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咨询的过程(肖雪萍)

 tuzididie 2014-11-12


(一)心理咨询的过程(肖雪萍)为什么心理咨询不能一次解决问题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理解来访者急于摆脱痛苦的心情,因为如果不是实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们也不会想来到咨询室求助——在初入行的时候,我的督导老师一再强调:求助心理咨询师几乎是大多数来访者最后的一线希望。

 那时候只觉得督导老师说这个话是希望我们能够因此愈加尊重每一位来访者,愈加关爱和接纳他们。但在日后的工作中,我越来越觉得这是句大实话:“求助心理咨询师几乎是大多数来访者最后的一线希望”。

 所以每当在咨询室里第一次见新的来访者,我的内心总是不由自主地会为面前的这个人感动。感动于他曾经历那一切但至今仍然顽强地好好地生活,感动于他希望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更加感动于生命本身所透出的潜能和追求幸福的强烈渴望。

 因为他们所正在或曾经体验的一切痛苦的情绪感受,我也曾经有过。

 或许我们遭遇的困境和事件完全不同,可那因此而产生的困惑、迷茫、痛苦、纠结、无力、挣扎的感受却是相似的。因为我是和他们一样的人,对未知有着人所共有的恐惧感,对生活有着人所共有的期待和渴望。

 然而所不同的,是我曾经正面地迎接这些感受,经历过最初的混乱、不适、困惑之后,有了很多成功和喜悦的经验,逐渐让自己可以清晰地遨游于这个世界,可以自在地俯瞰这个世界,可以对自己有掌控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理解成长在每个阶段的人的感觉和思维状态,这使我可以有更多耐心,可以有更多爱心,可以有更多包容和接纳。

 正因为此,我才说我特别理解来访者急于摆脱痛苦的心情。

 在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都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一次咨询就解决问题——这真是个过高的期待。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遇到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很多年里积累下来的一些东西(信念、习惯、思维模式、伤害性事件等)的综合影响。正是因为之前很多年不曾认真地梳理内心,以很好地处理生活,才日积月累地导致现在的生活处境和所遇到的一切事件——哪怕是表面看来再不相干的事情,都是这个原理。

 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逐步积淀下来的负面情绪、局限性信念和不理性的看问题的角度,怎么可能在一两个小时内得到解决呢?这过高的期待,就好比我们用蜡笔在纸上反反复复地画出一条黑色粗线,但是却期待旁人用手指轻轻一抚就去除那根深蒂固的痕迹。这是多么难以完成的任务啊!因为要去除那黑色的粗线,总得需要擦拭很多次,可能还得用到各种不同的工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一步一步清除那痕迹,呈现出白纸最初的样子,然后才能在白纸上画出喜欢的彩色图案。

 事实上通常来说,第一次心理咨询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咨询师了解来访者并对其进行评估(1、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心理咨询的范围;2、是的话,咨询师评估自己是否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3、不能解决时考虑转介,能解决时与来访者探讨下一步的咨询方向,与来访者探讨咨询方向和咨询目标),如果时间足够并且来访者的情况允许,心理咨询师也会为来访者做一些初步的调整,通常都是新观念的添加或现有思维模式的镜现。

 在第一次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也需要了解咨询师,并评估自己是否可以信任这个咨询师,是否愿意让他(她)陪自己走一程。此外,如果咨询师评估来访者后感觉自己可以帮到他,而来访者也愿意信任这个咨询师希望一起走下去,双方还需要就心理咨询的一些细节进行讨论,如咨访关系、咨询时长、咨询次数、咨询收费、咨询中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咨询细节讨论结束,双方约定下一次咨询的时间和安排,必要的时候咨询师还会留作业给来访者。到这个时候,通常一个小时(有时候是一个半小时)也过去了,首次咨询结束,可这时候心理咨询才算是刚刚开始而已,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开始,只能说是建立了咨询关系。

 因此可以说,心理咨询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是个不短的过程。

 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可以如下归纳:

