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pgl147258 2014-11-12

【胡晓的回答(364票)】:

提示:评论中有剧透!

11.9:添上了对Kip Thorne的简介

11.8:添加对音效和配乐的评价

时空从未如此让人感动,除了引力可以穿越不同的维度,爱也可以。

(末尾有微少剧透)

首先,影片中的黑洞作为题图。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说自己是伪诺吹,是因为我的确很喜欢他的电影,但又受不了一些过(度)解(读)狗对他的无限拔高(尤其是《盗梦空间》),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多年以前看过的《致命魔术》也是他的作品。而且由于《黑暗骑士》导致的对《黑暗骑士崛起》的过于期待,失望之余让我也觉得诺兰不过如此。

但我的怀疑在看完Interstellar之后彻底烟消云散了,诺兰的确是目前最具大师气质的导演,《星际穿越》也是目前所有电影里科学和艺术的最完美结合(不要和我提2001太空漫游,技术限制,科学上是完全比不上的)上次能让我如此震撼又如此感动的,也许还是多年以前的《肖申克的救赎》(有些电影的确很震撼,但缺乏感动)。

先谈谈我比较熟悉的科学部分:

题图里的黑洞,除了黑色的部分之外,想必那个如同王冠般耀眼的环形结构是大家最关注的。这是周围物质在黑洞引力作用下落入黑洞的同时释放引力势能而产生的明亮结构。具体的释放机制主要是粘滞加热(viscous heating),因为这个较差自转的盘不同半径的角速度不同(越到内部越大),物质互相摩擦就可以释放相当可观的能量。至于为何是个盘,因为初始角动量的存在,这些物质在刚开始就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角动量方向(想想太阳系为何也差不多在一个平面上,类似的道理),所以落入黑洞时的轨道也基本在一个面上。

于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黑洞是这样的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Massive Black Hole Gobbles Up Sun-Like Star (VIDEO)

当然,我们还知道黑洞本身不发光,引力会弯曲空间,于是我们看到的黑洞还是这样的: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APOD: 2014 October 26

这是几天前的APOD,计算了黑洞对后部星系图像的弯曲。

但是如果我们走的够近,黑洞也能弯曲背面的吸积盘的光线,最终会看到什么样的图像呢?

这种事情搞天文的也关心,虽然我们没法从观测上直接分辨吸积盘的内部细节,但是这个会影响观测到的光谱(也就是能量分布),这种事情,搞模拟的也不是没算过,但是他们的结果,差不多是这样的: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这里颜色代表光谱/能量的频率移动,蓝色代表频率变高,红色代表变低,同时考虑了引力红移和多普勒红移。

这个图像如果太Q的话,好一些的会是这样的: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好吧知乎没法插这个格式的视频,我截个图: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Visualization of the inner accretion disk around a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

右下角的图形代表能观测到的能谱,由于相对论beaming的存在,能量会向高能区移动。

也许你注意到了,电影里似乎没有出现多普勒频移的效果(也就是一边红点一边蓝点),不过我倒是找到一张设定图: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注意这些不同的色块,代表了这些区域可观测的温度/能量,红色代表最大红移,接近内侧的黄色主要是引力红移导致的。而电影里我们看不到这些效应主要是这些区域的能量范围非常广,而且能量密度极高(也就是很亮),即使红移之后对肉眼来说还是太亮,所以我们看到的差不多是一个均匀的光带。(就像理论上太阳外侧会比中心部位暗一些,但现实中你也看不出来,而吸积盘的亮度太阳完全不能比)。

不过Interstellar超越这些科研成果的地方在于,Kip Thorne的推导加上高精度的模拟,最终能看到的不止一个吸积盘!上面这张设定图比较清楚,背面的吸积盘像不仅从黑洞“上面”绕射过来,同时也会从“下面”绕过来。而正对观察者一侧的吸积盘下部的光,则会绕黑洞3/4圈之后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睛里(就是黑洞上部紧贴它的那条亮线)。这只是绕黑洞圈数较少的光线的像,剩下的像会更加接近黑洞视界,所以难以看清。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贴张Kip的老照片,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Kip只用了三年就在Wheeler(也是费曼的博士导师)手下拿到PhD,30岁拿到Caltech正教授,当代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的顶级大师,名著《黑洞与时间弯曲》强烈推荐。Kip参与了不少本片的剧本创作,还拉着诺兰的弟弟Jonathan去Caltech学了不少广相,诺兰本人据说去了SpaceX感受了造火箭的氛围)(贴张Kip的老照片,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Kip只用了三年就在Wheeler(也是费曼的博士导师)手下拿到PhD,30岁拿到Caltech正教授,当代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的顶级大师,名著《黑洞与时间弯曲》强烈推荐。Kip参与了不少本片的剧本创作,还拉着诺兰的弟弟Jonathan去Caltech学了不少广相,诺兰本人据说去了SpaceX感受了造火箭的氛围)

这个结果,不仅仅在电影界,在科学界也是前所未有的!据报道,“诺兰的Group”(评论里有建议这样提不太好,我只是指代,加上引号好了)会至少发两篇paper,一篇黑洞物理,一篇计算机图形。

除此之外,还有影片前期对虫洞表面的表现,同样由于空间弯曲,你将会在虫洞表面看到来自整个“天空”(空间?)的影象。而飞船穿越虫洞的那一幕,逐渐接近视界的各种细节,简直是most fantastic journey ever!而着陆的第一个星球,相信看过大刘《海水高山》的同学会非常激动的。

好吧,如果诸位有耐心看到这一段,我要开始聊聊电影本身了。

电影的前段稍显沉闷,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埋藏的无数包袱就会觉得《啊哈,原来如此!》(我为啥要用书名号?)诺兰擅长的穿插叙事在本片里和具象化的时间维度(这算剧透?)结合的天衣无缝。主角麦康纳多年前参演的《超时空接触》也是一个星际穿越的题材,但是为了表达诠释父爱,让外星人化身父亲的形象和穿越后的朱迪 福斯特接触,显得非常生硬。而本片里,前期引力红移产生的时间差,“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让观者觉得父女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在拉开几乎无穷大的距离,离愁别绪让人感慨万千。而片尾(剧透开始!),在外星人(其实是未来可以操纵高维空间的人类)制造的时间变成一个空间维度的世界里,麦康纳通过对时间流的影响(感谢评论中的指正,其实是影响引力产生的引力波)操纵手表的指针给女儿传递关键信息,让人松口气的同时又被深深的感动:正如安妮海瑟薇在近乎绝望时所说的,除了引力,爱也是可以打破不同维度隔阂的力量啊!

