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动智神妙录

 水晶宫114 2014-11-09

不动智神妙录

日本品川东海寺开山泽庵宗彭着。本书系泽庵为武士柳生宗矩所撰。是从禅的立场说明剑士应具备的精神,自古即普为武术界所喜爱。

全书分为十三章,即〈无明住地烦恼〉、〈诸佛不动智〉、〈间不容发〉、〈石火之机〉、〈心之置所〉、〈本心妄心)、〈有心之心、无心之心〉、〈水上打胡卢子捺着即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救放心〉、〈急水上打毬子念念不停留〉、〈前后际断〉、〈内存寄候事〉。

本书所谓的‘不动智’,是指不动的智慧。‘不动’并非像木石一样静止不动,此处是指动而不止、瞬息不停的心,即‘无停留处之心’。无停留处之心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执着之心,也就是无心。它是人自然具有的本然之心,又称本心。本心如水,不止留一处。书中又叙述忠孝之德性,并谓若依此垂示而如实修行,自能把握不动智之神妙。

◎附︰镰田茂雄〈禅与日本武道〉(摘录自《中日佛教研究》)

《不动智神妙录》的思想就如少林寺把禅和武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样,日本武道也是通过禅形成了武道哲学。禅同武道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可以说这同中国少林武术完全一样。镰仓时代,从宋朝传入日本的禅,作为日本禅独立发展。由道元传入日本的中国曹洞禅发展成了日本的曹洞宗。由荣西传入日本的临济禅作为应灯关派发展起来,成了日本的临济宗。

日本禅不仅和茶道、花道等日本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还为日本武道哲学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在这种武道哲学顶峰中有泽庵宗彭(1573~1645)着的《不动智神妙录》和《太阿记》。柳生派的家传兵法书《杀人刀》和《活人剑》(已收入日本思想体系丛书《近世艺道论》,岩波书店出版)也把禅作为武道哲学而加以采用。《杀人刀》和《活人剑》详细地阐述了经柳生宗严和柳生宗矩父子两代人精心琢磨出来的柳生新阴派的武艺和心的持守理论。

这两部著作是在泽庵的影响下产生的。宗矩比泽庵年长四岁,但他们好像从相当年轻的时代起就有了交游,宗矩从年轻时代起就跟着泽庵学禅。

柳生宗矩是德川幕府三代将军──家光的剑道教师,他几乎是把剑法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光。但他认为,还应把心的持守的深奥道理教给家康。当时宗矩举荐了他年轻时的禅学教师泽庵宗彭,使其下了关东。

德川家康和柳生宗矩的老师泽庵在禅方面是达到了何等境界的人呢?要了解这一点,可以看一看记述泽庵临终时情景的《万松语录》。正保二年(1645)十二月十一日,守候在他枕边的僧人要求他讲辞世的偈文。泽庵摆手拒绝。僧人们再三恳求,他提起笔写了个‘梦’字就投笔而逝。当时他七十三岁。

泽庵临终前的遗言是︰将吾全身葬于后山,只用泥土掩埋即可。不必念经,也不必请僧人做斋。不要僧俗香资,不要建墓塔和安置佛像,不要灵牌和谥号,不必将自己的木牌放入本山祖堂,不要编自己这一代的年谱。

他不仅不要举行葬礼,就连坟墓、灵牌和禅师号也不需要,还不让记载自己这一代的年谱和品行。其目的是不让自己的痕迹留在这个世界上。泽庵彻悟到了人死归空无的道理。彻底的禅者的行动,反而是无神论者所应具有的。

泽庵认为,兵法修炼首要的是去掉执着之心。泽庵送给宗矩的《不动智神妙录》论述了兵法修行中如何去掉执着心,泽庵对心的措置法作了如下论述︰

心之置所,言心置何处。

心置敌身之动,则心为敌身之动所取。

心置敌刀剑,则心为敌刀剑所取。

心置我刀剑,则心为我刀剑所取。

心置思不被砍杀之所,则心为思不被砍杀之所而取。

心置对人戒备,则心为对人戒备所取。

盖言之,心无置所。

这就是泽庵阐明面对敌人时心置于任何地方都不行的有名文章。那么到底心置何处为好呢?所谓心无置所就是不能把心置于所有的空间和所有的地点。

使心充满一切就是使气充满一切。气必须运行十方。气发自何处?发自脐下之丹田。

禅通过坐禅炼气,因此重视数息观的呼吸法。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合气道等也非常重视运气。在太极拳中,气无论运行到何处都不停留,像中国长江的流水悠悠不尽天际流。人体不是另外有气在流动,而是人体在活动中有了气。

