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青豆书坊 【编者按】头晕眼花、心烦气躁、记忆力衰退……我说的不是更年期症状。如果你初为人父人母,如果你家里恰好有个“小怪物”,那你一定懂得我在说什么。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晨昏颠倒的时光与心力交瘁的时刻。 转型为父母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接受现实,放弃原有的身份感、自负感。我们之前的爱好、交友、事业在嗷嗷待哺的婴儿面前,似乎变得轻如鸿毛。原先的自我同为人父母的身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壑。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速度、强度,乃至整个生活。 然而,《父母的觉醒》中提到,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宝藏,要想真正获得它们,我们就要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潜入“海洋”深处;我们潜得有多深,内心转型的程度也就有多深。要想开创新的内心空间,我们就必须拥抱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原有的生活也就不得不经历一个坍塌、重建的过程。
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所要学习的功课
我们带着平生的快乐,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生活改弦易辙的大门口。单单是改变生物节律、为孩子喂奶这一桩事,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原先我们只需为自己负责,如今却要为婴儿服务,为此要经历的变化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竭尽我们全力地去爱另一个人、为他服务,这是一件令人深切感动与震惊的事。 在婴儿阶段,建设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是,父母同孩子之间形成统一和谐的联系。在这期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是最深刻的。孩子和父母会相互交融,身体与心灵的节律都会向对方渗透,形成同步。孩子的呼吸、哭喊、凝视都会同父母最初始的身心特征相融合,并最终形成新的性格。父母的心灵元素,包括梦想、恐惧、压抑、勇气等都贮存在婴儿体内,藏在他们的每一个细胞之中。一切都在孩子体内发生作用,使他们的血液为之丰富,皮肤为之润滑,肌肉为之强健。 父母大笑的样子、犹豫时的浅笑、看雨水落下或躲雨时的表情、恐惧或畏缩时的羞愧、迎接挑战的态度、犹豫紧张时的气馁,或平复幼儿情绪时的神态……所有这一切都会被婴儿看在眼里,并耳濡目染地进入他们的生命。这些将为孩子的自我感觉奠定基础,也是父母建立抚育者身份感的基础。 婴儿时期,心理的安全感和身体的舒适感是最为关键的。孩子将学会吐出最初的心声,写下最初的精神印记。父母或最初的抚养者如何应对孩子的身体需求,如何营造父子(母子)一体的感觉,这是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长幼互动关系未来的发展。由于婴儿对自己身体能力的局限还没有意识,父母或抚育者必须守在他们身边,以便提供安全感和必要的保护。只有这样婴儿才能信赖外部世界,并建立起安全感。 在给予和获得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学会了以共同体的形式生活在一起,相互促进对方的成长。尽管父母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亲子关系基本是“单向”的;但在长期的抚育活动中,我们有机会进入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抚育工作本身向我们提出要求,让我们进入自己精神的核心,了解到自己是有能力抚育和培养孩子的,即便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孩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为了照顾他人而超越自身的自私愿望。如此一来,婴儿就成了我们深层次人性的一种写照。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内心似乎在对孩子说:“我不知道你何时开始,也不知道我何时结束;日与夜混为一体,充满光彩与疲倦。我变得有弹性了,变成了橡胶,变成了蜡。我顺从你的意愿,毫无抗拒,毫无条件,就像玻璃一样透明。即使你不在我身边,我依然守护着你、想念着你。我存在的每一刻都不再与你分离。”
自我发现之旅 无论我们把教养孩子的历程想象成什么——充满了婴儿体香的玫瑰色场景,怀抱孩子时的真切欢乐,繁衍后代与创建家庭的感觉——当为人父母的现实降临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有梦幻破灭的感觉。 因为婴儿需要24小时的全天候看护,所以最初几年的父母生涯虽然令人振奋却也令人疲惫,虽然引人入胜却也平凡枯燥。要满足幼儿的所有需求,我们在心理与情感上都要承载巨大的负荷,甚至可能心力交瘁、心浮气躁,尤其是在外援不足的状况下。如果我们同时还要兼顾事业,那么为人父母的担子也许会超越我们的承受力,让我们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当我们发现时间不再属于自己时,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整个生命都不再完全属于自己了。决定生活方向的是另外一个人,他的需求是更为迫切的。 关于父母同婴儿关系的最恰当描述就是:亲密而精力充沛的舞蹈。父母与孩子的灵魂在舞蹈中融合,他们的命运也汇合在一起。当我们开启了这种认识,孩子就能直抵我们的内心。我们会感受到一番强烈的情感:爱意、负疚、恐惧、心疼、迷惑、不安,以及难以置信的疲惫。以往我们从来不曾这样照顾过别人,现在却进入了新的轨道,不断地提供呵护和施予。这样的经历让我们直接面对最出色的自己与最不济的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身上从未显露的存在——爱、施予、服务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控制欲、权力欲、审美欲和完美主义情结。 由于婴儿是活在当下的生灵,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控制的欲望;所以如果我们想和他们打交道,万不可存有下一步“应当怎样”的念头。因为对他们来说,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完全没有安排和预料的可能。他们可能在夜里连续几小时睡不着,接下来又沉沉睡去;刚刚还在发脾气,紧接着又笑了……在最初的6个月,婴儿的日常规律还没有形成,我们必须随时应付突发事件和混乱局面。婴儿时期的确是一段一切都无法预测的时期,如果勉强希望一切井然有序,那只能是徒费精神。说到底,孩子的需求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我们只是提供服务的人。 