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上善注《黄帝明堂经》手太阴残卷

 johnney908 2014-11-07

杨上善注以小字附于条文之后,红字所按为主页君补注,诸位同道若觉所补有可取处可参阅,不喜可直接删除。

肺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不同。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欲咳,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也;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者肺端正,胁偏竦者肺偏倾也。其行金,其色白,其时秋,其味辛,其日庚辛,其志忧,其气天,其音商,其声哭,其荣毛,其主皮毛,其液涕,其窍鼻,其畜马,其谷稻,其星太白,其数九,其变动咳,其恶寒,其克肝,其生肾,其嗅腥,其果桃,其菜葱,其脉毛,其经脉手太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以阴太,故曰太阴。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其脉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管穴十。

中府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中府者,府,聚也,脾肺二气聚于此穴,故曰中府。

肺募也,募,犹盛也。肺之盛气近出此穴也。按,肺之盛气近出此穴,故肺之虚实可见。

一名膺中输。膺,胸也;输,委输也。胸气归此,故谓之输。

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此下空出曰陷,有本云“广侠与瞳子相当”。

手足太阴之会,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会谓合同,此二脉气合同此穴,则知动者二脉也。壮,太也,火力壮大,因以名壮之。

主肺系咳急,主,司也,此穴下病,此穴主司,余皆仿此。系,系也,谓肺藏之所系也;咳,逆气也,五藏六腑皆有咳,故咳有十一,而肺为其本。是以肺者合于皮毛,故邪气至,皮毛先受,寒饮先入于胃,肺脉循胃,寒气循肺脉上注于肺,即为内邪;皮毛受邪,即为外邪,内外之邪客于肺中,即为肺咳。肺咳日久,即传与大肠。若邪乘春,肝先受之;若乘夏,心先受之;若乘至阴,脾先受之;若乘于冬,肾先受之。故五藏六府之咳,皆以肺为本,五藏六府之咳状,如《太素》说之。

胸中痛,恶凊,胸中满,色色然。色色,恶寒状。有本作“邑邑”。

善呕食,凡呕有五,呕食,呕血,呕沫,呕胆,呕干呕者之也。

胸中热,喘逆,逆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喘,息疾也。喘呼者,多因五藏六府受贼风虚邪,故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也。

肩背风,汗出面。肺气盛者,则肩背风,汗出面也。按,似《灵枢·经脉篇》文:“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腹肿,鬲中不下食。夫气伤则痛也,形伤则肿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故风胜则肿也。邪在胃管,膈塞,故饮食不下之。

喉痹,咽者,通饮食也;喉者,通气路也。《仓颉》:喉,咽也,与此不同。又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之也。

肩息肺胀,皮肤骨痛,肩息,谓息而肩动也。肺气动则胀也。

寒热,风成者为寒热,阴病则热,阳病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谓之寒热。寒热候者,骨小皮肤薄,而肉无棞,其臂耎然,其地色(火台)然,不与天同,色汗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多以三阳为病法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也。按:《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烦满。凡阴气少而阳气盛,腠理闭而不汗出,故热而烦满也。

 

天府,肺为上盖,为府藏之天,肺气归于此穴,故谓之天府。

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动脉,手太阴脉气所发。臑,在肩下肘上,动之脉,手太阴脉所动也。

禁不可灸,使人逆气。此穴之脉近肺,更无余脉共会,灸之损肺,咳逆气也。

刺入四分,留三呼。刺,针也。谓以针刺之,此知反。

主咳逆上气不得息,暴瘅,脾风发瘅,腹中热,发瘅即热,黄病者也。音丁干反也。

内逆,肝肺相搏,鼻口出血。肝肺虽别鬲上鬲下,肺金克肝之木,木气盛不受,故逆而相搏,所以脉血急无所行,即鼻口出血也。血者,谷入于胃,其津液注之于肺中,变为赤色,谓之血也。按:《灵枢·寒热》云:“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以卫气出手太阴而行于十二经也。

此胃大输,输者,委输送至也。手太阴脉,送胃大气致于此穴,故曰大输也。

身胀,逆息,不得卧。逆气留于腹中,蓄积不行,宛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胸中满,故喘呼逆息。足阳明者,胃脉也。胃者,水谷之海,其气下行。今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之。

风汗出,身肿,喘喝多唾,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又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动肺,使人喘喝。胃中消谷,谷消即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缓,缓则气逆,故多唾也。