 了解问题——认清问题——确定咨询目标——治疗性谈话(持续时间可能两三个月,也可能以年计)——检视调整(视情况可能多次)——治疗性谈话(持续时间可能两三个月,也可能以年计)——结束咨询。建立安全信任的咨询关系也是咨询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最重要的环节),只是它贯穿整个咨询过程,无法单独罗列。

 当然,也并不是不可以只做三五次咨询,如果只是单纯的非理性信念所致的问题,并且问题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估计一两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非理性信念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并且问题持续时间已经是好几年甚至数十年,就不是几次咨询能解决的了,那往往需要至少一个系列,即十小时的咨询。在有些稍微复杂些的个案里,做二十个小时以上的咨询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来访者遇到的困境,却少有只是单纯的非理性信念所致,更多的是个性特质、童年经历、遗传、成长背景、非理性信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心理咨询就是找到并去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以便让来访者可以继续成长。

 这个“寻找”和“去除”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看完这篇文章,可能有些朋友会想:“天啊,原来心理咨询并不能立刻帮到我,竟然需要花费那么长时间,尤其是那么多次的咨询就涉及到那么多咨询费。我本来生活压力就够大了,现在还要支付咨询的费用。我看我还是算了吧!自己扛着吧!”

 如果您也有这样的想法,请关注我的下一篇文章:心理咨询的过程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肖雪萍)心理咨询师如何帮助来访者成长:

  有一个心理咨询业的共识:这世界上几乎不存在百分百心理完善的人。看到这句话,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但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来到这世界上,离开那温暖的熟悉的舒适的环境,突然被陌生的冰冷所刺激,突然听到各种嘈杂的声音,还有身体突然遭受袭击而带来的疼痛感,对那尚无意识的幼小的生命来说,这一切都充满着莫大的恐惧,而这些恐惧全数被隐藏在潜意识里。
    因此心理学家多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也会直接影响成年后的他是否情绪稳定。一般来说由于顺产的孩子经历过羊水由多到少,又到子宫的收缩将我们挤出产道,有这么个缓和期,所以顺产的孩子情绪相对剖腹产的孩子会更容易稳定平和。另,据说剖腹产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患多动症,兼注意力很难集中,而这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就是说,在出生的时候,我们中的有些人就已经埋下了日后需要去做心理咨询的种子。
    一个人除了遗传父母的身体发肤,还将遗传父母的个性、习惯、思维模式等,国外有个心理治疗流派叫“家族系统排列”竟然还告诉我们说我们非但受父母的影响,还受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影响,还可能受八竿子打不着的某个叔叔或姑妈的情人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的父母结婚,我们的某些特质就已经被定型,而这些特质将注定我们会产生一些心理和生活上的困扰。

 

    基于以上分析,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害怕某些东西,没有来由地感到焦虑和紧张,还毫无征兆地感到忧伤——精神分析管这个叫“存在性焦虑”,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存在,就会有焦虑。并且更无语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也分不清楚那些恐惧、紧张、焦虑和忧伤,究竟是属于我们自己,还是来自祖上的遗传和代际影响。
    无论怎样吧,我们就带着这些天生的影响,开始了童年生活,开始少年生活,再逐步成长一直到今天,成长过程中我们向父母学习,向老师学习,向身边的朋友学习,跟着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调整,以期快速地适应社会,并成为独立的人。
    然而我们学习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对的,不见得都是适合我们的,可能不知不觉地我们就形成了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有的人可能下意识地相信“我是失败的”,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失败,以印证自己的信念。有的人坚信“人必须要漂亮,否则就没有人爱”,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外在的漂亮,并且无法接受自己一天天衰老的事实,还有的人则陷入“我是坏的,黑暗的”的自我谴责里无力挣扎,从而阻止自己获得幸福和爱。
    而这些,都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在意识层面,我们都在力证自己是好的,是成功的,是可爱的,这样的无意识冲突自然就会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种种矛盾纠缠,进而造成生活的混乱和无力。可是却鲜少有人知道,这混乱和无力的背后,原来竟然有那么深远的意义,原来竟然隐藏着那么惊人的事实!

