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方证2

 共同成长888 2015-06-29

《伤寒论>.之方证2

 
 


原文地址:《伤寒论>.之方证2作者:明日家园

伤寒论之方证2

序号

方名

方歌                             功能                                             组成

17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

半夏麦冬甘草临。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流脑后期、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

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18

理中丸(汤)参草术干姜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大病差后,胃气不和,就是胃虚有寒,尤其有寒饮,这个胃虚才停饮嘛,胃要不虚这饮在那待不住。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19

吴茱萸汤

参草姜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0

白头翁汤练白琴

白头翁莲柏芩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

急性菌痢

白头翁(15克) 黄柏(12克) 黄连(6克) 秦皮(12克)

2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下利,治心下痞而烦热。

寒格于心下,就是胃虚有寒,可上边是热,

干姜黄芩黄连3人参9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2

乌梅丸

 

富贵新疆人

娇贵白莲梅

附桂辛姜人

蜀椒归黄柏黄连乌梅

此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对于属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极为适合

胃热肠寒的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23

猪苓汤

(二苓滑泽胶)

1、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滋阴清热利水2、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水热互结,邪热伤阴所致的发热,渴欲引水,或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9克

五苓散治气上冲,因为用桂枝了,所以它有头晕、心悸。五苓散证,有头晕,为什么呢?它这个胃有停水,胃停水多,而且它又有苍朮,它是这个偏于有表证的小便不利,那么这猪苓汤就不是了。猪苓汤这几味药都是寒性利尿药,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解热,它不是气上冲,它水不在上头,没有在上头,所以用猪苓汤全是在由于小便不利而下腹膀胱地方有这种重重而发炎症时,用这个是最好的,尤其这个沁尿系感染,就用这个猪苓汤加生薏仁,如果这个人,大便也稍干一点,就少加大黄,这个大黄不要重,搁一钱,就是3克了,因为大黄这个药,重用它通大便,少用它就走前阴,它不泻的。

一般就是用猪苓汤搁生薏仁就行,这个生薏仁要搁就得重用。所以这个猪苓汤治这个淋病啊泌尿系感染这个急性的肾盂肾炎什么的都好使,可得加味,加薏苡、赤小豆都行,那薏苡仁最好,它小便一利,热也解了,渴也不渴了。那么这个治渴的利尿药,它一定有猪苓,猪苓这味药它止渴,它利尿之中起解渴的作用,五苓散里头也有猪苓。那么它把桂枝换成这个滑石了,那么这个滑石也是寒性利尿药,那么它也不用苍朮,另外加上阿胶。阿胶这个药,它是个养血的,它止血嘛。那么由于被热所伤,加上阿胶,对于阴分它也好,所以有小便走血的时候,这个药也有可用的机会。

24

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附子(15克) 干姜(6克) 葱白(四根)或:葱白4茎 干姜3克 附子10克(生)

少阴病同时又有下利,少阴病是表证,这个下利以表证出现,说明这个病还是要欲从表解的一种反应呀,所以用白通汤主之。如同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临床遇到下利呀,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与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而用葛根汤,都是一样的。在临床上遇到下利,如果有表证,要是表现无汗、脉浮紧的这种情况,用葛根汤;如果汗出脉弱,那就要用桂枝汤;如果现阴证的这种情况,脉反而微细,当然也有表证存在呀,就用白通汤。但是下利没有表证,那千万不可用白通汤。

25

半夏散及汤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

生半夏了,生半夏是有毒的,现在咱们的半夏都是制的,也有拿姜制的,也有矾制的,用姜制是最好了,与生半夏差不多,但是毒性没有了,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呀,加上半夏。那么这类的嗓子疼呀都是特别的凶,它也写个咽中痛,它不是用咽痛呀,咽中痛表示全嗓子都疼,古人把这类的嗓子疼呀叫缠喉风。

26

苦酒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半夏(汤洗7遍、切)14枚,鸡子(去黄留白)1枚,苦酒100毫升 [制法] 上3味,内半夏,鸡蛋清于苦酒内,以鸡子壳置剪刀 杯中,安火上,煮2沸,去渣,备用。[功用] 祛疾散结。消肿利房。 [主治] 伤寒少阴病、烟中生疮、语声不出。 [用法] 口服。少少含咽,以疲力度。

27

甘草汤

桔梗汤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用猪皮一味,这个药润燥解热,它是去热不是去寒的。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组成]桔梗(五钱) 甘草(三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服。【组成】甘草6克 【用法】上一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一日二次。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少阴咽痛,

1、临床上扁桃体发炎我们常遇到的,这种病来呀都带着感冒,也是开始发热怕冷。那么咽痛呢,轻的没关系,重的不能发汗,忌发汗,发汗封喉嘛,总之要用清凉解热的法子。2、一般在临床临床上治这个扁桃体发炎呀,常用这个小柴胡汤加石膏、加桔梗,小柴胡汤里面就是甘草嘛,很好使。但是特别重的,如果是扁桃体化脓的,那就不行了,用小柴胡加石膏汤合用桔梗汤是不行的,那就得想法子用增液汤这类的,就是白虎汤、增液汤,或者用玉女煎这类的方子,加上马勃呀,或者其它的祛痰、治嗓子痛的药都可以的。局部,很轻,用甘草汤类,甘草汤不好,就用桔梗汤。