在为孩子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服务自身。在日常照顾婴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可以无限扩展,慈悲和爱心的容量是没有极限的。由于我们还不习惯时刻生活在当下,不适应随时需要照顾他人的紧张状态,所以调整自己、使自己与婴儿同步就成了比较艰巨的任务。由于我们习惯了关注自己的需求,所以随时照顾幼儿的状态可能是让人恐慌的。那些鼓起勇气迎接挑战的人将会发现,放弃自负感会为他们带来一个机会,接触到“无我”的境界。一旦孩子带着我们超越了狭隘的自我,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个无私忘我的世界。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父母的无私胸怀是尤为紧要的。因为对婴儿来说,父母的眼神是他们内心体验的唯一反馈。设想一下,当孩子感到不安时,如果母亲不作适当的安抚,反而大笑或生气,那就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困扰,他心里的反应肯定是不和谐的。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温柔的抚慰和亲切的拥抱,他就会获得情感的支持,渐渐平复下来。通过父母的反馈,孩子获得了安全感。抚养幼儿需要我们把自己内心的颤抖、创伤、痛苦暂时放在一边,全心关注孩子的需求。此时此刻,摆脱痛苦的办法就是穿越痛苦。我们只需允许痛苦存在,并尽最大努力与之共存。 觉醒的教养方法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孩子的宽容心是巨大的。当我们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时,他们绝不会因此受到什么不可修复的伤害。相反,我们如果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他们也能由此学会接纳自身的缺陷。 当我们为孩子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敬畏他们的尊严,并把他们当成我们的精神伙伴。那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慈爱而感恩的状态。我们回馈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已经很多。如此一来,我们就建立起了一种持久的亲密关系,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重新确认“大事”和“小事” 当婴儿饥渴、哭泣或需要换衣服、想要玩耍、希望睡觉的时候,我们必须随叫随到。这可能是富有挑战的使命,尤其是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原有的生活和社交方式的时候。然而,婴儿是完全不同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巧言令色,没有故作聪明,也没有逢场作戏。 由于婴儿的行为不拘于惯常的语言和智力系统,他们的状态处于睡梦和清醒之间,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用传统的方式与之交流。这样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更艰巨了。为了应对挑战,我们需要将以往的所有经验和记忆放在一边,进入一个纯粹的幼小的心灵世界。 婴儿能把我们带入一种久违的生活节奏之中。要想同孩子融为一体,我们就需要经历一个“慢动作”的过程。抚养孩子的时候,哄他们睡觉的时候,为他们换尿布的时候,我们必须稳住自己的心神,做到不疾不徐。在这个阶段,我们不需要关注效率问题。孩子的发育要求我们抛开一切杂念,将过去、未来同眼前的一刻隔离开,仅仅关注当前的一刻。宝宝会对我们说:“我在这儿,来陪我。” 要想真正做到随时满足婴儿的需求,我们就得把其他需求排在后面。只有完全依从于孩子随时变化的状态,我们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所有其他事情都没什么意义了——不论是爱好、交友、生活方式还是职场事业。 由于婴儿的行为节奏和发育进程是缓慢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速度、强度、整个生活方式的节奏……这也是一项挑战。我们会很快发现,对婴儿来说,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大事情”包括:微笑一下、抖一次腿、拖动一次玩具……这些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里程碑。 对有些父母来说,重新确认“大事”和“小事”是一个跳跃似的过程。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使得我们的自负感逐渐瓦解,同时也带来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精神教益。他们有能力把我们带入一种细腻而周到的状态,让我们格外关注他们的每一次打嗝、喘息,以及他们柔软的小身体、精巧的指甲、凝视的双眼。我们在这些平凡的时刻中感受和欣赏着无穷无尽的不平凡。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我们将获得最佳的机会,去学习和感受“活在当下每一刻”的强大力量。同孩子在一起时,时间似乎是空洞而没有内容的,实际上却是充实富足的精神体验。婴儿有能力把自负感很强的父母引入灵魂的深层状态,哪怕每次只有短短的一刻;他们引导我们看到了灵魂之窗,唤起了我们的精神震荡。 婴儿有能力用一种简单而清醒的方式同自己的世界打交道。凭借这种能力,他们推动我们进入到活在当下的状态。孩子要我们陪他们唧唧咕咕,与他们面对面地扮鬼脸,把他们抱在怀里……他们为了亲近而亲近,没有别的理由。如果他们能听懂我们的语言,也许我们会对他们说:“你要我全心全意地看着你,放下我的厌倦、担忧、成见,全身心地活在当下。我从来没想到这事儿会如此艰难。” 如果我们不能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充分接受精神上的教益,就无法进入生命中的全新境界。越是固守以前的经验,我们就越不能充分享受教养孩子的全过程。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蕴藏着精神宝藏,要想真正获得它们,我们就要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潜入“海洋”深处;我们潜得有多深,内心转型的程度也就有多深。 当我们进入了婴儿心灵的圣洁空间,且心怀敬畏,就会收获果实。不仅婴儿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进入了另外一种生命状态——不仅可以同孩子沟通,而且可以同自己的内心沟通。我们将会发现自己同整个生命更深层的联系,发现活在当下的意义,摆脱过去和将来的桎梏。 以上内容选摘自《父母的觉醒》 书 名:《父母的觉醒》 作 者:【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著 定 价: 32.80元 出版时间: 2013年9月 ISBN: 978-7-5520-0379-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