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茯苓

 于兆亮医馆 2014-11-12
《金匮要略》茯苓
 《金匮要略》第17篇第18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胃反,就是朝食幕吐,早上吃的食物不能消化吸收,晚上会吐出来,胃中极度虚弱造成的。吐而渴欲饮水,吐是胃气败,口渴是胃中极度伤津液了,无津液则无阳气,无阳气就会胃脘停水饮,水饮和津液是不同的,有水饮无津液同样会口渴,因为津液为阳,有发散输布的功能,而水饮却没有这个功能。病人朝食幕吐与胃中水饮也有关系,没有水饮的话,胃气败了就会吃不下去,能吃下去又吐出来,说明胃中有水饮,要尽快把它去掉,让胃安和才能向愈好转。

这个茯苓泽泻汤就是一个去胃中水饮的方子。茯苓用到半个,就是八两了,重用它,它是淡味的,能化痰利饮有专功,张仲景利水法贯于使用这味药。泽泻也是淡味,利水很强的,甘草味甘入脾能生津,桂枝强心升举阳气,气化体内水津,白术味甘苦,甘能生津,苦能燥湿降浊,生姜辛温宣通肺胃而行水津。这是一个升阳利水的方法。

这一条讲的是水饮证翻胃而渴的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们人麻黄,以其入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水去吐止。这里还是紧接上一条而来,病人有支饮,眩晕又呕(又同时兼有痰饮),药中如入半夏之后,增强了利水的功能,水饮从小便出了,呕吐也就停止了。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但是呢,病人胃中水饮去掉了,病人却有些水肿了,皮肤肌肉中的水没有被出去,说明茯苓,半夏不能去皮肤肌肉中的水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可以在药中再加杏仁,把肺津补足,肺主皮毛,肺与皮毛是相通的,肺气足,肺中水饮和皮肤中的水饮都可以通过小便排出去。所以呢,这个杏仁,也就成了治疗各种虚劳病的必用药了,与茯苓,五味子一样重要了。凡是皮肤病,都应考虑使用杏仁,用它的滋养肺阴的功能。其证应纳麻黄。按理说病人皮肤有水肿应该用麻黄上宣下利水道为好,为什么不使用麻黄呢?以其入遂痹,故不内之。因为如果加入了麻黄,病人就会出现身体疼痛证状的,所以不可以使用麻黄的。若逆而内之者,必厥。如果病人有皮肤水肿,医生药中加入了麻黄的话,病人就会出现晕厥,四肢无力不用,手脚冰冷。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为什么水肿病人不能用麻黄呢?因为水肿病人本来是津血严重不足造成的,而麻黄能激发人体阳气,让病人发热,而发热就会耗伤人体津血,所以不能用麻黄的。用了麻黄,当时水肿会消下去,而耗伤了津血,后面就会复发,水肿会更加严重。最近这几个条文,讲到了桂枝和麻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强调说,虚家不可发汗,意思就是凡是身体虚弱的病人,是不可以使用热药的,用了会耗伤人体津血,病会加重的。麻黄和桂枝,体虚病人不要去用,除非到了气上冲心时,救急时要用。

本条文的方子,是在上一条文基础上加了一味杏仁,来消水饮,加强肺和皮肤的功能,而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用滋阴的方法让病人身体强壮起来,正气足,邪自退,不要去强行去到水,要用温和的方法,而不是激烈的方法,所以,中医的治疗特点是突出一个和字。

