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长沙寻找家乡味道,第一站遇到湘乡和湘西 | 美食

 真友书屋 2014-11-06

谈论记忆中的味道,似乎比眼前台面上的佳肴更勾人,尤其是吃不到的家乡菜,那种酱香、焦脆、温暖的滋味仿佛从悠远处飘来。同样拥有一间庭院餐厅的邓锋和匡波,记忆滋味来自湘乡和湘西,改良版家乡菜有所继承,当然也有所屈服。


文|记者 蒋欣怡 图|记者 邓天佑 编辑|何捷




用红辣椒和麦子做的辣酱,余味带甜


湘乡人邓锋八年前来到长沙,三个月前,他在韶山南路开了一家湘乡菜和湘菜结合的餐厅。


餐厅选址在家乐福超市后面一条窄巷里,走到巷子中段再右拐,一角庭院和一排栅栏才展露出来,院子里繁花似锦,食客们一人端一杯茶。这是个有太阳的中午。


餐厅主打的就是邓锋全家人都擅长的湘乡家常菜,其中以他妈妈的手艺最突出。虽然很难从妈妈菜中提炼出什么,但“香”是肯定的。妈妈随手取来的食材,鸡鸭肉、猪脚、腊肉、鱼、香菇、萝卜、青菜,可以任意组合搭配,也可以独秀。总之是一大碗一大碗地端上来,邓锋就会马上去盛一碗堆得高高的米饭。


辣椒是湘乡菜中最重要的一味,但与别的辣又不完全一样。比如做辣椒炒肉,长沙版的选用肉厚的螺丝辣椒,放酱油,吃的是酱香味,但湘乡的辣椒炒肉是用湘乡本地瘦长辣椒,不放酱油,吃的就是辣椒的脆辣味。


不得不说的还有被湘乡人称为“一辣走天涯”的辣酱。据说在湘乡,“人人都会做”,它不像那些罐装辣酱一味单调的辣,而是每家都有秘方。这种辣酱用红辣椒和麦子做成,麦子发酵后,加新鲜的本地红辣椒一起腌制,两三天可得辛辣的,个把月则变得软甜。


韭香肉末炒皮蛋


邓锋少年时的记忆里尽是这种辣中带甜的滋味,玩累了舀一勺,看电视时舀一勺。他说这种辣酱代表了湘乡的辣味风格,不仅在一开始就袭击了全身,回味更像电击一样久久不散,直到现在,没胃口的时候,邓锋脑海中马上想起的就是这道充满余味的辣酱。


辣酱可参与各种形式的味道里去,邓锋的妈妈就很喜欢用辣酱做菜。将辣酱用热油炸开,等油变红时加入肉或豆腐,这样辣酱的精华全部进入了菜里。


除了辣椒,湘乡人也爱吃鱼。“正宗”的做法是将整条鱼煎炸后,舀一大勺泉水,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盖上锅盖让它煮个天翻地覆。等到再想起来的时候,掀开锅盖一看,汤汁已呈现诱人的乳白色,鱼皮点点焦黄,鱼肉雪白,此时再放入本地的辣椒段、大蒜以及调料,倒入啤酒再焖一会儿,即可出锅。


开店后,邓锋将辣酱和鱼都带到了店里。但因为正宗的湘乡菜要比长沙菜辣上数倍,他只好稍作改良,用长沙人喜欢的酱香味来柔和湘乡菜的爽辣味。比如做剁椒鱼头时,还是用辣酱、大蒜和啤酒,但先用大蒜铺底,将四斤左右的雄鱼头放上,加入盐、生抽、豆豉,再铺上满满一层用小米椒制成的辣酱,最后倒入一瓶啤酒,不放水,用小锅煨20-25分钟左右。这种做法,辣椒是长沙人喜欢的剁椒,鱼肉也是长沙人喜欢的鱼头,只是比长沙的剁辣椒更辣,用啤酒代替泉水来煨制的这个步骤也让鱼头更好地入了味。


秘制童子水鱼


冬至到立春,“子母火”上的坛子肉最好吃

大湘西
地址:木莲西路湖机国际对面
电话:0731-85781118
推荐:擂辣椒筒子骨(15元/坨),苗家坛香肉(35元),湘西粉糍粑(3元/个)


匡波是湘西永顺人,来长沙15年,三年前,他来到木莲西路的湘西菜馆里当总厨。


餐厅位于木莲西路湖机国际对面的一个陡坡上,四五栋吊脚楼被一排矮小的栅栏围成一圈,里面有小木桥、水车,从踏入大门的一刻起,那股属于湘西的烟火气就弥散开来。


湘西人做饭最离不开柴火。匡波说,相比煤气的明火,木柴的高温更具有穿透力,会使食材的受热更为均匀,然而木柴的火候掌握却极考验厨师的经验。“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大人对柴火制作的食物有那么深的情结,后来我离开湘西,当用柴火烧制的菜肴在城市中几乎绝迹时,才回想起父辈们当初对柴火一脸珍惜的样子。”


要说柴火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味道,腊肉可算其中一味。匡波说,湘西的腊肉之所以那么好吃,除了原材料好之外,最大的功臣就是柴火。


湘西人将再熟悉不过的鸡鸭猪肉统统放入大锅灶里炒、煮、炖,至于何时添加木柴、每次添加多少,他们心里有分寸,火力不足不行,太旺亦不行,要保持柴火的稳定温度,这份功力仿佛就是与生俱来。


苗家坛香肉


除了柴火,湘西人也很喜欢坛子,这种用陶土做坯子烧成的器皿,用来腌制菜品不易变质。匡波说,有一年他家里做了满满一地窖的坛子菜,辣椒、子姜、苦瓜是带回长沙给同事们的,猪肉、茄子、豇豆是家里人自己吃的,“长沙人吃多了槟榔喝多了酒,我们湘西的坛子菜偏酸,他们不喜欢”。


虽然湘西的坛子菜不怎么适合长沙人,但是坛子肉长沙人就喜欢得不得了。坛子肉是湘西南部的传统肉食,每年冬至到次年立春前就是吃坛子肉的高峰期。选用三成肥、七成瘦的鲜猪肉,带皮剔骨,按照自家的口味放置腌料,密封好后腌制一天半。腌好的肉再拿出来用“子母火”(柴火灰)煨炖,肉不断吸收油脂,不冷不热,伴着白米饭,越吃越香。


来到长沙后,匡波再也没用过柴火,但湘西腊肉和湘西坛子肉被他带到了长沙。坛子肉是店里的招牌,每天卖出20多份,因为原本制作时就不需要柴火,所以也就保持了老湘西的搞法。


店里的腊肉是匡波从湘西老乡那收集过来的,就挂在大堂边,一米多长、砧板那么宽,在暗黄色的灯光下,望去就是黑沉沉油潺潺的光景。因为这块腊肉是上了“年纪”的老肉,匡波把它留了下来,没吃也不打算吃。至于可以吃的腊肉,匡波的老乡们还在熏制,要吃,就还得等上一阵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