    那么,要得到自我的成长,得到上述一切的东西,比如爱,比如为自己生活负责任的能力,比如体认自己的感受等等,是不是必须只能通过心理咨询呢?

   当然不是!


    还有很多其他的渠道,比如参加一些心灵成长方面的工作坊,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然而最最彻底最最有效的渠道,莫若建立一段有意义的关系,在关系中成长。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段很矫情的话,大概意思是说我们刚生下来时都是不完整的,需要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与之结合,从而达到生命的完整。
    这似乎是在讲爱情的。但亲密关系不一定只限于爱情关系,其实朋友和亲人之间也是可以建立这种亲密关系的。只要对方能够让你可以信任,可以在他面前尽情敞开自己,不担心被批评被嘲笑,不害怕呈现自己脆弱的一面,且感受到对方能够很深地接纳你,包容你,爱你,欣赏你,有了任何问题和情绪感受,都可以拿出来分享和交流,可以互相鼓励和支持,这段关系就已经具备了亲密关系的特质。
    在这样的亲密关系里,我们就可以拿回自己的力量,有勇气面对自己,可以去看真实的自己,可以去接受所有“不完美”——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疗癒。
    但现实却是很难得到这样的亲密关系,基于前面所述的“我们都带着各自的遗传基因,带着各自的学习结果,都带着各自的观点和视角”,这使得大多数人很难向(但不代表不能)他人提供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爱、接纳、包容,非但不能提供这些,还要想办法找到对方的弱点去打击一下以换回自我肯定,换回自己的自尊感。而那个希望得到无条件的信任、爱、接纳和包容的人呢?为了得到这些,他就需要冒着受伤的风险,去勇敢地首先袒露自己,而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大多数人是不敢去尝试的,或者刚一尝试感到受伤,以后就不能再有勇气继续。
    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在生活中建立起这样的亲密关系,而那些无法获得这样亲密关系的人们呢?就会需要独自消化自己的困惑、悲伤、痛苦和生活里的各种挑战,就会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就需要找到心理咨询师来帮助自己成长。

    而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帮助他们成长的呢?就是给他们无条件的信任、爱、接纳和包容,与之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这个关系本身,就是来访者得到成长的最佳资源。

 

    如果不求助于心理咨询,不去做个人成长,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挣扎在关系的迷雾里。比如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至今都还在互相拆台,比赛着让对方在子女和邻居面前没面子,以证明自己是对的,结婚近四十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互相猜疑和互相指责里,而今,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还在想着怎么离家出走,怎么以生命为代价证明自己的清白——在过去的三十多里,她一直是这样的生活状态,痛苦——焦虑——忽略——更痛苦——更焦虑——再忽略,直至有一天她再也无法承受,就离家出走或企图自残。最终被丈夫找回来或挽救,然后,继续这个循环。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仅此一次,然而有人却用尽毕生的时间去进行那个无望的循环游戏。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临近终结,躺在病床上,才发现原来这一生就是这样消耗过去了,那么多原本可以美丽可以绽放精彩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用来无休争吵,被用来纠结痛苦,被用来无聊消耗。

    这时候油然而生的那种幻灭感,那种深深的遗憾,那排山倒海一般懊恼的感觉,该如何才能面对呢?
   
为什么人们恐惧死亡?
    那是因为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生命感到不满足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遗憾。

    如果上面故事中的老夫妇愿意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来协助,可能他们就能够有机会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梳理自己,检查自己的思维模式,检查自己的信念系统,同时学习如何为自己负责任,学习如何彻底的沟通,如何正确地表达爱,怕且这一生,可以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吧。那些被用作争吵的精力将被用在工作创造上,那些被用作猜疑痛苦的精力将被用在娱乐爱好上,那些被用作无聊消耗的精力将用在培育子女上,并且这个过程中会感到愉悦,内心里充满爱和体验到满足感,等生命行将终结再回头来看的时候,这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有几个人说他不想要这样的人生呢?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拨开那表层的迷雾,逐步让真相显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体认那一度被否认的感受,帮助来访者认识真实的自己,帮助来访者看清自己的选择,与自己对话,成为自己的朋友、知己、爱人,乃至成为自己的父母亲,在悲伤时可以为自己擦眼泪,在痛苦时可以拥抱自己,在迷茫的时候可以抚慰自己,让来访者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并品尝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所带来的幸福和甜美。

