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杂谈】

 我是张伟亮 2016-03-24


导读多发性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治疗上比较困难,本文将该病分期论治,提出了病初湿热血瘀为标,治当清热化瘀,中期以脾肾亏虚为本,治当健脾补肾。并从微观上分析了不同病因所致该病的特点。


多发性神经炎是周围神经对称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四肢末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不仁,肌肉无力,或肌肉萎缩等特点。西医认为与神经感染、营养障碍、代谢紊乱、变态反应等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
湿热血瘀为标,病初治以清热化瘀

多发性神经炎属中医“痿证”、“痹证”范畴。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亏虚,气血阴津亏损,标实为湿热血瘀。病初以标实证为主,病史相对较长,临床症状较重,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治疗,中后期以本虚为主,侧重于扶正健脾补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纵短为拘,驰长为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邪易从热化,湿热相合,伤阴化燥,津液损伤,筋脉拘急。临床常见经脉拘急,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均为湿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临床常用秦艽、木瓜、侧柏叶、伸筋草、苍术、黄柏、川牛膝、生薏米等清热除湿,促进经络畅通;湿邪瘀滞经脉,气血流通不畅,则肌肤麻木不仁,疼痛困重,用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生地、川芎、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化瘀通络,行气止痛;因瘀阻络,经络瘀滞不通,非虫类药搜风通络不可,蜈蚣、僵蚕、全蝎、土鳖虫、地龙、水蛭等均可酌情使用;风邪易与湿邪合并而至,临床常见多发性神经炎四肢肌肉游走性疼痛,下肢酸困,皮肤发麻感觉异常,无不与风湿有关,常用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药;湿邪源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健脾除湿常用白术、茯苓、薏米等。

2
脾肾亏虚为本,中后期应健脾补肾

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气血乏源,肌肤失养,肌肉筋脉痿而不用。痿证乃久病伤及气血,精微不足,无力充养血脉,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等症状。对于肌肉萎缩之治疗,《素问·痿论》中指出“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意在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宗筋。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镇痿汤等加减化裁;本病虽并在经脉骨髓四肢,但其病原却在脾胃,易兼挟饮食积滞,腑气不通,气机郁结等病因,临证需四诊合参,灵活辨证,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肾主骨而生髓,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为髓海,四肢躯干之神经皆汇于脑。本病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步履缓慢,甚则肌肉萎缩,四肢皮肤颜色改变,畏寒怕冷等均属于肝肾亏虚,髓枯筋萎。以滋补肝肾,补肾温阳等治疗,常用健步虎潜丸、桂附地黄丸等加减。

病案

王某,男,55岁。初诊,2012年5月15日。

主诉:双下肢皮肤麻木半年。在某医院住院检查,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血糖1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甘油三酯2.8 mmol/L,尿蛋白(-)。血压:140/90mmHg。查体:双下肢静脉曲张,左下肢肌肉轻度萎缩。

      刻下症:双下肢麻木伴口干口粘,如蚂蚁行走,皮肤瘙痒,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夜尿增多,畏寒肢冷,舌质红,舌下静脉曲张,舌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二型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高血压。中医诊断:消渴合并痿症。辨证属湿热血瘀,脾肾亏虚,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方药:四妙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物组成:苍术10g,黄柏6g,川牛膝10g,伸筋草10g,生薏米3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川断10g,全蝎6g,蜈蚣1条。水煎服,一日一剂,14剂。

二诊,服药后肢体麻木及皮肤瘙痒减轻,血压下降至120/80mmHg,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湿热之邪祛除,自当培补正气,扶正固本,上方去黄柏、生薏米加加炒杜仲、桑寄生、黑豆、淫羊藿补肾温阳,黄芪、党参、丹参益气健脾,14剂。

三诊,化验血糖、甘油三酯降至正常,舌下脉络曲张好转,乏力腰酸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湿热已除,瘀血已消,脾肾正气恢复,治病必求于本,以桂附地黄汤、保元汤加减。

处方:桂枝10g,附子6g,生地12g,山药10g,山萸肉10g,茯苓10g,丹皮6g,泽泻12g,丹参20g,降香10g,黄芪30g,党参15g,甘草6g,干姜6g,鹿角霜10g,全蝎3g,蜈蚣2条,山楂10g,葛根20g,元参10g,苍术10g。水煎服,一日一剂。此方长期服用2年,血糖、血压、血脂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患者一切安康。

按语

    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等证均属于代谢紊乱,脏腑功能受损,脾肾亏虚,阴液损耗,湿热血瘀,经络瘀阻。总的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整体把握宏观辨证,局部重视微观施治。

宏观上祛邪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扶正以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标本兼治。用秦艽、木瓜、侧柏叶、伸筋草、苍术、黄柏、川牛膝、生薏米等清热除湿;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生地、川芎、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蜈蚣、僵蚕、全蝎、土鳖虫、地龙、水蛭等搜风通络;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用白术、茯苓、薏米、党参、黄芪、苍术等健脾除湿;用炒杜仲、川断、川牛膝、桑寄生、桂枝、附子、山萸肉、鹿角霜、黑豆、淫羊藿补肾温阳。

微观上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等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之实验研究,用黄芪、丹参、降香、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降血压;葛根、山楂、桑寄生、元参、苍术、黄芪、丹参降低血糖;用桑寄生、何首乌、茵陈、山楂、黄芪、川牛膝、丹参降低血脂;用金钱草、威灵仙、秦艽、土茯苓、石苇、瞿麦、车前子等降血尿酸;如尿蛋白阳性可用苏梗、蝉衣、益母草、芡实、金樱子、生龙牡等收敛蛋白;尿潜血阳性加用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小蓟等止血。

除上述中医辨证施治外,尚需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辛辣油腻饮食。另外多参加体育锻炼。

展文国: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肿瘤、血液病诊治。


编审:彭家大小姐

责任编辑:陈柏财

编辑:小杂子


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