特别还要提一下本片的音效和配乐。 本片前半部分涉及到太空的场面大都是完全无声的,甚至连配乐都没有,诺兰通过频繁的舱外/舱内镜头切换造成的有声/无声的对比营造出了太空旅行强烈的孤独感。尤其是Endurance到达土星附近的那一幕,非常作为一个小点无声的前行,背后的土星作为巨大的背景让我顿时联想起流浪地球里:“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这一刻,人类是渺小的,然而正是以如此微不足道的力量向大自然给予的命运宣战,生命,又是如此的伟大。

本片配乐由Hans Zimmer操刀,寂寞大师在好莱坞的名气由来已久,中国观众最早熟知他的作品应当是卖拷贝的巅峰之作《勇闯夺命岛》,当然他之前的名作还有《雨人》,《红潮风暴》和《狮子王》,后来则有他和Klaus Badelt 合作的《加勒比海盗》系列也是广为人知(其中He's a Pirate被国内各大电视台长期未授权播放,从军事节目到男性健康广告,可谓万能BGM)。不过之前Zimmer的配乐虽然极其带感,但我听来总有喧宾夺主之感:这段镜头明明是为了配乐拍的嘛,或者一到某种场景,耳边仿佛想起“该起音乐了”,于是Zimmer的曲子如期而至。

Zimmer一直善用恢弘的交响乐营造高张力的氛围,但这次,他的配乐却是流水一般渗入了影片的各个角落,无论的节奏还是响度都非常克制,影片末尾的关键时刻,虫洞两侧频繁的镜头切换在Zimmer略偏舒缓的钢琴曲的带动下的却能产生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如果说以前Zimmer偏向马克西姆或者朗朗的话,这次的Zimmer如同克莱德曼(好吧我俗了,那我说像内田光子或者Krystian Zimerman吧)

,润物细无声,让观众仿佛忘记配乐的存在,却又被配乐更加深入的影响。

PS:一个小小的疑问:按理说虫洞也具有和类似黑洞的性质,那么他们穿越视界进入另一边的时候引力红移会无穷大,换句话说地球上的人会觉得他们永远停留在视界上,但是电影里似乎把这个给忽略了,虫洞只是起到一个连接两个空间的作用,而且刚开始只是个单向虫洞(从太阳系进入,另一边出来,但另一端表现出来的又是完全黑洞的性质)。希望理论大牛给我解惑。

PS2:强烈推荐这个页面,他们居然计算了不同自转速率黑洞的图像变化!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interstellar-black-hole-physics-discovery-2014-11

【晓渔的回答(120票)】:

刚刚看完IMAX归来,把感想零星记一下,写得比较没有条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剧透之分割线————————————

一直很喜欢诺兰,但不是他的脑残粉。《黑暗骑士》是神作,但《黑暗骑士崛起》无疑是大失水准之作。《盗梦空间》在叙事技巧上达到了一个小巅峰,但是情节上有诸多烂俗之处。

作为一个铁杆的硬科幻小说爱好者,我一直在等待一部真正伟大的硬科幻电影的出现。《2001》年代太久远,而且在我看来,很多情节的处理远不如克拉克的《2001》(小说)。《地心引力》是个好片子,在技术上无以伦比,但是情节太简单,内涵太浅显,不过瘾。除此之外,科幻电影就只剩下“地球大战外星人”“地球人大战机器人”“超级英雄拯救地球”这种伪科幻了。今天,看完Interstellar从电影院中走出来,我激动不已——我感到自己梦想中的电影终于被人拍出来了。

对于Interstellar,我要不吝赞美之词。这是一部绝对担得上“伟大”之名的电影。

也要感叹,这种剧情在之前绝对只能属于小众,诺兰能为如此硬核如此严肃的科幻拉到这种级别的投资和制作,实乃我辈科幻迷之幸。

除了诺兰之外,恐怕只有卡神有这种级别的眼界和号召力了。

Interstellar涉及到非常多经典的科幻母题,虫洞穿梭,时空悖论,地球居住危机,文明延续,冬眠,地外行星探索等,更令我佩服的是诺兰并没有一味追求电脑特效,而是大量的利用了模型等传统方式来拍摄飞船场景 ,很高兴看到诺兰不是几年前那个喜欢标新立异、拿创意砸死观众的导演了,能这样稳扎稳打的把经典母题和剧情拍好,是真正大师功力的体现。

有趣的是里面出现了很多《三体》中出现的的概念,高维碎片,逃亡主义者+面壁者阿福,Mann对Cooper的暗算不就是青铜时代和万有引力号的翻版么?

之前诺兰在预告片中大肆渲染父女情,我很怕诺兰玩过头了没守住,把本来应该是严肃宏大深刻讨论人类未来的电影又拍成家庭温情伦理剧。这个毛病之前在《盗梦空间》就犯过一次,四个梦境同步最要紧关头Cobb居然在limbo里面只顾着和老婆卿卿我我,看得我着急得要死。但是看完后松了一口气,这次的感情戏控制得挺好,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为剧情多加了一笔温情。不知道是诺兰本意如此,还是为了照顾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太硬的科幻电影,接受者还是不多的。

不过,我还是觉得love在电影里的比重稍微大了些。人类都要灭绝了,通过虫洞穿越宇宙了,发现新世界了,又是扯相对论又是扯伦理学,这么多深刻宏大的东西能讨论,咱能别喋喋不休的讨论love的重要性了吗?太俗套了。对love的过度强调,在我看来一直是西方通俗文化(包括电影、文学、音乐)的通病之一。

不过,Interstellar思考的高度和深度,秒了其他科幻电影一条街。我一直觉得就剧情的复杂和深刻程度上,科幻电影一直被科幻小说远远甩在后面,大部分科幻电影经典,无非是讨论一些科幻小说早就说烂了的话题,在剧情上可与科幻小说媲美的科幻电影,之前只有《黑客帝国》,现在Interstellar也做到了,甚至做得更好。

敢严肃思考问题的电影本来就少,敢严肃思考问题的科幻电影更少(大都是地球人大战外星人/机器人),敢在人类文明的尺度上严肃地探讨这么多经典科幻母题的电影,除了《黑客帝国》三部曲外,只有诺兰了。话说,沃卓斯基姐弟也有把严肃问题拍成家庭八点档的毛病,《黑客帝国》挖下这么大的坑,所涉及到的思考完全可以更加深入更加广阔,但总是一次又一次沦落到neo和trinity的爱情上,最后又是love拯救一切。希望明年的Jupiter Ascending不会重蹈覆辙。

结构依然是诺兰标志性的眼花缭乱纷而不杂的风格,但是这次不那么惊艳了(可能是看得多了猜到套路了),电影看了四分之一就基本猜到大致结尾走向了,感觉诺兰为了结尾的呼应,把开头的伏笔埋得太明显了些,ghost那段简直让人感觉诺兰隔着屏幕对你喊“快看我呀我就是伏笔呀”。不过这不是侦探片,尽管猜到了结尾,依然不影响我被中间浩瀚而又丰富的剧情惊得目瞪口呆,基本张嘴看完后半段。

