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切莫伤害你们的孩子

 昵称18232413 2014-11-12

  被操纵的人生毫无乐趣
    
      讲述者:冯小勇男30岁
  我27岁就获得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现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在外人眼里,我算是比较成功了,可我丝毫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是我父亲用心良苦地策划和操纵的。
   读幼儿园时,父亲就开始教我认字、背古诗,我很快赢得了“天才儿童”的美誉;一年级时,父亲教我二年级的课程;二年级时,父亲又教我三年级的课程……这 样,我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永远给人“聪明、有天赋”的印象。我因此赢得了很多令同学们艳羡的机会:市长亲自授予我“文明小市民”的荣誉证书;获得参加全 省优秀少先队员夏令营的机会;被评为全国“红花少年”等等。而这些光环,也为我的小升初和中考加上了关键的几分。
  
  父亲说:“只要 你按我的要求办,你绝对能获得最后成功。”小学毕业后上哪所初中,初中毕业后上哪所高中,高中选文科还是理科,高考填什么志愿,大学毕业后考哪所学校的研 究生,硕士毕业后到哪儿读博……所有这些,父亲都给我安排好了,我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实现他的计划。
  博士毕业时,我曾和父亲闹过一段别扭。 父亲经常说:“小勇是做学问的料,他适合到学院去发展。”他之所以要我考研、考博,也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博士论文还没开始写时,他就已经开始四处 搜集全国各知名高校招聘的信息了。我突然有了反抗的欲望。我将他苦心搜集来的一大摞资料撕碎,然后到人才市场随意选择了一家民营企业。父亲气得有两个月没 理我。但很快,我就发现,性格内向的我根本不适应那个工作。半年后,因为完不成工作任务,我面临被炒鱿鱼的境地。这时,经一位师兄的热心引荐下,某大学向 我伸出了橄榄枝。我马上辞去了民营企业的工作,和这所大学签了约。父亲特意打来电话祝贺,我却感觉心里很屈辱。
  我周围的很多同事、朋友都过得 很快乐。他们经常去旅游,回来后眉飞色舞地讲述各地的风俗风情和轶闻趣事;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社会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会三五成群、称兄道弟地去喝 酒、唱歌。而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的人生不过是父亲自编自导的一出木偶戏,真正获得成功的是他,享受到喜悦的也只是他;而我只是个傀儡,又怎会因剧 情的精彩而欣喜呢?
     
       父母带给孩子怎样的伤害?
   这两个故事中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都努力想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但他们的某些做法却与初衷背道而驰,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这 种伤害是心灵上的,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心理咨询中,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归纳起来,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安全感的缺失。
  有的父母动不动就对孩子嚷:“我怎么会生下你?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你再哭,我就将你丢 到河里!”“你给我滚出家门!”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碌,经常将孩子长期寄放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可他们欺骗孩子说:“我上个厕所就回来。”然后一走就是好 几天。孩子陷入被遗弃的恐惧中,可是没人告诉孩子实情,只是一个劲地拿好玩的、好吃的哄他/她。
  父母以随意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长期生活在 一种不真实、不稳定的环境中,孩子何来安全感?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内向、敏感、多疑、刻薄,因为他/她总是担心别人攻击他/她、遗弃他/她。也正因为 这样,他/她可能会常常主动地有负于别人。一些成年男女的风流成性,一些小人的暗中使坏,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他们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第二,自我评价较低。
  几乎每个人自卑感的形成都伴随着一些被否定、被打击、被贬低的痛苦记忆,殊不知,这些记忆最初往往来自于我们最亲的人——父母。
   在幼儿初期,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赞扬孩子可爱而聪明,孩子也会喜欢自己;如果父母 指责孩子又丑又笨,孩子也会讨厌自己。如果父母担心孩子考砸而故意说反话激他/她:“我敢肯定,你又会不及格!”“你从来没有考过70分,我早就对你没什 么期望了!”其本意是希望孩子“知耻而后勇”,但幼小的孩子接受到的却只是父母直接传达的信息:你不行,我对你感到失望。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的表现可 想而知。
  根深蒂固的低自我评价,会渗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自卑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发芽、壮大,继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可能是父母们始料不及的。
  
