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族2

 倾笑百媚 2014-11-10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148.2万,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此外,丽江地区、保山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也分布有少量白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彩。 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 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刷”,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海东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耍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

回复 | 推荐给朋友 | 转贴  举报


2楼2006-07-09 04:16回复 2楼

xjzycxjzyc赵涌澄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靓丽潇洒,民族特色鲜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男子喜欢缠白色或兰色包头,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服饰更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线兰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兰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喜戴纽丝银镯,戒指。 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包布和发型所特点的风韵。

 

回复

3楼2006-07-09 04:16回复 3楼

xjzycxjzyc赵涌澄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浓厚的文化积淀。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户户流水,家家养花”的白族庭院,幽雅多姿、古朴玲珑、远近闻名;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回复

4楼2006-07-09 04:17回复 4楼

xjzycxjzyc赵涌澄

白族婚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白族婚礼隆重而又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让他们表演节目。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

回复

5楼2006-07-09 04:22回复 5楼

xjzycxjzyc赵涌澄

白族饮食风味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响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螺蛳酱等食品。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的手艺。著名菜点很多,如:砂锅鱼、洗沙乳扇,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喜洲破酥粑粑等。茶水色浓味醇,别具一格。“三道茶”极丰人生哲理,寓义为“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
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带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得皱眉咂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徒弟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品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从此,白族兴起了“三道茶”,成为喜庆迎客的茶道礼俗。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用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今天,三道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白族人民迎接海内外宾的传统礼俗。

夹沙乳扇
乳扇是产于大理的奶制品,形制更为独特,是一种含水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黄之色,大致如菱角状竹扇之形,颇难形容。
乳扇是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而成。应是一种特形干酪。乳扇可作各种菜肴,凉拌、油煎、小炒皆可。其名菜夹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其他套炸、椒盐都别具一格。
乳扇可藏数月,便于远途运输,远销东南亚各地,很受欢迎,馈赠亲友别有新意。
桃仁夹沙乳扇是白族风味菜。将乳扇回软,去掉扇耳,摊开。把桃仁用 沸水烫后去细皮,下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沥干油,将洗沙、白糖、玫瑰糖 、火腿末入碗拌匀。鸡蛋液加水淀粉成蛋糊,制成蛋松。乳扇铺在墩上,摊 上洗沙馅。锅上火注入油,烧至三成熟,用筷夹住乳扇,边炸边滚至筒形, 呈淡黄色。桃仁夹沙乳扇,酥脆香甜,奶香异常,富于营养。

白族土八碗
白族红白喜事宴客中的八大碗是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宴桌是八仙桌(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桌),一般8个人为一桌,菜肴上8个,俗称“八大碗”。白族土八碗荤素搭配合理,肥而不腻,素而不淡,营养丰富。炸、酥、炖、煮齐全,有蒸有氽,色泽鲜艳多彩,突出白族饮食酸辣口味特色。席面用料简单,但形式和礼仪隆重,所用器皿一般是本地产的土碗、红竹筷子等,很少用高档瓷器,但并不显得粗糙和简陋。所用餐桌很考究,一般选用剑川土漆雕花八仙桌,餐桌一般摆在婚礼彩棚下,加上菜肴色泽塔配美观,显得古色古香。第一轮先由客人中有声望的老人入席,俗称“开席”。此时,唢呐鼓乐吹奏,主人迎客,气氛热闹,表现了白族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席间,客人可分菜和带菜回家。土八碗中的主菜(荤菜),一般都有定数,每人可吃到两块(片)肉,碗中垫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因此,客人都备有菜叶子(现用塑料食品袋)竹签将分到的肉包起来或串起来带回家给老人或小孩吃,寓意为带回喜气和福气。
白族土八碗的各道菜各有一套烹饪方法。主菜“红肉大炖”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块,用白酒浸泡的红曲米将肉染红炖熟,红白相间,富有喜气。“酥肉”是将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上调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冷却后在煮,,装碗后撒上些芝麻,黄白相间香气诱人。“千张肉”,即酸菜扣肉,色金红,味酸甜,肉皮呈波纹状,外观爽目。“粉蒸肉”是将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调料和炒得喷香的米细粒,装碗上笼蒸熟,肉肥而不腻,香气缭绕。“干香”(拼盘)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凉拌菜,将卤熟的猪肉、肝、肚切片,盖在用酸菜或泡萝卜垫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为酸、辣、凉。“煮白扁豆”、“煮竹笋”、“杂碎汤”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纤维素的素菜和汤菜。
邓川乳扇
邓川乳扇,是一种呈扇形的乳制品,分乳白、乳黄色两种,具有营养价值高、醇香可口等特点,是当地白族群众招待客人的上等菜。
邓川乳扇产于洱源县邓川民间。制作时,先将鲜牛奶煮沸,后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食用酸,将乳汁凝结成块,取出拉制为扇形薄片,凉干即可。这种乳扇即可生食,又可油煎入席;既可成形即用,又可保存日久,并能长途携带,因此远销各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颇受欢迎。