 

    通过心理咨询,让自己的生命更有质量,在今后很久的日子里更多地体验到幸福和满足感,感受到充实和温暖,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自感有力量面对,在两性关系里既独立又有能力相互依赖,让下一代也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收获幸福成功的人生,当生命终结的时候可以抚着胸口对自己说:这一生,真好!——
    要得到这样的人生状态,花费一段时间,花费一些精力,花费一些金钱,是不是很有必要?

    (三)找到“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要给副标题的“优秀”一词加上双引号呢?那是因为“优秀”的标准实在不好界定,那是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也许在甲来访者这里没有任何帮助的咨询师,到了乙来访者面前就有犹如神助般的效果,也许被甲来访者视为很不理解人的咨询师,到了乙来访者面前却被认为是“像另一个我”一般理解自己。

 嗯?刚读一个开头估计就有人在心生疑虑:这是为什么?

 因为除了专业素养,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还有个匹配度的问题。

 直接影响匹配度的因素:气质类型、年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

  比如某段时间我反反复复地深陷“我是谁”这个问题,时而觉得找到了完美的答案,时而又忽然觉得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这让我陷入长时间的内心混乱和茫然的状态,于是不得不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但我很快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想这个问题,尤其并不是每个心理咨询师都可以理解我的痛苦,不少人听完我的困惑之后回答我说:“你啊,别想那么多了,好好活着吧!”,听完以后我心里立刻有个声音说:“可是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会没办法好好活着啊!”。

 是的,这时候我就需要去找个和我的气质类型相匹配的咨询师,那些对哲学领域有着自己的理解的咨询师。

 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如果来访者是45岁的已婚男性,那么25岁的未婚女性咨询师大概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他因中年危机而引起的焦虑感,一个是阅历深度的理解不能够很到位,再一个是来访者总是希望咨询师比自己强,至少是在自己关心的领域比自己拥有更多经验,面对比自己年轻太多的心理咨询师,他会比较难唤起信任感;

 如果来访者因亲子关系问题而来求助,而咨询师尚未结婚生子,怕且就不容易给出有效的帮助;

 如果咨询师本人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而来访者却认为就应该一夫多妻才是合乎人性的,同时来访者来咨询的问题就是关于婚姻关系的,这时候咨询师很可能因为被触及底线而无法继续同来访者一起工作。

 还有一种情况的不匹配,是咨询师原本更擅长处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然而来访者来找他是因为职业发展方面的困惑。

 以上情况的最好处理方式,是转介。但据我所知,在实际的咨询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很多心理咨询师并没有很清晰这个界限,及时将并不匹配的来访者转介。但其实不够匹配的咨询关系不止对来访者不够负责任,咨询进展不顺利时的挫败感对心理咨询师也是一种伤害。

 咨询关系的匹配度越高,咨询的效果也越好,这一方面需要心理咨询师更多觉察,对自己有更多了解,清晰自己的能力范围,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另一方面,作为来访者也要认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心理机构的推荐。

 当然,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越到位,能够与之匹配的来访者范围就越广。心理咨询师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需要面对的课题。心理咨询师自己的问题解决得越多,解决得越彻底,他能够帮到的人也就越多。

 所以我常觉得只要走上心理咨询这条路,就是走上了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和自我提升之路。

 

 在选择“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时的几点建议——

 不要被咨询师的学位和头衔“镇”住。首先要说的是事务性工作太多的咨询师难以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心理咨询工作,因为心理咨询师是需要内心宁静的,只有当咨询师内心宁静,才能更好地镜现来访者的问题。