28

黄连阿胶汤

莲芩胶芍鸡子黄

病已传半表半里而为少阴少阳并病,故作虚烦,宜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久利或下利腹痛、便脓血、血便、咯血以及吐血等诸失血证,凡心中烦不得眠者,用本方均有验。本方治心中烦不得卧,颇似栀子豉汤证,但本方偏于治虚烦不眠兼有以上诸血证者,栀子豉汤则无此功效。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滋阴降火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29

麻黄附子甘草汤

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2、二三日无里证,说明少阴证本是表证。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四五日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若胃气衰败,则死也。外感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间治疗,稍有疏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致死。3、病仍在表,故可微发汗解之。若病以传里,并发太阴病,则不可再用汗法,急当救里矣。此为定法。

麻黄6克(去节) 甘草6克(炙) 附子3克(炮

30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2、「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3、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今反发热而脉沉,发热为邪在表,沉为寒饮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4、《金匮》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兼逐饮也。本条为少阴病兼里有水饮者

5、其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麻黄6克(去节)、细辛6克、附子6克炮。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

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等,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下利、口中和,这个三阴病都是口中和的,我们看也是没舌苔。这口中啊挺滋润,而不渴,这种自下利,是属于太阴病。为什么不渴呢,以其脏有寒故也,这里都是里虚有寒,所以它不渴,它没有热,只能用温补,当温之。用什么药呢,宜服四逆辈,因证而施。自下利,纯粹是里虚有寒,否则那不是属于太阴病,那么里有寒,只有温之一法。

四逆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一两半[9g]     甘草炙,二两[6g]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2、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4、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5、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32

大承气汤

泻下剂-寒下

1、泻下猛峻,临床要慎用,必须要有潮热,同时大便也硬,才可以用。2、如果有表证又有里证,就是太阳阳明并病,这个表未解,必需先解表而后攻里,这是定法。

3、潮热可以攻下,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可是得在仔细往下辨,才能确定真正的方。小承气汤跟调胃承气汤比较,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的作用强,但是消胀气不及小承气汤。

【三个急下】,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第二个是「发热汗出多」,这也了不得,马上津液脱尽,也得急下,此时别管它大便硬不硬;

第三个是发汗后当时就腹满痛,又满又痛,病势来的凶猛,这得急下。

1.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1、伤寒六七日,当是传里之期。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皆血液、津液不足以荣养目系,是热亢于上至极,为证凶险。

2.      无表里证,既无表证,亦无大实大满的里证。外迫表现虽微(身微热),但里亢上攻之势重而急,且大便难,故曰此为实也。

3.      不管大便硬与不硬,均当急下之,不可顾虑。

这是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证之一。看来不像重病,但确是不得了的症状。】

4、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5、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承上条)《金匮》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金匮》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与本条所述正成对子,宜互参。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若属一般的实满,用厚朴三物汤足矣,当无需大承气汤猛攻。本条盖病毒重剧,结实至极,非一击而能收功。除恶务尽,故须再下。】

【大】:大黄(12克) 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小】: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调】: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大】(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通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小】轻下热结,除满消痞。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 胀满,里急后重者。【调】】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利,止后服。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这个方子是调胃承气汤加上桂枝、桃仁。桂枝,降冲气的。【桃仁 12g桂枝 6g大黄 12g芒硝 6g 甘草 6g】【桃仁承气用桂枝,下焦血热蓄最宜】

34

白虎加人参汤

1、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伤寒,脉缓,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3、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如果胃有停水,背恶寒、背寒冷如掌大】白虎加人参汤主之。4、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功能】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主治】伤寒或温病,里热盛而气阴不足,发热,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暑病津气两伤,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绵裹) 甘草(炙)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35

茵陈蒿汤

茵陈大栀汤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茵陈是个利尿药,也解热,它是一个苦寒利尿解热的药物,栀子、大黄也都是苦寒的药物,都是去热的药物,所以从这个药物组成看,它是一个去热利湿的。3、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

 

 

36

抵当汤

【水蛭大桃虻】

1、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2、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3、 下焦蓄血所致的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易解,脉沉结及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者。

4、   第一,喜忘跟那个如狂,都是跟脑有关系,都是大脑的病。必有蓄血,蓄血就是久蓄的瘀血。第二,犯出血症,很多都是瘀血造成的,如果遇到那个出血症就止血,这个是很耽误事的。有很多瘀血不去瘀,它这个瘀不去则出血不止的。

5、 平时妇人有症,症就是一个血的积块,这个症不去,血不止,所以它用桂枝茯苓丸,下其瘀,消灭这个症,自然她就不下血了。在临床里,治那个失血证,主要看它这个症候,当然虚证用这个法子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是实证,这个去瘀药相当有效。

水蛭(熬) 虻虫(去姻、足,熬)各30个 大黄48克(酒洗) 桃仁20个(去皮、尖、双仁)

 

37

 

