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杏林書院 2014-11-11
五脏学说,是以心、肺、脾、肝、肾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各脏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在病理上,各脏之间的病表又常互相影响。下面谈谈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一、心与肾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肾居下焦,属阴属水,为阴中之阴脏。心与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生理方面可概括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阴阳水火既济理论,源于《周易》,本用来说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被引用到脏象学说,用来说明心肾之间在生理方面的有机联系。具体说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其主要含义是:心火下交与肾,协助肾阳,以使肾水不寒,维持肾的阴阳平衡。而肾水必须上升交于心,滋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维持心的阴阳平衡。正如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说:“ 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又说:“ 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
心属火,火性炎上;肾属水,水性润下,而心火何以能下降?肾水何以能上升?总的来说,心虽火脏,而火中有水;肾虽水脏,而水中有火。因此,心阴、肾阳为火之主,升降之动力源泉,而心火、肾水为升降之本体。心阴下降,心火亦随之而降,肾阳蒸腾,真阳发动,肾水则能上升滋助心阴。故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另外,心肾相交又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有关。肝气升发,有助于肾水上升而交于心,肺气萧降,有利于心火下降而温助肾阳。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阴阳水火升降必经之地。
在病理时,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平衡失调,不但可影响到心或肾的生理活动,而且均可影响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正常联系,产生心肾不交、水火未济的病变,出现以失眠、心烦、心悸、腰膝酸软、遗精等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心火虚衰或心阴亏损不能引火下行以助肾阳,可形成下寒精冷等病症。另外,肝、肺、脾、胃等脏腑气机升降功能紊乱,也可使心肾之间的功能失其协调,产生心肾不交种种病症。
二、肾与脾的关系:先后天互生互制。
肾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本,脾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因此,肾与脾具有水与土互相制约,先后天互相生养的关系。
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制水。脾气健旺,制约肾水,水才不致于泛滥成灾。所以《景岳全书-肿胀门》说:“ 水为畏土,其制在脾。” 而肾水对脾土亦有制约作用,即所不胜侵侮的病变。因此,当脾或肾某一脏产生病变时,又往往相互影响。例如,脾虚阳衰,水气不化,以致水停下焦,肾水泛滥反侮脾土,故小便量小,腰以下水肿特甚。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另外,脾虚肾水火反侮脾土,有可引起脾肾阳虚的各种病变,水虽制于脾,但总统于肾。故肾病水寒之气泛滥,则水泛土崩。这是五脏相克关系失衡的另一种病变。
脾与肾、土与水虽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脾肾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在食物的消化方面,脾具有重的生理作用。在脾主运化的作用下,饮食得以消化,精微物质得以吸收布散。其中一部分维持机体的生理需要,另一部分则输布到肾脏,以充养肾精,使肾精保持充盛。正如张志聪所说:“ 夫水谷入于胃,津液各走其道,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犹借后之所滋益者也。”
肾阳是人身阳气的根本,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本源。肾之阴阳对其它脏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脾阳根于肾阳,脾主运化,需借助于肾中阳气的温煦。而肾中精气又为后天形体之根基。故曰先天生后天。
脾与肾,后天与先天,关系密切。张景岳说:“ 人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脾与肾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还常互相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亦虚;脾虚日久,亦可累及于肾,使肾虚损。而对脾肾病变的治疗,虽然有 “ 补脾不如补肾 ” 、“ 补肾不如补脾 ” 、“ 治先天者,治后天耳,岂能舍后天而治先天 ”等学术之争,但是从临床实践来看,则应采取脾肾双治之法,疗效更佳。
三、肾与肝的关系:主要是肝肾同源,精血互化。
十天干配属五行,甲乙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五脏属阴,因此,天干之乙葵与脏腑相配,则乙木属肝,癸水属肾。乙癸二字代表肝肾,因此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同源理论揭示了肝与肾在生理病理方面存在着的相互滋生、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
肝肾同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肝肾之阴互相滋养和肝肾内同寄相火两个方面。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肝之间存在着母子相生关系,即肾为肝母,肝为肾子。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其气易亢易逆。而在生理情况下,肝气之所以不亢逆而保持正常的升发状态,全赖肝肾之阴充足。肾水旺盛,以滋养肝木,肝肾之阴充足,则能制约肝阳,维持肝之阴阳协调平衡,即水涵木荣之意。正如叶天士所言:“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滋之 ”另外,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化是肝肾同源的物质基础,精能化血,血能生精,故肝与肾,精与血,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肝肾双方之证甚为常见。病理上,肾阴不足,失其对肝阴之滋助,则之阴阳失衡,肝阳亢逆为害。子虚则补其母,故应滋补肾阴以敛肝阳,实为治本之法。正如《医方集解》所云:“ 肾为肝母,子虚则补母之意,古云肝肾之病同一治也。” 还有《医宗必读》说:“ 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
肝肾同源关系还表现在内藏相火方面。所谓相火,是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相火为无形之火,以潜藏守伏为宜,不宜升腾。相火居于肝肾之内,位于下,温养脏腑,和君火共同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正如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 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在生理情况下,相火潜藏于真水之中,譬如雷伏于地、龙潜于海,称之为龙雷之火。真水真火,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如肝肾之精血不足,阴液亏耗,相火失其制约,则妄动为害。故 “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四、肾与肺的关系:金水相生,上下通连。
《灵枢-本输篇》说:“ 肾上连肺 ”。肺居上焦,属阳中之阴脏,肾居下焦,属阴中之阴脏,肺与肾通过三焦之道,上下相通,有直接联系。这种密切关系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和正常呼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肾为主水之脏,居下焦,具有升腾气化,司膀胱开合的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肺居上焦,具有宣发肃降功能,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的功能正常,则上闸启,水道通,上源之水借三焦水道下行于肾与膀胱。肾中之水为浊,通过肾的升腾气化,浊中之清复上升于肺,浊中之浊下行并排出体外。肺肾协调配合,实是维持水液正常升降出入,保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而肺的宣降功能,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肾主气化,司膀胱开合,需要肺的宣降作用的配合才能通畅,上窍通则下窍利,因此,如果肺或肾的功能不健,则能引起水液代谢失衡的病变。还有《素问-水热穴论》说:“ 其本在肾,在末在肺,皆积水也。”对此,不但治宜温肾阳而利水,以祛除体内积水,而且应兼用宣降肺气之品。三焦为水气之道,上出于肺,下达膀胱。开肺气以利三焦,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即中医学所说的 “ 提壶揭盖 ”法。
在呼吸功能方面,肺肾配合,是维持呼吸平稳,深沉的重要条件。肺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而肾具有纳气的功能,能摄纳肺吸入之清气。因此,又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必沿三焦之道路归入下焦,由肾摄纳之,才能维持呼吸深沉平稳。肾的纳气功能和肾主蛰伏潜藏之性有关。因此,如肺肾功能失常,常使呼吸功能异常,出现咳喘、呼吸困难或动则喘甚等症状。
另外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肺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肺与肾又是母子关系,肺与肾之阴液相互滋养。肾阴滋助肺阴,肺阴对肾还有协助作用。因此,在病理上,肺阴不足可影响到肾,即“ 金不生水 ”。而肾阴不足,可导致肺阴受损,即子病及母、子盗母气之意。从临床实际来看,肺肾相互影响的病变是非常常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