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文的方子,是在上一条文基础上加了一味杏仁,来消水饮,加强肺和皮肤的功能,而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用滋阴的方法让病人身体强壮起来,正气足,邪自退,不要去强行去到水,要用温和的方法,而不是激烈的方法,所以,中医的治疗特点是突出一个和字。
这一条,说的是凡虚证不可用大辛大热之药,当防伤津耗血,要以扶正为主,正气足,邪自退。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40条: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若面热如醉。这个还是紧接着上面条文来讲,病人胃肺有水饮,皮肤也有水饮,喝了上面的方药之后呢,又出现了新的证状了,脸上发热,象喝醉酒一样,脸红脖子粗。此为胃热上冲。病人脸红,说明是有热气从胃中上行而来了。熏其面。病人脸上有被热气熏蒸的感觉,说明胃中太热了。为什么会胃中太热呢?这与用干姜细辛有关,与肝胆郁热有关,说明中焦太热了。加大黄以利之。这个大黄能解毒清热,活血化瘀,涤荡胃肠,促进排便的功能。排便也能使胃气下行,把胃热排出去。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茯苓强肾利尿,同时与甘草配合,用于虚劳证的强心安神。五味子收敛固精防虚脱,用于虚劳证的扶正,杏仁润肺生津,用于虚劳证的扶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止咳,半夏化痰散结利水饮,大黄涤荡胃肠实热,促进排便,将胃热下行排出体外。那么在这一条里面,尽管胃中有实热,还在用干姜和细辛,这似乎不可思议。没办法,病人有支饮,肺中有水饮,该用还要用,尽管胃中有热,这个热可以通过另一种方法解决,胃肠通利,热即除掉了。所以,中医组方,是要通盘考虑,前后互相关照才行,有时寒热搭配用药,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不矛盾的。这一条说明了一个中医常识,用药要通盘考虑,对人体各个系统要全面调整,而不是单独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本方综合了宁心安神法(即太阳法),温中散寒利饮法(阳明法),滋阴固脱法(少阴法),清泻实热法(阳明法)。中医临床上的病人,多数是多证合病,只用单一的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41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获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临床上有一种病人,刚开始会口舌干燥,口渴想喝水,但是呢,喝了水下去又出现呕吐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说明病人心下有停水,也就是胃脘和膈间有水饮的原因。这个中焦有了水饮证,人体水循环通道被堵塞了,中焦水津不能向上蒸腾,人就会有口干口渴的,结果喝了水下去,胃中水更多,承受不了,就要往上反胃呕吐了。此属饮家。凡是口干想喝水,而喝了又想吐的病人,这是水饮证,说明胃脘和膈间有水饮,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治疗。
这一条说的是,口渴又喝水即吐的病人,是水饮证的原因。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组成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这个方子里,半夏化痰开结利水,茯苓也利水,生姜宣通经络,能加强利水功能。水饮得除,呕即止。
好,这个第十二篇条文全部学习完了。本篇所讲痰饮病,实际是紧接上篇五脏风寒积聚而来,是对五脏风寒积聚的进一步解释。五脏风寒在中医临床上实际就是中风,各种肿瘤和癌证,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证属少阴证。本篇论述的其实就是中风和肿瘤以及水肿(尿毒证)的治疗方法。所以,本篇内容丰常丰富,也非常重要。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这里是作了一个假设,如果说身材很瘦的人在下腹部有水饮在跳动的话。瘦人为什么会瘦?一般是肥人多寒,瘦人多火热,那么这个瘦人由于身体里面太热,阴阳寒热不平衡,太热了,耗伤了体内津液,导致津不足,会口干,爱喝水,喝下去之后,由于肾气不足,小便不利,水停肠间,就会腹满动悸。吐涎沫而癫眩。这里有三个证状,爱吐口气,因为很瘦,肺阴不是,肺中津液无力下行,就会上犯于咽而吐口水。体内津液不足,就会有狂躁感,脾气很大,很容易做出超常举动,这是癫。由于肠间有水,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其它地方也会有水饮,阻隔在膈间或头部,都会出现眩晕证。此水也。上说所看见的证状,脐下悸,吐涎沫,癫狂证,眩晕证,这些都是水饮证的表现。所谓水饮证,就是因为人体水津不足的时候,体液循环不顺畅,造成人体某一区域水津积聚,又变生出一系列的证状。对于水饮病的治疗方法,本篇论述较细,根据水饮所处部位不同来合理用药才可以。那么,本条讲的水饮病变部位还是在下焦,可以用五苓散来治疗。
五苓散是中医常用方剂,由五味药组成,是专门调节人体水液循环的。泽泻可以把人体头部和皮肤的水湿往里面收,经小便排出去,是利尿专药,猪苓是专利肾水,能把肾中水湿通到出去,从而增强肾的利尿排水功能。茯苓也是强肾的,能加强肾的利尿功能,白术能把肌肉及皮肤的水湿往中焦聚集,然后由茯苓把水湿利导入小便。桂枝强心,加强人体五脏功能,对排水也起到加速作用。本方同样是升阳利水法。
本方为散剂,使药性平稳缓和,不能求汤剂之速效,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凡治水之法,不宜速效。如果利水过猛,病人本身体质虚弱,利水过速,将会对人体器官造成损伤,这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水饮病属慢性病,病不是一天两天得来的,慢病要慢治。
五苓散为散剂,五味药按比例研成粉,一次服方寸匕,相当于5克左右,温开水冲服,一天三次,喝药期间要多喝温热的开水,因为病人吃药后小便得通利,体内会出现缺水现象,应及时补充水分。
汗出愈。怎么知道病人水饮病彻底好了呢?腹中的水饮尽管被排出去了,但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津血循环不良,水饮病很容易出现反弹的。那就要求医生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去合理调节,当津液充足的,病人皮肤会有微汗出,皮肤会润泽而不是粗糙,这时的病人才算痊愈了。这一条讲的是人体水饮病位居下焦脐下时的治疗方法。同时,本条也强调了吐涎沫,癫狂,眩晕,与水饮病的关系,当医生看见病人有以上证状时,既可推断出病人有水饮病及所处的部位,以便于临床能够精准用药治疗。
附方:《外台》茯苓汤: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这个茯苓汤,选自《外台秘要》一书中,治什么病证的呢?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这个就是支饮,水饮病位在上焦心肺及胸。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病人经常吐涎沫口水,因为肺中虚弱无津,不能将肺中津液布散于全身,才吐口水。吐后又感觉上焦心胸间虚,会气短而喘又心悸的。气满不能食。胃中感觉胀气,吃不下去饭。这个气满实际是胃中有痰饮。消痰气,令能食。把痰饮消掉,再理胃气,病人就能吃饭了。
我们看这个茯苓汤,枳实,橘皮(即陈皮),生姜,这三味是化痰理气的,把胃中痰饮消掉,胀气往下排。白术把水饮之湿收起来,然后由茯苓把这个水饮导出小便。又用到人参,是补胃中津液的,加强胃功能的。本方的重点,一能化痰消饮,二能调胃养胃开胃气进饮食,有利于疾病康复。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