 其次,心理咨询师是极具创造性的职业,是需要灵感的,也需要有“爱”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咨询师都是在用自己整个人参与工作,所以咨询师自己的个人问题越少,他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的能力越强,与来访者越匹配,咨询效果就越好。

 所以不见得咨询师的学位越高就能力越强,因为咨询师的水平不由这些决定,而是由以上提到的个人成长、建立关系的能力和匹配度来决定。

 提前搜索了解咨询师的相关资料。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都有在网络上刊登自己的个人资料,有部分咨询师还建立了博客和个人主页。可以了解一下咨询师的专业背景,了解他注明的自己擅长的领域,那通常都是他对自己专业上的评估,可藉此考虑自己是否寻求他的帮助。

 同时认真阅读咨询师的文章,从其文章里感受他的人格特质是否与自己匹配,他对生活的理解(尤其是对你关心的问题的理解)是什么样的,感觉自己是不是愿意跟他聊一聊,感觉她是否可以理解自己的痛苦。

 来访者与咨询师首次在咨询室相遇,其实是两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相遇,而对于来访者来说,更是向他人敞开自己最柔软最易受伤的部分的冒险,在咨询室里的两个人,说是平等但其实有一种隐含的不平等,因为作为来访者的这个人,同时还有另一个代称,叫“求助者”。所以这时候如果咨询师本人不能严格恪守职业道德,没有正向的价值观(尤其现在缺乏监管的现状之下),来访者就有可能受到伤害,并且那伤害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作为来访者,一定要留意以下内容:

  1、面对你“我到底要不要离婚”的问题,原则上“优秀”的咨询师是不会给你正面回答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建议通常都是带有他的个人印记的,那通常都是适合他或者适合别人的,不见得适合你,只有你才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比较适合你。咨询师要做的是帮助你一起梳理自己的内心,澄清自己的感觉,厘清自己的需要,从而让你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2、“优秀”的咨询师不会给你留下自己的私人联系方式,更不会跟你产生任何私人的联系,比如一起逛街、游玩、吃饭等。因为一旦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有了生活上的接触,势必就会牵扯到人际情感,如果他感觉到与来访者之间的情感对自己比较重要,就有可能做不到客观中立,更加不妙的是他将因为情感因素而不能更全面地看清你的问题,也就没办法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帮到你。

  3、“优秀”的咨询师不会让你有被窥探的感觉。他不会抓住你的一些敏感性的问题不放,追问很多细节,让你产生窘迫感,尤其是涉及到性问题的时候。当心理咨询师是异性的时候,他不会未经你允许就与你发生身体接触,或者有意无意暗示你与他发生身体接触。

  4、“优秀”的咨询师会更多支持和接纳,而更少评判和议论。咨询师最忌讳的问题就是轻易地下结论(在完形流派里甚至有专门的“悬搁”技术来避免这个问题),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或进行说教,而缺少深入的情感上的互动,也难以对来访者做出清晰的洞见。

  5、心理咨询师不同于医院的心理医生,前者没有处方权,不可以开药(如果你的心理咨询师建议你吃某种药物,请一定小心!),更多地是通过语言和情感交流,运用相关的心理咨询技术以及其个人对人生的理解来工作,所以如果是严重的神经症并发躯体障碍,最好还是去医院求助,配合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最后,请相信你的感觉。

 当然有些来访者之所以会遇到问题困扰,恰恰是因为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但这里仍然建议你相信自己的感觉,从现在开始,从你看到这些文字开始。无论是在选择咨询师之前,还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都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如果在前三次咨询中感觉不太好,要果断中止咨询,去寻找更加匹配的咨询师。

 如果是在咨询了四次以后感觉不太好,就要及时告诉你的咨询师,有经验的咨询师会与你一起讨论你的感觉,帮助你一起面对你的感觉,并处理那些感觉,从而达到你的成长,让你更近地接触幸福。


    (四)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心理咨询的过程(肖雪萍)

    “我的问题特别简单”,来访者L女士还没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只是想问问你,他到底爱不爱我?我还要不要跟他在一起?”。

    除了L女士的问题,还有人问过“我想让你帮我看看,我到底是爱他,还是在依赖他”,“我不知道我要不要离婚”,“你说我要结婚吗?”“我是回到前男友身边,还是继续和现任男友在一起?”,诸如此类。

    我在欧文亚龙的著作里看到过一句话:“他问了一个所有治疗师都不愿意听到的问题”。

    是的,心理师的确不愿意听到关于“是”或“否”的问句,因为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是不能回答,而是无法回答。

 

    为什么无法回答?