音乐非常出色——很多人认为好的电影配乐无非就是有首好听的主题曲,谬矣。Interstellar没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曲,但是全片的配乐不仅恰到好处,更不乏神来之笔:管风琴+弦乐的组合对于渲染太空的气氛再合适不过,适当点缀的钢琴、电子合成配乐也是画龙点睛;脱离了表面的好听旋律后,Interstellar这种融合了晚期浪漫派和少许minimalism味道的曲风实在太棒了。另外,只有我一个人觉得Interstellar的配乐风格非常布鲁克纳吗。。

对于星际航行和太空景象的镜头美得令人窒息,是《2001》+《地心引力》的合体加强版。完美遵从“真空不能传声”的定律,音效处理点一万个赞

(趣事:制作方本来不允许太空场景完全不加音轨,因为他们认为彻底的寂静会让观众感到恐慌。诺兰一拍大腿:没错,这就是我要的效果!最后成品,太空场景果然一个音轨不加,除非有背景音乐)

很感动的一个细节:每次电影跳到太空中无声的片段时,整个电影院不可思议的寂静,几乎每个人都是屏着呼吸在看——这种氛围不能更美妙。

大量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从情节到镜头到布景到细节,甚至可以说Interstellar就是一个21世纪的复杂版2001

被机器人萌翻了。外形设计非常有新意,虽然这货其实对于剧情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一个单纯的giant sarcastic robot,但是真心太萌了!出了手办和周边一定买!

一个遗憾或者说疑问:人类未来人口达到耕地所能提供食物的极限的时候,社会真的是诺兰电影中描绘的这样吗?我不太相信世界会发展成“不需要工程师,只需要更多的农民”的样子。希望社会学专业的朋友分析下。

楼上 @胡晓 的答案很赞,我知道诺兰在科学严谨性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没想到居然到了业界领先+发paper的地步,这种级别的硬科幻,对我简直是饕餮大餐啊。不行,看来二刷是很有必要了。这才是真正严肃的“科幻电影”!向诺兰致以敬意。

剧情上总体而言牛逼得没边,但是小处还需要打磨。我觉得略扯淡的一点:NASA抓到闯入者cooper,一开始还敌意满满的质问你怎么进来的,才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自己的老底全抖出来,还居然直接就非常诚恳的问cooper愿不愿意穿越星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拯救人类(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呢!),然后cooper居然就小小的扭捏几下(I got kids, Professor...),然后答应了?!我们再回顾一下,偌大的NASA几百号人,把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的闯入者,然后闯入者居然就答应了。。这进度,见面闪婚的都不带这样的好吗。。

略扯淡的另一点:Mann在没有完美对接的情况下想要强行进入机舱导致身亡,这对于Mann这样一个优秀的宇航员来说绝对是不可饶恕的低级失误,就这么把片中唯一的反派打发了有点说不过去吧?更说不过去的是,Cooper居然直接灵机一动,在旋转中强行对(cha)接(ru)机舱。。这段真心落了俗套,以诺兰兄弟的编剧功力,应该能想得出比这高明的处理反派的情节才对

诺兰一向被诟病的镜头处理(which is 大卫芬奇的强项)在这部电影里有长足的进步,有很多镜头无论是构图还是寓意都极为巧妙——比如,宏大壮阔的冰天雪地外星球的背景下,两个代表人类未来的男人,穿着笨重的宇航服,笨拙地在地上扭打。我爱死了这个镜头。点个赞。

穿越虫洞和黑洞的段落,是绝对的视觉奇观,必将名留青史。

很多人觉得电影的前30分钟太昏昏欲睡。我觉得这真心不是黑点,诺兰想要搞一部从头紧张到尾的电影实在太轻松了(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盗梦),这次之所以在开头比较中规中矩,是因为Interstellar本身就不是一部动作片或者悬疑片,何必一开头就搞得大家都紧张兮兮的?而且前面的剧情其实一点也不无聊,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很多人看电影,只要不打架就会昏昏欲睡。。

关于格局这一点,豆瓣上有影评说诺兰一向引以为傲的复杂叙事结构这次反而坑了自己,因为Interstellar如此深邃大气的剧情本是不需要花哨的叙事技巧来做点缀的,做了反而有些画蛇添足——我表示保守同意。后面高潮处的多线快速剪辑似乎确实有些喧宾夺主降低了情感张力。不过我暂时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

不管怎样:

Interstellar一部在立意、剧情、深度、想象力、严谨性、视觉效果、配乐等方面都做到了业界顶尖的伟大电影。感谢诺兰。

--------

ps:随手写写居然上了日报,诚惶诚恐中。。

【nonpartage的回答(45票)】:

今天看了《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2014),趁热写一些观后感。倒不算影评,只是我认为理解《星际穿越》的可能方法