恍惚善忘,嗜卧不觉。血并于下,气并于上,故乱而喜忘。夫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人有肠胃大者,卫气行留经久,皮肤涩,分肉难解,故行迟,留于阴也。又,其气不精,故嗜卧不觉之也。

 

侠白,白,肺色也。此穴在臂,夹肺两葙,故名侠白也。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手太阴别。动脉,谓手太阴脉动此穴也。别者,有正别之别,即经别也;有别走者,即十五络也。诸脉类此。

刺入四分,灸五壮。主心痛,咳,干呕烦满。

 

入于尺泽。水出井泉,流注行已,便入于海。十二经脉出四支已,流注而行,至此入五藏海。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为从此向腕有尺也。一尺之中,脉注至此,留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手三阴脉亦至此肘中作泽,一名作海,称皆以水名脉也。流行至此肘中,留动之处也。

为合,水也。十二经水之脉,从外而来,内合藏府之海,故为合之也。

在肘中约上动脉。有本云,“在肘屈大横纹中”也。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心膨膨痛,肘痛,喉痹,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满,肩背寒。膨膨,满胀皃也。按,《足臂本》无手厥阴脉,手太阴脉入心中,故所述主治含心胁痛。又“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故主肘痛而兼心肺之疾。心肺相关,比其它脏腑之间关系更为密切。

心乱,少气不足以息。凡人呼吸,吐纳谷气,出三入一,故半日不食气海减,故遂少气不足以息;因一阳所发终病少气之也。

腹胀喘,夫胀者,气在藏府之外,胸胁腹郭之中,排藏府胀胸胁及腹,故得称胀。亦有脾肺等胀者,即得脾肺等自瞋胀也。

振栗瘛疭,手不伸。瘛,急牵,充曳反;疭,缓不收,子用反。按,筋急,故手不伸,“诸筋者皆属于节。”

脱肉唾浊,脱肉,肉销瘦之也。

气隔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急身痛。气隔,谓呼吸之时,胸中气障塞也。按,《素问·疟论》言:“阳明虚则寒栗鼓颔”,或可参之。

目(口为)纵,目睑垂纵。

衄,左窒刺右,右窒刺左。此鼻出血为衄,凡伤肺者,肺气不守,胃气不清,精气不为使,真藏坏决,脉旁绝,五藏漏洩,不衄则呕。窒,塞之也。

两胁下痛,洩上下出。洩上下出者,谓吐且痢也。

胸满短气不得汗,热气蒸,少液也。

补手太阴,以出其汗。肺以主气,手太阴者,肺脉也,今肺虚,故补手太阴则气足汗出也。

癫疾,手臂不得上头。癫者,颠也,颠者,顶也。谓彼阳气尽集头顶,下阴皆虚,下虚上实,邪阳相搏,遂为颠仆,故曰癫疾。是则厥成为癫疾也。秦丞祖此穴下有交脉,尺二穴不同。

 

孔最,孔者,空穴也。手太阴脉,诸脉中胜此之空穴也,居此脉之郄,故曰孔最之也。

手太阴郄,在腕上七寸。郄者,郄曲也。谓太阴之脉至此曲折也。腕,掌后之节也。

专金,金九,水之父母,西方金位,数当于九,故曰专金金九,金生水,故曰父母也。有本为“二七”也。

刺入三分,灸五壮,可以出汗。头痛振寒,臂厥,热汗不出。风从外入,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寒。厥,逆气之也。

 

列缺,列,行烈也。此别走络,分别太经,所以称缺之。列之缺经之上,故曰列缺之也。

手太阴络,上腕一寸半,别走阳明者。谓于藏经别处此脉,横络皮肤,走向府经,即十五络一之数也。余五藏络皆准此之也。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主疟寒甚热,疟有三种,寒疟一,温疟二,瘅疟三。先寒而后热者,寒疟也;先热而后寒者,温疟;直热不寒者,瘅疟也。三种以时发者,疟也;不以时发者,寒热也。寒甚热者,夏者因大暑汗出,腠理开发,凄怆之小寒入于腠理皮肤之中,藏之不出,至秋又伤于风,其病则甚。寒为阴气,风为阳气,既先伤寒,故病疟发,先寒后热。总论疟有十二状也。

