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开讲】我们,是一家书店

 真友书屋 2014-11-11

 

“我们是为永恒,为世世代代的延续而创立的。等各位已经过世,已经埋葬千百年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屹立。我们的事业将在一代一代今天还没出生,但会接收到经营训练的那些人的手上,没有中断地持续下去。我们是个组织。”

——摩根


逛书店、摆地摊、开书店

零三年初辞职进京,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除了骑车钻胡同之外,买书是另一大乐事。有时间却没银两,特价书店去的就比较频繁,最先知道的是畅畅文史特价书店,商务的汉译名著占据四五个架子,五折,三联中华五到六五折,《管锥编》、《杜诗详注》、《元曲选》等都是从那里买到的。畅畅鼎盛时期在北大、人大、北师各有一家分店,可惜后两家没有坚持多久,北大总店因为拆建,转移到光华楼下极隐蔽的角落,偶尔还在每年地坛书市现身,但书的种类与质量都大不如前。还有一些小书店印象颇佳,记得曾帮同学到盛世找一本语言学专业书,刚报出书名,便得到“XX这本书是95年出版的,一直没有再版”的答复,着实吃惊不小。而走进不远处另一家书店,正有人问“有黄金俞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么?”答复是:“没有,只有《走遍美国》?”忍笑出门。大书店人太多逛起来总感觉头晕,西单、中关村图书大厦都是去过一两次再也不光顾,第三极刚开张时七折优惠,店员电脑查询后手一挥:就在那边——足有上百平米的那边……终于还是去了北大校内博雅堂买了七五折的。

闲暇时在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乱逛,发现了网名“三十年代”的《贩书日记》,按照上面指点寻找旧书店,也认识了不少喜欢买书的朋友。05年第一次去潘家园,才算是真正投入淘书大军,一天转下来,手提肩扛,对体力是极大考验,书的数量也随着急剧膨胀,因为寄居在读博朋友的宿舍,书占空间太多,开始想法就近处理一些书。第一次在校园摆摊儿卖的是友人要处理的少量书刊和VCD碟,第一笔生意是五本《当代》10块钱,两小时下来一共卖了70元,三个弟兄吃了顿东北菜还有剩余。周末到潘家园,要凌晨四点就起床,配备好手电筒或头灯,约人打车或搭300路早班车同去“抢书”,经常搞得银子花光两手乌黑腹内空空才作罢。囊中羞涩又看到想买的书是最痛苦的,起初偶尔仇视书贩子们:都怪这批人,搞得书价那么高。自己做了书贩子才发现,一年几十个周末坚持早起“锻炼”还真是有难度,自己的痛苦也随着买书不再捉襟见肘,转移到读书的时间慢慢少了……从背包加塑料袋、偶尔因为不忍心见某些书流落地摊儿,买回送人,发展到小拖车大纸箱成堆讲价拖回几十斤,最终非但没有清理多少,还把别人空间挤占不少,填得整间宿舍满满当当。书拖回来留下少部分自己感兴趣的,其余拿来呼朋引伴摆地摊,美其名曰:让书流动起来。起初摆个几十本,后来发展到上百本,“进货”也从潘家园扩展到几处特价书集散地,《费正清文集》、《清史史料学》、《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等书都是在特价市场发现的,周末两天在校园里十几本全部卖光,但再去补货也已经拿不到了。最夸张的一次拉了满满一面包车,大约七八百本书,堆起一座小山甩卖,两天下午卖了1500块,扣去900的成本,还赚下几百斤“纸”,但到晚上捆绑收摊,全搬回宿舍已经是八点多。小拖车也架不住搬上拖下来回折腾,一年时间用烂了三辆。较大规模地摊儿生涯大概持续了半年,奥运一来,各高校处于半封闭状态,进门都要受限制,书摊儿自然是摆不成了,原先的单位也开始要求每天坐班,于是再次辞职,收拾回家。

本打算休息一段,顺便忽悠了买书认识的老M离京散心,海边、山里乱逛一圈儿又继续逛书店,结果是冒出个念头:要不合做一家特价书店?第一选择是高校内或者周边,而青岛大学校内自2000年起,近十年竟然没有一家文史社科书店,本以为是市场太小,询问了一圈儿才明白,十平米左右一年要上万块的租金,也只有考试教辅类书店能承受。借助中介在学校正门对面小区联系上一家要出租房屋的,一楼,小院红砖铺地,撒过草种,外面也开阔,房租虽高,比起校内还是便宜很多。断断续续谈了几个星期,准备签合同的时候又起变故,房主坚决不同意改造阳台,只好放弃。也是机缘巧合,远离高校区的文化市场有一处新建的网点门庭冷落,三楼背阴、没有暖气,房租是一楼的三分之一,房东也干脆,几天谈妥,进入装修。

M定下的装修风格是避“新”存“旧”,色调以黄绿为主,比较大的工程是二层钢结构,方钢、工字钢、角钢总共用了两吨,楼梯及二层用四公分厚的松木板,与角钢框架用八公分长的自攻螺丝固定,中间加裁切好的旧地毯缓冲,打断的钻头与螺丝收拾了一簸箕。第一批书架也是老M一手设计,原计划根据底层房高做成两米二的,买木料时发现最长的只有四米,于是改为两米高一米宽,每层高度宽度以大32开书为基准再作调整,整体榫卯连接加固。木匠说已经七八年不做榫卯活,二十四个书架完工累得不轻。二层在半年后才开始慢慢填充,一半的可拆卸书架从北京运来,另一半老M自己动手买料加工组装,手锯电钻齐上阵,顺便还给朋友和家里做了一堆搁物架。隔三差五跑建材市场,卖螺丝的都忍不住问:“你们到底干啥呢?快一年了还没忙活完……”

装修只不过是体力活的开始,从北京选书、打包、发书到青岛提货、卸货、上楼、拆包、上架、整架,基本是机械运动毫无乐趣可言。电脑录入更是乏味,数据库有资料的还好说,只需扫码选择设定折扣即可,遇到旧版的书名、出版社、定价都要从头来过,搞得老M宁可搬上搬下也不愿敲字。

似乎喜欢买书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开书店的想法,“书店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算是开店一年多的心得罢。

——马一,男,70年代生人,做过教师、编辑,现为“我们书店”合伙人之一。


我们书店六年庆于繁花·我们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