一、叙事结构

  1. 开始讲叙事结构前,我想先回顾一下《盗梦空间》(Incepton, 2010)。《盗梦空间》的片头是极其衰老的日本大亨齐藤的独白,他在一个类似于受访者视角的近景镜头中。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是画面中的人物可能因时空的扰动,“短时间”内变得苍老了。说“短时间”是相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讲,诺兰讲故事的视角就是现实中的人。他把观众的视角引向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和参照系,再去看齐藤的苍老就是短时间的事。在这个镜头中,观众是采访者。同样,在《星际穿越》的片头,多名上了年纪的老人面对镜头,讲一些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的话。这一次受访者视角更明显。观众就像访谈节目的记者一样,看着几位老人,但到目前为止观众对老人们的谈话内容是无知的。直到影片结尾,观众才明白老去的人都是库珀(Cooper)的子孙,最老的一位女士是他的女儿。因为库珀穿越了时空,因而他没有和地球上的其他人一起老去。这并不意味着诺兰把整个故事倒过来叙述,他把结局或故事的关键点在开头通过类似采访人物的形式隐晦地展现了出来。回顾《追随》(Following, 1988)和《失眠症》(Insomnia, 2002)等几部影片就会发现,这是诺兰的惯用手法。
  2. 影片的主角库珀是一位工程师,他和儿子女儿生活在农村,有一片玉米地。库珀和女儿莫芙在家时常发现家里有些东西不太对劲,比如沙尘暴后房间里的灰尘好像留有什么人为的印记,更明显的事是靠墙的书架上的书会无缘无故地掉下来。对宇宙有浓厚兴趣的库珀带着女儿探索这些灵异的事件,他们把这视为幽灵(Ghost)传递的信号。直至他们发现NASA的秘密基地,库珀成为宇航员,然后和女儿深情地告别。库珀临走前,给女儿留了一块手表。在叙事中,表的作用相当于《盗梦空间》中的图腾,它代表着灵感、超验和穿透力。关键时候,图腾能给诠释很好的伪装,科幻作品常常能用类似的方式把一些难以解释的场景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这块表在后半部分的剧情中将有大用。以上完全在地球时空的剧情占六十分钟左右的片长,之后剧情转入太空。
  3. 从结构的相似性上,我把《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中的一些部分类比起来。片头的地球和《盗梦空间》中盗梦前的真实世界放在一起。尔后,《星际穿越》中,库珀驾驶宇宙飞船在地外轨道与巨大的环状空间站对接,这相当于盗梦前为每名入梦者注射镇静剂、安装监控仪器的步骤。不长的时间里,飞行器驼着空间站飞往土星光环旁的虫洞,安静的画面让人联想起《盗梦空间》中进入梦境前的短暂睡眠。虫洞相当于梦与非梦的连接点,过了虫洞,就是另一个时空了。在另一个时空中,库珀和他的同伴艾米丽(Amelia)等人降落到一颗全是海洋的星球。星球的空间是陌生的,陌生感带来的不真实和梦境非常类似。同时这个空间又是不稳定的,它和梦境里那个容易破碎的世界非常像,山一样高的大浪朝着飞船打来,一名同伴被海洋吞噬了。尤其到了他们降落的第二颗星球,布满了冰山,就连云彩都结冰了。整个星球白茫茫一片,脚下和头顶都是固体的冰,形成了奇妙的景观。这一幕很像《盗梦空间》中翻得底朝天的楼房和冰天雪地的第三层梦的结合。因此我认为,诺兰设计《星际穿越》中的地外星球时,是按《盗梦空间》中梦的特点来设计的。这对诺兰而言完全可行,也使他对外星的想象有了达成的通道。不仅如此,我认为《星际穿越》中部分动作和表情的叙事也参照了《盗梦空间》。举一个小例子,驾驶飞船穿越虫洞时,库珀和艾米丽的动作表情因高速和时空的扭曲而走样变形,有几个姿势像极了《盗梦空间》中一车人从桥上坠下时的慢动作。
  4. 当观众看到库珀穿越到冰封的星球时,会像以为《盗梦空间》最深那层梦是终点一样以为库珀的旅程结束了。然而都不是,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而通常从这时起,诺兰叙事的自由度就变高了,第一次看的观众或者不熟悉诺兰的观众会看得一头雾水。《盗梦空间》中的这一节点往后,坠入潜意识边缘。而《星际穿越》从这里往后,库珀强制分离了自己的飞船和艾米丽所在的空间站,径自坠入虫洞,实现独自穿越。飞船在穿越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库珀来到了一个被称为“第五维度”的空间。库珀好像飘着,四周有奇怪的光线,走近一看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画面。库珀能通过扰动空间边缘来干涉三维空间,于是他把书柜里的书推到地上以引起那个空间的人的注意。而在三维空间中,库珀和还是孩子的女儿在一起生活,他们注意到了有书掉落的奇怪现象。直至此时,片头和这儿联系上了,库珀就是那个幽灵。没有必要探究谁先谁后,因为在诺兰设计的世界观里不是编年线性计时思维,故事也就不能按常规方法来讲。倒不如说五维空间的介入,增加了诺兰的叙事张力。然而叙事还需要高潮,如果到这里戛然而止了,就不符合好莱坞电影在结尾前几分钟有高潮的作风。手表再一次出场了,这块表在诺兰离开后的二十几年里,一直被女儿放在书柜上。库珀通过来回拨动秒针向女儿发出摩尔斯电码,后者将其转译出去,成为帮助人类发现移居目的地的救命稻草。荧幕中同一时间同一画面的叙事存在两个时空是很讨巧的,身处五维世界的的库珀没经历多久,三维世界的人类就已经花了数十年时间找到了人类的新伊甸园。随即,象征两个空间叙事边界的幕墙一点点坍塌。库珀醒来后已身处自己仍活着的女儿的世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世界好像不太真实,像梦境一般。护士的笑容很奇怪,库珀走过子孙们旁边时气氛也很奇怪。不知是诺兰玩的花样,还是他认为新星球的新兴人类难被库珀这代人理解,就将这一幕故意陌生化了。
  5. 库珀是贯穿全片的时空穿梭者,除了满足故事要求和不用像其他人一样启用不同演员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他们以外,对讲故事也有间接的好处。库珀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当他在许多如果出现在《地心引力》(Gravity, 2013)中必死无疑的场景不死时,库珀也不拘泥于空间了,成为真正的星际穿越者。除了戏里的库珀在穿越,观众也跟随蒙太奇镜头穿越。诺兰将地球时空和穿越时空穿插的那段蒙太奇做得非常精彩,他清楚地抓住了两组镜头中可能引起观众内心共鸣的意象进行剪辑,让画面互相做注脚。比如“焚烧的玉米地”和“发生爆炸的空间站”交错剪辑。前者象征着莫芙走出父亲带给她多年的阴影,她以一种比他父亲二十多年前带她驾车轧过玉米地更革命、更激进的方式和过去告别;而在表现后者的镜头中,当曼(Mann)死在空间站后,库珀驾驶着飞船飞往爆炸中的空间站,用片中的一个词讲,这就是牺牲(sacrifice),不管成功与否,库珀都在挑战人之为人的禁忌,这是更革命、更激进的告别仪式,甚至告别的对象远不止自己的过去那么简单,他真的好像奥德赛一样,有启蒙的意义和领袖的气质。另外不出所料,背景音乐也和往常一样精彩地做了注脚,让人热血沸腾。
  6. 想必诺兰在设计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时,不是像我这样草草数语就说完的。我只是站在一个刚看完电影的观众的角度,回顾和想象了这部电影。诺兰可能为此画了许多如《盗梦空间》梦的结构一样的手稿,我在这里也把《星际穿越》的故事结构简单地画下来,里面很多细节肯定会在再看这部电影和看了其它评论之后修正和完善,完善后再贴出来。

二、主题、致敬及其它

  1. 上面说库珀是一个真正的星际穿越者,这么说实际上是把他看作一种象征。诺兰在许久前的一个采访中说,人类现在太多地把眼光放在身边的事上,越来越少有人仰望星空了。诺兰的话蕴含着人类离开地球“母亲”的理想,带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色彩。库珀就是这样一种象征,尽管剧情告诉观众的是他的女儿才是被遴选出来做人类救星的人,但这并不能动摇库珀的象征地位。他还是美国航天工业的象征。不同于《太空英雄》(The Right Stuff, 1983)中来自真实故事的航天员,库珀成为航天员着实有些偶然和突然。但他依然穿着NASA的宇航服去完成任务,这同样是非常理想和浪漫的,甚至看到诺兰对着观众说要敢想敢做。
  2. 当然,人类离开地球“母亲”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是《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还是《星际穿越》,都无法回答人类离开地球后选择怎样的生活会更好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库布里克和诺兰想提出并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有其它变体:人类面对未来应该有怎样的历史观?对于宇宙而言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以及,人类真的有必要(或确实没必要)关心这些吗?这些问题意味着库布里克和诺兰没有说的部分。尽管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技术在电影工业的帮助下实现在了荧幕上,但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过去的半个世纪是人类痴迷于地外文明的半个世纪,但这股热度在消退,似乎早年的《2001太空漫游》和《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才保留着人类好奇与浪漫的最高温度。《星际穿越》中的许多镜头和《2001太空漫游》有惊人的相似,比如沿着侧翼描述飞船外形的安静的镜头。诺兰没有把《星期穿越》拍成另一部《2001太空漫游》的打算,但他向前者做出了大大的致敬动作。《地心引力》和诺兰的《星际穿越》倒是有所裨益,但也许像诺兰说的,人们需要更强力的刺激。
  3. 最后说个有趣的细节,在《星际穿越》中,库珀他们有台石碑型的机器人(下图),行动起来相当便捷。诺兰可能受到了阿瑟·克拉克的启发,片中给了它很多戏份。我想说,这个可爱的机器人应该会有周边产品,然后在电影上映后火一阵子,买来当桌面摆件是不错的选择。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先写这些,之后再来补充和完善。