泽庵还重视‘石火之机’的道理。这种石火之机也称为‘不容间发’。所谓石火之机,是指在将要碰击还未碰击的瞬间发出火花的击石以及火花迸发的不容间发。在此不能有间,也不能有隙。

这种理论在禅的教诲中也存在。在禅宗里师徒问答时,必须瞬息不间地作答。如果问︰‘此佛如何?’就要在其话音未落前瞬息不间地回答,不允许有片刻迟疑。在禅中也看重瞬息不间的心。如果叫到太郎,太郎要马上应答,这种心就是不动智。

泽庵所说的不动智,是指不动的智慧。一说到不动,我们就容易想到是像木石一样静止不动。但泽庵所说的不动智决不是这样,而是指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地流动,而且瞬息不停的心。

泽庵所说的不动智,换一种说法就是无心。所谓无心就是‘无停留处之心’。无停留处之心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执着之心,也就是无心。它是人自然具有的本然之心。泽庵又把心称为本心。

所谓本心是不停留于一处而无限扩张之心,就像所说的那样是不停在一处而遍及全身的心。打个比方来说,本心像水,不会停留在一处。停止不动的心叫妄心。妄心像冰,既不能用它来洗手,又不能用它来洗脸。如果将冰化成水,就可以流到任何地方,既可以用来洗手,也可以用来洗脸。同样使心处于流水一样的状态极为重要。中国医学用语中有‘流水不腐’的说法,这同太极拳的原理相同。

泽庵所说的无置所之心和无心之心,是禅的了悟,同时也是日本武道之心。体验无心,靠头脑不行,只能用泽庵所说的‘冷暖自知’的方法,只能自己去修炼。而且这种修行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方能体验到。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继续就是力量’,只要继续不断地修炼就可以达到目的。


不動智神妙錄

日本東海寺澤庵宗彭撰

1、無明煩惱住地

無明者,晦暗不明,智慧為闇所述。住地者,遲滯之境。

佛法修行可分五十二階位,若於任一階位,心為塵所滯,即稱住地。住,止之意;止,心為塵所取。就兵法而言,於眼劍來之剎那,若心有以劍攻防之意,則心為彼劍所滯,身心失念,即被斬殺,此稱心有所住。

若眼觀劍來,不分別思維,見劍則否,心無所住,亦無欲搶先機而反擊之意,無有少法,是心所住,入彼劍所及之距,狀若敗勢,逆取彼刃而潰敵手,恰如禪宗所云:「還把槍頭倒刺人。」此與無刀流之旨,有同工之妙。

主客交鋒,此方彼方,己劍彼劍,拍子節奏,若於是中,心有所住,則行動緩頓,為彼所斬。若臨敵時有自身想,心則有住,故不應執著自身。

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緊繃,若心住於劍,則為劍所滯;若心欲搶先機,則為欲搶先機所滯,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則失其念,佛法稱此遲滯之心為無明住地煩惱。

2、諸佛不動智

諸佛不動智,雖云不動,非同草木,心遍十方,無有所住,是名不動。

佛法有不動明王尊者,右手持劍左持繩,利齒暴出目怒視,現憤怒相護持法,妨佛法者悉降服,自坐盤石妙不動,普遍十方一切剎,憤怒為相智為體,示現一切諸眾生。

一般凡夫於是中作恐佈想,不敢礙佛,離悟近者,則知此為不動智之體現。去一切迷闇,不動智即明,身現明王心不動。故不動明王者,一心不動,無有住處,但住眾生心想。

若心有住,生種種分別,於分別中,心生黏滯,雖形能動,不能自在。

譬如臨敵十人,以一劍應之,心無所住,即捨即取,以寡敵眾,無有不足。若心有住,於第一人或能取勝,於餘諸敵,則心形黏滯。

觀千手觀音尊者,雖云千手持千寶,若於一手心有住,則餘九百九十九手,不能妙用妙自在。因心無有所住故,千手能隨順自在,以是具妙智不動,能示一身具千手,隨順自在無有礙。如人於林中,心若住一葉,則不見餘葉,行者悟此道,則了千手尊。