  第三,尊严的丧失。
  尊严是健康人格的基础,遗憾的是许多成年人并不具备这些,他们常常缺乏足够的自尊和自爱。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小就不够尊重他们。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真实自我,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成为自己”或“做自己”。“自己”,是个体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 若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到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主动参与、主动选择的,那么 不管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能从中体验到自己存在的尊严。
  
  但是,很多父母却常常会漠视孩子的尊严,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可以任意掌控他/她,他们不知道“一旦你将某个人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这类例子太多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就不要你了!”“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听话呢!”“你必须学医,这样以后才有出路!”“如果你反抗,我就会 犯心脏病!”孩子像被拖向一个充满最后通牒的无底深渊,他/她的情感必须屈从于父母的情感和需求,他/她的意见毫无价值,他/她的愿望无关紧要,他/她的 权利总被剥夺。在父母过度控制下成长的孩子,感受不到人生乐趣,没有目标,不会负责任,道德观和法纪观都会比较淡漠。他/她也许会做出一些令世人不耻的言 行,但自己却感觉无所谓,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她:你也是有尊严的。
    
    父母为什么会伤害孩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本想给孩子一枝玫瑰,没想到却刺伤了孩子,这其中有什么心理原因呢?
  第一,内在关系的投射。
   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往往会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曾经饱受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当了父母也会有打骂自己孩子的冲动。可能随着文 化素养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他们会认识到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他们仍然会经常性地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尽管方式不一样,但性质是相同的。他们不知道除了 自己亲身经历的那种教养方式之外,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于是他们以为自己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焦虑的宣泄。
  父 母对所处的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人家那么能干,我为什么总是挣不到钱?领导为什么老是不提拔我,我有什么错吗?人家的孩子考100分,我家臭小子不 及格,真丢脸……这些焦虑可能和孩子有关,也可能和孩子无关,但总归要找个发泄渠道,孩子往往就成了这个出气筒。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情绪的转嫁是很容易成 功的,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往往会不加考虑地轻信父母。他们非常在意父母的情绪,也非常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你认为我笨,那我肯定就是笨了;你 说是我的错,那肯定就是我的错。但遗憾的是,父母却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第三,自我保护。
  父母也是人,也有脆弱的一 面,即使在孩子面前,他们也需要自我保护。他们把孩子带到人世来经历风雨,没有给他/她一个足够聪明的头脑、足够美丽的容貌,又无法给他/她创造一个足够 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心里是有愧的,他们害怕孩子怨怪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地打击孩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越是各方面条件不太好 的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可能越重,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指责往往也正指向自己的软肋。比如,父母嘲笑孩子笨,其实往往是害怕别人说自己无能;父母批评孩子太内 向、不善言辞,其实这常常也正是自己的痛处。简而言之,父母在某一方面打击孩子,其实很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在同一方面深深的自卑,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 护。
    
     每个人都应学会自我成长
  
  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创伤,这些创伤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影响我们的言行。不管是谁带来的这些伤害,我们都需要通过自我成长来完善自己。
   父母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正视自己内心的创伤,尽量自我疗伤,争取展现给孩子的是一个有着健康人格、健康心态的人。同时,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设身 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哪些言行孩子能接受,哪些言行会伤害孩子。另外,还要加强夫妻沟通,勿让孩子成为替罪羊。夫妻之间的事要在内部解决,不能将孩子拉入夫 妻矛盾,也不能拿孩子当挡箭牌。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你们好好相爱。”
  同时,作为孩子的我们也应自我成 长。也许我们一直对父母怀恨在心,一直无法与他们亲近。是的,我们的很多痛苦是他们不小心犯下的错,这是事实。可是当我们明白这一点之后,最应该做的其实 是原谅他们。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对孩子无私的爱,而且他们也曾是孩子,也许同样受害于这些根源于爱、却在表达方式上有欠妥当的对待。与父母和解,这既是 对他们的安慰,更是对自己的安慰。
  父母带给我们的伤害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伤口,如果我们任由它发炎、化脓、繁殖病菌,甚至感染到我们自己的孩 子,那就是我们的问题了。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对我们的问题负责。小时候,我们的能量不足,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现在,我们已长大成人,有足够 的能量了,我们必须处理好伤口,让它尽快愈合。相信伤疤上长出的新肉会更有韧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