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我国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

 禅修缠休 2014-11-06

作者:冉 小 弘

 

内容摘要:美国社会学家莫尼曾说:“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老人的态度和方法中得到反映,而一个民族的未来则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其儿童的态度中预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数量迅速膨胀,养老需求急剧增长。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传统的养老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当今的养老需求。

关键词: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一、对“养老方式”的理解

   养老抚幼是人类再生产和繁衍发展的共同规律,任何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养老方式通常是老年人同谁生活在一起、由谁供养和由谁提供服务。陈功认为可以把一切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方法、途径、形式和手段都称之为“养老方式”。其具体形式,一般的学者认为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对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概念的界定,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以“养老的经济来源”作为标准,家庭养老指养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如老人的子女、配偶或其他亲属;社会养老指养老的供给资金主要来源于离退金和社会保障金。以“提供养老的社会关系”为标准,由家庭关系中的成员提供和组织的养老为家庭养老;由非家庭关系的社会成员或组织产生的养老方式称为社会养老,按此标准进行划分时,一般认为子女供养父母时与父母无论是分居还是和居都称为家庭养老,而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会提供供养也称社会养老。

   养老方式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由于数千年的家庭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养儿防老成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统的中国家庭是天然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因此家庭养老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特色养老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口的流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家庭养老文化逐渐弱化,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养老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我国基本上由家庭养老的局面开始打破,社会化养老已逐渐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养老方式,例如居家养老。张文范认为:“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总称”。

二、我国家庭养老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照顾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这些都给家庭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传统家庭养老的养老观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与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并源于血缘的宗法观念,共同构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以老为尊”和“惟父是从”的传统观。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是传统伦理“孝”的伦理价值取向,“养儿防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养老观。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人口流动的加速,这种传统的理念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现代子女独立意识增强,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走向社会就业,婚后另立门户,对父母依赖性大大减弱,出现交往减少,亲情淡化的现实趋势,家族纽带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变的松弛,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不再以家庭利益为重。另外,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利于人口流动。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开始发生变化。

    2、我国老年人民经济自养的能力不足,农村老年人经济水平甚至低下。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首先必须保证一定的生存条件才能进一步讨论发展的需求。一定的经济能力是养老的基础与前提。从目前有关调查与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的收入低、经济来源少,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收入不断减少,尤其是农村老龄人在进入老年人阶段时基本上已经依靠子女的供养。而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庭逐渐消失,小规模为特征的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并且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日趋普遍,这使得家庭保障在经济和感情交流功能上发生困难。

   3、老年人身体不健康的比例高,对照料需求量。人一般到老年就会出现身体不适等生理现象,老年人一般都患有慢性病,身体经常感到不适,若一旦患了重病急症,身边急需子女照料,而现在子女们因为工作、学习等其他原因无法时常陪在父母身边,尤其是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点更加突出。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上升且他们生存状况不佳,经济来源不稳定,这些都给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4、老年人缺乏精神慰籍,普遍感到孤独。友谊缺乏精神慰籍,老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形成失落、孤独、衰老、抑郁、焦虑、厌世等危机,眼长的可能会产生自杀倾向。人一旦进入老年,就会感到自我价值感的丧失,感到被社会所抛弃,因此部分老人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此时儿女不在身边,无人诉说心事,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精神需求。

三、我国养老方式发展的新趋势

   1、 养老的经济来源从以家庭供养为主向社会供养为主的过渡。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目前我国是以家庭提供为主,以社会提供为辅;并已开始向以社会提供为主、家庭提供为辅过渡。从全国来看,目前老年人生活由家庭供养都约占3/4,由社会供养者约占1/4。其中城乡差别很大,乡村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占92.9%,由社会提供者占7.1%;城市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占37.9%,由社会提供者占62.1%。

   我国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方面,目前基本上是由家庭提供,由社会提供经济来源者仅占1/10左右。但在许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已开始建立和实行了农民退休金养老及各种形式的金融保险基金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提供养老的比例已开始上升,家庭供养,尤其是由子女提供经济来源的比重已开始下降,即已开始了从以家庭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与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2、养老生活服务社会化不断加强。

   老年人的生活服务是指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组织、指导、照料、护理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帮助。人类在进入中老年后,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多数人虽能从事一定的活动,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较重的家务劳动需要人帮助;多数老年人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生活虽能自理,但由于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在患病期间需要人护理、照料;有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有少数人个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所以,对老年人来说,仅有经济来源还不行,还需要家庭或社会在生活上提供各种服务。同时老年人不仅有吃、喝、穿、住等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还有文化、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即还有参加学习、体育、文娱、旅游及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老年人仅仅填饱肚子是不可能有幸福的,还需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慰藉。

   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中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基本上是家庭承担的,而社会提供的比重的极少,而随着家庭养老方式的困境,养老生活服务社会化的比重逐渐上升。近年来,在城市社区逐步建立起了有利于老人生活的老年活动中心,一些社区还提供自愿者与社工进行上门服务,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在社区内也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使得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养老居住方式发生转变。老年居住方式分为社会集中养老和家庭分散养老两大类。社会集中养老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在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干修所等养老机构居住养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居住场所主要是在家庭,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养老的发展,以及老人自身的要求,在老年公寓、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进行养老的比例逐渐上升。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老人感到身边缺乏照料,所以老人们选择机构进行养老居住,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与生活服务。同时,选择机构养老,老人感到孤独感明显下降,老人在一起可以进行文娱活动,精神生活得到丰富。

   4、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将得到逐步的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龄大国。现在中国老年人口一亿四千三百万,占人口的11%,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普遍实行社会养老是不实际的,必须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而居家养老,实际上是一种把老年人在家庭的居住与社会化的上门服务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它把社会化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引进家庭,使众多老年人既可享受天伦之乐,又可避免子女无暇或无力照顾的困扰。从而在家就可安享晚年。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养老方式,适合在中国这样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度里实行。在实行居家养老时需要以社区的照料为依托,社区办一些托老所,老年的社区活动中心等为社区居家的老人提供服务,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实行机构养老。

四、总结

    老年人问题应该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老龄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对待我们的老人是对当代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的严峻考验,而解决好老人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