五苓散

【二苓桂泽术】

太阳病篇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消渴就是随饮随渴,叫做消渴。那么里有停水怎么会渴呢?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独由于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这人非渴不可。这是由于小便不利,我们身上这个废水,应该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么你再喝水也没法吸收。我们静脉里头充斥着一种废水,可是到了肾脏,却排不出去,那么达到一个饱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没法吸收了。可是组织上缺少水的营养,反应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这种渴相当地凶,它叫消渴,你怎么喝,这水还在胃肠里头,它不吸收,而这个组织还是需要水,你还是渴,所以渴得相当厉害。那么种渴,得利小便才能改善,所以用五苓散。小便不利,常由于气上冲,这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往上不往下,搁桂枝镇其气上冲,不让气往上来,所以利尿的方剂搁桂枝的多;

猪苓这个药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同时这个药在利尿之中还解渴,因为它是寒性利尿药。

泽泻是甘寒的药,也是寒性利尿药,因为甘,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饮就用它。

白朮也入胃,但是白朮偏于温,这个泽泻偏于寒,那么假设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

凡是胃有水,都会导致头晕,泽泻、白朮这个两药也都治头晕,所以除了是利尿药,它们还治头晕。

茯苓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尤其咱们现在说神经官能症,关于神经方面的,由于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药,像酸枣仁汤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搁茯苓都不行的,它对神经官能这方面的病用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它地方跳,它也治。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临床上一个人得感冒了,他小便不利,你给他吃解表药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利水。】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4、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证的心下痞,由于下气上冲,造成小便不利,可是这个绝对不是小便频数。小便不利微热而渴,才是五苓散证。

38

茯苓甘草汤

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功效】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疝作奔豚。

3、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再加茯苓、生姜。茯苓甘草汤因为没有猪苓,所以不渴,同时利尿的作用,比五苓散差多了,它影响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么这个方剂也很常用,一般由于里有停水造  成的失眠,这个方剂挺好使,还是再加上这个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组成】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

 

 

39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苓桂朮甘汤】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胃虚,这水就往胃上来,所以心下这个部位感觉逆满。太阳伤寒,吃泻药,造成它表不解,气上冲,那么气上冲胸时携带着水,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就逆满。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朮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朮是有害而无益,白朮这个药是温性药,有一种刺激性的挥发油,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得有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水性寒嘛所以用白朮就对了。不是这个健胃药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如果还有恶心那就不行了,头晕加上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的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炙甘草12

【辨证】脾虚水停。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临床上苍朮要比白朮好,白朮好像有点燥似。

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

40

【苓桂枣甘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临床遇到一个感冒,小便不利,这时候发汗白发呀。非搁利水药不可。

茯苓25克 桂枝12克(去皮) 甘草6克(炙) 大枣15枚【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胃神经官能症:

 

苓姜朮甘汤

肾着,腰冷腹重,只是腰疼,可是腰部它特别冷、特别沉。將理中湯中的人參換成茯苓又称肾着汤,《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乾薑12g,茯苓12g,白朮10g,甘草6g

41

茯苓四逆汤

中有人参

1、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是治烦、治心跳是肯定的。里头有这个人参,所以得是有胃虚、津液虚,就是四逆汤证有人参证,那么就是四逆汤证有心下痞硬,同时有烦悸,这样的情况下用茯苓四逆汤是可以的。它是发汗,若下之,这人虚极入阴出现了烦躁,而这个烦躁跟上边那个干姜附子汤的烦躁是一样的,是阴证的烦躁。

【主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茯苓12克 人参3克 附子(生用) 甘草6克(炙) 干姜4.5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一日二次。

42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小承气加麻杏芍】

1、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2、   【主治】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火麻仁(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 大黄(500克) 厚朴(250克) 杏仁(250克) [以上为丸剂用量]

43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杏姜枣草汤

1、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临床上遇到黄疸在表,要发汗;在里,可用茵陈蒿汤,还有栀子大黄汤。如果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就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配伍茵陈蒿汤或配五苓散,无一不可。如果用小柴胡汤的话,柴胡证状要相当的俱全,这也是《金匮要略》上说的,发黄而呕,再有热,就是小柴胡汤证,即可用小柴胡汤。当然如果兼里实,就用大柴胡汤配茵陈蒿汤就行了。如果再遇寒湿,就配茵陈五苓散。这里的表证是无汗的,要有汗呢?有汗就用桂枝汤加黄耆。黄耆也去黄,也是《金匮》里面的。如果在表,没有汗的,当发汗的,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45

炙甘草汤

【参姜枣草、胶冬桂地麻】

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心动悸是真正的虚了,是由于阴虚了,这个可以用炙甘草汤。这个方子主要内滋阴、滋津液,然后健其胃气,这是一种治血虚的脉结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后世遇到血虚、津液虚,就大滋阴,把胃都弄坏的。2、这个方子是治脉结代,脉出现间歇停止,用来恢复间歇可以,不是脉没有了,要是真正到了心脏衰竭了,这个方子是寒性药,用不得的,那只能用救胃的法子,后面讲的通脉四逆汤就是,所谓救胃扶阳,胃气保住一分,人生命可挽回一分,如果胃气全完了,人就好不了,所以那一定会出现四肢厥冷,血液达不到四末。这种治疗的基础是在胃,胃为水谷之海,胃一点消化作用也没有,到那种程度时吃这药不行,一点寒性药也不能用。