    首先,来访者是带着问题来到咨询室的,因为带着问题所以他的大部分注意力就会放在“问题”上,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这时候的人看问题是不可能做到真正客观的,那么他所谈论的问题也不见得就是真正的问题,更多的是加上了固有的思维框架之后而形成的问题。

    其次,只有极少部分人的问题是由于自己坐那儿想出来的,大多数人的问题往往会伴随着他人或环境在其中的责任。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所以来访者的主观世界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客观现实,而是经过加工后的现实。

    所以如果提出以上问题的来访者追问的紧,我通常都如是回答:“现在关于你的故事,一切都是你说的,但你也知道,你说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因为你有你的视角。所以我暂时还不能做出任何的结论。不过此刻我感受到你……”。

    最后,在首次咨询中是最容易触及这个问题的,而这个时候对于咨询师来说,这位来访者是陌生的,有着很多未知的,有太多东西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深入了解。想象一下,来访者到咨询室之前通常都是就自己的问题斟酌好一段时间了,他长达几个月都不能想明白的问题,怎么可能咨询师仅仅一个小时听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立刻就能神奇地洞察到“对”的选择呢?。

    另外虽然咨询师懂得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见过很多的案例,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咨询师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局限性。咨询师下的判断和结论,必然会带着咨询师个人的框架和视角,提的建议是基于咨询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来,而咨询师的生活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每个来访者,甚至可能仅仅适用于他自己。

    但有些来访者会把从事心理师这个职业的人看得很神秘,认为咨询师说出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就是“对”的,他会不加甄别地就去执行,这就很容易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后果。

    综上所述,这就是心理师一般不会直接给出“你应该离婚”或“你不爱他”这样的结论的原因。

 

    如何选择的问题,心理咨询可以做些什么?

    心理咨询师不可能帮来访者做出选择,但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看清楚自己,尤其是看清楚在生活中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同时协助来访者找到自己有效的可利用的资源,并因此自感有力量,对生活有可控感,能应对生活的任何可能性。

    心理咨询指向的是来访者自己,而不是引起来访者困扰的他人和环境。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或改变另一个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

从这一点来说,我钦佩每一个决定走进咨询室的人。

    因为看自己,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更多的时候,看自己意味着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安全的甚至有点可怕的位置,因为你无法预知将看到什么,也无法预知你看到的东西将带给你什么样的震惊和转变——这也是很多来访者在咨询的最初总是不由自主地兜圈子,捡最不重要的问题来说的原因。

    我最常对面临选择的来访者说的一段话是:“每个选择都不完美,都需要你用很多的智慧去应对。所以怎么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过后你该如何经营好今后的生活,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和成功,对生活有希望感”。

是的,做决定是来访者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起责任,而咨询师能够做到的,是让来访者有做决定的能力。

 

    为什么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选择?