無知凡夫者,於身具千手,終難生信解,而起諸誹謗。今得聞少分,不應誹謗亦不執著,以法為本真實觀。

若僅觀外相,而無有心法,猶不應輕率,以慢心攻擊。是故千手道,普門普示現,法門有種種,果位則不異。

自初學至不動智者,即回歸本心,兵法亦如是。

行 者初習劍時,無招無勢,心亦無所住,若見劍來,亦不分別,心無所住,隨機而應。習劍日久,得種種知見,或持劍之法,或心之置所,於臨敵手時,驚覺不自由。漸學漸參訪,積聚見地心要,於身形劍法,皆迴向初學無有知見時,概因地果位本一如故。譬如算數,自一至十,於進位時,一十相鄰。復觀音樂,十二調*:一壱 越,二斷金,三平調,四勝絕,五下無,六雙調,七鳧鍾,八黃鍾,九蠻,十盤涉,十一神仙,十二上無。

 

最低壱越,最高上無,初音終音,緊密相鄰,故至高至低,至實至空,大智若愚,無華巧之飾。以是義故,無明住地,不動妙智,本來一如,無心無念,動靜自在,不為煩惱所縛。

譬如田中稻草人形,其相離持弓箭,本無守護作物之心,而鳥獸見之逕自逃散。世間眾道究竟,亦復如是。相雖種種,無住為要,無心無念,如稻草人形。

痴愚無智者,以無智慧故,不能顯鋒;具甚深智者,不露鋒芒;一知半解者,有聰無智,示其小慧,甚為可笑,今出家眾,狀似有道而作佛事,應以為恥。

後論理事修行,理者為尊,其究竟則不取萬物,唯捨一心。然若無事之修行,縱得其理,身形不得自在。有事無理之修行,亦復如是。故理事修行,如車兩輪,不可缺一。

3、間不容髮

間不容髮者,兩掌相擊至有音聲,無一髮可容之隙。掌擊之聲鳴,非經思量而後有。於交鋒時,心住彼劍,便顯間隙;若彼劍與自形間,無一髮可容,則彼劍己劍,本無差別。此理與禪宗公案同,佛法以無住為要,呵遲滯之心,稱其為無明煩惱。

4、石火之機

此意與間不容髮同,非關快慢,以無住為要。心若有住,則為人所伺;心欲速疾,則為欲速疾之念所滯。江口遊女,有詠歌云:「浮生若夢,為求心止。」此實兵法之要。

若問:「如何是佛?」「佛法心要?」於彼聲將絕未絕之隆,或舉拳,或答之以「一枝梅花」、「庭前柏子樹」。此答非關善惡,無思量處,貴心無住故。若心無住,則不為六塵所滯,此不動心,若經思量,寓於文字,則美言藻飾,亦是煩惱分別。

石 火之機,迅如閃電。譬如有人,呼彼名字,彼不經思量,諾應之,此非經思維之心,即不動智。若聞名字,思維分別,則心為塵所動,是為凡夫。法門雖三萬六千,以明心為要。未明心之人,心隨業轉。世或有緣覺,自明其心,是事甚難。欲以文字,以明其心,是事亦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世間學問,亦論是心,然理事有 礙,不能一如。參佛悟道者,恰如兔角,行未深故。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5、心之置所

心若置彼身,則為彼身所取;若置彼劍,則為彼劍所取;若置我劍,則為我劍所取,若置戒備,則戒備所取。

或 曰:「心若置餘所,則為餘所取,故心置丹田,以應敵之機。」以此為極意,然於佛法,此非究竟。心置丹田,為次第法,同孟子所云「求放心」之階。若心置丹田而棄絕餘事,則心為棄絕餘事所取,不能自在。或問:「若心置丹田,不能得自在,心應置何處?」答曰:「心不應有住,若心住於此,則心失於彼。若心無有住, 捨分別思,身心皆脫落,則全體在用,能遍於十方。」故無有一處,是心所住,此為修行之要。

6、本心妄心

本心者,無住之心,全體在用。妄心者,有住之心。本心若有所住,即是妄心。若失本心,不能全用,故不失本心,是事為大。本心如水,妄心如冰,水洗萬物,冰則不能。冰水非異,若冰溶解,則具妙用。心若有住,如水結冰,不能自在,去有住心,即為自由。

