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都市区一举登上国际化舞台 | 《合肥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平台

 州围 2014-11-10

    “城市群”,最早源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61年,他在著作《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

    历经50多年的发展,城市群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增长极。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水平。

    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展开它壮阔的剧情。

    从长三角“观察员”到正式“入长”。从合肥经济圈东扩,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一路走来,东向发展,成为合肥矢志追求的梦想。

    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实力”,成为合肥加盟长三角城市群的最佳凭证。

    从这种意义上说,跻身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并非偶然。

    牵手南京、杭州,加速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朝着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区,合肥一路前行。

    东进  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

    2013年12月2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对于合肥乃至合肥经济圈来说,意义深远。当天,合肥经济圈再度扩容,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

    目前,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桐城五市,总面积4.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90.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5%和32%。

    俯瞰安徽版图,合肥经济圈现已涵盖皖东、皖中、皖西三大板块,构成安徽地理版图的“脊梁”。扩容后的合肥经济圈,势必挺起安徽强势崛起的“脊梁”。

    不仅如此,滁州市作为安徽的东大门,加入经济圈后,合肥经济圈向东的距离从原来的65公里扩大到200公里,与南京都市圈有了地理意义上的“交集”。合肥经济圈吸纳滁州后,填补了经济圈东向板块的缺失。

    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实现联动发展,将有利于打造一条更为宽广的东向通道,推动形成合宁“双核”都市圈,合肥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

    在一些学者看来,合肥乃至安徽融入长三角,极大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壮大。“长三角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东突海上,西进安徽,积极吸纳安徽‘入长’。”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浙江海洋学院教授黄建钢曾说过,安徽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基础设施、人才资源、产业分工等多方面都有文章可做。

    引领  不断扩大经济圈辐射力

    11月12日,合肥高铁南站将正式开通运营。

    合肥高铁南站投运后,将与上海虹桥、杭州东站、南京南站并列成为华东区域第四大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未来,沪汉蓉、合福、合安九、商合杭、合郑等铁路都将经过高铁南站,“米”字形的高铁路网布局在合肥逐步形成。合肥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小,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稳固。

    “合肥处于沪宁合主轴带的龙尾。龙尾强,龙身才能摆起,龙头才能昂首。”提升合肥城市功能不仅要示范辐射,更要引领带动。处于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如何提升在区域竞合中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功能?

    根据西方的城市发展理论,都市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可以实现城市劳动市场的高效运作,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探索开通圈内城际公路快速客运系统,密切圈内城市联系;打破市场区隔,彻底清理地方市场保护壁垒;开展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合肥经济圈城市将扎实开展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快速发展,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和重要增长极。

    合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携手圈内兄弟城市,以“带动周边、服务全省、影响全国”为目标,力争在交通互联、产业共兴、环境同治、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扩大经济圈辐射力和影响力。

    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体化的合肥经济圈具备了向国际化都市区迈进的条件。

    统筹  推动城乡发展比翼齐飞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

    对于都市区来说,它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主城区,而应该涉及覆盖市域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今年10月,2014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和2014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名单在京发布,肥西县、肥东县荣登榜单。其中,肥西县是第5次登上榜单,位列第73位;肥东县第2次入围,名列第82位。

    其实,这些并非偶然。

    全域合肥,城乡比翼齐飞,一直是合肥的发展战略。

    《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合肥确立了全新的“1331”市域空间新格局。

    所谓“1331”,“1”即优化提升主城区,“3”即特色发展巢湖、庐江、长丰等三个副城区,“3”即着力培育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巢北产业基地等三个产业增长点,“1”即创新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

    “1331”市域空间格局的面世,意味着合肥将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真正构建以大都市带动新农村、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未来,合肥将有更多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也将渐行渐近。

    ·本报记者 许超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