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菇场成功发菌的方法
一些老菇场由于灭菌消毒不彻底,病害防治不到位,害虫发生严重等原因,产量不断下降,效益降低。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老菇房成功发菌,增加效益。 一、经验一 1、外围环境消毒 清洁菇棚周围环境。粪堆、草堆、垃圾等应清理干净,将杂草一并清除,并喷洒多菌灵等杀菌剂,彻底清洁环境。 2、加强棚内消毒 用多甲溶液(多菌灵、甲醛、水比例1∶2∶100)对棚内进行地毯式喷洒,墙体、墙角、立柱、通风孔等都应喷到,不留死角。对于土棚,应把内墙面铲去3~5厘米厚再消毒。 3、注意晒棚 出菇结束后,揭掉遮阳物和棚膜,对可拆的竹木拆掉后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洗刷干净,利用太阳强光长时间暴晒竹木和菇棚(可雨淋)。10~15天后启用。该项措施能够较彻底杀灭棚内病毒、病菌。 4、及时更换架杆棚膜 对病害发生严重的菇棚,可拆除上层架杆、塑料膜等物,棚内堆以秸秆杂草,点燃焚烧,将草灰翻入土中,重新架杆覆膜,再配以喷洒药物,杀菌效果很好。靠近村庄、建筑物的菇棚不要采用该法,以免发生火灾。 5、土壤处理 对于必须采用覆土栽培的菇类(双孢蘑菇、鸡腿菇等)和采用覆土方式栽培的菇类(平菇、高温香菇、灵芝等),对覆土材料宜采用暴晒、药物闷堆的方法消毒灭菌。铲去老菇棚内10厘米以上的地表土,更换新土,或对地表土进行与覆土材料相同的处理。 6、培养料处理 适当延长发酵时间,将培养料温度升高到50℃,保持8~10小时,每天翻料打透气孔一次,保持水分适宜。采用颗粒环播法,使菌种尽量避开袋内中心高温,以缩短菌种的复苏时间。做好熟料接种及培养发菌等环境的清洁杀菌。菌袋发菌完成进棚前,配制好3%石灰水溶液盛于大盆等容器,将菌袋逐一浸洗后再进棚。培养料进棚后,密闭菇棚所有门窗及通风口,先用80%敌敌畏1000倍液对菇房喷洒,然后每立方米空间用10毫升甲醛和5克高锰酸钾熏蒸48~72小时,以达到彻底消毒杀虫的目的。 7、菇棚管理 发菌温度采取先高后低的方式管理,即装袋后迅速提升料袋温度,使其达到35~38℃,袋内中心温度升到40℃,维持2天,翻袋透气,稍降5℃左右,再次升温保温在35℃左右,菌种块产生菌膜后逐渐降至室温。结合通风换气,菇棚内要经常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10%石灰水溶液。一些化学气味,如涂料、汽油、煤油等的气味对发菌十分不利,应尽量避开。 8、防治病虫 病害初发即进行彻底处理。对菇蚊、菇蝇、夜蛾等害虫,用4.5%氯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菇棚门口撒2米以上石灰过道,以防爬虫进入。通风口、门口封挂防虫网,防飞虫进人。发现螨虫后,用菜籽饼、棉籽饼或豆饼制毒饵诱杀。对菇蚊、菇蝇,可以配制糖醋液诱杀,按高度白酒、糖、醋、水1∶2∶3∶4的比例配好后加3~4滴敌敌畏盛于容器,成虫趋味飞入,即被杀死。 二、经验二 1、适时延长发酵时间 将培养料温度升高到50℃,并保持8-10小时,每天翻料打透气孔1次,保持水分适宜,绝不可“干烧”. 冷水“激料”易消弱嗜热微生物的活性。应提前两天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 袋头封面,采用中部环播法,使菌种尽量避开袋内中心高温,以缩短菌种的复苏时间。 涂料、汽油、农药等散发的气味对发菌十分不利,应尽量避开。有经验的菇农可在室外进行发菌。 俗话说得好,防病先治虫。老菇场病虫基数高,要积极预防,发菌室发菌前要先严格灭菌杀虫,发菌时每3天预防一次,连续3-4次。灭菌杀虫要同时进行。 三、老菇房消毒“六字经”——浸、晒、洗、喷、铲、熏 连年使用的菇房在每个栽培季节完成以后都要进行消毒和灭虫。连续使用3年以上的菇房都要进行二次消毒和灭虫,而且用药剂量要适量加大。 将床架拆下,放在河水中浸10~15天,用毛刷洗净(不能拆的水泥柱等,用水冲洗,开门窗吹干),放在阳光下曝晒2~3天,再用10%的石灰水,100公斤加入敌敌畏液1公斤,浸泡洗刷床架。床架装好后,在进料前20天,用1%有效氯漂白粉水,50%多菌灵500倍液及10%石灰水喷洒菇房屋顶、四壁及床架2次,并将地面老土铲去2寸,加上新土。进料前2~3天,每千平方市尺栽培面积用2公斤甲醛密闭熏蒸(勿用明火),24小时后打开门窗和拔风筒通风换气。料进房后,在用敌敌畏原液熏蒸一次,每千平方市尺菇房用1公斤敌敌畏原液。消毒中应注意人、畜勿受药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