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怨孩子,是关系出问题!

 yagi1 2014-11-13

夏惠汶(台湾)24年教育经验,看穿家庭冲突背后盲点:

不怨孩子,是关系出问题!

孩子不想上学、不爱念书、不听话……,怎么办?5堂必修关系课对症下药,让亲子学分轻松all pass!

早在二十四年前,当传统教育仍以联考为主流时,夏惠汶就提出「顺性教育」理念,有趣的是,他对经营亲子关系的看法,其实也一体适用于人际、管理和领导的职场社会。以下是书摘菁华摘录:

第1课》父母就是父母,别和孩子当朋友

NG:孩子要你帮忙逃课,帮不帮?

大人跟孩子有各自该扮演的角色,根本不可能是朋友,大人有大人的责任,跟孩子当朋友其实只是假象。

孩子来要钱、装病想请假,你帮不帮?当女儿跟妈妈说:「我跟男朋友吵架,不想上学,妈妈帮我请假好了。」妈妈要不要帮忙?如果是孩子的好朋友,当然会帮这个忙,可是妈妈怎能接受孩子动不动就不想上学?「跟朋友吵归吵,还是不能不去读书啊。」孩子这时又陷入角色混淆,「不是说好朋友吗?结果连这点小忙都不帮?」和孩子当朋友,违反关系中的「序位法则」,父母的角色和朋友的角色绝对不一样。

开平的老师们要跟孩子「定出界线」,让孩子知道,彼此可以有很好的交情、平等的对话方式,可是老师还是老师,有该尽的责任跟义务。温柔而坚定的让孩子知道:「你可以把你的秘密告诉我,可是当秘密牵涉到法律、安全,或者其他身为老师该处理的问题时,我就不能不处理。」先把界线拉出来,让孩子决定要不要跟老师说。老师的角色拿捏一定要很清楚,在开平这种平等、开放式教育的学校,这点尤其重要。

第2课》学当策略性无能父母,看似不管却有管

NG:让十三岁的孩子提早独立,做十八岁才做的事!

我有很多大学同学来自农村,早年他们一个家庭大多有七、八个孩子,父母要管也管不来,父母会告诉孩子:「不念书没关系,就在家帮忙种田。」同学说,他们不想种田,就会好好读书。

他们的父母也并不是真的不管,而是做到「将未来的发展结果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决定。」

看来全然放手,实际上却是用五倍甚至更多的力量陪伴关心孩子,这就是所谓的「策略性无能」。大人很用力不管孩子,深层结构里,却是帮孩子搭建起能够长出力量的舞台来。然而,也要留意「给孩子承担得起的责任」,这一点,曾让我自己尝到苦头。

大女儿夏瑄澧(Sherry)从小就这样接受我的「独立教育」。当时她十三岁,是学校的垒球队员,有一回,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参加活动。我想藉机训练女儿独立自主,于是坚持要女儿自己看地图,即使走错了也不说话,外国地图又是跨页又要跨区比对,Sherry硬着头皮指路,眼看就要赶不上了,Sherry对着地图哭了起来,我才出手帮忙,但抵达时比赛已接近尾声。

「地图事件」之后还发生过几次,都是高高兴兴出门,却痛哭收场。

从此,Sherry开始对我敬而远之,对她来说,严厉的父亲只想随时找机会「教训」她。这件事让我有了很深的反思:我应该要尊重孩子的年龄能够承担的责任是什么,Sherry那时才十三岁,我却要她做十八岁的事情。

第3课》胡萝卜和棍子齐用?管孩子不是训练动物

NG:「要好好读书、不要迟到,这样才是乖小孩!」

爸妈常用「胡萝卜与棍子」的理论教小孩,孩子听话就给糖吃、买玩具,不听话就责骂、罚站或棍子伺候,把小孩当成小动物一样训练。

如果,孩子习惯亲子关系是利益交换不是爱,就很想赶快长大,赶快赚钱脱离关系。当爸妈告诉孩子:「要好好读书、不要迟到,这样才是乖小孩。」这就是有条件的,容易被孩子误解为交易,认为要表现好,才能得到信任与爱。

我的二女儿夏莞仪(Jennifer)因为失恋而想休学时,我也曾企图用「技巧」让女儿改变决定。「妳这样休学,我很为难,叫我怎么跟奶奶交代?怎么跟妳妈说?这样我很没面子耶。」东拉西扯,就是希望女儿可以改变休学想法。

只不过这些计策都失败了,Jennifer决心依旧。我后来选择诚恳面对女儿的要求,双方在平和、不带情绪且互信的状况下,充分表达后达成协议。因此,休学事件不但没有让父女失和,反而进一步让关系更紧密。

第4课》暧昧让人受尽委屈,让孩子自己决定吧

NG:「选你喜欢的,可是……」

暧昧的语言、暧昧的沟通」,是大人们常犯的错误。

「你可以选你想做的,开心就好。可是,以后当老师、公务员、律师,比较轻松,所以现在要用功读书。」

「想吃什么?尽量点……,但最好还是别吃太多肉,来点蔬菜比较健康。」「几点回家随便你……,不过,已经准备好你爱吃的晚餐了,要回家吃。」

父母一下子要孩子自己决定,一下子又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些都是「双重讯息」,让孩子混淆。

家长应该要清楚告诉孩子自己的界线、范围在哪里,不然孩子会不知该怎么办,没办法猜测爸妈真正的心意,最后孩子只好放弃,亲子关系就出现裂痕。

第5课》忠言逆耳? 重复旧方法只有旧效果

NG:「别说我囉嗦,我是为你好!」

父母对待孩子也常常讲到二十次、一百次,还继续讲一样的话,而且越说小孩越不高兴,甚至还大声回嘴。这时,大人总认为孩子是「叛逆期」所以才不受教,但事实不是这样。这就是人的惯性,明知叨念没办法解决问题,还是习惯用同样方式处理,结果搞得两方都不开心。其实可以问问自己:「既然讲一百遍都没用,为什么还是坚持用同样的方法?」

我们有位老师上课时,班上大半学生都在睡觉,他试着让学生上台办活动、玩游戏,却都没用。「原来,是因为大家晚上都在打工,很容易打瞌睡。」老师发现这一点后,干脆上课前十五分钟关灯,让学生先休息个够。结果学生休息够了,上课都能专心听了。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没有破坏关系的状况下,就能找到对双方最好的方式。

【延伸阅读】职场也适用》和上司当「师徒」比较好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所副教授林文政从领导学(Leadership)及追随力(Followership)的观点,看开平的顺性教育学,认为有些适用于职场,例如,一般研究显示,主管与部属之间关系良好,确实有助于组织绩效、部属工作表现及态度。但仍不该等同于朋友关系,而应界定为师徒关系。毕竟,主管与部属的关系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基础上,在领导者及被领导者的角色之间,仍应保留必要界线。

至于主管可不可以用「策略性无能」的策略教出有能的下属?

他的答案是不一定。主管要先判断员工的能力与意愿水平,除非这个部属的能力跟意愿都足够,这时主管可用「策略性无能」领导,授权下属自己解决问题,不须太干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