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11讲:楚昭南(1521001148) 18:24:05

 冷鳳 2014-11-13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11讲: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讲起承转合。
  承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承句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承句在绝诗为第二句,于律诗则为第二联。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又如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转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转句在绝诗为第三句,于律诗则为第三联。一般分如下几类:
  一: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又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
  二:退一步转法
  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
  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前后对比,产生反差。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
  又如贾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故谓之反转法。
  四:扩转法
  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之扩转法。
  合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句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上文体势行之也”。合句又称结句、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合句做结一般有以下几类:
  用题目作结者,如:韩偓《己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目外意思作结:如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
  谢榛《四溟诗话》中说:“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写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写到极处则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诗有余味可以说是结句最重要的关键。
  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是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是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对于一首绝句,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
  如:唐李绅的《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第一句是起,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
  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如果说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是转,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民以食为天。”前三句诗,春种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中餐”这个“吃”的问题。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作者在合句中一语点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全诗共四句,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清晰有序。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更表达出了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恨。
  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
  我们举一例加以说明: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时,杜甫在夔州登高抒怀之作。此时诗人正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十分困顿。诗中通过对凄清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颔联写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起。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并且用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上句主要是写耳中听到的声音,下句则是写眼中看到的景色,构成了一副完美的景象。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是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承。“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这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前四句诗把登高所看到、听到的,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深秋的大自然景象。这些自然景物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表现出来的。这里不仅写景,而且景中也渗透着诗人的悲秋之情。正是大自然的这种种音响和景色,勾起了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这样,后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来。
  转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转。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感。这一联是这首诗的中心,含义层层深入,很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宋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诗,十四个字却表达了八层意思。“悲秋”是这一联的核心,各层意思都围绕着“悲秋”展开。“作客”他乡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层;常年在他乡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层;离家“万里”,远客他乡,意思更深了一层。“登台”看到满眼秋景的悲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独登台”,一身“多病”,一生总在病中。随着意思一层一层地深入,“悲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为强烈和深沉。诗中的“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合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合。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回扣首联。在结构上,合联呼应开篇,圆合首尾。从内容上说,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之所在。合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就连这一点欢乐也失去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诗中的“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贫困的意思。“浊酒”,指的是质量差的酒。连这样的酒都不能饮用,可见“潦倒”之极。这样也就更加引起他乡作客的伤感。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清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其言不虚。
  下面再举几例: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连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织锦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起联对应题目,开门见山。第一句写春,第二句写思。三、四句一写少妇所在,一写征夫所在,承上二句之春思而做一补述。五、六句别转一层,藉窦滔之妻苏蕙织锦成文之事,以寄远别之幽怨。末二句望征夫早日凯旋,收合题旨,章法严明。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起联点题,先闻其声,后叙其事,笔势轩昂,力举千钧。次联承写猎字,草枯则猎物难藏,愈使鹰眼迅疾,雪尽则纵辔无碍,愈显马蹄之轻快。一疾见鹰之勇,一轻见马之骏,炼字极见功力。新丰市,细柳营,在长安附近,相距数十里,用忽过、还归以形容出将军猎后轻骑矫健。回顾射雕之处,千里寂寥,暮云横亘。有余味,有气概。然而起句太过平淡,略有不足!
  古人谓七律之章法井然,字法、句法、对法,俱臻佳妙,声律又谐和者,以李澄《奉和圣制从蓬莱宫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及李颀《送魏万之京》为最严密。这里也介绍一下:
  李澄 奉和圣制从蓬莱宫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别馆春还淑气催,三宫路转凤凰台。 
  云飞北阁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 
  御柳遥随天仗发,林花不待晓风吹。
  已知圣制深无限,更喜年芳入睿才。
  此诗首联一句写蓬莱宫,二句写兴庆阁,两意分立。三四句写雨中春望,对仗工整,上远下近。五六句美圣制,对仗工整,上实下虚。五六句为烘托,言圣制一出,御柳尽发,林花齐放。第七句则作一折笔,末句以睿才结,补缴圣制题意,全篇严整。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此诗起联一写送别,二写时序,一意相承。三、四流水对,三句极言秋之不堪,承第二句,四句承第一句,仍指正题。五、六句同类对,对仗严谨,五句言一年又将近矣,六句言日又将暮,感岁月之不我与。结处勉以勿留连行乐,意深词远,安祥和雅。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今天的作业是: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用起承转合法详细分析本诗的结构,例如讲义中杜甫登高一诗。
  现在下课!谢谢各位!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