这一条,说的是凡虚证不可用大辛大热之药,当防伤津耗血,要以扶正为主,正气足,邪自退。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40条: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若面热如醉。这个还是紧接着上面条文来讲,病人胃肺有水饮,皮肤也有水饮,喝了上面的方药之后呢,又出现了新的证状了,脸上发热,象喝醉酒一样,脸红脖子粗。此为胃热上冲。病人脸红,说明是有热气从胃中上行而来了。熏其面。病人脸上有被热气熏蒸的感觉,说明胃中太热了。为什么会胃中太热呢?这与用干姜细辛有关,与肝胆郁热有关,说明中焦太热了。加大黄以利之。这个大黄能解毒清热,活血化瘀,涤荡胃肠,促进排便的功能。排便也能使胃气下行,把胃热排出去。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茯苓强肾利尿,同时与甘草配合,用于虚劳证的强心安神。五味子收敛固精防虚脱,用于虚劳证的扶正,杏仁润肺生津,用于虚劳证的扶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止咳,半夏化痰散结利水饮,大黄涤荡胃肠实热,促进排便,将胃热下行排出体外。那么在这一条里面,尽管胃中有实热,还在用干姜和细辛,这似乎不可思议。没办法,病人有支饮,肺中有水饮,该用还要用,尽管胃中有热,这个热可以通过另一种方法解决,胃肠通利,热即除掉了。所以,中医组方,是要通盘考虑,前后互相关照才行,有时寒热搭配用药,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不矛盾的。这一条说明了一个中医常识,用药要通盘考虑,对人体各个系统要全面调整,而不是单独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本方综合了宁心安神法(即太阳法),温中散寒利饮法(阳明法),滋阴固脱法(少阴法),清泻实热法(阳明法)。中医临床上的病人,多数是多证合病,只用单一的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41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获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临床上有一种病人,刚开始会口舌干燥,口渴想喝水,但是呢,喝了水下去又出现呕吐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说明病人心下有停水,也就是胃脘和膈间有水饮的原因。这个中焦有了水饮证,人体水循环通道被堵塞了,中焦水津不能向上蒸腾,人就会有口干口渴的,结果喝了水下去,胃中水更多,承受不了,就要往上反胃呕吐了。此属饮家。凡是口干想喝水,而喝了又想吐的病人,这是水饮证,说明胃脘和膈间有水饮,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治疗。

这一条说的是,口渴又喝水即吐的病人,是水饮证的原因。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组成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这个方子里,半夏化痰开结利水,茯苓也利水,生姜宣通经络,能加强利水功能。水饮得除,呕即止。

好,这个第十二篇条文全部学习完了。本篇所讲痰饮病,实际是紧接上篇五脏风寒积聚而来,是对五脏风寒积聚的进一步解释。五脏风寒在中医临床上实际就是中风,各种肿瘤和癌证,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证属少阴证。本篇论述的其实就是中风和肿瘤以及水肿(尿毒证)的治疗方法。所以,本篇内容丰常丰富,也非常重要。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这里是作了一个假设,如果说身材很瘦的人在下腹部有水饮在跳动的话。瘦人为什么会瘦?一般是肥人多寒,瘦人多火热,那么这个瘦人由于身体里面太热,阴阳寒热不平衡,太热了,耗伤了体内津液,导致津不足,会口干,爱喝水,喝下去之后,由于肾气不足,小便不利,水停肠间,就会腹满动悸。吐涎沫而癫眩。这里有三个证状,爱吐口气,因为很瘦,肺阴不是,肺中津液无力下行,就会上犯于咽而吐口水。体内津液不足,就会有狂躁感,脾气很大,很容易做出超常举动,这是癫。由于肠间有水,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其它地方也会有水饮,阻隔在膈间或头部,都会出现眩晕证。此水也。上说所看见的证状,脐下悸,吐涎沫,癫狂证,眩晕证,这些都是水饮证的表现。所谓水饮证,就是因为人体水津不足的时候,体液循环不顺畅,造成人体某一区域水津积聚,又变生出一系列的证状。对于水饮病的治疗方法,本篇论述较细,根据水饮所处部位不同来合理用药才可以。那么,本条讲的水饮病变部位还是在下焦,可以用五苓散来治疗。

五苓散是中医常用方剂,由五味药组成,是专门调节人体水液循环的。泽泻可以把人体头部和皮肤的水湿往里面收,经小便排出去,是利尿专药,猪苓是专利肾水,能把肾中水湿通到出去,从而增强肾的利尿排水功能。茯苓也是强肾的,能加强肾的利尿功能,白术能把肌肉及皮肤的水湿往中焦聚集,然后由茯苓把水湿利导入小便。桂枝强心,加强人体五脏功能,对排水也起到加速作用。本方同样是升阳利水法。

本方为散剂,使药性平稳缓和,不能求汤剂之速效,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凡治水之法,不宜速效。如果利水过猛,病人本身体质虚弱,利水过速,将会对人体器官造成损伤,这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水饮病属慢性病,病不是一天两天得来的,慢病要慢治。

五苓散为散剂,五味药按比例研成粉,一次服方寸匕,相当于5克左右,温开水冲服,一天三次,喝药期间要多喝温热的开水,因为病人吃药后小便得通利,体内会出现缺水现象,应及时补充水分。