【Frank的回答(29票)】:

看完第一感觉,三体可以拍了,就照着这样来,拍出来至少不会让粉丝转黑

【知乎用户的回答(23票)】:

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商业大片中最好的。有剧透

这部电影能看出什么东西,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经历和知识。人生阅历更丰富,对电影深处的共鸣越深;科学知识越丰富,越能感受到令人震撼的美。

剧情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前后照应,伏笔,诺兰的威力大家自己看~

科幻方面简单说说。高票答案中 @胡晓 已经把理论知识解释得很详细了,感谢~对于一般人来说,看点在:一,磅礴壮丽的太空背景,深深感受到人类渺小;二,巧妙地在三维世界中构造出高维度的世界(看过三体的同学肯定都想象过高维度世界是怎么样的"给我一块二向箔“ XD),如此脑洞大开的设计让人嘴巴都张大了~通过引力波,在那个可以穿梭时光的空间里向过去传递信息真是像三点五维的上帝视角了!

重点说说人性方面。深刻地触碰到了人性中的三个困境:离别与执着,恐惧与探索,爱与无能为力。

执着与离别是人生中最难放下的事情。特别是当你有得选择,可以选择不离开,但为了某一个执着的原因,不得不理性地离开时,那种撕裂的痛,是无法言表的。知道这一离开就可能是永远,却仍要催促自己狠下心迈开步子;又在路上无数次想调转了车头,只要说服自己放下了那一点执着的追求,就可以回到以前,和心爱人继续在一起。这种纠结的斗争一直持续到飞机起飞,才逼迫自己面对现实。当库柏狠心把东西扔进车里,当墨菲三人看着汽车扬起的灰土蔓延到地平线时,送行者是无助望着远去,而旅人想大声吼叫却发不出声,只剩下潸潸的泪水。(留学党们,游子们,看哭了吗?XDDDDDD) 而好容易让自己接受了此次的离别,期待着下一次见面,却突然被告知之前的离别即使永别,再也无法见面,这才是痛彻心扉,只后悔见最后一面时没有再依偎得久一点,猛烈一点,浓重一点,好让一切更感觉留得下来一点。库珀看到视频里墨菲质问布兰德是否早已知道不可回去,陷入疯狂,不再留恋,奔向黑洞;而墨菲绝望得哪也不去也不逃跑,相信老爸会回来,只求解开那个方程,虽说是剧情安排 :-|)支撑自己的信念垮了,人很容易会崩溃自杀的~(90年代初期,以北大教授解万英为代表的一批左派自杀)

恐惧。最强大的恐惧来自于深深的未知。从古到今人类为了克服对未知的恐惧而探索,促成了人类的进步。黑人科学家(忘了名字了...)刚上太空时,告诉库柏他害怕,因为这薄薄的几毫米铝后面就是几百万公里什么也没有;第一个全是水的星球,细思极恐,望不到头的水,一个又一个的浪,永远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相信看了三体的同学,潜过水的同学,望着天空,黑夜和大海时都会有这种体会。

最后是爱。爸爸对女儿爱之深,因为这是除了妈妈以外,这世界上唯一以血脉相连,无条件的爱。(关于这个台词里有一段经典的话,可是我忘了...)所以当库柏要走了,再不能保护墨菲;当他在水星球上一晃二十三年回来,看到儿子因为自己没有消息而失望消沉却无法回话;看到自己的父亲去世却无法送行;在黑洞中看到从前的自己要离开墨菲却无法阻止;被救了以后看到自己的女儿老去却无法战胜时间...相信有过爱,却无能为力的感受的朋友,看到都会深深地受到触动。

总之很有深度,观赏性强,引人共鸣,脑洞大开,就算500块钱都值得一看的。

【孙吉吉的回答(20票)】:

爱玩游戏的朋友们,可能有一些会和我有一样的怪癖:我非常喜欢在游戏中寻找bug穿越点,像是刺客信条四里有一个bug,从码头上船时有可能整个船消失,但是其排开的那一块海水却会保持排开的状态,于是我就可以跳进海底,然后还可以走到海岛下面,享受这种穿越快感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巴哈马美女的裙底春光(大误。

关于这种快感来源一个比较猥琐的解释是:满足了宅男的偷窥癖,在一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别人看不见你,你却可以看清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种上帝视角的意思,比偷窥再进一步,自然就是互动了。假如你在一个高维空间里,别人看不到你,你做的事还能影响到别人,最后还拯救了世界,那感觉简直爽翻。

谢天谢地,诺兰把我这个在游戏中都难以完成的梦想,真真切切的拍出来了,以一种极端写实的手法,架构在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上,用当今最酷炫的表现方式,真真切切的拍出来了。仅凭这一点,我就得发自内心的拜诺兰一拜。

在我看来,全片的精髓完全在于最后一段,马修麦康纳被锁进高维度空间,在大时间尺度上,凭借自己对重力场的微乎其微的改变,传递了重要信息,拯救了世界。

这是什么??这是科学啊!科学!

这不是被蜘蛛咬一口一抬手能发射点粘稠液体,家里有俩破钱给自己弄一身刀枪不入的黑衣服晚上开着能喷火的suv去街上斗殴,也不是带着一帮能读心能喷火能控制金属元素能开空间传送门的怪胎打群架,而是货真价实的科学!