冷冻白豆腐鱼
是白族人民用来抬待客人的很有特色的上等名菜之一。选用洱海特产的黄鳞鲤鱼或鲫鱼加白豆腐制作而成。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鱼剖腹去掉鱼鳞壳洗净,放入滴有香油的锅中,再放进适量的食盐、辣子面、花椒面、酱油等佐料烹煮。鱼熟后,再把白豆腐汤舀入盆内或碗中,置于通用的橱柜中自然冷冻,次日可食。这种冷冻白豆腐鱼红润半透明,清香、凉爽,别具口味。

活水煮活鱼
顾名思义,指的是用流动着的活水煮活着的鱼。大理白族吃鱼讲究水活鱼鲜。时兴这种煮鱼方法的地方,以往一般是在渔船上或洱海边的村寨里。
活水煮活鱼由于保持了鱼的的原汁原味,鱼肉滋嫩细腻,汤味鲜辣得醇,营养丰富,因而成为了白族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
一掌雪
古称“密雪”,是天然冷饮品。古城大理,以风、花、雪、月四大景著称,有“苍山雪照洱海月”之佳名。一掌雪,是三月街应时佳品,摊点数十,价廉物美,顿消热渴。

回复

6楼2006-07-09 04:25回复 6楼

xjzycxjzyc赵涌澄

白族节庆活动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 族 大 理 三 月 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白 族 绕 三 灵
绕三灵又称祈雨会,是大理洱海周围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途径崇圣着佛都,圣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主要活动是祭祀“三都”,文体娱乐和结伴郊游,可称作白族的狂欢节。白族每队领头的是两位年长男子,他们共扶一支杨柳,高八尺许,横一彩绸,一葫芦。一手挟杖,一手执蚁帚,或一把扇,或一块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清代诗人段位赞道:“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旋转,最是小姑唱白凋,声声唱入有情天。”

白族剑川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末八月初三天,剑川、云龙、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白族青年数万人,不约而同地会集到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金顶寺的满山遍野里,甚至在肃切穆的神像面前,弹唱白族情歌。人们围成大大小小的圈子,满山遍野都成了歌舞的海洋。歌词婉转、优美、动听,以此纪念传说中两千年前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歌手,同时借此结识新友,甚至寻觅终生伴侣。正如有的歌手描绘的那样;“石宝山上对歌声,歌如灵泉不断根;歌如满山村叶子,声声结心音”。

白族本主节
“本主”崇拜,在白族地区极为普遍。大理一带,几乎每个白族村寨供奉“本主”,作为村社的保护神。被奉为“本主”的有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各类神灵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等。本主节无统一节期,主要以“本主”的诞辰、忌日或其他纪念性日期为祭会日期,并由此发展衍化为地区性节日。由于大理地区“本主”众多(主要者即有一百多种),“本主节”也名目繁杂,日期不一。本主节的主要内容是迎送本主(水路陆路均可),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活动。

白族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古称火节,是火崇拜的一种象征形式。白族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节日那天,村村寨寨在中心区扎竖一个巨大的火把,并杀猪按户平分,吃“生皮”(即用生肉切成碎末打蘸水吃),祭奠火把,似乎是对远古拜火和“蘸饮食生”的追忆。晚饭后,人们以火相燎,表示驱邪求吉;农家则举火照田卜岁,祈求丰收。

