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阳标本中见之气及传经心悟

 医者慈心 2020-02-23

太阳标本中见之气及传经心悟


         谈阳明标本中见之气及传经先看《灵枢·经脉》足阳明胃及腑其中见之气太阴肺及太阴肺的各经循行路线,我们可以看到足阳明胃经络胃属足太阴脾,足太阴脾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手阳明大肠经络肺,下膈,属大肠。而手太阴肺经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阳明经络与太阴经络连通于胃、大肠、脾、肺、心、肾脏腑,故阳明可循经至传至胃、大肠、脾、肺、心、肾脏腑,阳明受邪亦可循经传阳明胃、阳明大肠、太阴脾、太阴肺、少阴心、少阴肾脏腑。阳明太阴循行路线如下: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概述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阳明为标,燥气为本,中见之气为太阴,阳明燥为本根据六经经络循行阳明通于太阴燥金,根于太阴肺,燥为火之轻,具火化,燥化布散流行推动之力,燥气作用于阳明胃则通过燥化而腐熟食物,通过燥化消化食物,散布初化食物于太阴脾,通过阳明主阖而经阳明燥气传导之力使糟粕走二阴窍而出,而阳明易燥化,热化。

一、若阳明胃燥化太过则易热化而热结于阳明经腑。


1、太阳寒邪闭郁于表,寒邪初化热入阳明之里成外寒内热之大青龙汤证。

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外邪入里与湿热搏结之麻杏连翘赤小豆汤。

如伤寒论第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若阳经热过盛而破血妄行之鼻衄用三黄汤者

太阳少阳合病偏阳阳半里之湿热黄芩汤证及湿热化腐成脓的白头翁汤证等。

如伤寒论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如伤寒论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明湿热互结,如三黄汤证阳明湿热阳黄之茵陈蒿汤,桅子柏皮汤证。

如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寒热湿搏结阴黄之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茵陈五苓散。

如金匮要略 黄疸篇

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第18条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湿热阻中焦,阳阳下阖之功受阻而气机为欲呕之吴茱萸汤证。

如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太阳经传阳明邪热郁于心胸或它因邪热郁结心胸之桅子豉证、桅子生姜豉汤、桅子甘草豉汤证、桅子干姜汤证及桅子厚朴汤证。

如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如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如伤寒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康平本做“小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太阳经传阳明痰热的小陷胸丸,瓜蒂散证,水热搏结心胸的大陷胸汤,十枣汤证。

如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如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如伤寒论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如伤寒论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如伤寒论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如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如伤寒论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如伤寒论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阳明余热残留未清之竹叶石膏证汤。

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阳明寒热错杂于少阳偏于阳明偏于里中脘形成心下热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少阳阳阳偏阳阳之里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司半夏泻心汤证:以半夏、生姜辛开三焦腠原之寒痰之结,以芩、连泻三焦膜原之热,以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少阳三焦膜原之气机则痞可降用以复阳明阖之能。

其余泻心汤理同但从水,从补中、从热,从上热下寒有所偏重如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黄连汤证、附子泻心汤证。

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如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如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如伤寒论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如伤寒论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阳明燥化太过脾约证之麻子仁丸证:由于阳明燥化太过,约束了太阴脾运化之能,使津液走小便而阳明大肠失布。

太阳传阳明的脾约证:太阳邪热入里化热传阳明,太阳闭郁肺之表皮毛,津液失布,水液走小便而阳明热又约束脾的运化之功。

如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阳经壮热于气分时可与白虎辈清阳明热邪,亦可用叶氏温病法治之,阳明失阖之功,宿食积滞与热结,瓜蒂散证,及承气汤证,时方可用消导方剂。

如伤寒论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如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如伤寒论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如伤寒论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当阳明腑燥满结实可承气辈通腑软坚泻热涤荡之从下窍而走,若阳明腑实热重而循阳明别络于心则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等重证。如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如伤寒论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如伤寒论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如伤寒论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如伤寒论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如伤寒论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等重证可按具体医案芳香开窍醒神,清热解毒,重镇安神,可分别选用三宝之流。

亦有阳明燥热通过三焦膜原入血分而畜血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辈。

甚者可化腐成脓的大黄牡丹皮汤证等。

如伤寒论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如伤寒论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如伤寒论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如伤寒论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如伤寒论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康平本做“尿虽难”),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如伤寒论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如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篇

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亦有阳明内结而致水湿停聚之猪苓汤证。

如伤寒论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阳明燥热通过经脉与三焦膜原燥热之邪入血分劫少阴之阴津而产生少阴三急下证

如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如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当阳明中风或中寒则阳明燥土对太阴湿燥化必不足,

如伤寒论第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阳明燥不及太阴寒结大实痛如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篇

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或伤寒误下或饮冷而致胃寒者用理中辈如伤寒论163条太阳病,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亦有伤寒误下,寒气而胀满者如伤寒论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亦有伤寒误再误之赤石脂禹余粮汤。如伤寒论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4、阳明中见太阴湿气,阳明主阖阳明向下燥化太阴湿土,使脾得燥化之气与少阴相火命火蒸腾而共助太阴脾阳运化水谷精微,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而将精微布散五脏六俯,周身皮毛,四肢百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