3、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 生地黄(50克) 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46

芍药甘草附子汤

1、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伤寒发汗后阴阳俱虚,反恶寒;疮家发汗成痉;发汗病不解,小便清,大便依度,腹痛。功效扶阳益阴。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义。

【芍药 甘草(炙)各9克 附子3克(炮,去皮,破八片)】

47

风湿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术桂汤)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

1、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短气表示里边有停饮,里有停饮压迫胃就短气,这是《金匮》说的,「心下有水气,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心下有停水,厉害了心悸,微者短气,所以短气都是胃有水。3、不但外面有湿,里面也有停饮,所以非用桂枝不可。因为气冲的厉害,往上,所以水也不往下走。恶风不欲去衣,前面讲了虽然外边有热,可是不欲去衣,此寒在骨也,所以这个正是阴虚证,阴证中的虚证,所以恶寒的厉害,这些都是属少阴病类,桂枝汤加附、朮,桂枝甘草汤加附、朮,还是桂枝去芍芍汤加附、朮,这些都是在治关节痛中经常用的。要是疼的厉害,气冲的明显,就用甘草附子汤这个方子。

【甘草6克(炙) 附子12克(炮,去皮,破) 白术6克 桂枝12克(去皮)】

 

48

干姜附子汤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则虚寒显著矣。身无大热者。但微热也。此无根虚火。游行于外。非姜附之辛温。何以复其阳乎。

功效:回阳;主治:汗下伤阳,昼躁夜静,不呕不渴,表证不见,身无大热,脉沉微;中焦阳虚,寒饮内停,心腹冷痛;中寒晕倒,四肢厥冷,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躁热。中寒厥逆,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干姜60克 附子5克(生用)

49

风湿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姜草枣】

桂枝加白朮汤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1、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2、附子是温热药,可以去寒湿,《本经》说:治结痹,治风湿拘挛,不得曲伸,所以治风湿痛,不用附子的机会少,当然阳性证不用它,阴性证必用。这个方子桂枝、附子都加重。桂枝可通利关节,表证身疼痛都有桂枝的作用。关节疼呢,当然以桂枝汤为主,由于阴虚,所以去寒性的芍药,加附子治关节疼。3、朮与茯苓这类药,既可以治小便不利,也可以治小便利、频数,小便自利也治,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以用附子配苓朮这类药,比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都有效。4、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由于治痹痛,桂枝、附子需要重用。附子在这里就是除湿、解痹、解疼。去桂加白朮汤,即上方把桂枝去了,其它都一样,另外加白朮四两。5、桂枝不但发汗,也治小便不利,治气上冲。利小便的药都有桂枝,没桂枝的很少,如五苓散、苓桂朮甘汤、苓桂姜甘汤很多,因为桂枝治气上冲,凡是气上冲,都诱导小便向上,不下行,所以用桂枝使小便往下走。这里因为小便自利,又因桂枝解表发汗,所以桂枝必去。此时主要的是一方面去湿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改善大便硬。6、大概骨质增生这类病,都是一侧痛的多,加大黄不要太多,一般六克即可,最多加十克,这个很好使。骨刺就用桂枝汤加朮、附,再加大黄。

桂枝三两4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生姜三两45g(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15g(炮)

50

黄连汤【黄连半桂参姜草汤】

 

 

 

 

 

【黄连半夏桂枝参姜草汤】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论】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1、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2、胸中有热,就是有热邪了,而胃中有邪气,这个邪气指的是水饮,热邪与水气相互激动,所以它腹中痛,就是里头这个水饮为热所激动造成它腹中痛,而且欲呕吐。胃要是不停水,它不吐的,一般吐都是胃中停水的时候多,但是没有热的刺激还好些,要有热非吐不可。讲小柴胡汤时说「邪高痛下,故使呕也」。3、如果要有下利,同时有呕吐,上边烦热得厉害,这个方子就可用。这个方子的应用与甘草泻心汤一样,这个也可以有腹中雷鸣,因为也有干姜、半夏,所以也去水,所不同的是治甘草泻心汤证气上冲而烦热甚者就行了。所以这个方剂与那个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大同小异,也是呕吐,也是下利,那么这个它是以寒为甚。

【炒黄连、炮姜、炙甘草、桂枝各24克,人参18克,碎半夏100毫升,大枣12枚】

51

黄芩汤

【黄芩芍枣草】

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2、方解:黄芩可以清热, 主治:阳邪入里导致的热性痢疾。

黄芩27克,白芍、甘草各16克,大枣12枚

52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     附子泻心汤

 

 

 

 

3、生姜泻心汤

 

 

 

 

 

 

 

 

 

 

 

4、甘草泻心汤

 

1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这里结在上面,心下痞,按之濡,里面没有东西,所以胃也不虚,因为胃虚非痞硬不可。大黄配苦寒药可下热,所以叫泻心,心就是火,就是去火,下火的意思。用大黄、黄连、黄芩的三黄剂,不只治心下痞,还治衄血、吐血,都有效,尤其是衄血,百发百中,小儿衄血都用此种法子。

