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的常识

 健康咨询屋 2020-06-10

      一.   证症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病指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二.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三.     阴阳的属性: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五.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六.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七.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木。
  八.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木。
  九.   五行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十.   五行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十一. 肝: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
  十二.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
  十三.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
  十四.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
  十五.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后天之精",故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为主。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
  十六. 五脏相互关系
  ①.心与肺的关系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②.心与脾的关系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③.心与肝的关系 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④.心与肾的关系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
  ⑤.肺与脾的关系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⑥.肺与肝的关系 气机的调节。
  ⑦.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水相生。
  ⑧.肝与脾的关系 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⑨.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⑩.脾与肾的关系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
  十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表里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十八.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十九.气的分类和功能:(1)元气-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语言、声音、呼吸、视听、心搏。(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脾胃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脉外之气。
  二十.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
  二十一.津和液: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二十二. 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
  督脉的基本功能为: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任脉起基本功能为: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
  冲脉基本功能为: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
  带脉基本功能为: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的带下。
  二十三.偏阳质 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 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二十四.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水肿。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疡。 疫: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二十五.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二十六.病机: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真实假虚现象,称为:大实有嬴状;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导致真虚假实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阴阳互损: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可见阳浮于外之症,称为: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邪热过盛,格阴于外,称为:真热假寒之证。
  二十七.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二十八.康复原则:形神共养: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养神重在调神护神。
  调养气血阴阳:调养气血;调养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