    其实每个人都是知道自己的选择的。

    之所以有人认为自己不知道,是因为他觉得无法承担选择之后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他的潜意识就选择让他不知道。

    因为做出选择,意味着放弃另外的可能性,而当事人暂时还无法承受放弃那些可能性所带来的焦虑感和失落感。

    所有面临选择关口但是却感到迷茫困惑的人,都该在这个时候停下来,放下外在的评判标准,放下他人的期待,放下人们的眼光,仔细地问问自己的内心:如果不管那些,你,只是你自己,你想要怎样?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求助”,一般人都会认为他是因为无法独自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了,需要有另一个比他更高明的人来帮他处理。但实际不是那个样子。

    在这个特殊事件发生之前,谁也不可能比当事人更了解自己的生活。毕竟是当事人亲自在自己的生活里扑腾,里面的酸甜和苦辣,快乐和痛苦,成功和失败,他都拥有第一手的资料,谁也不可能代替他去感受,代替他去思考,代替他去经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生活了几十年,和自己相处了几十年,也和身边的人相处了很多年,关于他自己的生活,他一定有着一套曾经很有效的处理生活的方式方法,有着一套完整的处事哲学,否则他就不可能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使自己的生活那么顺畅地过下去。

    这么说来,试问除了当事人自己,谁可以比他更了解他的需要,谁可以比他更清楚他的决定呢?

    而今他之所以遭遇挣扎和痛苦,感到生活不能继续很好地往前走,只是因为过去处理问题的模式在现在的阶段不再起效。他只不过是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行为模式,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同时学习新的与生活相处的方式。

    这样一来,现在遭遇的问题只是让当事人有机会丰富自己的处事模式,有机会去达致个人的成长,在添加新东西完成以后,当事人形成了自己的全新图式,他的生活将比从前更加丰富,更加智慧,因为他比从前多了一些新的应对生活的能力(以前没有这些新能力的时候,他也曾经让自己过得很好,而今又添加了这些新的能力,岂不所向披靡?)。

    (五)三问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过程(肖雪萍)

 我有时候会揣摩那些正在经历幻灭的浪漫爱情的人的感觉,曾经神魂颠倒的爱人如今变得面目可憎,曾经美妙得如天堂般的巅峰体验如今被日复一日的争吵或冷漠替代。那可怜的人儿不得不那么近地触摸绝望的感觉,不得不面对从心底里升起的失落感,在情绪的洪流里辗转反侧,在患得患失的彷徨里左右为难。

 这时候的人们总是希望可以有人理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指引一个方向,最好是给出有扭转乾坤效果的方法和答案,好让失去重心的自己得以安定,好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些许理解和安慰——而我的工作内容在大众看来似乎就是这个(相当一部分人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王静在第一次来咨询室的时候,花了一个多小时跟我讲完她的故事以后,就很自然地丢给我一个问题:“你说,我该怎么办呢?”然后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我知道她希望我说出让她灵光乍现,最好有着石破天惊效果的答案。

 到了第二次咨询,当我试着让王静认识到自己的做法可能给她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时,她有些急躁地问我:“你能不能直接告诉我,我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呢?如果你觉得不对,你告诉我怎么做才好。你说吧,我都听你的”;

 有位男性来访者在某次咨询临结束的时候,从包里拿出一张纸,说他有几个朋友要问我一些问题,上面罗列了一大排文字,内容是诸如“有个女人见到我就撩头发,她这样是什么含义?她是不是爱上我了?”“媳妇儿有查我钱包的习惯,我该怎么办?”之类。

 还有位来访者性格比较直接,她索性在第二次咨询结束之后,抱怨我不直接回答她“他又不和我离婚,但是又和那个女人藕断丝连,你说他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并且对我“我也不知道”的回答很是不满,她认为“你接触过这么多案例,凭你的经验你肯定知道答案但却不告诉我”。

 ……

 在咨询室里面,我的确经常需要花不少时间跟来访者解释心理咨询的原理,心理咨询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包括咨询师职业操守都有哪些内容,尤其是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但对哪些问题却真的无法开展工作。

 心理咨询对人们的帮助是明显的,可检视的,但同时也真的不是万能的。

 

 这两天连续参加一个催眠工作坊,工作坊里几乎聚齐了目前活跃在心理咨询领域的人——竟然有三分之一都是认识的,并且有几位都曾经是我的老师。哦,其中还有知名作家毕淑敏,她非常低调地坐在人群里地和大家一起听课(有意思的是,工作坊导师给我们展示他1980年左右举行的一场交流会合影照,里面赫然是:罗杰斯、萨提亚、贝克等各个流派的大师)。