3、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这里虽有心下痞,但机能陈衰,故外面一味恶寒,同时汗出不已,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即脱汗,虚的特别厉害,故在泻心汤加附子,恶寒是正虚,正虚使皮肤失去收摄而汗出,附子可振奋这些机能。所以附子泻心汤证是泻心汤证而陷于阴虚的症候。这个阴虚是阴证的虚证,即是虚而且又为阴寒证的合称。

4、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就是嗳气,食臭,伤食的味道,食物不消化的味道,胁下有水气,胁下就是心下,就是肠子里面有水,腹中雷鸣,水走肠间有声,而且声音大如雷,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这个方与半夏泻心汤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加上生姜,将干姜减量。这个方子嗳逆较明显,用生姜配人参、甘草、大枣,更能健胃,所以生姜特别加量,看起来跟半夏泻心汤没什么区别。但是临床上体会,凡是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或不下利,干嗳、食臭这两个症候最重要,如果有干嗳、食臭,你用半夏泻心汤不行,这是这二方主要的不同点,其它的都差不多,这方子偏于一般的胃肠炎的机会多。

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一点,用它容易发生晕眩,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这药后反倒吐的厉害,泻利无度,不过遇到这个不要怕,它必好不可,这个方子去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姜加重了,半夏、干姜都温中去水,半夏下气去饮。

4、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功用】补虚和中,泄热消痞。

【主治】1、中虚湿热痞利重症,心下痞硬,但以满为主,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干呕,少气,心烦不

  得安。

  2、狐惑病(口、眼、生殖器综合证)属湿热型 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热,失眠,烦躁,喉痛,

咽烂,阴痒阴部或阴中溃疡,口烂或口中溃疡,颊膜有溃疡面,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1、大黄6克 黄连3克

 

 

 

2、   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

 

 

 

 

 

3、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黄芩9克人参9克 干姜3克 大枣12枚(擘)甘草9克(炙)生姜12克(切)

 

 

 

 

4、半夏12克(洗) 黄连3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大枣12枚(擘)甘草12克(炙)。

 

 

5、半夏泻心用芩连,人参干姜草枣全(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5、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5、半夏(12克) 黄连(3克)黄芩(6克) 人参(9克)干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这个主要就是水代谢机能差,要是小便不利,饮多少水都不吸收,但组织缺乏水的营养,还是渴的厉害,所以渴而燥烦。所以我给人治病,我让人不禁口,因为病人缺什么,生理上就会想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不要强求,否则非坏不可)。

53

6、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去芩莲加旋复花代赭石】

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素日胃就不好,可没明显发作,由于外感,经过发汗吐下等治疗后,伤到胃气,新得的病好,但素日胃的疾患明显发作,出现心下痞硬,就是人参证了,因为胃虚,饮邪趁胃虚而往胃上来,所以心下痞硬。邪气上逆,所以嗳气不除,这个用旋覆代赭石汤主之。这个方子跟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有相似之处,里头也有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用来健胃治逆的,治呕逆的。另外加上旋覆花、代赭石,这旋覆花是下气、去结气的;代赭石是收敛性的健胃药,这个药在治这个病时不要重用,多用反伤胃,后世说这药是重镇使逆气不往上来,其实它是收敛性的健胃药,有点补益的性质,不过要是重用,对胃不好。

在临床上对胃的疾患,是经常有嗳气不除,那么生姜泻心汤也有嗳气、食臭,两者不同的是,生姜泻心汤有下利,而这个没有,旋覆代赭汤反倒治大便干,对便秘,这个方子有效。

旋覆代赭汤往下的力量相当大,这个方子治胃疾之嗳气与陈皮之嗳气不同,这橘枳姜汤也治嗳气。【橘皮12克 枳实2.5克 生姜6克    【主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橘枳姜汤的嗳气是觉得腹部闷胀,打嗝以后会舒服,所以希望打嗝才好,这是橘皮证。那么茯苓饮也有这个症候,一般胃不好,食欲不振,有逆气,但打嗝后比较舒服,主要是以痞闷为主,用茯苓饮健胃行气利水就好。

旋覆代赭石汤不是这样的,它是苦于打嗝,打嗝打不停,嗳气不除嘛,所以这个方子有治噎膈的机会,就是胃食道发炎、胃癌证,这类毛病打嗝相当凶,用这个方子好。另外像胃泛酸、胃痛、打嗝、大便干,这个方子好使,如果酸太多,还可以加乌贼骨。注意如果是大便稀这方子不行,用茯苓饮比较好,这些都是常用的方。

旋覆花(9克)、代赭石(3克)、人参(6克)、生姜(9克)、半夏(9克)、甘草(9克)、大枣十二枚擘。

 

54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1、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个人本来脾胃虚,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发汗,发汗之后常余留下来这种病。这个腹胀满是个虚胀、虚满,不是实满,所以不用大黄。在临床上常有,它就是个虚胀虚满,这时按它腹没有腹水,没有,但是肚子挺大,这是气胀。在临床上有很多的气胀当腹水了,越治越厉害,这个利尿是不行的。