痫惊,多是小儿癫病之也。

而有见者,并取阳明络。寒热,咳唾沫,掌中热。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又,三阳者,至阳也,三阳积并为惊。病起之时,亦如暴风,又如霹雳之也。 

虚则肘臂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夫虚实者,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今虚者,谓手太阴脉虚也。但人有手足九窍五藏等一十六部,并三百六十五节,皆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故十二经脉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之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也。肩,膊上者之也。

寒厥,交两手而瞀,为口沫。实则肩背热痛,汗出,暴四支肿,身湿摇。时寒热,饥则寒,饱则面变,口噤不开。两手逆冷,故交之以望暖,此为臂厥也。凡厥有十二种,有寒厥,有热厥。瞀,事也。湿,沽润也。禁,曰急也,琴甚反之也。

恶风泣出。风之中目,阳气不守于精,是则火气循目,故见风泣出,比有天之疾风,即使有雨之也。

善忘,四支逆厥,善笑。心高满于肺中,急而善忘。又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而不已,不得时上,故善忘。气虚则多悲,实则多笑之也。

热病先手臂痛,身热溺白,瘛,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三寸坚,胁下满悸。夫热病者,冬伤于寒,寒极为热,故春为热病,是以伤寒者,热病之类也。伤寒,据其得病初起,热病,言其病成形也。伤寒温病,夏至前发也,伤寒暑病,夏至后发也。夫风寒暑湿,四种邪气伤于人者,皆因腠理孔开,邪气得入。人在冬日之时,腠理皆闭,纵有寒气,何所伤人。但人冬日若遇大寒,必温室厚褥,重衣热食,因之汗出,腠理开发,复取于凉,大寒之气,入于腠理,循诸经脉,客于藏府,至春寒极,发为热病,皆因冬日多受于寒,而得此病,故曰伤寒。凡伤寒热病,若有死者,皆六七日,若有愈者,皆十日以上。所以然者,伤寒病发,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如此一日受病,至第七日太阳病衰,八日阳明,九日少阳,十日太阴,十一日少阴,十二日厥阴病衰。然则三阴三阳次第受病,衰已则愈矣。若第一日阴阳二经俱感于病,至第三日即六经五藏六腑俱病,营卫不行,五藏不通,必当死矣。不两感者,未满三日,可汗而已,三日以去,可下而已。其病愈已,禁于食肉,以及多食。伤寒热病俱以论者,如《太素经》说。溺白者,热以销膏,故溲膏而白也。手阳明是肺府之脉,入下齿中,上循鼻孔,故热而口聚鼻孔张也。悸,心动,葵季反。

 

行于经渠,水出流注,入渠徐行,血气从井出已,流注至此,徐引而行。经,谓十二经脉也。渠,谓沟渠。谓十二经脉血气流注于此穴,故曰经渠也。

为经,金也。经,常也。水大流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常之也。

在寸口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可灸,伤人神明。口,通气处也。从开口至鱼一寸,五藏六腑之气皆此中过,故曰寸口。手太阴脉等,五藏五神之气大会此穴,则神明在于此穴之中,火又克金,故灸之者,伤神明也。

主寒热,胸背急痛,喉中鸣,咳上气喘,掌中热,数欠,汗出,胸中彭彭,甚则交两手瞀。暴瘅内逆,先取天府,此府胃之大输。天府,胃府大输,胃为水谷之海,谷气强盛,故暴瘅者,先取天府,后取经渠也。暴,疾也矣。

臂內廉痛,喘逆,心痛欲呕。

 

注于太渊。水之流行,趋下为注。十二经脉,流鱼际已,注于此处,故为注也。少商初出为井,可谓小泉,鱼际停澹,此中涌注,故曰太泉之也。

为输,土也。水流便有送致聚处,十二经脉流鱼际已,经于此处,故为输之也。

在手掌后际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壮。主痹,逆气,寒厥,急热烦心。诸痹多痛,痹在骨则重,在脉血凝,在筋动不屈伸,在肉不知,在皮即寒,具此五者,痹而不痛。凡痹之类,逢寒即急,逢湿则纵,总而言之,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名为行痹,寒气胜者,以为痛痹,湿气胜者,名为著痹。又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此痹之大论也。

善唾哕噫,哕,气啎也,怨月反。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噫,饱出息也。今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之也。

胸满叫呼,胃气上痹,逆气心痛,胀满彭彭,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