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裘沛然治疗哮喘医案二则

 学中医书馆 2014-11-08

裘沛然(1913年—2010.5.3),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宁波慈溪人。裘沛然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

中医人网站特编辑陆寿康执笔裘沛然治疗哮喘医案二则,以飨读者。

杨某,男,35岁,1969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自1954年起,即常咳嗽不止,气喘发作时作时止,冬季举发更剧。发时气逆痰哮,喘逆不能卧。处方:麻黄10g,(制)附子10g,干姜10g,杏仁10g,紫菀10g,葶苈子10g,桑白皮10g,半夏12g,鹅管石12g,细辛4.5g,厚朴4.5g,甘草4.5g。5剂。11月

21日二诊:上方有效,病情显著减轻。去厚朴,加紫苏子10g。2剂。

11月23日三诊:药后咳嗽基本解除,哮喘大减。加河车大造丸10g(分吞)。7剂。

12月1日四诊:上方去鹅管石,加川贝母10g。2剂。

12月6日五诊:经治咳喘已减,但因间歇用药而有反复。处方:熟地黄24g,麻黄10g,桂枝10g,(制)附子12g,干姜10g,白芷10g,紫菀10g,百部12g,葶苈子12g,细辛10g,(炙)马兜铃10g,甘草10g。2剂。

12月8日六诊:咳喘不剧,经治已减,述小便频数。处方:黑锡丹3g(分吞),熟地黄24g,胡芦巴10g,麻黄10g,桂枝10g,(制)附子12g,干姜10g,白芷10g,百部10g,葶苈子12g,细辛10g,甘草10g。2剂。

12月11日七诊:同上方,去白芷,加天竺子12g。

1970年1月6日八诊:连续服上药后,咳嗽哮喘均减,溲频现象亦减。历来有鼻出血,逢冬则发剧,今冬服药后竟未作。同上方,加鹿角霜10g,3剂。

1月9日九诊:咳嗽哮喘已基本解除,冬季痼疾已见轻快。用上方,7剂。1月17日十诊:近因感冒而有小发作,但不甚剧。处方:鹅管石12g,(制)附子10g,胡芦巴10g,鹿角霜10g,补骨脂10g,熟地黄24g,麻黄10g,桂枝10g,羌活12g,细辛10g,干姜10g,葶苈子12g,甘草10g。6剂。1月23日十一诊:咳嗽经治已除,哮喘大减,惟早晚尚未平,有喉痒痰鸣。再以前法出入善后。处方:局方黑锡丹2.4g(分吞),鹿角霜12g,熟地黄24g,干姜10g,(制)附子12g,补骨脂12g,肉豆蔻10g,诃子15g,地龙3g(分吞),葶苈子12g,麻黄10g,细辛10g,甘草10g。7剂。

评按:先生治哮喘,常用麻黄、桂枝、(制)附子、干姜、细辛、葶苈子、鹅管石、甘草几味,或加白芷、紫菀、天竺子止咳,或加紫苏子、白芥子平喘,有热者则可用(炙)马兜铃、桑白皮、黄芩泻肺热。如久病肾虚而哮喘逢时而作者,则常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葶苈子、紫菀、杏仁、甘草等宣肺平喘化饮治标,用鹅管石、熟地黄、(制)附子、胡芦巴、鹿角霜、补骨脂等补肾纳气治本,大方复治,标本兼顾,是宗小青龙汤、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拗汤等方之意出入者。先生对兼有脾虚便泄的,常用补骨脂、肉豆蔻、诃子,认为既可补脾涩肠,又可止咳平喘,乃一举两得之法。

赵某,男,52岁,1969年11月23日初诊。咳嗽气逆,哮鸣,痰中带血,脉弦滑,舌苔腻。处方:黄芩12g,生地黄24g,细辛10g,(制)附子10g,(炙)马兜铃10g,(炙)紫苏子10g,葶苈子10g,桑白皮10g,紫菀10g,川贝母10g,甘草6g,地龙(粉)6g(分2次吞)。2剂。

11月25日二诊:药后咳嗽减轻,气逆哮鸣较平,咯血较稀,脉弦滑,舌苔腻。处方:葶苈子10g,(炙)紫苏子10g,牛蒡子10g,生地黄24g,细辛10g,黄芩12g,桑白皮10g,(制)附子10g,(炙)马兜铃10g,黛蛤散24g,川贝母10g,甘草6g,地龙(粉)6g(分2次吞)。5剂。

