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0710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采访记

 鲁帕橡树 2014-11-10
  谈及一年以来的工作,河北农大蔬菜学教授李青云颇有感触:“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能组队组团搞研究,能甩开膀子搞研究。”
  
  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养殖研究所所长肖国华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现在的氛围,泡在基层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再解决问题,避免了研究的‘空对空’……”
  
  这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都是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去年7月份,我省1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正式组建,一年以来,小麦、玉米、蔬菜、淡水养殖、奶牛等11个产业创新团队各司其职,各项紧扣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次第展开工作,各项技术成果也开花结果,“印在纸上的技术”正在变成“长在地里的样板”。
  
  打破藩篱 凝聚智慧
  
  “搞农业,技术可是硬道理。”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魏瑞敏说,近十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45%,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率达55%。
  
  目前,我省小麦、棉花、油料、杂粮育种攻关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一个不得不提的老话题,就是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做好农科教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也正因如此,需要制度上的顶层设计,需要一种全新的机制来满足多方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省创新团队应时而生。
  
  这个团队由什么样的成员组成?
  
  可以说,它汇聚了省内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及优势科技企业的优秀科技人才,聘用了11名首席专家、83名岗位专家、73名综合试验推广站长,组建起11个产业农科教协作的平台,可谓群贤毕至。
  
  “就拿研究课题来说,过去,农业科研单位之间有交流,但不深,有合作,但不多,针对同一个问题重复研发,不利于创新研究,也不利于成果推广。”李青云表示。农大Ⅲ-8型高标准日光温室,是她积累多年研究并已申请专利的农业大棚设施成果。而在过去一年,这套大棚不仅逐渐落地开花,更武装集成了更多适用技术。
  
  “团队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咱们蔬菜的创新团队里,有设施结构和装备优化与创新岗位的专家,有拱棚用蔬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岗位的专家,保证了试验进程中问题解决的高效率,和整套技术的集成熟化的高水平。以前总觉得有劲使不出,搞研究磕磕绊绊的,现在,只有你卯足了劲,其他环节都能齐头并进。”李青云表示。
  
  示范推广 技术落地 
  
  “原来一直说农科教协作,其实一直没有抓手,没有项目和平台。”全程参与团队组建和制度规划的省财政厅科教文处副处长张学军认为,启动创新团队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科教协作问题。 
  
  在制度设计上,产业创新团队搭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架构,包括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推广站,紧固的联结起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支出和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涉农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企业与农民。
  
  显然,创新团队更是一个有机组织,是一个公共性的技术服务平台,是一个贯通产学研合作的联盟。其实,创新团队建设并非河北的独创。早在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就正式启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但是,河北有自己的特色。张学军介绍,比国家体系建设中的综合试验站多了“推广”两字,突出了向生产延伸,更体现出技术落地。综合试验推广站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规定每个站至少有两个试验基地,与岗位专家对接,让他们更接地气。
  
  围绕把技术体系建设与当前农业生产重点工程对接,154个产业示范基地正在成为连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节点”,创新团队专家通过这些点深入基层了解需求信息,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面对面教法子、做样子,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农产品市场信息,使之成为基层农技人员的“加油站”、专家团队的“试验田”、科技示范户的“进修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一年以来,154个产业示范基地核心示范面积覆盖农作物10万亩,生猪45万头,奶牛7.8万头,蛋鸡432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7.436万亩。根据农时和生产需求,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150场,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示范户1.95万人。(范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