《Interstellar》比别的“科幻/奇幻/魔幻/各种幻”的类型片要好的一点在于,诺兰尽最大可能把其中相关的理论阐明,甚至有点不顾观众背景知识强行灌输科学原理的意思,为的就是能够自圆其说。我是很推崇他这种执着,但也无怪有些观众会反感这一点。

说到这部片子的科学理论背景,虽然不是物理专业出身,但是好歹大学物理A被THU大神们虐出来,也能明白电影想说什么。

无非是三维空间加上两个维度:时间和重力,麦康纳和他的小机器人被锁在两个这样的空间枷锁里面,小机器人完全不能影响世界,麦康纳的能力受限在那一个小书房里,而且只能微弱的改变重力场,但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很长的时间段中改变,就是用这么一点点能力,麦康纳和他的女儿还是拯救了世界。

你要问我这个理论是不是存在,那我只能回答一句无可奉告,但是要是问我觉得这个理论用的合不合适,我觉得真是太他妈合适了。

时空穿越,最忌讳的就是造成所谓“祖母悖论”,也就是穿越时空者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他时空的干扰,这一点在很多科幻小说里有所体现,科幻作家纷纷不约而同的认同这个假设:假如对其他时空干扰太大的话,会导致坍缩。

诺兰这个理论非常好的规避了这个风险,麦康纳对“现实”时空的影响只有那一块手表的指针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副作用的影响。当然,“牵一发而动全身”,麦康纳的女儿获得了公式之后拯救了全人类,这个影响所引发的灾变效应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废话人家电影就是要拍这个)。总之,虽然科幻都是胡编,但是诺兰这个作品胡编的限度把握得很好。

另外还有一点,光速不变应该在无论什么维度的空间都是普适的,我对那个枷锁中是否应该存在可见光表示疑惑……但是更深层的东西我实在不懂了希望物理学大神能解惑。

诺兰精通剧情片的所有套路,《黑暗骑士》、《致命魔术》早已说明一切,因此《Interstellar》从故事片的角度来讲也是水准之上,这点不足为奇。

这个片子比较奇妙的一点是,诺兰没有沉浸在自己科学宅男的小世界中,而是在如此硬核科幻的故事框架上,强调了人类精神力量的重要性,以及生而为人的伟大责任。

尽管没有挑明了说,但是从麦康纳在高维空间中最后领悟到的几句话来看,这次人类的救赎是由未来的人类所一手策划的,“They”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人类的亲情、爱情、思乡情等等这些看似弱不禁风的“弱点”,却恰恰是我们最坚不可摧的力量。麦康纳为了让海瑟薇活下去,自己甘愿陷入虫洞永世不得超生;麦康纳的女儿因为心怀父亲的一句“I will be back”,才会回到旧日书房,取回那块至关重要的手表。在这里,情感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煽动观众几滴眼泪,更是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我们的科技,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情感三者缺一不可的,共同完成了这次伟大的救赎。

*********************************************

从小到大,我曾无数次在发烧的时候做同样一个噩梦:在虚无飘渺的虚空中坠落,离世界越来越远,堕入无边黑暗。因此当时看完《地心引力》,我真的热泪盈眶,桑德拉布洛克在无边的黑暗中挣扎,阿方索卡隆真真切切的拍出了我的噩梦,我除了表达敬意别无他法。

《Interstellar》则是真真切切的拍出了我的幻想,一个三维空间中渺小无比的人类,如何存在在更高维度的时空中,并且如何影响低维度的时空。麦康纳被困在高维度枷锁中,别人可能看着恐慌,我却心里炸开了花,因为这就是我心中幻想过无数次的高维空间的样子。为此我必须要向诺兰表示敬意。

【知乎用户的回答(21票)】:

看完回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厉害的一部电影。好看而且痛快,引人深思。

物理的终极是哲学。

科学与人性,殊途同归。

生存没有理由,等待漫无尽头。

你所以为正确而义无反顾的抉择,未必是正确的。

最痛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时间。他们在你被压缩的时间里迅速长大,走过了四分之一的人生喜乐。

你迅速而高效地失去了时间。失去了家人。

转瞬间他衰老了,你在不知道多远的距离感受到死亡。时间和距离湮灭掉他的存在,再也追不可及。

你在看自己的种族,某种使命感推动着你,你以为你是伟大的,你以为你是超级英雄可以脚踏五彩祥云保护自己的家人。

You are the chosen one. Destiny sends you here.

我说我放弃了,我怎么会放弃,我在家里等你回来爸爸。

你所坚持的信念,未必是真实的。

时间被压缩,物理学家在黑洞边研究了27年,I've known everything about black whole.

时间即逝,她不过才死几分钟。

浪潮涌去,他静静地沉浮几百万年, 缓慢地腐化,以及降解。

时间可快可慢,被延长,被缩短,但是不可倒退。

选择看似是你做出的,但是他们终将被推向某一个既定的方向。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打空城,寂寞回。

我想回家。

我要回家。

我要给我的孩子安全感。

我要保护她。

去你的人类种族!

我的孩子死了,咳死了。

我一直一直一直一直在等你回来。

我的家庭还在这所房子里,你说我会成为一个好的农夫,我便继续种地,等你。

明年。

我要活下去。

我没有想到见到同类的面孔都是这么让人痛心的喜悦。

我无法忍受孤独,无法从容的赴死。

我以为我是个英雄,但是我只想活下去。

什么全人类。

孤身一人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我以为我会平静,但是我还是不忍心。你现在知道我的滋味了吗。

三十七年。

boom

There is no plan A.

给你予希望,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和存亡。

我宁愿泯灭良知,成为万恶不赦的罪人。

你来开飞船,她的存活几率说不定会大一些。

只要你好好活着,带着希望地活着。

我一生的心血。

多余的重量应该被舍弃。

I'm the ghost.

There is no they.

一场伟大的自救。

时间早已设好埋伏。

他从未放弃,他一直在这里。

爸爸还在。

我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

Father

父亲

他没有养大我。爷爷养大的我。

but father

STAY

EJECTION!

3!

2!

1。

你所做出的决定,时间不可挽回。

Unreversable change.

英雄,平静地壮烈。

I love you my dear earth, my dearest family.

I want to protect you, I love you. I've never ever wanted to abandon you.

I'm so terribly sorry.

我感觉这部电影的存在如此的理所当然,好像诺兰只是把这位老师介绍给我们一样自然。

或许总有一天会发生,时间早已设好埋伏。

他又是那么地温柔。

父母不应当看到孩子死亡。

你没有看到他的死亡。

时间不可挽回。

时间又是那么的温柔。

让我们可以好好道别。

像是隐喻的诗: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light.

