,灵活加减应用。若寒象明显者加良姜、干姜、附片等以温中散寒;若热象明显者合黄连泻心汤用之以清泻胃中燥热;若气虚为著者加入黄芪、党参、山药、茯苓等以增强补气健脾作用;若兼食滞不化者可加入山楂、麦芽、鸡内金、神曲、莱服子等以消食和胃;若兼肝郁气滞者可加入柴胡、川楝子、郁金等以疏肝解郁;兼血瘀者合失笑散或加入苏木、乳香等以活血化瘀;若阴虚为著者可加入百合、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以养阴和胃。禁忌:注意调理情志,保持心境愉悦,避免劳累,生活有规律,忌食生冷肥厚、辛辣煎炸之品,以利病情康复。 【名医简介】 高上林,生于1928年,山西省原平市人,家世业医,幼学医典。1954年西安医学院(今西安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即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西安市中医药学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曾任陕西省七届人大代表,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高氏对祖国医学,深研精究,造诣颇深;对经方应用,辨证化裁,得心应手;处方简练,用药精纯;擅治疑难杂症,尤精于胆囊疾患、消渴等病。积40余年临床经验,高氏认为“身体失和,百病由生”,诸如营卫不和,肝胃不和等,故在治疗上创“八法之中,以和为主”之论点,临证时审病求因,有表而和者, 有温而和者,有清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对沉疴重疾,效若桴鼓。撰写学术论文20多篇,分别发表在《中医杂志》、《北京中医》和《陕西中医》等刊物,著有《金匮要略心法要旨》已出版发行。 【名方】柴胡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lO克,郁金10克,金钱草50克,丹皮15克,芍药15克,薏仁30克。 【功能】利胆和胃,清热渗湿。 【主治】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为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遗患,但大多数病例,既往没有急性发作病史,发现时即为慢性。症见:右胁下隐痛,或右肩胛区疼痛,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脘胀满或灼热,口苦,嗳气,恶心,进油煎或脂肪类食物后,上述症状加重,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时稀,脉弦,舌苔厚腻。 【用法】浸泡20分钟,水煎两次,每次煎25分钟,两煎混合,早、晚空腹各温服一半,每日1剂。 【方解】 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或因肝胆气郁,致使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或因食伤脾胃,致使脾运失司,湿热蕴结。本病邪在肝胆,经归少阳,故以和法为主之同时,和中兼清,补中兼泻,亦即和清并用,补泻兼施,在此思路指导下,精选方药而成。方中以柴胡疏肝利胆,和解少阳;半夏和胃健脾,降逆消胀;党参益气补中,增液生津;佐以甘草,调和内外;郁金、金钱草行气解郁,清热解毒;丹皮、芍药泄木泻火,养肝生阴;薏仁健脾益胃,清利湿热;再者,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共奏利胆和胃,清热渗湿之效。 临床应用:药症相符者,不必加减;连续服用1个月为1疗程。通过1个疗程后,不少患者自觉症状消除,或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在B超下复查,如胆囊壁毛糙、胆囊壁增厚等征恢复正常或相应好转。 【加减】因胆附于肝,经脉相通、相互络属,如肝胆气郁,横克脾土,引起胃脘胀满者,加厚朴10克,以利气消胀;君相二火,一气相通,故心与胆通,胆病既久,引起胆心综合征之心悸怔忡者,加丹参30克,以行血养心;脾虚失运,大便溏薄者,加山药30克,以健脾益气。 【名医简介】 高省身,1912年生,河北省正定县人,现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高氏少年先拜名医刘春圃为师,后又得河北名医魏善忱亲授,并在魏氏创办之“中医学校”就学,1933年学业完毕后,在石家庄踏上临证生涯。后于1938年流之汉皋,悬壶应诊。1958年到武汉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工作,1964年调至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事中医医疗工作。此间曾任武汉市中医委员会委员,市中医药学会副主委,江岸区中西医联合诊所主任,武汉中医学院中医教研组长。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武汉内经研究会理事等职。高氏广览医籍、精通经典,临证经验丰富。在中医学术思想上,对阴阳五行学说、脉象经络学说和气血营卫学说有独到见解,在中医辨证施治方面,提出了“辨证寓于辨病,辨病必需辨证”的唯物辩证观。诊余则悉心研究《内经》,对灵、素理论颇有卓见,他不仅撰写了大量医案,而且还著有《医经新编》、《中医护理概要》等书。发表了20多篇医学论文。 【名方】肝郁得效方 【组成】全当归15克,赤白芍各9克,醋青皮12克,郁金9克,醋香附12克,广木香9克,炒枳壳9克,陈皮12克,焦白术12克,云茯苓12克,醋柴胡6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理气,和血散瘀,健脾和中。 【主治】胁痛脘胀,嗳气频作,纳谷减少,身倦乏力,精神郁闷等,并治慢性肝炎、肝硬变等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3次均可。早、中、晚餐后1~2小时温服。 【方解】 本方根据“肝郁证”特点,采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方剂,融汇化裁而成。方以当归为君、二芍为臣,以养血和血,清血疏肝,补而不滞,行而不破。