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们的理财观

 ereader 2014-11-09
   最近,本报连续报道了两对老年夫妇,听信理财公司高收益的诱惑,买了理财产品,却换来巨亏。老夫妇欲哭无泪:“这都是养老钱啊,亏了这么多,养老怎么办?”其中一位黄老伯(化名)说,他接到一家贵金属公司的宣传电话,称有一款理财产品,年收益可达百分之几十。听了介绍,他和老伴买了30万元理财产品,怎知才短短十天,亏了近20万元。而72岁的张老伯也买了一家贵金属经营公司的理财产品,短短几个月,也巨亏近90%:本金59万多元,跌得只剩几万元。老年人理财,本金是一辈子的积蓄,总想安全保本。有人吹得花好稻好,老年人非常容易上当。老年人到底要不要理财?他们的理财观究竟如何?  
  
   对老年人来说,为保障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在资本市场动荡的今天,如何轻松、安全理财,将财富保值增值,需把握以下几点:

  ■ 错期配置,长短结合紧急备用 有一些保守型老年客户,喜欢定期储蓄或者国债,将全部的资产投入到定期存款甚至3年或5年期国债,急需用钱时只能提前支取,利息全部按活期计算,造成很大的收益损失。考虑到老年客户的年龄特点,医疗、特殊事件的风险逐渐加大,因此建议可将短期、中期、长期的资产按照2:5:3的比例合理配置。提高短期流动性理财产品的配置,将养老金收入、投资收益等分期收入配置到按天可赎的理财产品中,以备不时之需。50%的资产配置到1年期产品中,30%的资产可以配置3至5年的国债等长期产品。

  ■ 安全理财,选择适合的产品 当前,互联网各类金融新品迭出,一些喜欢高收益、尝鲜的老人可能较愿意尝试。不过由于是非专业人士,老年客户对产品的销售主体、产品实质、产品的本金保障及安全垫措施等方面把握不足,对产品的风险预估及损失承受能力均较低。一旦产品无法按预期收益兑付,则会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较大失控。因此,老年客户购买新兴产品、高风险类产品时要先充分了解产品的真实销售主体及产品的本金如何保障,以不超过总体可投资资产的30%进行配置,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保持一定比例的稳定收益资产配置,以便有一定的收益来冲抵投资损失风险,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安全投资。

  ■ 资产集中,轻松理财 目前,银行、基金、信托等产品多采取了客户分层的方式区别收益。建议老年客户把资金集中起来,从而有资格购买同期限更高收益的产品,还能享受到更多贵宾客户的优待服务。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在理财投资上应遵循求稳原则,而非追高原则,建议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投资前由客户经理提供适合自己的投资建议,轻松理财,享受生活,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

    说起理财,亳不夸张地说要追溯到40年前,那时生活水平低工资也低,每月从牙缝里省下几个小钱就到银行存活期,或买2元一张的贴花储蓄,一年到期也能有24元的“大钱”。再后来每月省下的小钱,加点活期卡里的贴补,我开始存1年的定期,争取每月存100元。等下年度,每月就有一笔存款加小小的利息。后来,国家开始发行国债,那时叫国库券,国库券利率比银行利率高多了,但少人问津,于是额度摊派到单位,我们工厂为完成国债任务对购买国库券的职工按购买金额的比例进行奖励,当大家犹豫不决时,我根据自己的“财力”积极购买,那会儿真是“名利双收”了。

  股票市场开放后,我属于“保守型”,错过了第一桶金。后来在同事的怂恿下我尝试购买了100股“银鸽投资”,胆战心惊地过了几天,一涨,赶紧抛。“股市有风险”的弦,我绷得很紧。为了保险地赚钱,我拿出部分存款打新股,那时运气真好,钱只够买两个号,偏偏有一个号就中了。新股一上市就赚个万儿八千的,那年,我陆续中了10次新股,头脑也开始发热,股票的数量、种类不断上涨,股市冲上6000点时,我的国库券也提前赎回,全投进股票和基金市场。随着股市热的降温,熊市的到来,股票、基金一跌再跌,跌了盼涨,舍不得割肉,变成了“只买不卖”,资金几乎腰斩。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步入老年,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我又回到保守型的理财道路。平时有积余通过银行买点货币基金,积小为大,攒到一定金额,赎回购买电子式国债,电子国债每年都有利息进账,能有点小钱活络。理财的终点又回到40年前起点时的方式。另外我又办了张银行信用卡,平时有消费尽量刷卡,同时与退休工资卡绑定,利用时间差赚点小钱,做不操心的傻瓜理财。 

