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肌肉萎缩 三则

 山东中医竹林 2014-11-06
一,张某,男,12岁。初诊日期:1989年10月10日。主症:患儿3年来,渐渐下肢痿软无力。近1年来,两侧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行走倾斜欲倒,步履摇摆,容易跌跤,蹲下后双腿无力站起,必须以手撑地或扶物,方能缓缓起立,食欲不振,大便常稀溏,面色萎黄,头发干黄,舌质淡,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脉沉细。曾在某医院査肌酸磷酸激酶、谷丙转氨酶、丙酮酸激酶,均不正常,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经多方投治无效,特求治于滕老。
此例滕老认为,脾主肌肉,主四肢,健中可缓肌萎、食欲减少;肾精将空,筋脉无以濡,此因脾虚,波及肝肾。辨证:脾虚失运,肝肾两亏。治法:补脾益肾,养血荣筋。方药:茯苓24克,党参12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芡实12克,莲肉24克,白芍12克,肉桂3克,熟地12克,龟板15克,鸡血藤12克,补骨脂15克。进上方14剂后,下肢自觉有力,走路平稳,不再倾斜,但弯腰起立时,尚感困难,仍以双手扶膝而立。饮食较前增加,大便正常。宗原方去莲肉、芡实、熟地,加山药30克,牛膝10克,桑寄生15克,迭服20剂,起立走步稳健,令其原方再服20剂。尔后,改服参苓白术丸配健步虎潜丸,连服1个月。同时指导家长给患儿适当增加营养,调理膳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治疗3个月后,复诊见其面色转润,体质增胖,行走如常,双腿肌肉渐丰,体质明显较前健壮。
二,
高某某,女,5岁半。初诊日期:1984年1月28日。患儿出生后体弱多病,自2岁半始,常易跌跤,家长自认为钙缺乏,服用钙片数瓶,病情逐渐加重,3岁时发现患儿双腿无力,上楼梯需手扶护栏慢行。曾服过中药20余剂,效果欠佳;4岁半时上下肢肌肉均有不同程度萎缩,以下肢为著,两臂抬举无力,双足痿软难行,步履摇摆如鸭行步态,下蹲无力起立。常倦怠乏力,纳食欠佳,二便正常。面色黄白无华,形体瘦弱,舌质胖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曾经去过多所医院诊断治疗,肌电图及生化检查均异常,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求治于中医。
治于中医。滕老认为脾为生化之源,脾虚肾髓精血随之亦乏。辨证:脾肾两虚,肝血不足。治法:补脾益肾,养血荣筋。方药:黄芪15克,党参10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肉桂6克,鸡血藤15克,补骨脂10克,阿胶(烊化)15克,龟板15克,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进上方10剂,右腿能抬起,但行走仍如鸭状,上肢握力仍差。又进原方14剂,患儿跌跤次数明显减少,上楼扶物行走已不吃力,食欲增加,面色较前转润。上方减黄芪,加芡实10克,意在固肾,又迭服40剂,同时指导家长给患儿增加肢体锻炼。药后患儿上下肢肌肉渐丰,步履如常人,蹲起自如。又将上方配成丸药,以巩回疗效。半年后追访,患儿发育正常,肢体肌肉已丰满,体质明显增强。
三,
朱某,男,49岁。199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自1995年12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以后逐渐加重,双臂无法抬举,双腿无法下蹲或上抬,洗脚只能坐高凳,上楼梯困难,全身肌肉有针刺感,四肢肌肉逐渐萎缩。某医院检查发现:四肢近端肌肉中冈上肌、冈下肌、胸大肌及胸小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无肌束颤动。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4级,感觉无异常。肌电图示:所有肌细胞均可见线粒体变性,少量线粒体相互融合或包裹在自噬泡中,肌细胞轻度萎缩。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住院40天,双上臂无法高举及向后转,双腿无法下蹲或抬举,四肢肌肉萎缩,肢体瘦削无力,四肢肌肉针刺感。胃纳欠香,两便正常。脉濡细,舌苔薄腻。
证属脾肾亏虚,气血痹阻,肌肉筋骨失常。治拟健脾益气,补肾活血。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9克,制黄精15克,巴戟天15克,桑寄生15克,熟地黄9克,川桂枝9克,全当归15克,桃仁9克,莪术15克。14剂,水煎服。二诊:下肢感到较前轻松,举臂仍痿软无力,双腿难以下蹲,胃纳欠馨,两便正常。脉濡细,舌苔薄腻。再守原意,加熟附子6克,14剂。此后初诊方加熟附子6克,淫羊藿9克,连续服3个月,患者双臂伸展自如,能持物高举过头,能轻松上楼,肌肉针刺感消失;胃纳增加,体重从111斤增至120斤。随访半年,症状稳定,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