又以郁金、香附、木香、枳壳、青陈皮等为辅佐,使肝血通畅,肝气疏利而肝郁得解,肝病自祛。肝盛必犯脾胃,故用术、苓健脾益胃,甘草和之。本方用柴胡,既有肝胆引经药,又具有和解作用,拟取“木郁达之”之义,用醋炒可抑其开发,益其疏泄之功,本方在临床上对一切肝郁及其诱发的各种病证,随证加减用之,每得良效,故名。 【加减】气偏虚者,加黄芪、党参;血亏者归芍加量,亦可加用丹参;肝瘀甚而致硬变者,加鳖甲、蒲黄、姜黄、元胡等;纳谷甚差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砂仁等;脾虚甚者,加山药、扁豆,术苓加量;大便不利者,偏热加熟军,偏虚加郁李仁。禁忌:如外感发热此方则不宜用;服药期间应忌辛辣肥腻物,并禁烟酒及郁怒过劳等。 【名医简介】 高锡章,生于1928年,湖北宜昌人,现为主任医师。高氏1945年毕业于重庆市夫子池中医训练学校,1945~1951年随杨济生老师学习和侍诊,1954年又毕业于武汉市中医进修学校。高氏曾任湖北省武汉市中医针灸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卫生系统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委员,现任武汉市第四医院针灸科主任。高锡章数十年来,悉心研读《内经》、《难经》、《伤寒论》,认真学习先贤中医针灸著作,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始终保持和发扬中医针灸的传统和特色,常以针药并施,对中风、口眼歪斜、痹证等重症及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并取得较好的疗效。1978~1980年他接受派遣,参加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赴非洲工作,运用祖国医学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治愈了许多外国朋友的痼疾,受到外国朋友的称赞。高锡章在医疗之余,编写有《针灸科病种医护常规》、《中医针灸教学笔记》,发表有《论针刺刺法的理论与临床》等论文,其《水针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结石1263例临床疗效总结》获省级科研成果奖。 【名方】增液承气汤 【组成】大黄8克,厚朴10克,枳实8克,芒硝6克,麻仁30克,麦冬30克,元参30克。 【功能】通导大便,滋阴增液,排除肠胃积滞。 【主治】大便不通,上下之气升降失常,腹满胀痛,舌黄苔燥,脉实。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大便不畅或习惯性便秘,是人们比较普遍存在的病症,它使新陈代谢紊乱,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关系着疾病的转归,给人体造成危害和痛苦。 本方由承气汤、麻仁丸、增液汤化裁而成,“通便”、“增液”二者合用。在临床上可根据病员虚实情况,灵活运用有所侧重,争取达到通便而不伤正的目的,表证未尽解则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对于病后津伤、老年体虚、新产血亏以及亡血家等,虽有大便秘结之症,亦不可专事攻下。而对血压偏高、阳亢、腑实燥结、大便不通、舌苔黄燥、脉实者,诸如中风急症、胆结石、胆囊炎等等,皆可急下通便,确有“釜底抽薪,治病求本”之妙,对痔疮便秘者也有帮助。 方中大黄通便泄热,厚朴去痞消壅,枳实破结泄满,芒硝润燥软坚,麻仁润肠通便,元参、麦冬滋阴增液,润燥滑肠。 【加减】对体质虚弱、血压偏低或津液素亏者,减大黄、芒硝,加沙参、天冬、当归、肉苁蓉,辅用开塞露或蜜煎导法。失眠者加枣仁。纳差者酌加谷芽、麦芽、焦山楂、神曲。气胀梗阻腹痛甚者加桃仁、赤芍、红藤、败酱草。对血压偏高、胆囊炎等实证,可适当增加大黄、芒硝用量,再加生地、丹皮、番泻叶,同时辅用开塞露或蜜煎导法。若配合针刺大肠俞、合谷、足三里等穴,疗效更好。禁忌:体质素虚或久病津亏、血压偏低者,禁用大黄、芒硝。可以加大元参、麦冬用量。泻下之剂,大都易于损耗胃气,宜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病例】 卢某某,女,46岁,干部。患者腰痛,不能站立和行动,大便不通2月余,仅解四次硬便。潮热,腰部胀满疼痛,血压偏高。舌苔黄厚,脉实有力。证属腰椎病变,阳明燥结。除针刺大肠俞、胃俞、合谷、挟脊、环跳、委中穴外,本处方重用大黄、芒硝,加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苏木10克。针药并施,一周后大便通,可站立行动。3周后告愈,恢复工作,随访一切正常。 【名医简介】 龚琼模,生于1936年,江西省南昌市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65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西学中研究班,其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1981年在江西省发起、筹备、组建了中西医结合学会,历任常委、秘书长、副理事长至今。1988年领导组建了江西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及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同年又当选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年当选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1991年当选为全国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常委。199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坚持中西医结合工作30年荣誉证书,1992年被评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先进工作者。自1992年以来一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副主编,《新消化病学杂志》及《江西中医药》编委。