全文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ylan Thomas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自己试着翻译了一下,不押韵

参照版本来自: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_心灵捕手

不可平静踱入那个良夜

白昼将尽,暮年仍当燃烧咆哮

暴怒,暴怒,为日光之夭折

智者,在年老应知夜途必至

愤懑之语未曾劈下顿悟闪电

不可平静踱入那个良夜

勇者,在最后一浪涌去,绝唱响彻

他们孱弱的善举,本或可在绿湾快意舞蹈

暴怒,暴怒,为日光的夭折

怒者,擒住飞逝时光,纵声高唱

才知,太迟,他们在时光离去时伤逝

不可平静踱入那个良夜

伤者,濒死之际,盲盲视野

失明双目燃烧似流星,透出欢欣

暴怒,暴怒,为日光的夭折

而您,我的父亲,在那悲伤的高度

用那严厉的泪水诅咒我,祝福我,我祈求您

不可平静踱入那个良夜

暴怒,暴怒,为日光之夭折

致时间。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图片来自: 图片来自: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内有剧情)

【手手的回答(38票)】:

忍不住来吐槽。铁杆粉们可以点叉叉离开了。

先说好的地方,中间有几段留白很不错,越过土星光环的时候的美让人窒息。记得勇敢者游戏2里有一段房子在土星的小行星带上滑行,陨石从屋门前滚滚而过,让人忍不住脑洞大开无限联想。

场面宏大,在第一个穿越后降落在水中的场景简直震撼呆了。是否都曾有海啸扑面而来的脑洞?这个场面可以补足了。

下面开始吐槽:

作为一部科幻片,引入了这么多逼格高端的物理学名词,人类已经可以穿越虫洞了,海瑟薇烈焰红唇轻轻吐出,爱可以Xxxx。我惊呆了,以为自己听力出了问题。她说的是love?就好像我要列开架势解麦克斯韦方程组了,您说,只要跪下祈祷就可以解决一切。我跟你谈科学你跟我谈感情?不带这么耍流氓的。

故事情节老套。抛开这些科幻的外衣不谈,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典型的好莱坞流水线产物。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为了伟大的拯救人类的事业,抛儿弃女踏上征程(起)。途中遭遇惊险失去队友,忍受悲痛。途中以为解决问题结果其实是遭受蒙骗,主角险些挂点,后续恶人表现完人类劣根性后就马上领了便当,造成了飞行器损伤。(承)主角们惊险回归,但是越迁时?能量不够,主角伟大的牺牲自己送回战友,自己跌落4维时空(转)。通过前面伏笔,跟女儿重新隔着时空通力合作解决疑难问题,最后终于成功回归。(合)好莱坞式的过程和大结局。

伏笔太明显太刻意太死板。历险过程了无新意炒剩饭。结局意料之中。抛开绚烂的场景,这个故事本身简直俗套到了极点,编剧的每一幕都恨不得踏在最大路又最想煽情的点上,但是观众却早已料到下一步的剧情,完全无法感动。

最后父女隔着四维时空的那幕场景。对于四维的可视性大家基本都有自己的想象,导演也用了最没有新意的方式呈现。看到中间有个镜头是台灯一排排无穷尽,想起一个宇宙镜面假设的讨论,如果宇宙是镜像的,最可能是两面平行镜子的无穷尽的倒影。没想到导演倒是认真的把各种逼格貌似高尚的各种假说都搬了个遍,在电影中尽力做到了各个物理假说最详实的呈现,却忽略了故事本身弱爆了的属性。最终效果满分,叙事勉强及格,情感和人物性格塑造生硬。(哪个叙事高分?当然我大话西游)

英文渣原版观影后影评,可以折叠了。只是见不得满屏跪舔,这么烂的故事,当不起这么高的过誉。

【知乎用户的回答(9票)】:

撇开硬科幻和叙事性不谈,这部片子最引起我共鸣的是人类飘在太空中的那份深邃的孤独感。无声的世界、对家人支零破碎的思念,尤其那Cooper与女儿告别以及看女儿录像痛哭流涕的镜头几欲让我这老男人落泪。

对这份孤独感的共鸣,想必在海外独自留学的人都深有体会吧。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小小西的回答(7票)】:

文科生膝盖都要跪烂了(☆_☆)

【Sylein的回答(7票)】:

目前从各个版本的预告片中猜测《星际穿越》大致是《2001:太空漫游》加《盗梦空间》加《地心引力》的混合体。

据有关部门称,这次的男主角又是一个死了老婆的男人。唉,感觉Nolan很有怨念啊。

尽管有些人就是不爽Nolan,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商业片导演。我不一味抬高他,但从去年开始《星际穿越》就是我的年度最期待。

未上映的电影中,我对《星际穿越》的期待值仅次于《阿凡达2》。

还有不到一个月《星际穿越》就要上映了,我激动得话~话~话~都~都~说~不~不~清楚~了。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梅塔的回答(3票)】:

对于interstellar,我做个两性兼具的评价吧。两性是说理性和感性。

评价前先说个铺垫,之前挺兴奋,因为看到nolan兄弟雇了kipp(引力论专家,三个机器人中的一个的名字)当顾问,然后视觉效果团队为了黑洞的视觉算出了800g的广义相对论资料,并且要发论文,因为这个数值模拟做的很精细。这样的专业态度,我当然要支持一下。

好了,先说理性的,带着理性看电影尤其是'科幻片'是很闹心的事。如果做个理性的分析,interstellar开头就离谱了。从许多方面。这里略举一二。地球生命难以为继,沙尘漫天,饥饿是最大的敌人。从气候学来讲,这样的情形只会出现在气候异常寒冷的情况下,而不是湖光山色,喝着小啤酒的时代。退一步讲,如果人类遭遇这样的情形,战争难免,这不是乌托邦,资源匮乏时,大家想的不会是协力,而是争夺。再退一步,大家齐心协力,那么必然社会是计划性的,而科技在此时应该是人类唯一的寄托,而不是种地的农民。如果这些都是可以争论的离谱点,那么有一点是无法争论的,那就是主角家的老房子,老汽车,还有高端的农业用具,竟然都还有油漆在!在如此强劲和频繁的沙尘天气里,一切都会被自然沙尘磨平,锃亮。

再者,理性的讲,故事本身也是相当单薄的。可以把事情都推给未来超智的人类和他们选择的命运,但如果这样,这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也过于风平浪静了些。关于父爱很能打动我(后面感性时会说到),但其他的情感和情节设定实在有些缺乏深度和理性的逻辑挑战。

还有,剧本的创作实在需要更多的功夫,在专业和绚丽的特效和有特色(略粗暴直接的管风琴元素)的音乐下,对话的水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段子手降人间。最出彩的对白来自俏皮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和人类互换的感觉,很伤人啊!