回复

7楼2006-07-09 04:26回复 7楼

xjzycxjzyc赵涌澄

白族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左方。

  白族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蔑子。若是生男陔,还要在青蔑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回复

8楼2006-07-09 04:33回复 8楼

xjzycxjzyc赵涌澄

白族音乐

关于白族音乐的文献记载极少,但民间蕴藏的曲调、歌舞乐及为丰富。

秦汉以前,白族音乐的旋律结构一般较为粗犷、简单。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四乐句音乐旋律大量流传并延续至今。剑川古歌《三尾鱼秋调》是其代表。《唐五代会要》中记录的白族《竹枝词》诗三韵的音乐旋律即是四乐句的曲式结构。作为南诏国音乐高峰的,应数学习并吸收了异地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南诏奉圣乐》,也叫《南诏奉圣乐舞》。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南诏王异牟寻派赴长安演出的《南诏奉圣乐》,也叫《南诏奉圣乐舞》,是南诏著名大型歌舞节目总称。其歌舞不分家,极具宫廷艺术特色。乐设龟兹、大鼓、胡部、军乐四部,乐工212人,各种乐器近百件。大鼓部以四为列在龟兹部前演出。龟兹部“属舞筵四隅,以合节鼓”。胡部属舞筵三隅,“以导歌咏”。军乐部“节拜合乐”,其音乐热烈抒情,出舞场伎64人,着南诏民族盛装。循字舞跳,依次依身摆出“南诏奉圣乐”五个字形。每舞一歌,每歌皆一章三叠而成。除群舞外,多次独舞,独舞“亿万寿”舞时唱“天南滇越俗歌”四章。乐舞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乐奏、歌唱、舞蹈及总体结构、场景调度、舞美服饰浑然一体。唐德宗亲于麟德殿观看。南诏乐自此由西南边疆传入唐朝宫廷,列于十部乐,在宴会立奏,在宫中坐奏。

在大理、剑川、洱源、鹤庆地区的佛、道教较为发达的城镇和乡村,还广泛流行少则10余人,多则50余人演奏的“洞经音乐”(在鹤庆则称“读经音乐”)。源于白族民间音乐,又融进《大洞仙经》等经腔和曲牌,杂以南诏宫廷音乐互相衍化而成,其乐器分打击乐、管弦乐两种。现保存曲目《将军令》、《水龙吟》等20多个。

白族乐器品种较多。古代汉文献把铜鼓归为滇僰的“蛮夷乐器”。晋宁石寨山汉墓中,在一个铜鼓形贮贝器上铸有两人抬一铜鼓,一人双手戴大圆环,手舞足蹈;另外二人正边打鼓边唱歌。说明白族先民汉代就已把铜鼓作为乐器。另出土的“滇王编钟”有六件组成。最大一件通高40.3厘米,最小一件通高29厘米。钟身两面铸有蜿蜓龙形各四条,左右对称。至今流传常用的弦鸣乐器有三弦、胡琴;膜鸣乐器有两端蒙皮、直径尺许的小鼓,单面蒙皮的小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气鸣乐器有木叶、芦管、唢呐、笛子、箫;体鸣乐器有锣、钹等。

器乐有单吹单打、双吹双打及鼓吹乐等。

单吹单打,其编制是鼓、锣、钹、唢呐各一的合奏形式。音乐轻盈活泼,明快热情。

双吹双打,其乐队编制为鼓、小锣、大锣、大钹各一,唢呐两支。因锣、唢呐各一成双,故名。音乐情绪欢快,气氛热烈。常用于婚丧、上梁、立墓、祝寿及戏剧、节庆歌舞伴奏。

白族音乐人才辈出。《南诏奉圣乐》中肯定有白蛮乐官从事音乐创作,只因文献不载而已。明代高北峰和清代王兆兴是著名琴师。浪穹(今洱源)人何星文著有《何氏琴谱》一卷。

白族当代作曲家有禾雨、张汉举、张绍奎、董锦汉,歌唱家有杨洪英、段顺媛、高明等。还有唢呐演奏家杨学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