1987年晋升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自1986年以来,一直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经审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临床上擅长治疗胃肠、肝肾、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先后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并主编了《中医方剂手册》、《实用中西结合医学》及《中医治疗疑难病精萃》等5部医著。主要科技成果有:“外感高热辨证论治 规范”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荣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名方】消胃痞方 【组成】黄芪20~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丹参15~30克,檀香8克(后下),枳壳10克,白芍15~30克,薏苡仁30克,蛇舌草20克,猪苓15克,乌梅15克,黄连5克,山慈菇10克。 【功能】健脾益气,养胃生津,活血化瘀。 【主治】中医胃痞证,西医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纳呆,嗳气,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消瘦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 【方解】 本方药味较多,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猪苓、苡仁健脾益气,合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以治本。檀香、枳壳行气消痞,合丹参活血化瘀以治标。慢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粘膜具有向癌发展的倾向,蛇舌草、黄连、山慈菇等杀菌抗癌,乃为辨病用药。全方标本兼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现代药理角度来看,本方具有保护胃粘膜、协调胃肠运动、改善胃粘膜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杀灭幽门螺杆菌和防癌抗癌等多种作用。 临床应用:消胃痞方主要用于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相当于中医胃痞证。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PCL)是指胃粘膜出现的较正常或其他胃粘膜病变更容易发生癌变的某些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胃粘膜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和大肠型化生。胃癌前期病变多数是在慢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胃粘膜病变。由于消胃痞方是针对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的共性而设立的,因此,临证时还须根据具体证型加药,以突出个性。应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和胃癌前期病变的疗程较长,中病后应坚持服药,且不宜随意更换药物。 【加减】脾胃虚弱者,加山药、山楂、鸡内金、砂仁;虚寒者再加干姜;肝胃不和者,加柴胡、佛手片、玫瑰花;脾胃湿热者,加厚朴、蒲公英、白蔻仁、佩兰;胃阴不足者,加北沙参、麦冬、百合、天花粉;胃络瘀血者,加郁金、川草、玄胡、三七粉。 【名医简介】 谷济生,生于1917年,河北玉田县人。天津市第一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兼任天津肝病研究所顾问。谷氏青年时代学从施今墨,1936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先后在故里玉田县及津门业医凡50余载。五十年代调天津第一医院主持中医工作,延揽人才,培养后学开展中医业务。在综合医院率先成立中医病房。谷氏为人不虚美、不隐恶,诚信笃行,诊疾无问贵贱亲疏,众誉“咸被德泽”。学术上谷氏主张学中医要早临床多临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发挥中医整体论治辨证施治的特点,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近20余年从事肝病研究,对肝炎治疗有独到之处,创制“慢肝宁”等系列肝炎方剂,并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结果治愈率达72.5%,成果获1987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谷氏参与的《肝炎灵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对H.B.V复制的研究》论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数十篇论文参加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宣读或杂志发表。谷氏一般将慢性肝炎分五型治疗,无论何型尤其是难治型慢性迁延性肝炎久病必虚,虚是本质。用药均宜注意疏泄不可太过,健脾不宜过壅,清热不宜过寒,祛瘀不宜过破;宜清润忌温燥,宜平淡忌猛攻。调整阴阳平衡须从先天肝肾和后天脾胃分别缓图互相兼顾,守主方有权变方显出中医辨证施治的优越性。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13名中医消化病方等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