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士(37)

 汉家书库 2014-11-10

原标题:国士(37)

清秋子 著

上期提示

对于共产党人,牟宜之非常尊重,到任以后,马上与乐陵首举抗日义旗的杜步舟紧密合作,自己掏钱收购民间铁器,打了70多把大刀,交给部队打鬼子。

牟宜之徘徊在十字路口

牟宜之在自传中也提到了刘景良的背信弃义。他说:“后来刘景良几次去打我们,并多次给我信。我们站在八路一方和他打,在行政上我亦未理会他,亦未给过他一个钱。”这就是说,在刘景良来攻时,牟宜之是动员县府和县大队的力量,加入了31支队的防卫战。刘景良意识到牟宜之有点不对头,但仍抱幻想,不断去信拉拢。但牟宜之已看清大势,不向他的直接上级鲁北专区交税,也不听政令,只供给31支队军需,形成了奇特的、完全独立的县政权。这种情况,肯定会很快通报至沈鸿烈那里,但碍于丁惟汾的面子,沈隐忍未发,还是一味地拉拢。

关于此时局势,山东地方党史工作者认为此时31支队受敌、伪、顽的夹击,岌岌可危,冀鲁边形势极度恶化。《中共乐陵地方党史》甚至用了“腹背受敌,首尾难顾”来形容。31支队遂派李广文(一说冯景恩)去了冀南,向中共冀鲁豫省委、冀南军区求援,向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汇报了紧急情况,冀南军区即派员携电台一部和少数部队东进增援,可惜半途遭红枪会阻击而未果。

7月初,八路军即派出挺进纵队先遣支队,从冀南调往乐陵和宁津,这支先遣支队,由两部分组成:一支是115师一部编成的第五支队(后称永兴支队),另一支是129师一部编成的津浦支队。另派冀鲁豫省委宣传部部长马国瑞,作为省委驻冀鲁边代表,随军至边区指导工作。牟宜之在此时大力斡旋,催促刘景良释放31支队人质。7月5日,刘景良迫于压力,交换了人质。7月8日,先遣支队开进乐陵城,与31支队会师。 这一天,整个乐陵城宛如过节,这样的时刻,迎来两支强有力的增援部队,军民在城区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同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接着,由马国瑞、李宽和主持,在乐陵召开了整编会议,决定取消“国民政府军委会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支队”番号,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六支队(后称平津支队),邢仁甫仍为支队司令。同时撤销乐陵中心县委,建立乐陵县委,书记为张墨仙。 老八路来了以后,情势立即好转。他们终于打开了一小片天地。9月,在乐陵建立了中共冀鲁边区特委,书记李启华。

在此过程中,牟宜之始终是参与其中的。作为地方政权代表,他以往就与八路军配合默契,先遣队来了以后,他又迅速与马国瑞建立了联系。新成立的冀鲁边最高权力机构——军政委员会,自然也会注意到他的表现,李宽和就曾数度前往县府,与牟宜之磋商大计。 此时刘景良对牟宜之拉拢不成,就要动硬的。他假意请牟宜之去商量抗日大计,于途中以“通共”罪名将牟宜之劫持。军政委员会闻讯后,即由李宽和、曾国华带队予以解救。牟宜之脱险后,军政委员会为防止再有此类事发生,特地安排兵力,加强了对牟宜之的安全警卫。牟宜之对此甚为感激,表示定要为边区抗战加倍效力。 据乐陵地方党史记载,此时牟宜之仍对抗日的路径感到困惑,“徘徊在十字路口”,李宽和为此详细向他介绍了中共关于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的抗日方针。自此,牟宜之倾向共产党的立场日益坚定。 但乐陵地方史志界也有另一派意见,认为冀鲁边的抗日局面,是在中共乐陵中心县委领导下,由地方党组织与牟宜之联手打开的,在先遣支队和挺进纵队主力到来之前,“形势已经很好”,党组织遍地开花,人称山东的“小延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