厚朴12克(炙,去皮) 生姜9克(切) 半夏6克(洗) 甘草6克(炙) 人参3克

55

茯苓饮《圣济总录》【主治】妇人月水不调,腰腹疼痛。白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微炙)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半。

56

桂枝人参汤

 

 

温中祛寒

  

类别:温里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始数下之,所以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这个就是现在所说的用人参汤理其中,这也是胃虚衰了,那么以桂枝甘草汤而解其外,所以这个桂枝人参汤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这个人参治心下痞硬,由这里就看出来了,它是治胃,用人参啊,总得在这里头看这个药物的应用才明白,所以人参不是万能,它是治虚,但是得在胃有胃气虚而又有心下痞硬的这么种情况用它是最好的,所以古人就在这时用。你看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从这些个地方你都看出来了。那么这个理中汤呀,主要的是治胃虚、心下痞硬,人或者有呕呀、大便稀呀,它主要是由于胃衰造成的。那么这个协热利,利下不止用这个理中汤是健胃治下利,用桂枝甘草汤呢解外。

桂枝12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

57

【桂枝人参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功效: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

主治:温补其营卫。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桂枝汤原方,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原方里头加一味人参,另外呢把芍药、生姜都增量。人参这味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在阳证里也可以用,但是真正虚寒,寒得厉害,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你看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用它的时候,得有一个特殊的证候,就是心下痞硬,这个病人它会说心下痞,按着这块挺硬,又有食欲不振,有这么一种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

桂枝9克 白芍12克 生姜12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党参12克

58

桂枝甘草汤

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这是第一。第二呢,我们出汗都是上体部特别多,尤其吃药,这个发汗以后,上体部这个水分骤然间丧失太多了,身体上下的这个体液失调,下边的往上来,这是准发生的,这个就是骤然间发生的高度的气上冲。那么就出现它这个叉手自冒心、心悸,这个就是气冲得厉害,所以按着才舒服点儿,那么这个就用桂枝甘草汤来处理。桂枝这个药啊,它主要就是治气上冲,同时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在治心脏病,有的时候用在这个心悸,要用个二钱、三钱一点不顶事,得大量用,这个桂枝它用了四两,甘草用二两,而且它是顿服,顿服这个量大着了,特殊的这个心悸、烦悸,那么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这个药,最平和不过。桂枝加茯苓,治心悸更好,治这个心脏病常用的法子。

 

59

十枣汤

十枣汤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芜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胀服之佳.

1.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2.其人庂着汗出,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而里未和。 3.邪热内蓄,有伏饮者。

1、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若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在《金匮要略》里头是指悬饮了,这个饮积于胁谓之悬,胁的一侧,现在说严重的心膜炎哪等等这个方子,它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像书上这么用。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用一斤,把大枣先煮,煮得没块似的,再把皮跟核挑出来不要,只剩汤和枣肉都在里头,都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再把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搁到枣汤里煮,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像挺重的,其实没多大关系,要用这么大量的枣,没关系的。要用大砂锅,要一斤枣得用大砂锅,搁里头煮,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病人少少的吃,一下子吃太多,那会泻的不得了,一会吃一点,如果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

芫花1.5克 大戟1.5克 甘遂1.5克 大枣10枚

60

大陷胸汤

【分类】

泻下剂-寒下

【方诀】大陷胸汤治结胸,心坚硬满便难通 泻热逐水为峻剂,芒硝甘遂大黄供。

 

1、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这个药再中病要发瞑眩状态的】,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3、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4、【方论】方中甘遂苦寒峻下,攻逐水饮,大黄泻热通便;芒消软坚泄热。三药合用,力专效宏,诚为泄热逐水,开结通便的峻剂。

【功用】 泻热逐水。

在临床上只有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比较是小半夏汤证这类,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汤,就是半夏、生姜。【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功用】和胄降逆,消痰蠲饮。 【主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那么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证。【组成】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

呕而发热,是少阳病,是少阳热病,这是小柴胡汤证。2、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一个鉴别法。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指的就是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个就是大陷胸汤证。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这个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汤证,所以也有心下痞硬。3、那么这个柴胡剂,它是胁满,在两侧,不是心下。这个心下满也含有胁下,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不只是胁下而已,所以它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它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

【组成】 大黄(去皮,10克) 芒硝(10克) 甘遂(1克)

  

  

  

大陷胸丸

1、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在表证有两种痉,一是刚痉,一是柔痉,以伤寒无汗这种证型出现的叫做刚痉,用葛根汤治。

要是自汗出的那种痉,叫做柔痉,就是形如桂枝汤了,形如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加瓜蒌根,桂枝汤本身不能治痉,桂枝汤那个痉主要是组织枯燥,津液丧失多,造成肌肉失和,就发痉,那个痉挛很轻,所以身体几几然而已,就是觉得全身发紧,不像刚痉那个程度。2、药它主要是用甘遂,另外还有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那么大黄、芒硝都是攻里的,因为结胸主要还是有热结于里,同时也有水,所以葶苈子、杏仁都是祛水的。[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大黄(去皮,10克) 芒硝(10克) 甘遂(1克)3、大黄、芒硝这个药啊,只能够攻下、祛热,它配上什么,它就起什么作用,你像前面那个讲瘀血,它配桃核、水蛭、虻虫、丹皮这类药物,它就下血,它配上黄连、黄芩这类药物,它就下热、解烦,它配上祛水的药就下水,那么这个呢,它既祛热又下水,所以这个结胸证的本质在这个用药就看出来了,它不但有热而且有水,是水热结合在一起的这么一种病。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 [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61