关于物理的讨论,要承认那黑洞是很专业的,saturn也美仑美奂,虫洞设计上有许多哈勃的影子,总体视觉上是符合预期的,没有超过,只是符合。原因,我想可能是在现有技术手段下,导演并没有突出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力需要的不是技术上的真实,而是在物理模拟不现实的情况下,用简单但能唤起观众想象力的镜头表现画面,做的不够好。比如早期的星际旅行时,电影的表现没有复杂的视觉模拟,但配合有限的技术手段和音乐,导演的简单处理往往可以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这样的机会在interstellar里很多,但导演没有抓好,特别是进入视界以后的处理,在高维空间的处理,个人并不是特别被吸引。

关于感性,下次有时间再讲吧。

【JustinLiu的回答(6票)】:

用但丁墓碑上的遗言来概括这部电影吧:转动太阳与群星的,是爱;因为爱,是万有引力

【瀛oceane的回答(5票)】:

不知道为什么 我就对那一个人在太空中待了20多年等男女主人公回来的黑哥们印象深刻 实在太惨了……我会无聊出病的 绝望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觉

还有 机器人能否赐我一个

【江乙文的回答(5票)】:

光棍节前夜,在腐国完成第一周目。

1. 世界的未来是赫鲁晓夫的,也是肯尼迪的(NASA),但归根结底还是谢尔顿的(Kip Thorne);

2. 谢尔顿也架不住搞理论没有数据支持啊;

3. 给我一个机器人,我可以发现一个地球---安妮海瑟薇;

4. 我骗人,杀人,跑路,但我知道我是个好人。---马特达蒙;

5. 经费紧张到把会议室放在火箭组装平台边上,这一切都怪奥巴马。---NASA;

6. 如果美国人用两个表就拯救了地球,那中国人带三个表不就可以统治银河系了?---长者;

7. 国际名导隆重推出星际版的《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

8.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我希望全世界都是北京。---汪峰;

9. 回地球当然要好好见见聪明绝顶拯救人类的博士女儿了。谁还记得那个农民儿子呢。---马修麦康纳;

10. 回想到高中时候物理课堂上低着头玩doodle jump,每次玩到一百万分的时候屏幕一震就死了,一定是未来那个在五维空间中的我在拨弄gravity提醒我认真听课以后拯救世界啊。---答主。

【Samuel的回答(6票)】:

9.4的打分绝对虚高

【苏樱的回答(5票)】:

刚刚群里一在米国的大牛师兄兴冲冲地给我们推荐interstellar: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后面几句看得我热血沸腾?_(:3」∠)_

弱弱的征个妹子下周三一起去看啊~

【知乎用户的回答(4票)】:

看了十来篇评论,发现很多评论者们都会认为诺兰将人类问题局限在父女之情这种“小我”感情中不太满意。我没有看过三体,也没有特别看过太多科幻,但是个人觉得这个设定相当好,也是 全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

从感情角度讲,片子利用亲情而非爱情的力量非常合理,因为亲情远比爱情更为原始、根本和长久。父母对于孩子的呵护和爱护,是每个生命最基本的生存动力之一。就像Mann在谋害Cooper的时候会说,在你的生命尽头,你将看到孩子们的脸庞。利用这种生存动力而产生爱、进而找到拯救人类的方法,非常合理,正如Anne Hathway说的,love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perhaps it's another dimention.

从个人和人类乃至宇宙的角度讲,这个设定也反映了诺兰以小见大的功力。通过个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拯救人类,其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远比空虚的谈论大的宇宙概念来的要真切和真实,也更让人信服。人终究还是自私的,就像片中物理教授临死才说出根本没有Plan A(揭开重力方程将人类移送到其他星球),一直只有 Plan B(几个人类先驱带着胚胎在另外一个星球上繁殖、地球上的人都会死亡)。物理教授把自己的女儿送出了地球,从一定程度上是自私的:他保留了女儿生的希望(至少在Cooper奇迹般的跌入那个五维空间前,女儿呆在宇宙里也是比在地球上活的希望大的),却向Cooper隐瞒他回不了地球、再也见不到女儿的情况。虽然教授自己自圆其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己利和他利均衡的产物,他也知道,否则不会在临死前向Murph忏悔。所以至少在我看来,通过对自己利益的保护和追求(对女儿的思念和保护)实现全人类的救赎是一个比较合理、也相当完美的逻辑链条。一个只想着崇高理想或者人类精神的人很有可能毫无顾忌、也很容易在面临利益选择时失去良知和道义(Mann教授是个很好的例子:不太清楚他的背景,但鉴于他之前也是鼓足了勇气和信念来到另外一个星系,我姑且推断他也是带有这种美好理念的,万念俱灰也是毫无牵挂后就完全变成了自私自利的人。。),堂而皇之的用美好的理念绑架所有人。非常可怕。

【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

总而言之 ★★★★★★★★☆☆

作为一部科幻片,星际穿越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但作为一部诺兰的作品,只能说及格。当然,有几个闪光点是绝对的加分项!

其一:科学设想的具现化。这些理论上的计算就这么突然间放到眼前让我们这些科幻迷为之一振,不论是三维中的虫洞,静止的木星,或是被光线围绕的黑洞,五维空间在三维上的投影。。。哪怕就是那静谧的宇宙,点点星光随着空间站的旋转都倍感震撼。这点,诺兰确实做到了!面对宇宙,在无限的未知之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这种恐惧感和压迫感在IMAX荧幕之前简直不能言语。

其二:恰到好处的配乐。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宇宙中宇航员为了克服孤独听着CD里录制好的虫鸣雷雨,配上不断拉远的画面让人窒息。同时高潮时大气磅礴的音乐完全不会让人赶到喧宾夺主,更是增强了霎时的紧张感。

其三:机器人TARS,绝对的萌点有木有!而且这科技完全不像光是沙尘暴就能毁灭的人类能做出来的啊。

但是随之而来的缺陷其实也不少,几大缺点(接下来有轻微剧透。。。):

一:节奏缓慢。前两小时简直不能再慢一点,再加上男主角那不张口销魂的口音,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各种睡着,然而本屌却坚持着终于没有闭眼,真的是真爱啊。

二:剧情!剧情简直不能再俗一点,而且很多转换的推动简直无力吐槽。比如莫名其妙出现个NASA的基地然后主角就放弃当农民成宇航员了,女主角奋力坑死队友,一脸憨厚的达蒙哥莫名其妙的作死,之后主角跳黑洞之类,惨不忍睹不忍直视。

三:太不科学了!诺兰视图用某科学的方式解释各种现象,可是现在各种解释本身就没法自圆其说。。。对于这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只好抛出一堆堆看似科学实则完全无用的科学名词出来混淆视听。再者人类的科技感觉是点错科技树了,且不论能穿越虫洞的视频信号,就是那能登录1H:7Yr这样速度的星球那都是神迹了啊。附带主角光环简直无敌,感觉在木星边他们就该被撕成原子了,却能跳进黑洞挑战引力。。。当然在这个用爱就能拯救的世界里,大家也是蛮拼的了。

四:人文关怀: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非常像<超时空接触>,都是侧力刻画人类探索宇宙以及对科学的思考,但是完全没有到达后者的高度。我感到电影里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太多,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一切进行的太顺理成章,反而没有表现出来人类在灭绝边缘的绝望感,场景跳的太快,不太重要的场景又花了不少时间。。。我现在还不能理解破胎了还要追灰机那是为了什么?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无知的宇宙和自然的法则下断臂求生以延续物种的计划,给看客带来的震撼反而远远不如 "那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了,曾经一度被他们所支配的恐怖,还有被囚禁于鸟笼中的那份屈辱"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