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彤云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

 学中医书馆 2014-11-10

陈彤云(1921- ),女,北京中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幼承家学,并师从哈锐川、赵炳南老中医。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擅长治疗痤疮、黄褐斑、脂溢性皮炎、斑秃、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等皮肤病。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皮科疾病应重视外治,但不可忽视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盈虚盛衰,尤为重视胃气的调理。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1]。与中医学的“牛皮癣”、“摄领疮”相类似[2]。陈彤云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及教学工作60余年,在治疗神经性皮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人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1 一方为主,辨证论治

陈老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主方为:龙骨3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30g,白芍15g,丹参15g,茵陈30g,茯苓15g。辨证加减: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导致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加远志10g、酸枣仁30g、茯神12g、牡蛎20g、百合15g;皮损肥厚,加用连翘20g、夏枯草20g、炒皂角刺5g、浙贝母10g;皮损色红,舌边尖红等热证明显者,加用黄芩10g、栀子10g、金银花10g、黄连4~10g、大青叶15g;瘙痒明显者加蒺藜10g、地肤子15g;肝郁气结,情绪郁闷不舒,加用柴胡6g、菊花20g;便秘,加龙胆15g;舌胖有齿痕或大便溏稀等脾虚湿盛证,加冬瓜皮15g、茯苓皮15g、炒白术15g;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导致的脘腹胀痛,加吴茱萸3g、木香10g、厚朴6g;胃痛反酸,加海螵蛸10g;饮食积滞,加神曲10g、炒麦芽10g;阴虚血热证,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10g;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手足心热、虚烦不寐、舌红少苔,加用地骨皮15g、青蒿15g;如夏季湿热并重且舌苔厚腻者,加藿香10g、佩兰10g。

2 从心、肝论治,以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药为君

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所致,当从心、肝论治,以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药为君。心藏神,肝藏魂。所以人体神志的变化与心、肝二脏的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安神药亦多入心经和肝经。矿石、化石类药物,质重沉降,重则能镇,重可去怯,故有重镇安神、平惊定志的作用。陈老师从心肝论治,用龙骨、石决明、珍珠母,达到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使患者情绪得到改善,睡眠安稳,瘙痒感减轻,从而解决神经性皮炎的主要问题,即神经精神问题和剧烈瘙痒的感觉。除了神经性皮炎,其他剧烈瘙痒的皮肤病如湿疹、皮肤瘙痒症、外阴白斑等都可加这三味药,用药时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情绪郁闷不舒者,加用柴胡、菊花。

3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也有因皮蕴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3]。“治风先治血”是治病之本,“血行风自灭”是治疗后的转归。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腑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量充盈,则皮肤得以滋养,柔润有弹性,无干燥鳞屑。此外,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调和的前提下,其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景岳全书·血证》中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陈老师常用夜交藤、白芍、丹参养血活血,阴虚血热明显的患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治血在神经性皮炎的治疗中主要包括养血、活血和凉血。达到“血行风自灭”的目的,同时使肌肤有所荣养,心神得以安宁。

4 清利湿热,调脾胃

神经性皮炎也有因脾蕴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有的患者是在长期消化不良或便秘的情况下发病的,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可能与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自体中毒有关[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性黏滞,大便排泄不爽,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皆为湿邪为病的常见症状。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湿邪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4]。湿邪的特点导致神经性皮炎的患者往往有胃脘胀满、大便或溏稀或秘结等消化系统症状,并且神经性皮炎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此外,火热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即所谓热盛伤阴。

脾胃为“后天之本”,这是因为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脾在志为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思虑,人人皆有,对机体有益,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引起气机障碍,导致气滞或气结,即所谓“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最易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等症,所谓“思伤脾”。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主通降、喜润恶燥。作为一切营养来源的“后天之本”,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

陈老师常用茵陈、茯苓清湿热,健脾胃。热证明显时辨证加用黄芩、栀子、金银花、黄连、大青叶;便秘者加龙胆;脾虚湿盛者加用冬瓜皮、茯苓皮、炒白术;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加用吴茱萸、木香、厚朴;胃痛反酸加海螵蛸;饮食积滞者加用神曲、炒麦芽。通过除湿热、健脾胃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强健后天之本,则气血化生有源,肌肤、心神得养。

5 病案举例患者,女,65岁,2010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双手背部及双前臂粗糙2年余,痒甚。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双手及手背皮肤瘙痒,晚间痒甚,眠欠安,皮肤逐渐变厚变粗。胃不胀,饮食二便正常。精神可。曾多次治疗不效,遂来我院治疗。检查:双手背部及双前臂碗口及铜钱大小皮损,肥厚角化,皮纹变深,颜色较正常皮肤暗沉,表面少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诊断:神经性皮炎;

辨证:血虚风燥;立法:平肝安神,养血润肤,方药:龙骨30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炒酸枣仁30g,夜交藤30g,白芍15g,熟地黄10g,地骨皮10g,山药10g,地肤子15g,蒺藜15g,龙胆6g。服上方7剂,患者自觉瘙痒减轻,眠安,皮损变薄,稍红,舌边尖红、苔白,前方加生地黄10g、栀子6g。服7剂药后,前来复诊,患者舌质略红、苔白腻有齿痕,前方加茯苓15g、白术15g。服7剂药后,前来复诊,患者舌质红、苔白厚,将龙胆加至10g,山药加至15g,夜交藤减至20g。服7剂药后,患者诉本周时有腹胀,舌淡红、苔稍厚,加厚朴10g、陈皮6g,减去炒栀子,白术,7剂。复诊时患者自诉明显好转,斑块稍有增厚,留有色素沉着,大便每日1次,时溏,舌红有裂纹、少苔,上方加丹参20g、夏枯草15g。上方加减服用14剂后基本治愈,皮肤光滑无增厚,稍有色素沉着,不痒,患者无其他不适,继服润肤丸2盒,外用芩柏软膏及硅霜以巩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