白散【贝母桔梗巴豆】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肺痈,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喉痹,白喉,喉头白腐,呼吸困难;冷痰肺喘;或痫证。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白散亦可服以桔梗、贝母二药排痰,因为寒痰凝聚,故用此二味排痰药。巴豆是热性的,又涌吐,又催下,这个药非常的猛峻,但是性温热。寒湿问题,古人都用巴豆,不用大黄。

桔梗3分,巴豆1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3分

62

小陷胸汤

 

1、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成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论】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2、小结胸与大结胸就不一样了,它这个面结的非常的小,正在心下,就在这个胃部一点点,不像大结胸面积大,这个结的也不那么深,不那么重,所以按之才痛,你不按它不痛。治这个咳喘,有时候得宽胸祛痰可以用,但是也得有热,没有热是不能用的,这个药都是常用的药,很好的。但是瓜蒌要注意,不要用几钱,那是一点用都没有,常用的都是一两,就是四十五克,少用效率不大。这个小结胸病,结的面小,病邪较轻,结的程度比较浅,所以用的药也是轻药,只是祛热逐水而已。

黄连6克 半夏12克(洗) 栝楼实(大者)30克

6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功主安神救逆。潜阳,镇惊,补心,摄精。治效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心摩,失眠,遗精,阳萎。

桂枝15g(去皮) 甘草30g(炙) 牡蛎30g(熬) 龙骨30g

64

 

桂枝加桂汤

1、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用法】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主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桂枝15克(去皮) 芍药9克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大枣3枚(擘)

 

6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可以知道惊狂也与水有关系,因为它用的是蜀漆,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够去水饮,治内里头有痰结,也是一个安神药,和龙骨、牡蛎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就是现在说的神经官能症,有镇静作用。

下还重而痹,那你还得想办法治这个,大概得用苓姜朮甘汤,苓姜朮甘汤治所谓肾着汤,主要治腰以下沉和痛。

【功效】镇惊安神。

【主治】伤寒脉浮,误用火迫发汗,以致心阳外亡,惊悸发狂,卧起不安者。

桂枝9克(去皮) 甘草6克(炙) 生姜9克<切) 大枣12枚(擘) 牡蛎15克(熬) 蜀漆9克(去腥) 龙骨12克

66

小建中汤

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治腹痛那是如神,无论是虚寒性的胃溃疡,或者其它一般的腹痛,小建中汤都好使。

那么小建中汤也不光治肚子疼,这个伤寒二三日,表还不解呀,但是中虚,血也少,血不足养心,就心中悸,悸就是跳。这个血少不足以养心而心中悸。

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个里需温、需补,都得从里治;这个里需攻、需下,那就先从外治,这是定法,三阳并病啊,也应该取少阳治之,所以它用小柴胡汤,这是个定法。怎么讲呢?表证是可汗,少阳病不能发汗;里实证,里有热可下,少阳病不能下,我们讲到少阳篇里都有,所以这个三阳并病,既有少阳病存在,又不能汗,又不能下,只能够取少阳治之,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

3、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67

栀子类汤

1、栀子豉汤

 

 

 

 

1、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胸中窒,胸中就是胸部中间,指着食道说的,人发烦热,感觉这个地方啊堵得慌,感觉滞塞,这个病临床很多,像食道上的食道炎,食道上的病很多是这种情形。治疗的一个食道憩室,他就是这种症候,给他吃栀子豉汤就好了,这个胸中指着当间这一道啊,不是整个胸,要是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个胸中就是指着食道说的,这个很要紧啊。治食道憩室那个人,他吃了栀子豉汤有二斤那么多,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他越吃感觉越好,吃一阵后再拍片就没有憩室了。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9克(擘) 香豉4克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栀子去烦热、烦躁引起的卧起不安,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这个病也很多,这是这个病在心烦的时候,抑止了肠胃的这种情况。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它卧起不安。

栀子9个(劈) 厚朴12克(炙,去皮) 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栀子豉汤

1、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功能:清热除烦。

 【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栀子9克(擘) 香豉4克(绵裹)

栀子柏皮汤

1、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湿热郁于肌表,身热发黄者。

栀子10克(劈) 甘草3克(炙)黄柏6克

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巴豆剂呢是一个下寒的方剂,它是个热药。呕逆呀,胃虚寒呀,或者有下利,这个干姜都可以治疗的。那么栀子呢,当然就治烦,烦热。所以经过误治之后,病情寒热错综,那么这个药也得寒热并用。栀子是一个苦寒药,但是要有寒热错综的话,也可以与温性药配伍。

 【组成】栀子9克(劈) 干姜6克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是苦寒去热的药,所以用栀子为主药的这种方剂,要是这个病人旧微溏,有习惯性的大便溏泻,这是久寒的病,那么久寒这种病,这个栀子是万万用不得的,虽然这个栀子与黄连、黄芩,都治烦,可是它们不同的,这个黄连、黄芩呢能治泻肚,栀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药都不用栀子。

