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梧桐雨118 2014-11-09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王靓华

【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专题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像山那样思考》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中,位于专题和板块的结尾。本专题的第一、二板块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在有了感性体验铺垫以后,我们再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引导学生从理性层面来思考和实践人和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就“像山那样思考”这个话题做些总结,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准则;从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专题内涵。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等。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激发珍爱自然的感情。”在鉴赏活动中加深对“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设定:

教学目标

①与文本展开对话,明确人是自然中的一员,万物平等,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生命意识。

②鼓励学生对文本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出自己的理解,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③把握散文的特点,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诗意的表述。

教学重点:对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的思考。

教学难点:“那一声狼嗥”的含义。

在教学中应把握文眼,以那一声狼嗥为切入点。作者有我及彼,有浅入深,透过诗意的文字把握狼嗥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抓住对狼嗥的不同反应,在对比中体会山的反应——“客观地听取”的内涵,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理解狼嗥含义的立足点,故定为教学的重点。在具体处理时,我从猎杀经历入手,再回头重点解读1-3。在此基础上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使用文本研习和朗读体会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多媒体图片展示,增强视觉冲击力,起到一定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文本研习法:是苏教版推荐使用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即“在教科书所创设的对话情境中,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与文本、老师和同学交流、对话。”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因为文本是基础,一切思考讨论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架空文本;其次,注意阅读方法的训练,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另外,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本文对(4-10)思想认识的转变一块主要采取提问——略读——思考的方式来处理。对于(1-3)则将文本重点语句的鉴赏和朗读体会结合起来。拓展延伸部分主要是图片展示,并配合写图片解说词的练习。

 

【学法分析】

   教育界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1世纪是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形势,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已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埃德加·富尔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和语段精读能力。要求做到紧扣文本进行表述,使学生的理解源于斯而高于斯。着重训练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

此外,提倡有声读文的预习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朗读完成字音字形的认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解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板书)成语“与狼共舞”

1.请学生说说这个成语的含义。

明确:“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狼是邪恶的化身,站在人的对立面,人与狼的关系是敌对的。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写得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看看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关于人狼关系的。

[一个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有了褒贬不同的理解。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阅读文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醒学生用思辩的眼光来看待本文。]

二.作者介绍:

美国生态学家,被称作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著有《沙乡年鉴》、《野生动物管理》等。《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作为一个生态学家兼作家,他提倡:

1.“我们要从总体上去尊重它(土地),不仅把它当成一个可供使用的东西,而且还把它当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东西。”

2.“对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上的谦恭意识。”

3.“木屋经验”

教师评点:认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对于自然我们应持谦恭的态度,提倡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满目创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严重流失,工业三废的污染,一些动物濒临

灭绝。人类的一些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重重危机。

作为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作为一个研究生态环境的学者,利奥波德忧心忡忡,写下了本文,借着探讨人狼关系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

嗥叫(háo)   驯服(xùn)    蔑视(miè)      疲惫(bèi)    蜿蜒(wān yán)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饿殍(piǎo)   毛骨悚然(sǒng)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这种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提醒同学注意重点字音字形,做好语文积累工作。]

2.快速阅读4-6段,用文中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作者讲述了自己怎样的一段亲身经历。

⑵.当“我”年轻时,对于狼持什么态度?

⑶.后来作者还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哪一刻哪一个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本环节将教学过程问题化。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对待动物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引发他们的思考,使作者的反思过渡到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这是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第一步。]

明确:

⑴讲述了作者年青时一次猎杀狼的经历。

⑵“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天堂。”

评析;当年的利奥波德也是一个资源保护运动的热情追随者,认为自然界应被人类明智而高效地利用的,资源有“有用”和“无用”之分。为了发展对人们有用的动物,就必须消灭那些对这些动物不利的食肉动物。从这个角度讲,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将前面的介绍与具体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人论世对于文本解读的意义。)

⑶在“我”看见狼死去的那一刻。“当我们到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加点字理解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明确:从前的生态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明确:对狼的负罪感。

☆ 为什么“只有它和这座山”了解?(留疑)

小结: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害过人类,我们对此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又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悲悯情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悯物?我们的行为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 [结合现实情况,换位思考,反问小结,发人深省。]

3.快速阅读第7-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⑴.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呢?

明确:第7小节“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刺柏下腐烂掉。”;第8小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归纳:山秃、:鹿群的饿殍、草原遭到破坏)

板书(总结):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

狼少→鹿多→山秃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破坏→?

⑵.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呢?

[由狼的灭绝想到人的结局,生物链最后一环的问号引人深思。]

明确: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也就意味着人类不再有未来。

[⑵、⑶环节主要培养学生速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各有侧重。⑵意在提醒学生要有文本意识。在此基础上,⑶进一步提出要求,强调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五.重点品读,揣摩语句的深刻内涵。

1.齐声朗读1-3节,思考:

⑴.狼的嗥叫对于鹿、松林、郊狼、猎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鹿—“死亡的警告”;松林—“混战和流血的预言”;郊狼—“来临的拾遗的允诺”;牧牛人—“银行里赤子的坏兆头”;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评析:松林和猎人由狼叫所感受到的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他们与狼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紧张的敌我关系。

⑵.那么“在这背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什么大山能够领会这含义呢?它与大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①大山:“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②“客观”说明大山与狼处于平等的关系。

客观的含义: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的,主观意愿的。

相对于其他动植物对狼嗥的反应,大山能够默默地客观全面地听取狼的嗥叫,我们可以看到大山与狼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来关注这一声狼嗥的含义的。

[这两问的提出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确大山对于狼嗥的态度的正确性、可取性。“客观”的态度是一个平台,为后面理解“更加深刻的含义”作铺垫。]

2.齐声朗读1-2自然段,思考:

大山所听到的隐藏在背后“更加深刻的含义”到底是指什么?