 听完一整天全英文的课其实有些身心疲惫,想不到回到家我竟然还有余力伏在电脑边写这些文字,只是因为想尝试将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性和概念性的东西,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更多的人近距离地了解心理咨询。

 这就是爱的力量。

 

 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这是教科书上对心理咨询的定义。

 在我看来,在心理咨询工作要运用的知识里面,心理学知识只是基础,其实更多的是那个“相关知识”。“相关知识”包含着哲学、自然、社会、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素养,而人际沟通技巧、咨询师的个人体验和她本身相对成熟完善的人格是尤为重要的。

 当然这也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而已。

 因为关于“什么是心理咨询”这个问题,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并且可能不同背景的咨询师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而所有这些答案,都是对的。

 

 心理咨询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要怎么才能把心理咨询的工作内容用比较平实的语言描述清楚呢?嗯,尽量试试看。

 首先,心理咨询不能帮你判断男友是否真的爱你,也没办法建议你离婚还是不离婚——但心理咨询能够帮你认清自己的需要,让你看到自己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及所处的位置,同时让你有能力为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

 其次,心理咨询不能帮你解决老板拖欠工资的问题,也无法帮你找到令你满意的新工作——但心理咨询可以让你看到,在一些情境里你需要承担的责任,你该如何调动自己的资源去有效应对外界环境,心理咨询还可以帮你认清自己的潜在优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尤其是找到可以发扬优势的内在力量。

 最后,有些人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让我心情变得好起来”,事实上恰恰相反。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的感受经常是起起伏伏的,甚至总体来说是很痛苦的,因为在咨询室里,根据来访者问题和咨询师学习背景的不同,有些来访者需要重新回去体验那些创伤的经历,从而释放淤积在身体里的负面情绪,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

 而这个过程,非但不轻松,反而充满痛苦和煎熬。

 所以说,心理咨询仅仅适用于那些做好准备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的人。而那些抱着“我付咨询费,你来帮我搞定我的问题”的想法的人,可以视为没有准备好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所以此时并不是走进咨询室的最佳时机。

 

 心理咨询三问:

 一问:为什么人们要甘愿去体验那痛苦的过程?

 答:因为一段时间的咨询过后,当事人会收获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由内心成长所带来的愉悦感、幸福感、满足感和希望感,尤其是当事人很可能因此改写自己的命运,让后面的生活更加幸福和顺利,同时当事人会对自己有掌控感,对生活有自主感,在心灵方面则是解放的感觉。

 

 二问:是不是只要去咨询,就一定有这样的收获?

 答:并不是每一个来访者都能在咨询结束后就立刻有这样的收获,那取决于咨询师的能力、来访者的问题类型和自身的努力、二者咨询关系的匹配度。

 根据我的经验,在咨询刚结束的时候,有些来访者可能感觉并不是那么好,有的甚至会主动要求中断咨询。此时看起来咨询师好像对她没有什么帮助,但其实来访者决定走进咨询室,去和咨询师聊自己的问题,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了疗癒作用。

 再就是有些时候,咨询的效果会在咨询结束半年甚至更久以后才会起作用,因为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是立体和多层次的,咨询师无意之间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可能在当时来访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会带给来访者很大的触动和提升。

 国外的一些心理专著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论述。

 

 三问:是不是去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病不太正常?

 答:首先,据说在这么强的压力之下,我们都发展成了神经症人格,根据一份广泛的社会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症状是问题,有的人不认为那是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带着症状在生活。

 其次,究竟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我们由于不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就给他们扣一个“不正常”的帽子,但其实从精神病人的视角来看,真正不正常的是我们这些自诩为“正常”的人。

 最后,事实上心理咨询对那些“有病的人”是无法提供帮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师没有处方权,所以来到咨询室的人,必须是身心健康的人,而这些人之所以展现出一些问题出来,只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使他以前惯用的应对生活的方法方法失效了,他需要学习新的经验,新的能力,从新的视角看待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