68

麻黄汤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因为无汗,体表的水份相当的多,由于水份多,所以这个热也重。不但到处疼,而且它必要波及于肺的,所以「恶风,无汗而喘」。但是要没有表证这个喘古人不用麻黄的。

 

2、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喘为主,由喘而造成胸满的,不是腹满而造成这个喘的,这个与阳明病没有关系,你不要下,就是大便干,也不要吃泻药,「宜麻黄汤」。太阳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胸满。阳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是腹满。

4、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如果里虚寒,就不能先解表,当先救里,多日不大便,里实很明显,但还发烧怕冷,这表证没罢,不要先给他吃泻药,要先给他解表。解完表了,再给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呀,说是「下不厌迟」,说是该下的病,缓了没什么大害处。但是如果里边要是个虚寒的病,就是有表证,也要舍表救里,这在临床上都是定法。

麻黄(9克) 桂枝(6克)杏仁(6克) 甘草(3克)

69

桂枝汤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能泄后边那个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这两个药,一个治气上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芍药这个药其实他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他这个是苦,

 

桂枝(去皮)9克

芍药 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十二枚(3枚)

甘草炙,6克

70

桂枝加葛根汤

【功用】 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即桂枝汤+葛根治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黄】,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没有表证的就不恶寒。所以每每的这个表证,以恶寒的轻重多少而来验证表证之进退有无。

桂枝(6克)

芍药(6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3枚)

葛根(12克)

71

桂枝加附子汤

【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于这个病发汗过了,应该用桂枝汤,却用了麻黄汤了,汗出太多虚极就变成阴证了。少阴病,他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证,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得用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9克(去皮)

芍药9克

甘草9克(炙)

生姜9克(切)

大枣3枚(擘)

附子6克(炮)

72

桂枝去芍药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腹虚,腹不但不满,而且腹气虚了,所以把芍药去掉。在临床上用芍药的确是治腹满,常用来治肝病,治肝病得把芍药大量用,这个芍药大量下腹满他就起作用,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所以虚的厉害了,反倒要去芍药。桂枝去芍药汤,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桂枝汤里芍药这个药,能制桂姜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的时候,这个桂枝应该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的发挥,同时腹气虚。

 

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
方剂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方剂功效解肌祛风,去阴通阳。

7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主治】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桂枝9克(去皮) 甘草6克(炙) 大枣12枚(擘) 生姜6克(切) 附子5克(炮)

74

桂枝加芍药汤

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功用】 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 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甘草炙(6克) 大枣(3枚) 生姜(9克)

  

75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1、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既是主治太阳中风证与肺虚寒饮证相兼的基础方,又是治疗肺虚寒饮证(咳嗽,气喘,气短,痰清稀色白,恶风寒,汗出,舌淡,苔薄白,脉浮或弱)的基础方。
病变证机:风寒乘虚侵袭太阳营卫,营卫受邪而抗邪;肺气虚弱,寒饮内生,肺气上逆,以此而演变为卫强营弱,肺虚寒饮的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发热,恶风寒,汗出,咳嗽,气喘,痰稀,舌淡,脉浮为用方审证要点。【西医辨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管炎,肺气肿等。

桂枝去皮9g  甘草炙,6g  生姜切,(9g  芍药9g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炙,去皮,6g  杏仁去皮尖,8.5g

76

小青龙汤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禁忌: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过服本方,容易伤阴,因此,一般只宜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待症状缓解之后,即改用其他方剂善后。比如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或者苓桂术甘汤等等。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10-15克) 芍药(10-15克) 细辛(3-6克) 干姜(10-15克) 甘草炙 (10-15克)桂枝(去皮,10-15克)五味子(3-6克) 半夏(洗,10-15克)

77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1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溢饮这个水气病,用大青龙汤发水气是最好。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汤力量大,因为越婢汤里没有桂枝,他这里头有桂枝。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麻黄汤+姜枣膏】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跟越婢汤合方,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这个麻黄汤无汗,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在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种肾炎的水肿,有时候得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朮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用葛根汤恶寒得厉害,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一个发汗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那你就用葛根汤;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尤其是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一个小儿得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住西医院都给推出来了嘛,就是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麻黄去节12克, 桂枝6克 ,

甘草炙6克 ,

杏仁去皮、尖四十6克

生姜切 9克,

大枣擘二十枚(10枚)

石膏(20克)

78

桂枝麻黄各半汤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没传少阳、也没传阳明而且脉挺缓的弱的这种状况,还出现面色反有热色,这个代表病还没解,这个古人有个名称,叫做拂郁在面,阳气拂郁在表嘛,所以这还是表没解的一种证候,表热它出不来,所以人这个脸发红。

 

桂枝5克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79

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80

桂枝二越婢一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在《金匮》里头的《水气篇》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这同那个【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姜枣石甘汤】,麻杏石甘汤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这个是热半陷于里了,所以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这个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不到那个程度,所以无大热。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2.3克 大枣(擘)4枚 生姜(切)3.1克 石膏(碎,绵裹)3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