⑴.轻声自由默读第1小节,思考:这一声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传达出哪些信息?

明确:特点是深沉的、骄傲的。

“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他们为何悲哀?在与谁对抗?对他们来说“世界上的一切苦难”指什么?

[抓住答问中的关键词语理解狼嗥的含义。]

这是狼绝望的叫喊,他们为自己种族即将遭遇灭绝的命运感到无助和悲哀。它的“不驯服”“对抗性”的哀号是由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引起的,是对人的肆意捕杀行为的抗争,也表达了对人类的蔑视,人类是如此的愚昧无知。

小结:这个世界曾经和现在经历着多少苦难,发生着多少对抗!不论是胜者、强者,

抑或是败者、弱者,都共存于这个苦难和对抗的世界之中。胜者的喜悦往往建立在败者的悲哀之中,然而狂喜的胜者却不知道,在败者的悲哀之后还有着某种比情感更为深沉的东

西。能否体会到它,是需要具备一种客观性的。

⑵.自由朗读第3小节,思考:

①     文中说狼嗥“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此问意在使学生明白不仅狼有如此的哀号,由此而引发的是整个动物世界的哀号,体会其象征意义和符号性。]

②     为什么把狼嗥说成是“这声呼唤”?

[通过此问将狼嗥的意义上升为对环保意识的呼唤。]

分析:这一声嗥叫暗含在许多的小小事件中:一匹马的嘶鸣,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马和鹿因为被狼捕杀遭遇灭绝才哀号,而狼的嗥叫又是为了什么呢?同样因为它们遭人猎杀的不幸命运。由此可见,这不仅是狼临死前绝望的抗争,更像是自然界所有生物发出的生死的哀号的象征。所以说,“那一声狼嗥”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聆听过。

说这一声狼嗥是“一种呼唤”。在对死亡的恐惧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生的渴求。狼的绝望的嗥叫,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生”的呼唤,呼吁人们给他们一线生机。虽然“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它急切地希望我们领悟到“山对狼的秘密的看法”:它是自然界的一员,和你我都是平等的。呼吁我们这些“不堪教育的初学者”要有环保意识,提醒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和动物。

3.小结:[总结狼嗥的内涵,点出动物的绝境意味着人类的绝境。]

那一声狼嗥表达了狼的绝望与愤怒,是对人类的一种提醒,更是对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呼吁。

大山从狼群的嗥叫中听到了动物对生存环境的忧虑;我们从那声声哀鸣中感受到对整个世界的忧虑,包括对我们人自身的忧虑。

这使我想到电影《可可西里》中的一个画面(ppt投影):“死神如时间的流沙一样!它从刘栋的脚步上升,最终淹没了乱草般的头发。他眼神中流露着挣扎、放弃、绝望……一次人的绝境和动物的绝境的对话。”

4.1-3自然段的语言饱含诗意,且意味深长。试用低沉较缓的语调朗读,要求用声音表现出作者深沉的忧虑。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正如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里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体会文章诗意的表述,加强对语句意蕴的理解。另外,对个别实在难理解语句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给予点拨,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层层深入地挖掘狼嗥的内涵。]

六.联系实际,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我们为了自身的便利,忽视了环境,一直以来对环境肆意的破坏,从来没有想过要付出代价。现在,我们知道错了。”这是好莱坞大片《后天》中的最后一番话。为何一定要受到报应后,我们才知道后悔?请让我们对身边的环境多一分关注,对生活多一点思考。

1.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环境破坏和滥捕滥杀的图片。

2.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试用下面的句式给图片配上解说词,表达自己的感受及得到的启示。

造句:①如果……,那么……(说明不良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

②如果……,不久就会……(说明一旦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形成新的局面。)

[本环节利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性,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状。从素质教育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求来看,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其与图片解说词的写作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读图和

造句写作能力。]

七.本课总结:

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地思考。“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惊醒了无数梦中人。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含义——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生态链中的一部分,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贵、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这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让我们学会像山那样思考,客观地、全面地思考,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园。希望有一天真的能“与狼共舞”。

八.作业布置:

1.完成《学习与评价》P89 T12-14的对文意的理解。

2.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附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与狼共舞?

“我”的思想转变:

经历:猎杀狼(转折点)

狼:无用,该杀。                     反思:生态恶果

狼少→鹿多→山秃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破坏→?

“那一声狼嗥”:

不同的反应:鹿、松林、郊狼、猎人:紧张

大山:客观地听取              对比:平等

特点:深沉的、骄傲的

含义:1.悲哀

2.蔑视→警告

3.象征“一种呼唤”

 

【教学后记】:

1.在朗读中,学生感受了这篇科学散文独具特色的诗意的表述。

2.学生在解决问题(句子的含义)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生态环境方面的),反思问题(我们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深思那一声狼嗥背后深藏的内涵。

3.抓重点词句含义理解的散文鉴赏方法使学生在感受文章的思辩美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主旨。

4.通过整体感知、语段精读和图片展示,学生的视觉和心灵都受到了冲击,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比较透彻,感受也较深,对学生正确的生态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效果较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