12月1日三诊:药后逐步见效,再拟前法进步。处方:川贝母36g,龙胆3g,研细和匀,每服3g,和等量白糖服,每日3次。另予汤剂,葶苈子10g,(炙)紫苏子10g,牛蒡子10g,生地黄24g,细辛10g,黄芩12g,桑白皮10g,干姜10g,(炙)马兜铃10g,白芷10g,蝉蜕6g,甘草10g。3剂。

12月8日四诊:症状有好转,再以前法进步。处方:蝉蜕10g,干姜10g,生地黄24g,细辛12g,紫菀10g,百部12g,天竺子12g,白前10g,(炙)马兜铃10g,半夏10g,麻黄10g,葶苈子10g,甘草10g。7剂。

12月24日五诊:哮喘基本平静,咳嗽亦减,惟大便久而未通,胸痞气逆,呕恶涎沫。拟己椒苈黄丸加味。处方:木防己10g,葶苈子12g,花椒10g,大黄12g,百部12g,天竺子12g,细辛10g,(制)附子10g,槟榔10g,郁李仁12g,半硫丸3g(吞)。5剂。

1970年1月7日七诊:药后大便得以畅行,胸闷气逆逐步轻减,哮喘已平,咳嗽亦减其半,前方合拍,仍守其意。上方加白芥子10g(研),牛蒡子10g(研)。5剂。

1月13日六诊:大便得以畅通,胸痞气逆已轻松得多,咳嗽尚未尽止,再以化饮止咳。处方:干姜10g,天竺子12g,细辛10g,(制)附子10g,百部12g,葶苈子12g,(炙)马兜铃10g,(炙)紫苏子10g,桃仁、杏仁各12g,露蜂房10g,全蝎1.2g(研末,分吞),皂角2.4g。2剂。1月18日八诊:咳嗽依然未止,咳声连连,再从上药变化而治。处方:黄芩30g,熟地黄30g,龙胆10g,川贝母7.5g(分吞),薏苡仁30g,冬瓜子15g,玉蝴蝶4.5g,干姜12g,细辛10g,甘草10g。3剂。1月21日九诊:上方服后咳嗽已得轻减,胸中痞塞现象颇见宽畅。上方加五味子6g,诃子12g。3剂。2月13日十诊:咳嗽已愈。

评按:以慢性咳嗽为主诉者,常有寒热虚实夹杂之证。初以咳嗽气逆,哮鸣,痰中带血,辨其有肺热,故方中用桑白皮、马兜铃、黛蛤散、牛蒡子、黄芩、龙胆等清肺热药,和细辛、(制)附子、干姜等温热化饮药同用。生地黄、细辛配伍,则为先生治咯血常用药对。

用上方后病情虽有轻减,但慢性咳嗽始终未止,且时有反复。先生曾使用多种变法,如己椒苈黄丸之通肠化饮,蜂房、全蝎、皂角之涤痰祛风等,但对这个患者未能奏效。最后,用大剂量的黄芩、熟地黄见效,黄芩清热,熟地黄补肾,是治本治标兼顾。方中龙胆、川贝母(粉)和冬瓜子、玉蝴蝶,是他的两个止咳有效药对。

在先生《壶天散墨》“治病有法不囿法”一文中,有“治痰饮以寒凉”之则,云:症见咳嗽剧烈,昼夜不停,气逆,痰涎如涌,身体肥胖,舌苔白腻,胸膈支满,系属痰饮一类,但无明显热象。如遍用温药治饮方药无效,用黄芩、熟地黄、龙胆三味竟效[2]。似和本例正相切合,以为法外之法。用熟地黄治饮之例,出自张景岳。先生在“疑难病证中医治法研究”一文中,列有八法。其中的“培补脾肾法”,就有重用熟地黄、当归之金水六君煎治饮成功的例子。分析本病例,患者长期在一生产洗涤剂的化工厂工作,洗涤剂粉性燥烈易化热伤肺,故有肺热内蕴。又,本例久患咳喘,所谓“五脏久病,穷必归肾”,必然会引起肾虚病证,且患者有阳事不起之症,可作佐证。有此两解,或可理解先生方中肺热用黄芩、龙胆,肾虚用熟地黄的内涵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