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宝文化】皇帝玉玺那些事(一)

 天幢 2014-11-08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诗作最多的皇帝——乾隆,3年前又添了一宗“最”: 2011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在京举办秋拍古董珍玩夜场,清乾隆六十年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以1.61亿元成交,刷新御制玉玺和白玉拍卖世界纪 录。近年来皇帝玺印的拍卖价格一路飙升,背后固然与近年兴起的皇帝热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皇帝玺印本身所具有的品位、文化等特点决定的。

历朝宝玺制度

玺者,印也,是皇帝的印章,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玺、或宝玺。皇帝的印章也有公章、私章之分。宝玺属于公章,凡是皇帝代表国家发布各种诏书及文告时,皆钤 盖宝玺。中国的“宝玺”始自秦始皇嬴政。据文献记载,秦设立制度:皇帝印独称玺,设六玺,皆方寸,印文用小篆,以钮、绶排定等级。之后“百代皆行秦政 事”,此后历朝历代,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

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他们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 制,而且连规格、名称、钮式、文字都基本不差。到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 “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之为“宝”。北宋时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宝日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 京十宝”。

宝玺在数量上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增多,体积也不断加大。秦汉时,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方二寸到四寸不等;到明、清时则增加到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 较大者有宋朝“宝命宝”,印面竟有九寸见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凝命神宝”印面达到一尺六寸九分见方,可谓是硕大无比。另外,历代宝玺的材质都是以玉料为 主,且多是和田玉,仅有几方是金质和檀木。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将玉比“信”的思想有着直接关系。钮式则清一色的为龙钮,只是龙的形态按朝代各有不同,从秦 汉的螭兽(小龙)钮,到以后的螭虎钮,而螭龙钮的叫法是唐太宗因避祖父李虎讳而改称,宋朝以后则干脆称做龙钮了。

不过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相对完整保存下来的,就只有清代的。明以前的则完全没有实物可参看,只能从一些史书中看到零星记载。现在藏玺最多的为北京故宫(微 博)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相当数量的藏品。私人收藏大多在国外,尤以法国为多,国内市场极为少见。这其中的原委,跟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各国派兵驻守的区域有直接关系。当时德军将指挥部设在了乾隆皇帝用来接见外国使节和召开宴会的紫光阁,因此在这里的大量紫光阁功臣像和大量的瓷器被掠到德 国。法军驻扎在景山的寿皇殿,雍正时期这里曾用来供奉康熙的“御容”,之后乾隆将这里重新翻修后,专门用来存放前任皇帝们的御玺。

天幢珠宝汇  /转载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