7、有心無心

有 心者,心有所住,此為妄心。無心者,雖云不動,非同草木,無有所住,不為塵所動,不即一事,不離一事,全體在用。心若有住,則不自由。譬如車輪。若為固定,則不能轉,心亦如是。心住一處,則見不遍餘色,聞不及餘聲,心有一物故。若心無住,則能隨應,然若有除事之想,則心尚存一物。故不思維,塵自離心,是 為無心。行者修習漸久,火侯漸深,自得箇中三昧。若心汲汲,反不能至。

8、水上葫蘆

若捺水上葫蘆,一碰即轉,無有所滯故。行者之心,應如捺水上葫蘆,片刻不留。

9、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行一事時,若心有事相,即為斯事所滯。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種種道藝,若心無住而行之,則堪稱達人。因心有執,而有輪迴,生死相伴。譬如賞花,心生讚嘆之時,應無所住。故古歌云:「花不迷人人自迷。」

敬 者,主一無適。持劍揮劍,心住一所,不及旁務。儒家事君,以敬為重,然於佛法,則非究竟,為次第法。主一無適,不及旁務,戒慎恐懼,若以此境為常,日久反不自由。譬如為繩所縛之貓,捕雀不得自在。若捕不捕,善調練之而去諸縛,則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趣。行者之心,亦復如是。善以調練,去心散亂,能收能放, 心無所住,自由無礙,方為究竟。以劍而言,心不住彼,不住己,人空、我空、劍空,亦不住空。

昔 鐮倉無學禪師於中國時,為元兵所捕,於斬首之際,作「電光影裡斬春風」偈。無心之境,則電光迅雷之瞬,心無一念,人空我空一切空。心無所住,能斬初春之風。於斬春風時,亦無劍、手之想。如是忘卻心事,方堪稱高人。譬如綵女妙舞蹈,扇羽蝶形步蓮花,若彼心欲妙扇、步,則心有住有罣礙,如是有心之作為,不堪 極意為下乘。

10、 求放心

孟 子云:「求其放心而已。」意為求散亂放逸之心回自身。譬如雞犬逃散而尋回舍。心為身主,故莫放逸。然邵康節云:「心要放。」意為心若有縛,則不自由。心若放逸,則攝心回身,如蓮花出於淤泥,此為初學之階。其上者,如水精於淤泥中,不以為意,不為泥染,來去隨意。故孟子之求放心至究竟時,則為邵康節之心要 放。中峰和尚亦云:「具放心」、「具不退轉」,即精進而行,無疲憊想。身心性命,若不趨於上乘,則終於下乘

11、 急水上打毯子,念念不留

置毯於激流之上,潮來浪去,毯不滯一處,心之作用,亦復如是。

12、 前後際斷

前心不捨,今心殘留,則心有住,捨前心今心之隙,無有一處心停留,是為前後際斷。

13、 水焦上,火洒雲

都云:「唯願武藏野,今莫火燎原。以此蔽天草,護隱夫與我。」

誰解:「明日朝陽東方起,便是紫花淍零時。」

世間無常,生死如電,行者自重。

 《太阿记》 泽庵宗彭撰

盖兵法者,不争胜负,不拘强弱,不出一步,不退一步。

敌不见我,我不见敌,撤天地未分阴阳不到处直须得功。

通达人者,不用刀杀人,用刀活人,要杀即杀,要活即活,杀杀三昧,活活三昧也。

不见是非而能见是非。不作分别,而能作分别。

踏水如地,踏地如水。若得此自由,尽大地不奈他,悉绝同侣。

遇得这个么,行住坐卧,语里默里,茶里饭里,功夫不息,急着眼穷去穷来,直须见。

月积年久而如,自然暗里得灯相似。得无师智发妙作用。

正与么时,只不出寻常之中,而超乎寻常之外,名之曰太阿。

此太阿利剑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明之者,天魔怕之,昧之者,外道欺之。

或上手与上手,锋芒相交,不决胜负者,释尊拈花,迦叶微笑。

如又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寻常之灵利也。

若夫事了毕人,于一未举三未明以前,早截三段,况颜颜相对乎。

如是人终不露锋芒,其疾也,电光无通;其短也,急岚无及。

无这般手段,终拈却着拟却着,更伤锋犯手,不足为好手,莫以情势卜度,无言语所可传,无法度样可习。教外别传是也。

大用现前不存规则,顺行逆行,天下无测,是什么道理。

古人云:家无白泽图,无如是妖怪。

若人练得至这个道理,一剑平天下,学之者莫轻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