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梅岭 梅嶺閒談之淺談詩中用典

 冷鳳 2014-11-12
 淺談詩中用典
                                                                句容·穿越梅嶺              
         典,典故也。《辭海》中對於典故的解釋是這樣的:(1)典故和掌故。(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本文的典故,專指後者。用典又稱用事、使事、隸事,指在詩文中引用歷史故事和前人言語來表情達意的創作方法。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專門的篇章論述用事。
       典故在詩中的出現始於文人詩的出現。可以說是自有文人詩後,詩中用典故的歷史就開始了。在用典的歷史上,東晉應該是第一個高·潮。後來,南朝劉宋的詩人們爲了糾正東晉輕率、粗俗的玄言詩風,意欲復古,使詩風回到建安、西晉時期崇尚典雅的審美格調,用典故遂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顏延之因為用典多而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以文人用典而著稱的人。此外,謝靈運、鮑照、謝莊等結喜用典,以至於鐘嶸嘲笑他們為“文章殆同書抄”。後來的齊、梁、陳也是用典不衰,還是那個鐘嶸,在《詩品》中說任昉、王融“竟須新事”。“王融博物,動輒用事”。《南史·王僧孺傳》:“其文麗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見”。這個時期的詩人們用典的目的,主要還是使詩歌增強意象美、含蓄美、凝練美,以獲得一定的審美效果,沒有後來的那種炫耀學問的因素。詩歌基本上還是以抒情為主的詩人之詩。到了唐代,杜甫、李商隱,詩中用典抒情已經很普片了。如果說在宋代詩歌的產生之前,典故只是作為詩人們用以抒情的手段,那麼到了宋代,則將用點變成了為用典而用典了。王若虛在《滹南詩話》中說黃庭堅“鋪張學問以為詩,點化陳腐以為新”。王若虛所說的“鋪張學問”就是指黃庭堅的用典過於密切。對於黃之用典過多,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也有提到“山谷書卷比坡(東坡)更多數倍,幾於無一字無來歷,然專以選材庀料為主,寧不工而不肯不用典,寧不切而不肯不奧,故往往意為詞累,而性情反為所掩”。趙翼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確實是觸到了的黃庭堅的痼疾。到了清代,因為清人重學問,在詩歌上更是大講學問根底,歷鶚就是典故學問為詩才:“夫黏,屋材也:書,詩才也。屋材富,而杗廇桴桷,施之無所不宜:詩富,而意以為匠,神以為斤,則大篇短章,均擅其勝”。他從理論上認為學問(典故)詩歌的材料,並且強調這種材料必須富足。
     詩發展到清代的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時期,這個時期的詩人們普片推崇宋詩,用典,再一次達到高·潮。汪辟疆總結這一時期的詩時這樣說道:“近代詩家,學貴專門,偶出緒余,從事吟詠,莫不熔鑄經史,貫穿百家”。說出了道咸以來的詩人熔鑄經史百家入詩的風氣。石遺老人陳衍作為宋詩派的推崇者,對近代詩人用事、用典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他的詩學理論中多次論及,如“用事精切”、“用事甚切”、“用事貼切”,這些都是對詩中用典的肯定和認同。
     今人每見詩中入典,則目為堆砌、掉書袋。從以上所述前人對用典的推崇可以看到,除了極少數為用典而用的外,極大多數的詩人都是通過用典來增加和豐富詩的意蘊,以達到含蓄精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所以,用典,沒有什麽不好,但無論前賢典要之語,還是古今人事,都關乎知識學問,前人貴熔鑄,對於今人來說,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識和學問,則以不用為好,以免“意為詞累,而性情反為所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