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发伤寒论|第十三讲(73.74.76)

 心其和顺其然 2021-06-29

图片


第十三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小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对比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里面,有茯苓,桂枝,炙甘草,生姜,这个要煮的啊,然后五苓散是不煮的。对比下来,大致的症状,有咳嗽,有便溏,有头晕,有胸闷,心悸之类的啊,有桂枝证,有茯苓证。
伤寒汗出而渴,口渴,又汗出很明显,可以五苓散。不是很口渴,只是汗出,如果没有其它证的话,用桂枝汤就行了。用那个茯苓甘草汤没道理的。这里用茯苓甘草作对比,说明应该是有茯苓证的。五苓散不会太恶心,因为没有生姜,没有干姜,没有半夏。茯苓甘草汤应该是有恶心,因为生姜量最多。没泽泻,所以不渴,喝水不会很多。宋版是不渴者茯苓甘草汤,康平本是小渴者,反正不是大渴就行了,我记得天使治过一个,病人感觉胃胀,就是想喝水,喝了胃胀,用茯苓甘草汤,挺好的。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口吐者,五苓散主之。
宋本里面在水入口吐者后面有此为水逆四字,康平本里没有。
一个人中风发热,可能是桂枝汤证,六七日不解而烦,可能是喝了药没解,也可能是没喝药,有烦,五苓散里面猪苓证就是烦,特别想喝水,泽泻证,水入口就吐出来,喝水吐水,可能是几个药组合证,不确定。
说到这儿想到金匮的一个方子,茯苓甘草杏仁汤,日本人鉴别这个方说有个副证,心下坚,就是心下比较硬,还有一个胸闷,茯苓证应该是没有胸闷症状的,那就是杏仁治胸闷,胸闷除了桂枝,柴胡,杏仁也可以。可能杏仁的胸闷,同时会有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第3条麻黄汤证,体痛好理解,感觉呕逆怪怪的,因为麻黄发汗可能会伤胃,可能会伤到消化道。这条就说啦,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伤胃或是伤到消化道某个东西啦。别人觉得病没好再发汗,可能是用麻黄剂发汗的,桂枝汤因为有生姜,一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若更发汗,伤寒论里默认的都是指麻黄剂。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整个就抽搐了,大家要知道什么样的人能用麻黄,什么样的人不能用。有的人用麻黄就恶心想吐,有的人用了麻黄就抽筋手抖,有的人用了麻黄就心慌,这些症状的人不能用麻黄。
我记得我们群里有一个医案,用麻黄汤,发汗以后就烦啦,好像没有明显的表证,就是心中这块地方特别不舒服,后来用栀子豉汤解掉了。
发汗吐下以后虚烦不得眠,为什么要添加一个虚字,因为之前条文讲过,大汗出以后胃中干燥烦不得眠,用调胃承气,这里的虚烦和那边的实烦对比来说的。
那条是胃中干燥,胃是大小肠,水发掉以后甚至可能有燥屎在里面,烦不得眠,这时候,喝点水或者用调胃承气都有可能。这条虚烦不得眠,说明不是胃中干燥引起的。这个字是为了区别,首先要排除调胃承气汤证,具体怎么排除没说,看意思是已经排除了。
关键来了,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心中懊恼是栀子豉汤证一个关键,心下是胃,心中是哪里啊,中肯定在心下的上面,就是我们两个肋骨,在胸前交界的地方,也叫心窝子。就是感觉心中这个位置特别难受,这边是食道的位置,还没到胃,所以一般食道发生一些病,食道炎或者食道癌,只要感觉这边不舒服,就可以用栀子豉汤
我记得大冢敬节得了食道炎,特别难受,他用新鲜的栀子喝下去就好了。栀子是药,豆豉是食物,我看烤鱼里面有豆豉,所以四川人很厉害的,附子也在那边,还有火锅里面花椒也是药。我自己用栀子豉汤治过胃反酸,心中那个位置不舒服,用了以后挺好的,但不是每次都好,后来我改投其他药了,效果也不错,比如說有時候用大柴胡,最近一次是胃反酸的時候口水多,那就理中汤。
所以栀子豉汤关键是病的位置,条文不是还有胸中嘛,胸中就是两乳之间嘛,胸中到心窝这段范围內有什么不舒服都可以考虑栀子豉汤,甚至有人说胸口冷,用栀子豉汤也可以。不要觉得栀子豉汤是凉药,感觉冷,不一定就不能用凉药,不一定感觉热就不能用热药,就像怕热汗出还是可以用桂枝汤,手脚冰冷还是可以用白虎汤,就是不要去扩大寒热的概念。仲景说的话都是很具体的。
这条后面还有兩个加味,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少气我觉得是沒有力气,否则怎么解释啊,气比较少短气吗,不是啊,短气应该是桂枝证啊,少气我觉得沒有力气,加甘草就有力气了,呕者加生姜,好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