汗出愈。怎么知道病人水饮病彻底好了呢?腹中的水饮尽管被排出去了,但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津血循环不良,水饮病很容易出现反弹的。那就要求医生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去合理调节,当津液充足的,病人皮肤会有微汗出,皮肤会润泽而不是粗糙,这时的病人才算痊愈了。这一条讲的是人体水饮病位居下焦脐下时的治疗方法。同时,本条也强调了吐涎沫,癫狂,眩晕,与水饮病的关系,当医生看见病人有以上证状时,既可推断出病人有水饮病及所处的部位,以便于临床能够精准用药治疗。

附方:《外台》茯苓汤: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这个茯苓汤,选自《外台秘要》一书中,治什么病证的呢?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这个就是支饮,水饮病位在上焦心肺及胸。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病人经常吐涎沫口水,因为肺中虚弱无津,不能将肺中津液布散于全身,才吐口水。吐后又感觉上焦心胸间虚,会气短而喘又心悸的。气满不能食。胃中感觉胀气,吃不下去饭。这个气满实际是胃中有痰饮。消痰气,令能食。把痰饮消掉,再理胃气,病人就能吃饭了。

我们看这个茯苓汤,枳实,橘皮(即陈皮),生姜,这三味是化痰理气的,把胃中痰饮消掉,胀气往下排。白术把水饮之湿收起来,然后由茯苓把这个水饮导出小便。又用到人参,是补胃中津液的,加强胃功能的。本方的重点,一能化痰消饮,二能调胃养胃开胃气进饮食,有利于疾病康复。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心下有痰饮。就是胃肠里面有痰饮了,会腹满,不能吃饭,但舌干口躁,喜欢喝水,喝了又不吸收,会拉肚子的。胸胁支满。从胸到胁,心,肺,肝,都有痰饮了,胀满了,会心悸,会气短而喘,会胁下到心口窝缺盆处都痛的,当然,四肢浮肿也是有可能的。目弦。这个身体里面到处是水湿,人体上下气机会不通,上下不能交通,就会视物晕花,头晕的。这个痰饮病,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我们看这个方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都是温药,并且都是行气的,理气用的,调理气机,升阳化汽利水用的。桂枝加强心脏功能,甘草加强胃肠功能,白术躁脾收湿强脾脏的,茯苓强肾利水的。桂枝与甘草升中焦阳气,使体内水湿蒸滕起来,白术与茯苓加强中下焦功能,把水湿排出。这是升阳利水法。这一条讲的是痰饮病的其中一种用药方法。

 
《金匮要略》第六篇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阴阳俱微。凡是肢体有麻木不仁的病人,他的脉搏跳动,寸和尺二部都是非常微弱的,因为本身津血不足。寸口关上微。也就是说,脉搏的大小要比正常人要稍大一点,在常脉以上,但是,脉势是很微弱的,说明脉中虚空,稍有虚热。尺中小紧。这个寸脉和脉有些虚大而弱,尺脉呢,正常的沉脉,但现在比沉脉还要小,说明血不足,有寒。小紧,那就是更寒了,脉管细小,但稍有力,这是紧。所以,从脉上看,病人上焦(心),中焦(肝)有虚热,下焦(肾)有寒。外证身体不仁。就是说如果在外面被风吹了,就会有麻木不仁,酸困的感觉。如风痹状。病人受风吹后,有的人还会有麻木疼痛酸困的证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这个酸痛麻木的病证,可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治疗。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这个黄芪桂枝五物汤,实际就是桂枝汤加了一味黄芪。

病人不是被风吹了吗?那就可以用桂枝汤发汗把风邪驱赶出去就行了。同时呢,桂枝汤本身就是一个通行血脉的方子,能加强人体血液循环,所以,一循环起来,这个麻木不仁的证状就解决了 那为什么要用黄芪呢?因为黄芪能补胸中大气,胸中气足,与桂枝的温通血脉作用相配合,能够加强行血脉的作用。同时,大气足,皮肤固外作用加强,抗风邪能力增强。另一方面,黄芪利尿,能去水湿。凡是易被风吹而致病的人都会有体寒湿重的特征,往往是体胖。凡瘦人,多体热,不易受风。所以,对于通行血脉来说,黄芪与桂枝汤的配伍应用,意义非常重大。这个方子里,把桂枝汤里面的炙甘草去掉了,为什么要去掉它呢?因为现在病人肢体麻木,要通行血脉才行,甘草味甘,甘能缓之,所以,甘草此时对通行血脉有牵制作用,用了甘草,行血脉的力量就会减弱。正如调胃承气汤那样,大黄,芒硝里面放了一味甘草,下泻的作用就会减弱。甘草有调节平衡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