   五花八门的理财广告铺天盖地,丰厚的收益十分诱人,如何把握操作,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很重要。

  有不少老年朋友,投资理财从众心理强,跟风买股票、购基金,但高高兴兴买入,垂头丧气“割肉”“缩水”。现在的老人一般都有经济收入,但理财还应量力而行。我觉得老人的理财观应是有积累、不从众,少麻烦子女、不当“赚钱机器”,千万不要一天到晚戴着老花镜,死盯电脑,紧张兮兮地看着股票的“红”与“绿”,朝思暮想基金利率升与降,弄得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对健康有百害无一利。

  我是工薪阶层的一员,中年时,买了些股票,“蛰伏”多年,耐心等待,退休之际,“该出手时就出手”,换来在自己宅基地上造了幢小别墅的资金。

  现在,虽不再炒股,但我给投资理财制订了三分法的规则:稳健理财,储蓄为主,定期一年或两年,并根据实际情况当稳健赢家,保本保息,投入三个月、半年或一年;适当投资,分析形势,打“短、平、快”,看准产品,量力而行,减少大起大落的风险,“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按国家政策法规,办好手续,适当参与民间借贷。老人理财,心理要平衡,这样,吃得有味,睡得安稳。理财,必须稳着点,开心每一天最重要。  

    说到理财,老电影《乌鸦与麻雀》里,赵丹饰演的萧老板用“金圆券”轧(换)金子“理财”,那个旧上海滩的“理财”场面真是惊心动魄,可怜萧老板夫妇,排了一夜队,金子未轧到,反被黄牛党打得半死,落荒而逃……现在退休老人理财真开心,到银行理财存钱有贵宾待遇;坐在家中“大户室”里看电脑、买股票、弄债券、购基金,用不着像从前每天到股市大堂踮起脚看一闪一跳的股票行情大屏幕,急得满头大汗。也有老人说,现在理财不好做,房子天价,无利可图;古董字画,赝品多多;黄金白银,大妈套牢;各式基金,大多跌落!老人炒股,指数涨跌一瞬间,血压升高手冰凉,两眼发黑怕套牢!

  其实,老年人理财,要选适合自己经济能力、风险承受力的项目。稳健型的,存银行定期数年利息高;喜欢艺术的,收藏有潜力、升值空间的艺术品;有魄力的,黄金低位时买些,中长期“潜伏”待涨;时尚型的,网上做股票或国债回购,天天赚钱看得见!

  我有个朋友陈老伯,他常说,炒股票,追涨杀跌,心惊肉跳,不靠谱,买星号ST股,踩到退市“地雷”损失惨重。他常说,存定期银行的钱不妨去买点每年业绩高增长的银行股,近几年,他投资的一些银行股,K线图指标躺在底部,每股股价在3到4元,红红绿绿,上上下下盘整,每年红利分配比例不比存银行少。这位老兄在家喝喝茶、会会友、看看书,这个银行股涨了,抛一些,那个银行股跌了,买一些,大涨大抛,大跌大买,不慌不忙,几年来他把银行股分红所得款全买进银行股,账面上股票越来越多,总资金月月刷新,年年增长,可谓是开心炒股!  

    我们这些人工作了大半辈子,手头总有点积蓄。如果想通过理财基金来“鸡生金蛋”,理财致富,也许是一厢情愿的“黄粱美梦”,弄不好还会“鸡飞蛋碎”!

  2007年,我曾认购过一个“××全球精选基金”。当时信了该理财机构有高级资深理财师帮你把舵,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利率的宣传,满怀信心地认购了几万元份额。没多久,基金开盘了,单位净值由原来的1元升到1元零几分,我很高兴,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借鸡下金蛋”的生财之道。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净值开始下跌,后来几乎是一泻千里到腰斩。问那些高级理财师何以如此?回答说这个基金“生不逢时”,遇到全球金融危机,谁都无能为力!等世界金融风暴过去了,情况会好转,先耐心等待吧。没想到这一等竟7年,这个基金还停留在0.78元的亏损状态!如此算来,如果当初将这几万元存在银行里,利率虽低些,7年下来也有笔可观的收益了。千万别以为这是个案。2010年,我想既然世界经济形势不易把握,就换个专做国内市场的理财基金投入了几万元碰运气,岂料结果如出一辙:开盘后净值先缓慢上升,继而拐头向下,跌破发行价,停在大幅缩水的状态。

  如今我对那些说得花好稻好的理财基金都避而远之。对老年人来讲,我们不要去做那些靠基金理财致富的黄粱美梦。要想日子过得舒心、踏实,有点积蓄,即使收益低些,还是把它放在银行里稳定、安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