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镇之旅(一)

 文学之梦6725 2014-11-13
    我没来由地喜欢木结构的房子,从小就喜欢。我无端地觉得钢筋水泥冰冷冷的,不及木头摸上去有温度,有人情味。

    我的童年和少年差不多是在木板房里度过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里的房子差不多都是木结构的。木板房不隔音,左邻右舍说句话都能听到。晚饭之后,小孩大人早早上床,然后大人开始天南海北地讲笑话。一个笑话常常惹得两三家人都笑了。以前的木板房从来不上锁。一家大人出去干活了,至多合上门在锁扣上插根虎筱(一种细竹)了事。邻里之间有的是信任,谁也不用防着谁。有事儿招呼一声,邻家自然会照应着。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工作的学校宿舍也是木结构的。楼梯楼板护栏都是木头,暗红的油漆。住校生直接睡在楼板上。我去父亲学校的时候,一群女学生坐在楼板上搂着逗我,其中有个叫小燕的长得很漂亮,跟我特别亲昵。那画面充满着温馨。但除了那幕画面,我此后再也没有见过小燕。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个年轻的老师叫陈燕,我看着有点像,就悄悄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小燕是陈燕的姐姐。有些人一别就是一辈子,但温暖的记忆也会留存一辈子。

    我外公家的老房子也是木板房。一个个空气清醒的早晨,阳光从板缝漏进来,暖暖地照到我的床上。能在阳光中穿衣,下床的日子如今也只能在记忆力寻找了。

    长大后,我们都搬进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砖房里。尤其是在成家后,住进城里的“火柴盒里”,一幢楼里住着的人却是对面相逢不相识。家家房门紧闭,人人从猫眼里窥视门外的来访者。世界渐渐变得陌生而冷漠。

    此次乌镇之旅填补了我心灵的空缺。解开了我积久的木房情结。在我的潜意识里,江南名镇就该是小桥流水人家,然后撒上三两笔斜风细雨的。乌镇与我的想象完全吻合。我去的时候天上正飘着毛毛细雨,青石板的路面湿润而不滑腻。游客不多,三两一撮。运河两岸连绵的木板房倚水而建。房连着房,廊接着廊,构成绝美的水墨画。无需画笔,人一进西栅就美醉了。乌镇不愧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河水、渡船、小桥、古老的木板房,如此纯净!如此和谐!我仿佛已经回到上个世纪,回到我的童年。

    乌镇西栅给我以温馨,使我倍感亲切。我感觉自己终于回到了属于我的故乡,那是心灵可以栖息的地方。水镇有着久违的味道,那是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才能闻到的味道,这味道甜润而馨香,给人以安适。味道需要细细地去品味,我想好好地闻一闻,所以我没去酒店而在西栅民房租了一个小小的房间,我要在这间小小的木房里睡上一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释放,暂时的自由。我栖宿的民居被称为“默默的家”,一个很美的名字。屋旁一枝古树,树枝虬曲着垂向水面。房子紧挨水边,门外一溜长椅。人坐在椅上,就能欣赏水上的船只,对岸的风情,真是完美之至。

   今晚我将在“默默的家”做上一个好梦,今晚我的梦里有童年,有我的木板房,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